真是惡心透了!


    宋嘉言一想到,太後可能是為了給五皇子選小老婆而宣召她們,心裏就有說不出的惡心。


    不過,在老梅庵的兩年,宋嘉言的確沉靜許多。


    在宋嘉語來與她商量穿什麽衣裳時,宋嘉言道,“我想著,進宮還是以穩重為主,穿件老氣些的衣裳,端莊些總沒錯處。若是太鮮豔,怕顯輕佻。就是明日用的胭脂水粉,也要以穩重為主。”


    宋嘉語開天辟地頭一遭進宮,本就沒什麽主意,聽宋嘉言這樣一說,宋嘉語道,“那我也挑件沉穩些的顏色。”她本就於穿衣打扮頗有心得,笑道,“大姐姐,今春我們不是一人做了一件寶藍色的衣裙麽,就穿那個吧。料子也是上好,而且,咱們姐妹,穿一樣的進宮,顯著感情也好啊。”衣裳什麽的,各有各的用途,有一些能將人襯的出挑,有一些則會稍稍掩蓋主人的風華,不同的場合,姐妹二人需要不同的妝扮。故此,每季做衣裳的時候,姐妹兩個總會做幾件夠華麗卻不夠出眾的衣裳來。


    宋嘉言一笑,“好。”


    宋榮歇在主院,洗漱過後打發丫環們退下後與小紀氏道,“進了宮,若是太後問及兩個丫頭的婚事,你就照實說已經看好人家,就等著及笄定親了。”


    小紀氏溫順的應了一聲,猶自不解,問,“平白無故的,說句不大妥當的話,往日裏我與老太太按製進宮領宴時,太後也從未另眼相待,怎麽突然叫我帶著兩個丫頭進宮請安。”


    宋榮淡淡地,“怕是為五皇子選妃之事?”


    小紀氏眼睛微亮,“五皇子選妃?”


    宋榮當頭一盆冷水澆下,道,“依咱家的出身,正妃是夠不上的。若是側妃,雖是四品誥命,不過,側妃也是妾,每日給正妃請安立規矩,有什麽意思?還是嫁與尋常人家做正頭夫妻的好,隻要女婿有出息,日後不怕女兒沒有四品誥命。”


    聽丈夫一席話,小紀氏火團兒一般的心頓時冷了三分,忙道,“我曉得了,老爺放心。我也是想著,女兒嫁一般人家兒就好,別的不說,起碼日後見麵容易。皇家富貴體麵,規矩什麽的也太瑣碎了。”


    宋榮笑,“就是這個理。”


    小紀氏歎口氣,“可惜如今少有人家及笄前訂親,不然,把兩個孩子的親事定下,也省了這些麻煩。”


    宋榮道,“誰說不是呢。”一朝一個規矩,前朝時,婦人女子地位低下,不要說及笄之後定親,有許多女孩兒,及笄前成親啥的,也不稀奇,十一、二歲做新娘的,比比皆是。今開國太祖皇帝最敬仰的是大鳳王朝武皇帝,現在許多規矩都是隨著幾百年前大鳳王朝的來,就是女子成親之類,太祖皇帝名文規定,及笄前女子不能成親。雅*文*言*情*首*發故而,如今女孩兒成親的時間多在十六七歲,而定親的時間多在及笄之後。


    第二日,姐妹兩個到主院兒請安,小紀氏見姐妹兩個穿的是寶藍繡迎春花的衣裳,頭上戴了三五金釵,並不華貴,添了三分穩重。小紀氏笑,“很好。”既然無心五皇子側妃之位,就不必打扮的花枝招展。倒是宋嘉言臉上的妝,怎麽看怎麽不大伶俐。原本宋嘉言不過中上之姿,不過,她擅於妝點,七分顏色,也得妝扮出八分的效果。再加上她為人伶俐,也是很討喜的小姑娘一枚。但,宋嘉言今天的妝,怎麽說呢,七分顏色隻打扮出了五分效果,瞧著就有幾分粗笨。


