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窈卻說:“那個瞿仁傑和他爹兩個人就從沒安分過,總是和咱們作對,可真是苦了四郎這份兒心,一直都不忍傷害他們,可他們卻越來越囂張,他們是不是還以為四郎是怕了他們呢?”蘇裴說:“咱們女人家啊,就不要為四郎在朝中的事情操心了,他必是有自己的打算,或者說對瞿式耜的為人還是了解的。否則四郎又怎麽會始終留瞿式耜在內閣呢?”
舒窈又道:“就算是沒有觸犯天條,可是他們也太咄咄逼人了,就沒有法子整治整治?”蘇裴含笑道:“孤以為,四郎這樣做才是對的,饒是天威難犯,帝王也不能用自己的喜惡隨意來判罰臣下,更改律條。何況我皇家曆代也沒有爛施淫威的天子,人家有沒有造反,隻是罵兩句,咱們難道還能砍了人家的頭不成?”舒窈嘟著嘴生悶氣,穆清扶著她的肩膀道:“姐姐說的對,大明曆代大都是允許任何人表達不同意見的,而且絕對不會因個人的喜惡而治罪。
幾個女人的話雖然有些絕對,但是事實卻也大體如此,即使到了明末最變態的黨政時期,也需要將政敵羅織出罪名才能將其打到,因言獲罪在大明基本不存在。比如海瑞,扛著棺材和嘉靖爺幹,嘉靖爺還是讓他把棺材又白白的扛回去了,還讓海青天博得了天大的清譽,嘉靖爺即使差點兒被他氣死,一封天下第一言事疏便堵著氣看了三回,可看罷之後,並無一句怨言。嘉靖爺說的很清楚,海瑞是比幹,可他不是紂王。
這就是可愛的大明,生氣時,人們都喜歡罵娘,然而罵過娘之後,需要站在客觀立場上去處理事件的時候,道德、法律、情禮,都明晃晃的擺在眼前。可以負責任的說,這個王朝是封建史當中擁有最完善法律和政治體製的朝代,漫說清朝對這些法律和政治體製進行了大部分的沿襲,就連當今我國的官僚體製,都可以找到大明時期的影子。
漢家自古霸王道雜之,看一看曆代的科舉試卷,多半都有要求帝王依法治國的話語。中國人為政的最高目標應該是這樣,以法律為準繩,以禮讓使人自動自發的來遵守。這便是夫子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也是中國傳統治國理念與西方體係的最大區別。
科舉試卷中有很多對於依法治國思想的表達,不意味著中國缺少依法治國的土壤,而恰恰說明曆代帝王都非常重視法律建設,所以舉子們才會投其所好。考試嘛,自然是國家需要什麽類型的人才,考生就會集中儲備相應的知識結構用以讓考官檢驗。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西方國家的民主法治可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凡事基於法治,以法治對社會加以管理。而中國的民主法治是以法治為核心,並在法治之外包裹上禮讓的外衣,讓法治看上去不那麽冰冷,讓人們遵守起法治來覺得很有麵子,能認為這是一種榮耀和高尚的行為,所以人們都會自動自覺的去遵守法治。
一定有人會說,這是人治,不是法治,西方法治人人平等如何雲雲。可是當西方的有錢人花了大價錢聘請律師使自身脫離製裁,而窮人隻能在法律麵前自認倒黴的時候,誰能說到底是人治更好些,還是法治更好些?人治與法治的最大區別在於司法獨立,可司法一旦脫離了掌控又該走向何方?槍殺總統之後被定性為神經病的意識錯亂,又是怎麽一回事?司法獨立後,法律並非是神聖的,隻有控製住法律和媒體的階級才是‘神聖’的。如果不是政府控製了司法,那必然會是財閥。所以相較於財閥,我們更該相信司法在政府的掌控之下才是安全的。
《唐律疏議》也好、《大明律》也罷,又比如《宋刑統》,這些都是我國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法典,然而這些都是以刑律也就是刑法為主的法典,而儒家思想在中國則形如組織法,也就是憲法。
這就是我們的偉大國家,不要以為我們不懂民主、不講法治,我們恰恰是這個世界上最早實行民主法治的國家。當我們的法律已經刻在方鼎上幾千年時;當我們已經有包拯、宋慈那樣鐵麵無私,科學斷案的法治基礎時,西方人還在把犯人捆綁起來扔進池塘,依靠犯人是否能夠在池塘裏得到上帝的救贖而判別他是否真的有罪。
《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今日是個大朝會,朱四本想要借此機會公布恩科殿試的具體日期。然而經曆了昨夜倚月樓提詩之後,他求才若渴的心情略有降溫。大明到底需要什麽樣的人才來治理國家,這個問題代替了公布殿試日期的急迫性。像瞿仁傑那樣的士子畢竟太多,這是此前朱四沒有考慮到的問題。如果殿試之後,被吸納進朝廷的所謂人才依然大多是重名節而輕實務之輩,朱四便是在給自己的施政不斷增加阻力、是在給自己挖坑。
他費盡周折,才將朝中東林黨人的勢力打壓下去。然而這種打壓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的王朝開創的時候,文官們並不是依靠科舉才走進朝堂的。像何騰蛟、王船山、顧亭林這些大佬都是大浪淘沙掏出的金子。他們學問精湛、又曆經世事的變遷,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隨著疆域的不斷擴大,朝廷越來越稀缺人才,然而金子畢竟是少數。要想得到新的、真正的人才,獲得人才的機製必須正確。有了這樣想法,朱四便想盡早在科舉製度方麵作一作改變,否則將來的大明難免還會穿新鞋走老路。
