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有德變得咬牙切齒起來,“他,崇禎皇帝的眼裏,我們這些在沙場出生入死的將士都是在騙他,瞞報戰敗,謊報戰果,騙他出錢出人!而王象春和候詢那樣的在朝堂中高高在上幫他一起指手畫腳的人卻都是好人。你問我冤不冤?”
王象春就是告他偷雞的那位四世宮保,候詢就是侯性的哥哥,這二位在崇禎朝一直都分量極重。
孔有德看向天浪,而天浪顯然不想和他說太多的話,隻由著孔有德做臨死前的最後陳述,“我當然冤,祖大壽被圍大淩河,崇禎命我隻帶八百騎兵去救援,我知道,我是毛帥的義孫,而我們這些毛文龍的舊部在他眼裏都該趁早死了的好,他就是讓我們去送死的,可我們還是去了。”
“可崇禎不給我們發軍餉也就罷了,竟然連軍糧也不給我們,我們在路上吃什麽?戰馬還可以吃草,我們難道也跟著戰馬一起吃草嗎?
一個弟兄餓得緊了,見一處院落裏跑出來一隻雞,他便抓來吃了,如果說這隻雞他不該吃,那麽我們大不了賠主人家銀子也就罷了,難道不是嗎?
可是這家人不簡單啊,他是王象春家仆的家仆,也就是王象春家奴才的奴才!可就是這麽個奴才中的奴才,卻把我的兄弟用羽箭插中身體和四肢,穿街過巷展示不說,還要帶著我們那個可憐的兄弟穿箭遊營,到我們的麵前來示威!”
“嗬嗬,說得好,”天浪看孔有德說的如泣如訴,終於忍不住冷笑著搭腔道:“所以你便殺了王象春家仆的家仆一家,反叛了大明,奪了登州,豎起反旗,聯合了毛文龍的兒子和毛文龍的部將,隔海遙相呼應。
崇禎朝也就因為不肯舍得讓士兵吃一隻雞,而從崇禎三年起,耗時三年多,損失四位督撫十幾員大將,數十萬人馬,戰馬數萬匹,餉銀數百萬兩,紅夷大炮和西洋火炮千餘門,才終於勝利的把你和耿仲明雙手奉送到了宿敵皇太極的麾下,讓你成了皇太極的戰鬥先鋒,對嗎?”
“哈哈哈哈,那是崇禎老兒活該!我有什麽錯?”
“你敢說自己沒有錯?偷吃一隻雞的罪過不在你,而且朕也認為王象春的家仆該殺!包括王象春的兒子一直慫恿朝廷處置你們,所以他也該殺!
不過話說回來,你孔有德其實更該殺!就是你們這群該殺之人,因一起吳橋兵變不但靡費了朝廷數百萬的餉銀。還使得大明的柱石,一代儒將,登州巡撫孫元化死於囹圄之中!”
天浪熱血沸湧,聲音很激動的說,“你知不知道,自毛文龍和袁崇煥死後,孫元化是我大明東北唯一可以抵禦建奴的良將?
他卻無端的被你們為了一隻雞打出的破官司而下獄致死了,從此後,大明從海上反擊遼東,掣肘皇太極入關的方略也煙消雲散了,你難道還說自己沒有罪嗎?你犯下的統統是不可饒恕的罪責!”
“毛文龍是袁崇煥殺的,袁崇煥和孫元化都是崇禎殺的,和我有什麽關係?”孔有德在強辯,天浪隻是冷冷笑著,他已不準備讓孔有德做什麽死前懺悔了,而是掃視了一眼他身後的十幾輛裝滿財寶的大車。
“朕且問你,你身後的那些財寶和你有關係沒?你口口聲聲說自己無罪,卻打著報複崇禎的幌子幹盡了劫擄民財的事,稍稍搶掠你自己國家的普通百姓,難道普通百姓們也做錯什麽了嗎?
你身為孔聖人之後,卻以一次吳橋兵變讓整個山東半島陷入浩劫,又甘為敵人的鷹犬,做敵人入侵的先鋒,入關之後從東北燒殺到西北,再從西北燒殺到西南,這十幾車的財寶恐怕隻是你殺人越貨的冰山一角而已,而你的罪狀早已秉燭難書!”
“不,不是這樣的!”
