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的一切都在慢慢的戰鬥,慢慢的死亡。死去的就一切都不存在了;存在的生命又終將死去。這是一個悖論,如果人們在這個悖論中求生,得到的隻是
在嘲笑中死。如果人們想死的高傲些,可死去了的高傲誰又願意記得?
此時的筆墨,究竟是在書寫嘲笑還是在書寫靈魂?兩個軍隊、一個民族,明軍絕大多數是漢人組成的,八旗漢軍絕大
多數也是漢人組成的,哪怕麵對的是滿洲八旗,還不一樣是同根同種?可戰爭卻是仇恨和利益組成的。明軍中那些曾經的
起義軍背負著仇,就這樣背負著、砍殺著被他們仇恨著的人;清軍中那些被人仇恨著的人,為了利益和自保,也在全力砍
殺著自己麵前的敵人;敵人與敵人間都相互藐視著對麵的正義。可製造了仇恨、滿足了利益、吹噓了正義的那些肇事者在
哪呢?他們連看一看這場廝殺的時間都沒有。他們沒有這樣的興趣,也許他們此時的興趣是在忙著製造另一種仇恨。他們
應該是這樣的,他們應該正忙著滿足其他的利益、吹噓新的正義。
生不如意常八九,人生總被訴說成一段痛苦的記憶,也許痛苦了,才是經曆了。可是誰又能想過,痛苦到底是我們此
前的人生造成的還是我們每個人對自己日後的奢望造成的?
這場戰鬥裏的走卒或許希望成為大將軍,還有的可能希望自己成為無敵大元帥,比如王進才自吹的七十二路明軍大總
管、或是孟喬芳自吹的——二百五十路大巴司機兼職‘追星逐日、降妖伏魔、威震南七北六一十三,手捧寶塔托著天。’
這塵世間的名與利,難道不就是一個笑話嗎?
隻是在笑話裏,被嘲笑的永遠都是別人;隻是他們誰也不知道,他們都隻是一隻又一隻的蛐蛐兒,在玩家雕工精美的
盒子裏戰鬥至死。蟋蟀們肯定不希望有人這麽評價,他們會說自己是為了大清的江山或是大明的皇帝。可人們又會問,大
清的江山究竟屬於誰?大明的皇帝又該是誰?
也對,大清的江山屬於大清的人,大明的皇帝是天浪---而天浪,也隻不過是一隻錦盒中的蛐蛐兒罷了。所以既然是錦
盒中的蛐蛐兒,就必須認真的、勇敢的掐架,生命不息戰鬥不止。所以既然是戰鬥,就總會分出勝負,結果不論你肯不肯
接受都不重要,實力接受了這份結果,那就一切ok了。可這次的實力好像在別人那裏,所以哪怕明軍這次確實想在揚州城
外、史可法的陵前為那些曾經被清軍屠殺了十日的揚州百姓報仇。
實力是決定勝負的一個關鍵因素,首先不得不正視清軍實力的是王進才所在的左翼,他的正麵是李國翰的兩萬遼東精
銳。而李國翰的正麵,卻是王進才手中由起義軍組成的明軍。這些明軍相對於這個戰場來說,隻能用麵團來比喻,揉捏一
下麵團能否看出來出手的人是普通公民還是內家高手?答案很難回答。
而這些戰鬥力低下的明軍不要說麵對兩萬遼東兵了,就憑著李國翰手中那兩把黑旗雙刀的左右翻飛,出現在他眼前的
這些明軍就隻能接受兩種命運,要麽從天上飛--被砍的、要麽從來路跑--被嚇的。難道明軍有這麽多人,就真的阻止不了
嗎?是的,從這個戰場上明軍所具備的生產資料來看,能阻止李國翰淩虐的,應該就隻有大炮了,可城外的炮手已經都被
趙光瑞的一萬騎兵殺光了。如果沒有了大炮的火力投射,明軍就隻能寄托於自己的陣營中能出現一把更重的刀和一個更猛
的人。
不太好說萬箭齊發這種事兒,據說當年袁督師曾經在北京城外大戰過皇太極,那場大戰也據說持續了一整天。然而袁