    小紀氏並不是傻瓜,她立刻便想到了,宋嘉言或許猜到這是因五皇子選側妃之事入宮,而這丫頭,心下怕是無意此事。再瞅瞅自己閨女,宋嘉語聽宋嘉言的話,並沒有多加妝扮,但她本就生的眉目如畫,再加上,今日兩人的衣裙是一樣的,愈發襯得宋嘉語貌美如花。


    小紀氏頭一遭的頭疼起女兒的美貌來,她想都未想,便道,“嘉言,你今日的胭脂用的不好。”一個醜的一個美的在一處,隻能襯的醜的更醜,美的更美。若是宋嘉言用心妝扮,便能壓下女兒幾分風頭去。


    對於小紀氏的私心用意,宋嘉言麵上半點兒不動聲色,微微一笑,“我昨天便跟妹妹說,衣裳穿穩重些的,胭脂水粉也不必多用。咱們蒙太後之恩進宮請安,不好奪宮內女子的光輝。”


    小紀氏猛一警醒,見丈夫的臉色已有幾分不悅,忙笑道,“心裏有數就好。”


    宋榮道,“去給老太太請安吧,莫要誤了時辰。”


    小紀氏溫順的應了,心內大悔今日失言。


    老太太叮囑幾句,便叫小紀氏她們隨著兒子一道去了。宋榮去上朝,小紀氏帶著宋嘉言宋嘉語姐妹進宮請安,雖然流程不一樣,路卻是順的。宋榮騎馬,母女三人坐車,還有宋嘉讓一畔騎馬相隨,後麵跟著七八個下人家仆。


    小紀氏在車中提點兩姐妹道,“昨天你們父親與我說了,這次太後宣咱們進宮怕是為了五皇子選立側妃之事。你們父親早給你們相看了人家兒,隻是如今你們年紀尚小,不好定親。但是,進宮後,說話什麽的,勿必謹慎謙虛。寧可笨些,也不要聰明外露。”


    兩姐妹都低聲應了。


    進宮還是老一套,一大早上天還未亮時就到了宮門,真正進入慈寧宮已經是上午十點左右,太陽老高了。與宋家姐妹一並宣召進宮的還有姚公府的旁支四品將軍姚將軍的太太與女兒,另外還有一位六品翰林的太太與女兒,是姓張的,並不大熟。


    姚將軍家的閨秀,宋家姐妹都認得,以往宴會上見過,姚姑娘閨名姚淑靜,一襲大紅撒金的衣裙,頭上戴著金玉首飾,華貴的很。張姑娘生的貌美纖弱,紫裙雲裳,也很漂亮。這樣一對比,宋嘉語的美貌雖是一流,卻也不是那麽出挑了。小紀氏微微放心。


    及至女官引三家的太太姑娘們進去,方太後笑眯眯地,對著身畔的兩位宮妃道,“哀家許久沒見這些小姑娘了,瞧瞧,都跟花骨朵兒似的,真討人喜歡。”


    一位眉目清麗的宮妃笑,“是啊,今天臣妾們沾了太後的光,也見見這些孩子。”說著,這位宮妃已快人快語道,“哪個是宋家長女?聽說你在老梅庵兩年,宜德姑媽還好嗎?”


    另一位恬靜溫和的宮妃隻是淡淡一笑,方太後笑,“麗妃,你倒是該與戚妃學學。這樣的冒失,倒嚇壞了這些孩子們。”


    宋嘉言聽五皇子的生母麗妃先點了她的名兒,從容上前,行一禮,並不說話。


    方太後笑道,“麗妃嘴快,倒是把哀家想說的話說出來了。”半點兒不覺牽強的問宋嘉言,“宜德大長公主可好?”


    宋嘉言柔聲道,“回娘娘的話,小女在庵中時,多是與庵中女尼念經禮佛。雖偶有見過大長公主殿下,隻是小女粗笨,並不常在大長公主殿下跟前服侍。”她自老梅庵出來都一年了,這姑侄女二人還能扯著老梅庵的事拿出來說,宋嘉言真是服了。


    方太後笑,“你較小時候,穩重許多了。”


    接著,方太後又道,“聽說,宋二姑娘於帝都向有才名?”