“證據確鑿,你還狡辯什麽?難道你狡辯過了,朕便會放了你?孔有德,你真下作,無恥之尤,朕以你為孔聖人之後而羞恥,以漢家生了你這麽個漢奸敗類而羞恥,為大明因你這種令人惡心的家夥致使最終出現甲申國殤而羞恥。所以你若不死,天理不容!”
天浪看了看一臉抽搐到猙獰的孔有德,嗬嗬笑了,“看看你的手,還拿著火折子,十幾車財寶上麵還潑上了猛火油,你是到死都不肯放棄你所犯下的罪是麽?”
“不!不!不!”孔有德大聲嚎叫,情緒已然失控,他眼神空洞,彷徨又癲狂,口中叫嚷著,“我沒錯,我沒有錯,我不會有錯!錯的是崇禎,錯的是王象春的兒子!是他們,是他們讓我變成了魔鬼,而做魔鬼當然要有做魔鬼的覺悟,魔鬼是永不回頭的!”
而孔有德的體內又出現了另一個不和諧的聲音,“什麽純真不純真的,要我說,一切的錯誤都在我們麵前這個人,若不是他與我不死不休,我們豈能有今日下場?”
天浪一臉鄙夷的看著他,對著洪有德和孔有德兩個人格從牙縫裏擠出一句話:“說出這句話的那位,你難道不覺著,從你第一次因為打不過我便想要謀害芊芊的那一刻起,你的結局就已經注定了嗎?
有句話你肯定聽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而對於你們兩個死變態來說,卑鄙隻能是卑鄙者的墓誌銘。
朕今日同你們聊了這許多話,並不是要讓你們死得更激昂慷慨一些,所以你們朕沒必要這麽想不開,朕也沒想過要讓你們大徹大悟,隻不過最讓人沒想到的是,你倆就算是要死了,作出的事情來卻依然如此狗逼!還尼瑪和在逃犯被抓似的,放火燒東西!你倆不覺著這其實是拿自己的人生在搞笑嗎?”
“哈哈哈,朱由榔,你不用激我,我孔有德不怕死,對於我這種別著腦袋為異族去戰鬥的人們來說,生命是什麽?生命就是財富!
沒有財富的生命就應該去死;為了財富而死,死了也值。
這些東西是我搶來的,我想燒就燒,不用你來管,這些財寶,我孔有德拿命換回來的便有一半兒,從劉承胤那裏搶來的又有一半兒。”
王象春就是告他偷雞的那位四世宮保,候詢就是侯性的哥哥,這二位在崇禎朝一直都分量極重。
孔有德看向天浪,而天浪顯然不想和他說太多的話,隻由著孔有德做臨死前的最後陳述,“我當然冤,祖大壽被圍大淩河,崇禎命我隻帶八百騎兵去救援,我知道,我是毛帥的義孫,而我們這些毛文龍的舊部在他眼裏都該趁早死了的好,他就是讓我們去送死的,可我們還是去了。”
“可崇禎不給我們發軍餉也就罷了,竟然連軍糧也不給我們,我們在路上吃什麽?戰馬還可以吃草,我們難道也跟著戰馬一起吃草嗎?
一個弟兄餓得緊了,見一處院落裏跑出來一隻雞,他便抓來吃了,如果說這隻雞他不該吃,那麽我們大不了賠主人家銀子也就罷了,難道不是嗎?
可是這家人不簡單啊,他是王象春家仆的家仆,也就是王象春家奴才的奴才!可就是這麽個奴才中的奴才,卻把我的兄弟用羽箭插中身體和四肢,穿街過巷展示不說,還要帶著我們那個可憐的兄弟穿箭遊營,到我們的麵前來示威!”
“嗬嗬,說得好,”天浪看孔有德說的如泣如訴,終於忍不住冷笑著搭腔道:“所以你便殺了王象春家仆的家仆一家,反叛了大明,奪了登州,豎起反旗,聯合了毛文龍的兒子和毛文龍的部將,隔海遙相呼應。
崇禎朝也就因為不肯舍得讓士兵吃一隻雞,而從崇禎三年起,耗時三年多,損失四位督撫十幾員大將,數十萬人馬,戰馬數萬匹,餉銀數百萬兩,紅夷大炮和西洋火炮千餘門,才終於勝利的把你和耿仲明雙手奉送到了宿敵皇太極的麾下,讓你成了皇太極的戰鬥先鋒,對嗎?”