督師都被清軍的弓箭射成刺蝟了也沒死。筆者也不認為袁督師是什麽絕世高手,他最初的身份就是一個來自南方某地的老
學究,可是人家是督師啊,督師的裝備那都應該是頂配,盔甲的防禦力那是嗷嗷滴強吧。可等到袁督師得勝歸來,脫掉了
一身盔甲,被土籃子從城牆上吊回到北京城內之後,就被崇禎皇帝淩遲處死了。
袁督師的死可以足夠證明兩點:第一是,好盔甲可以保命,第二是,堡壘總會從內部被攻破。可現在穿著重甲騎上戰
馬的大內高手李國翰就不是什麽堡壘那麽簡單了,他簡直就是一輛重型坦克。而他眼前出現的明軍更像是拿著雞毛撣子在
為他拂去盔甲上的塵埃。說是替李國翰撓癢癢都是在誇這些明軍呢,因為他們根本找不準李國翰的笑點。
兩國的統帥——多爾袞與天浪,賦予最初來到這個南直隸戰場上的明清兩軍各自的使命,本就是試探與吸引敵人火力
的。在這一點上上,無論是左夢庚還是王允才和王進才,都已經做的很好了。多爾袞的主力大軍與南直隸僅僅相隔一條黃
河而已,而大明的主力部隊也大部分都集中在九江以東的長江中下遊地區,隨時都可以順著長江直下南京和揚州。
如果不是多爾袞的顧慮更多,這裏本應該有一場約定俗成的世紀大戰的,可是代替多爾袞來到這裏的卻成了不倫不類
的李國翰與孟喬芳。這讓明軍的主力不太好暴露,李國翰與孟喬芳雖然戰力較強,可對於整支明軍的主力部隊來說,他們
似乎還不具備讓自己出動的價值。
多爾袞不敢來,明軍主力不願意來,揚州城外就隻能出現如今這樣的畫麵了。戰場上明軍中的所有將軍,甚至包括天
浪本人都是武功平平、資質平平、履曆平平,沒有人能出現在李國翰的麵前,並且同李高手大戰數百回合。恐怕在整個明
軍的將軍序列內,大概也隻有郝永忠、李定國、劉文秀和高必正李錦等人具備這樣的實力。
然而就是這樣一群平庸的人,正在為史可法、為昔日的揚州之戰正名。
(本章完)
在嘲笑中死。如果人們想死的高傲些,可死去了的高傲誰又願意記得?
此時的筆墨,究竟是在書寫嘲笑還是在書寫靈魂?兩個軍隊、一個民族,明軍絕大多數是漢人組成的,八旗漢軍絕大
多數也是漢人組成的,哪怕麵對的是滿洲八旗,還不一樣是同根同種?可戰爭卻是仇恨和利益組成的。明軍中那些曾經的
起義軍背負著仇,就這樣背負著、砍殺著被他們仇恨著的人;清軍中那些被人仇恨著的人,為了利益和自保,也在全力砍
殺著自己麵前的敵人;敵人與敵人間都相互藐視著對麵的正義。可製造了仇恨、滿足了利益、吹噓了正義的那些肇事者在
哪呢?他們連看一看這場廝殺的時間都沒有。他們沒有這樣的興趣,也許他們此時的興趣是在忙著製造另一種仇恨。他們
應該是這樣的,他們應該正忙著滿足其他的利益、吹噓新的正義。
生不如意常八九,人生總被訴說成一段痛苦的記憶,也許痛苦了,才是經曆了。可是誰又能想過,痛苦到底是我們此
前的人生造成的還是我們每個人對自己日後的奢望造成的?
這場戰鬥裏的走卒或許希望成為大將軍,還有的可能希望自己成為無敵大元帥,比如王進才自吹的七十二路明軍大總
管、或是孟喬芳自吹的——二百五十路大巴司機兼職‘追星逐日、降妖伏魔、威震南七北六一十三,手捧寶塔托著天。’
這塵世間的名與利,難道不就是一個笑話嗎?
隻是在笑話裏,被嘲笑的永遠都是別人;隻是他們誰也不知道,他們都隻是一隻又一隻的蛐蛐兒,在玩家雕工精美的
盒子裏戰鬥至死。蟋蟀們肯定不希望有人這麽評價,他們會說自己是為了大清的江山或是大明的皇帝。可人們又會問,大
清的江山究竟屬於誰?大明的皇帝又該是誰?