    宋嘉語學著剛剛宋嘉言的樣子,上前行一禮,柔聲道,“回娘娘的話,小女不過認得幾個字而已,不敢當有才二字。”


    麗妃笑,“是個懂事謙慎的好孩子。”


    接著,姑侄女二人將姚淑靜與張姑娘都讚了一番。


    其實,這種召見真是寡淡無味的很。反正什麽話都是這姑侄女二人說,及待說了些車軲轆的套話,賞了些珠串兒戒子之類的東西,便令人退下了。


    三家人一走,戚妃也尋個理由告退了,留下麗妃與方太後說話。麗妃道,“宋家長女,個頭兒倒是不矮,就是瞧著粗笨些。”


    方太後不以為然,道,“一個側妃,好看難看有什麽要緊。老五若喜歡美人兒,宮女侍妾的有是。”


    “是。”麗妃也很囑意宋榮在禦前的地位。覺著即使宋嘉言相貌平平,給她個側妃之位倒也不算虧了她。


    姑侄女二人商議定了,待傍晚昭文帝來慈寧宮請安,方太後便將事情與昭文帝說了,“瞧著,宋氏長女倒還端莊穩重。”


    昭文帝笑,“說來,她少時,朕還見過她一麵,是個伶俐的丫頭。不想幾年過去,小丫頭倒長成大姑娘了,前兒君臣閑話,朕還聽子熙說,給家裏兩個姑娘都尋好了人家兒,及笄便定親。”


    昭文帝這樣一說,方太後心下微驚,依舊明知故問道,“難道宋家女都已定親了?”


    昭文帝笑,“自太祖皇帝規定女子及笄方可出嫁以來,民間多是及笄後方為家中女孩兒定親,不過,提前相看好也是有的。”


    見兒子口氣不改,方太後隻得一笑,“原來如此,若是早知道這樣,今日哀家就不召她們進宮了。說來,哀家也是想著,宋氏女能去老梅庵,瞧著像是個有造化的。既然宋氏女不妥,還有一個四品武官出身的姚姑娘,一個六品翰林家的張姑娘。皇帝囑意哪個?”方太後的確喜歡五皇子,也願意為他謀算,隻是若皇帝兒子另有他意,方太後也不願因此些小事與兒子產生分歧。


    昭文帝笑著呷口茶,道,“母後看著哪個好些?”


    “翰林家的姑娘斯文貌美,姚姑娘沉穩大氣。哀家想著,老五是個喜歡舞刀弄棒的性子,姚姑娘出身武官之家,應該能合老五的性子。”


    “那就納姚姑娘給老五做側妃吧。”昭文帝沒什麽意見。


    聽到姚淑靜被賜五皇子為側妃的消息,宋嘉言的心才微微的放了下來。


    其實,放心的不隻是宋嘉言,得知此消息的吳雙也深深的籲了一口氣,稍稍安心。


    景惠長公主府。


    姚馨不明白,問母親,“母親,五皇子並沒有要宋嘉言做側妃麽啊。”


    “宋家出身寒門,正妃沒他們的份兒,側妃的話,宋榮深得帝心,側妃也不合適。太後、麗妃有意,皇上也不會答應。”景惠長公主道。


    “那我們把太後和麗妃娘娘有意宋嘉言為五皇子妃的事兒透給阿玉他們知道,又有什麽用?他們也不會感念我的好心。”


    “傻孩子,哪裏有一蹴而就的呢。”景惠長公主道,“宋家那丫頭比你年紀小兩歲,等她成親,不知要等幾年。吳玉對你冷淡的很,不如趁還未成親,把他的心思扭轉過來,這樣,你出嫁後的日子才好過。既然對吳玉不好施恩,對吳雙施恩是一樣的。咱們對他們兄弟好,他們識時務,就會感激你,對你好的。”


    “要是阿玉一直那樣子,我可怎麽辦?”


    “他若是一直不識抬舉,自然有不識抬舉的法子。”景惠長公主眸子微眯,教導女兒道,“如今你是大人了,不能再像小時候一樣。咱們身上有皇室血統,跋扈些本沒什麽。不過,凡事得自己心裏有數才成。”


    “這個道理,我也是很久很久才明白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千金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石頭與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石頭與水並收藏千金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