然而想法歸想法,這樣的重磅炸彈,朱四不可能貿然的引爆。何況他隻是剛剛預見到了危害,並沒有治病的方子。如此一來,本應該在朝堂上宣布的殿試日期,便被一個拖字訣一筆帶過了。隻是回到宮中的他依然心事重重,這一切也自然的被蘇裴看在眼裏。
舒窈又道:“就算是沒有觸犯天條,可是他們也太咄咄逼人了,就沒有法子整治整治?”蘇裴含笑道:“孤以為,四郎這樣做才是對的,饒是天威難犯,帝王也不能用自己的喜惡隨意來判罰臣下,更改律條。何況我皇家曆代也沒有爛施淫威的天子,人家有沒有造反,隻是罵兩句,咱們難道還能砍了人家的頭不成?”舒窈嘟著嘴生悶氣,穆清扶著她的肩膀道:“姐姐說的對,大明曆代大都是允許任何人表達不同意見的,而且絕對不會因個人的喜惡而治罪。
幾個女人的話雖然有些絕對,但是事實卻也大體如此,即使到了明末最變態的黨政時期,也需要將政敵羅織出罪名才能將其打到,因言獲罪在大明基本不存在。比如海瑞,扛著棺材和嘉靖爺幹,嘉靖爺還是讓他把棺材又白白的扛回去了,還讓海青天博得了天大的清譽,嘉靖爺即使差點兒被他氣死,一封天下第一言事疏便堵著氣看了三回,可看罷之後,並無一句怨言。嘉靖爺說的很清楚,海瑞是比幹,可他不是紂王。
這就是可愛的大明,生氣時,人們都喜歡罵娘,然而罵過娘之後,需要站在客觀立場上去處理事件的時候,道德、法律、情禮,都明晃晃的擺在眼前。可以負責任的說,這個王朝是封建史當中擁有最完善法律和政治體製的朝代,漫說清朝對這些法律和政治體製進行了大部分的沿襲,就連當今我國的官僚體製,都可以找到大明時期的影子。
漢家自古霸王道雜之,看一看曆代的科舉試卷,多半都有要求帝王依法治國的話語。中國人為政的最高目標應該是這樣,以法律為準繩,以禮讓使人自動自發的來遵守。這便是夫子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也是中國傳統治國理念與西方體係的最大區別。
科舉試卷中有很多對於依法治國思想的表達,不意味著中國缺少依法治國的土壤,而恰恰說明曆代帝王都非常重視法律建設,所以舉子們才會投其所好。考試嘛,自然是國家需要什麽類型的人才,考生就會集中儲備相應的知識結構用以讓考官檢驗。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西方國家的民主法治可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凡事基於法治,以法治對社會加以管理。而中國的民主法治是以法治為核心,並在法治之外包裹上禮讓的外衣,讓法治看上去不那麽冰冷,讓人們遵守起法治來覺得很有麵子,能認為這是一種榮耀和高尚的行為,所以人們都會自動自覺的去遵守法治。
一定有人會說,這是人治,不是法治,西方法治人人平等如何雲雲。可是當西方的有錢人花了大價錢聘請律師使自身脫離製裁,而窮人隻能在法律麵前自認倒黴的時候,誰能說到底是人治更好些,還是法治更好些?人治與法治的最大區別在於司法獨立,可司法一旦脫離了掌控又該走向何方?槍殺總統之後被定性為神經病的意識錯亂,又是怎麽一回事?司法獨立後,法律並非是神聖的,隻有控製住法律和媒體的階級才是‘神聖’的。如果不是政府控製了司法,那必然會是財閥。所以相較於財閥,我們更該相信司法在政府的掌控之下才是安全的。
《唐律疏議》也好、《大明律》也罷,又比如《宋刑統》,這些都是我國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法典,然而這些都是以刑律也就是刑法為主的法典,而儒家思想在中國則形如組織法,也就是憲法。
這就是我們的偉大國家,不要以為我們不懂民主、不講法治,我們恰恰是這個世界上最早實行民主法治的國家。當我們的法律已經刻在方鼎上幾千年時;當我們已經有包拯、宋慈那樣鐵麵無私,科學斷案的法治基礎時,西方人還在把犯人捆綁起來扔進池塘,依靠犯人是否能夠在池塘裏得到上帝的救贖而判別他是否真的有罪。
《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今日是個大朝會,朱四本想要借此機會公布恩科殿試的具體日期。然而經曆了昨夜倚月樓提詩之後,他求才若渴的心情略有降溫。大明到底需要什麽樣的人才來治理國家,這個問題代替了公布殿試日期的急迫性。像瞿仁傑那樣的士子畢竟太多,這是此前朱四沒有考慮到的問題。如果殿試之後,被吸納進朝廷的所謂人才依然大多是重名節而輕實務之輩,朱四便是在給自己的施政不斷增加阻力、是在給自己挖坑。
他費盡周折,才將朝中東林黨人的勢力打壓下去。然而這種打壓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的王朝開創的時候,文官們並不是依靠科舉才走進朝堂的。像何騰蛟、王船山、顧亭林這些大佬都是大浪淘沙掏出的金子。他們學問精湛、又曆經世事的變遷,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隨著疆域的不斷擴大,朝廷越來越稀缺人才,然而金子畢竟是少數。要想得到新的、真正的人才,獲得人才的機製必須正確。有了這樣想法,朱四便想盡早在科舉製度方麵作一作改變,否則將來的大明難免還會穿新鞋走老路。
然而想法歸想法,這樣的重磅炸彈,朱四不可能貿然的引爆。何況他隻是剛剛預見到了危害,並沒有治病的方子。如此一來,本應該在朝堂上宣布的殿試日期,便被一個拖字訣一筆帶過了。隻是回到宮中的他依然心事重重,這一切也自然的被蘇裴看在眼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