“哈哈哈哈,那是崇禎老兒活該!我有什麽錯?”
“你敢說自己沒有錯?偷吃一隻雞的罪過不在你,而且朕也認為王象春的家仆該殺!包括王象春的兒子一直慫恿朝廷處置你們,所以他也該殺!
不過話說回來,你孔有德其實更該殺!就是你們這群該殺之人,因一起吳橋兵變不但靡費了朝廷數百萬的餉銀。還使得大明的柱石,一代儒將,登州巡撫孫元化死於囹圄之中!”
天浪熱血沸湧,聲音很激動的說,“你知不知道,自毛文龍和袁崇煥死後,孫元化是我大明東北唯一可以抵禦建奴的良將?
他卻無端的被你們為了一隻雞打出的破官司而下獄致死了,從此後,大明從海上反擊遼東,掣肘皇太極入關的方略也煙消雲散了,你難道還說自己沒有罪嗎?你犯下的統統是不可饒恕的罪責!”
“毛文龍是袁崇煥殺的,袁崇煥和孫元化都是崇禎殺的,和我有什麽關係?”孔有德在強辯,天浪隻是冷冷笑著,他已不準備讓孔有德做什麽死前懺悔了,而是掃視了一眼他身後的十幾輛裝滿財寶的大車。
“朕且問你,你身後的那些財寶和你有關係沒?你口口聲聲說自己無罪,卻打著報複崇禎的幌子幹盡了劫擄民財的事,稍稍搶掠你自己國家的普通百姓,難道普通百姓們也做錯什麽了嗎?
你身為孔聖人之後,卻以一次吳橋兵變讓整個山東半島陷入浩劫,又甘為敵人的鷹犬,做敵人入侵的先鋒,入關之後從東北燒殺到西北,再從西北燒殺到西南,這十幾車的財寶恐怕隻是你殺人越貨的冰山一角而已,而你的罪狀早已秉燭難書!”
“不,不是這樣的!”
“證據確鑿,你還狡辯什麽?難道你狡辯過了,朕便會放了你?孔有德,你真下作,無恥之尤,朕以你為孔聖人之後而羞恥,以漢家生了你這麽個漢奸敗類而羞恥,為大明因你這種令人惡心的家夥致使最終出現甲申國殤而羞恥。所以你若不死,天理不容!”
天浪看了看一臉抽搐到猙獰的孔有德,嗬嗬笑了,“看看你的手,還拿著火折子,十幾車財寶上麵還潑上了猛火油,你是到死都不肯放棄你所犯下的罪是麽?”
“不!不!不!”孔有德大聲嚎叫,情緒已然失控,他眼神空洞,彷徨又癲狂,口中叫嚷著,“我沒錯,我沒有錯,我不會有錯!錯的是崇禎,錯的是王象春的兒子!是他們,是他們讓我變成了魔鬼,而做魔鬼當然要有做魔鬼的覺悟,魔鬼是永不回頭的!”
而孔有德的體內又出現了另一個不和諧的聲音,“什麽純真不純真的,要我說,一切的錯誤都在我們麵前這個人,若不是他與我不死不休,我們豈能有今日下場?”
天浪一臉鄙夷的看著他,對著洪有德和孔有德兩個人格從牙縫裏擠出一句話:“說出這句話的那位,你難道不覺著,從你第一次因為打不過我便想要謀害芊芊的那一刻起,你的結局就已經注定了嗎?
有句話你肯定聽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而對於你們兩個死變態來說,卑鄙隻能是卑鄙者的墓誌銘。
朕今日同你們聊了這許多話,並不是要讓你們死得更激昂慷慨一些,所以你們朕沒必要這麽想不開,朕也沒想過要讓你們大徹大悟,隻不過最讓人沒想到的是,你倆就算是要死了,作出的事情來卻依然如此狗逼!還尼瑪和在逃犯被抓似的,放火燒東西!你倆不覺著這其實是拿自己的人生在搞笑嗎?”
“哈哈哈,朱由榔,你不用激我,我孔有德不怕死,對於我這種別著腦袋為異族去戰鬥的人們來說,生命是什麽?生命就是財富!
沒有財富的生命就應該去死;為了財富而死,死了也值。
這些東西是我搶來的,我想燒就燒,不用你來管,這些財寶,我孔有德拿命換回來的便有一半兒,從劉承胤那裏搶來的又有一半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