也對,大清的江山屬於大清的人,大明的皇帝是天浪---而天浪,也隻不過是一隻錦盒中的蛐蛐兒罷了。所以既然是錦
盒中的蛐蛐兒,就必須認真的、勇敢的掐架,生命不息戰鬥不止。所以既然是戰鬥,就總會分出勝負,結果不論你肯不肯
接受都不重要,實力接受了這份結果,那就一切ok了。可這次的實力好像在別人那裏,所以哪怕明軍這次確實想在揚州城
外、史可法的陵前為那些曾經被清軍屠殺了十日的揚州百姓報仇。
實力是決定勝負的一個關鍵因素,首先不得不正視清軍實力的是王進才所在的左翼,他的正麵是李國翰的兩萬遼東精
銳。而李國翰的正麵,卻是王進才手中由起義軍組成的明軍。這些明軍相對於這個戰場來說,隻能用麵團來比喻,揉捏一
下麵團能否看出來出手的人是普通公民還是內家高手?答案很難回答。
而這些戰鬥力低下的明軍不要說麵對兩萬遼東兵了,就憑著李國翰手中那兩把黑旗雙刀的左右翻飛,出現在他眼前的
這些明軍就隻能接受兩種命運,要麽從天上飛--被砍的、要麽從來路跑--被嚇的。難道明軍有這麽多人,就真的阻止不了
嗎?是的,從這個戰場上明軍所具備的生產資料來看,能阻止李國翰淩虐的,應該就隻有大炮了,可城外的炮手已經都被
趙光瑞的一萬騎兵殺光了。如果沒有了大炮的火力投射,明軍就隻能寄托於自己的陣營中能出現一把更重的刀和一個更猛
的人。
不太好說萬箭齊發這種事兒,據說當年袁督師曾經在北京城外大戰過皇太極,那場大戰也據說持續了一整天。然而袁
督師都被清軍的弓箭射成刺蝟了也沒死。筆者也不認為袁督師是什麽絕世高手,他最初的身份就是一個來自南方某地的老
學究,可是人家是督師啊,督師的裝備那都應該是頂配,盔甲的防禦力那是嗷嗷滴強吧。可等到袁督師得勝歸來,脫掉了
一身盔甲,被土籃子從城牆上吊回到北京城內之後,就被崇禎皇帝淩遲處死了。
袁督師的死可以足夠證明兩點:第一是,好盔甲可以保命,第二是,堡壘總會從內部被攻破。可現在穿著重甲騎上戰
馬的大內高手李國翰就不是什麽堡壘那麽簡單了,他簡直就是一輛重型坦克。而他眼前出現的明軍更像是拿著雞毛撣子在
為他拂去盔甲上的塵埃。說是替李國翰撓癢癢都是在誇這些明軍呢,因為他們根本找不準李國翰的笑點。
兩國的統帥——多爾袞與天浪,賦予最初來到這個南直隸戰場上的明清兩軍各自的使命,本就是試探與吸引敵人火力
的。在這一點上上,無論是左夢庚還是王允才和王進才,都已經做的很好了。多爾袞的主力大軍與南直隸僅僅相隔一條黃
河而已,而大明的主力部隊也大部分都集中在九江以東的長江中下遊地區,隨時都可以順著長江直下南京和揚州。
如果不是多爾袞的顧慮更多,這裏本應該有一場約定俗成的世紀大戰的,可是代替多爾袞來到這裏的卻成了不倫不類
的李國翰與孟喬芳。這讓明軍的主力不太好暴露,李國翰與孟喬芳雖然戰力較強,可對於整支明軍的主力部隊來說,他們
似乎還不具備讓自己出動的價值。
多爾袞不敢來,明軍主力不願意來,揚州城外就隻能出現如今這樣的畫麵了。戰場上明軍中的所有將軍,甚至包括天
浪本人都是武功平平、資質平平、履曆平平,沒有人能出現在李國翰的麵前,並且同李高手大戰數百回合。恐怕在整個明
軍的將軍序列內,大概也隻有郝永忠、李定國、劉文秀和高必正李錦等人具備這樣的實力。
然而就是這樣一群平庸的人,正在為史可法、為昔日的揚州之戰正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