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麽一粗略的看,距離沈陽城最近的北岸明軍不過九千兵力,而努爾哈赤派出的正紅旗,兵力超過一萬,且大部分都是騎兵,肯定是具有一定優勢的。
而且這個所謂的倒‘品’字形的布陣努爾哈赤看著也有點兒懵逼,因為南岸童仲揆部並沒有將軍陣布置在接近渾河大橋的位置,而是遠離橋頭足有五裏。
努爾哈赤雖然看不懂,但是他明白明軍這樣的布陣,若是勝了還好,不過九千北岸明軍無論如何也是無法奪回十萬八旗防守的沈陽城的。
十不足一你還想贏得攻城戰?
可若是敗了,那麽清軍騎兵便可以順利渡過渾河大橋,繼而在渾河南岸的平原闊野把北岸潰逃的明軍當豬羊宰。
怎麽算都是穩賺不賠的。
努爾哈赤這就不明白了,難道明軍是來送死的?否則為何會放棄對渾河南岸的把守,更是放棄南岸明軍用炮火隔著渾河對北岸明軍進行火力支援呢?
可是人家來都來了,哪兒用想那麽多?
就讓代善出城,領正紅旗撞陣去吧!
正紅旗的第一次撞陣,便是將渾河血戰打出了一場小高氵朝。
讓大貝勒代善打頭陣,足見努爾哈赤對這場戰役是極為重視的。
正紅旗鐵甲旌旗,抽刀向北岸川軍的軍陣鑿去。
川軍的拒馬、戰車、長槍在前,全軍目光幽幽,等待第一波潮水。
“出擊!”
代善呐喊一聲,處於陣前的正紅旗步甲全體下馬,手持刀盾鉤鎖,身披重甲,跨步衝鋒。
問為何是步甲下馬衝鋒呢?
那就要說這便是八旗軍野戰最擅長的戰法。
八旗野戰,從來不是一上來便靠重甲騎兵衝陣。
軍事曆史發展到明末清初這個時代,火器已經非常發達了,明軍還特別重視火器的運用,甚至連騎兵都裝備火銃。
步兵更是不用說,您以為秦良玉為何被稱為女軍神、蜀界女偉人?
真以為白杆兵就隻是如同大清的綠營城管那樣,戴個草帽子拿根紅纓槍就上陣了?
川軍包括石柱軍,雖然用不起遼東明軍那麽昂貴厚重的盔甲,可是對戰車,弓弩,火器的配備絕對是不惜代價的。
否則僅僅九千川軍,誰敢大咧咧擺在十萬八旗的眼皮子底下?那可真就是糞坑裏扔石頭,找死了。
而重甲騎兵麵對步兵軍陣,啥也不說便硬往前撞也和找死一個樣。
不說槍弩火炮的平射吊射,更不是大明還有迫擊炮和地雷的原型軍品,火箭炮也不說了,學名‘火龍出水’嘛。
不說這些輕重火力,僅僅冷兵器的拘馬和陣前戰車就會把重甲騎兵的前鋒攪成肉泥。
所以八旗軍與明軍野戰,向來都是步兵短刀盾牌在前,抵擋明軍的火槍弓弩,而步兵的綿甲還多數會被水浸濕,然後穿著濕漉漉的綿甲衝鋒,這也是為了防禦子彈。
嗬嗬,八旗軍有個關門弟子,叫做八路軍。
而且八旗軍這些經驗之談還非常管用,通常明軍兩三輪排槍的齊射,天空中兩軍弓弩相互對射三五輪,再挨過兩三輪明軍火炮的打擊,八旗軍就衝到明軍陣前了。
到了近戰,基本就是八旗軍的天下了。
不是明軍戰鬥力或者近戰裝備差,而是大部分明軍的戰鬥意誌太差。
這要歸功於明朝後期的財政赤字,連年發不出糧餉,所謂的軍戶屯田也被上官蠶食殆盡,當兵的都沒盼頭了,更不知在為誰打仗。
這樣的士兵打順風仗占便宜搶東西還成,要讓人送死,有幾個樂意的,你連工資都不給人家?
而代善正是懷著這樣的信心,命令正紅旗步甲衝鋒鑿陣的,然而他卻沒料到自己踢到鋼板上了。
他發現這三支明軍中,尤其是中路的石柱軍的遠程火力超準。
八旗步甲都是在拿著盾牌衝鋒啊,以往的戰役裏,那盾牌上通常都會被子彈打得一路火星帶閃電。
這還是遇上了明軍精銳呢,要是遇到了雜牌,槍都是朝天放的,放完就跑路。
可這支明軍非常不同,代善發現,自己的前鋒若是想要看一看,別悶頭把方向跑偏了,剛一露頭,就會被石柱軍爆頭。
要麽便是走進百米之內,被明軍火槍打斷腿腳。
我了個天爺呀,代善額頭岑岑冒汗,他就沒見過有哪一營的明軍之中能有這麽多的神槍手。
還有一點非常令他沉痛的是,酉陽、永寧和石柱軍的火炮,炸到身上實在太尼瑪疼了。
灰飛煙滅不算,血肉橫飛有木有?
但是八旗軍那可幾乎都是殺紅眼就不怕死的精兵悍卒,大炮火槍,硬抗;勁弩強弓,對射!
八旗軍一邊挨炸,一邊躲在前鋒刀盾手的背後用強弓還擊,然而對三支川軍的殺傷卻可以被忽略不計。
我們不一樣,代善心中浮現出這五個字,預感不妙的他發現這支明軍真的不同尋常。
以前秦良玉撥拉開童仲揆和陳策,帶領川軍同八旗軍打了幾場。
不過那都不是什麽要兩方性命的戰略要地,雙方你來我往,八旗軍都是試探,秦良玉並沒有機會討得太大便宜,黃山也好,奉集堡也好,還是虎皮驛也罷,都是明軍從金軍手裏奪回來以後才搞得土建工作。
此前丟了就丟了,金軍也不太在乎。
而且此時的秦良玉還沒有一鳳獨鳴,百鳥息聲的天大名頭,還嚇不跑四大貝勒呢。
後來遵永大捷中的阿敏見到秦良玉也並非不想跑,可跑的結果便是---被皇太極囚禁,所以他必須拚盡全力衝上去被秦良玉爆打一頓才能證明自己服從過軍令,隻是任務無法勝利執行。
加之不久後她就被調回山海關了,和老罕王之間,互相誰也沒有亮出真刀子。
可這一次,代善是看的了川軍真個是來者不善了。
得到軍令說讓自己為全軍打頭陣,代善沒覺著什麽。
這支南軍到了沈陽城下,既不進攻也不撤退,就是像釘子一樣釘在了渾河兩岸。
讓代善誤以為明軍是來和他們講道理的,畢竟大明的文官們最擅長靠嘴皮子講道理了,你打你的,我說我的。
而且這支明軍看起來也挺無害的。
而且這個所謂的倒‘品’字形的布陣努爾哈赤看著也有點兒懵逼,因為南岸童仲揆部並沒有將軍陣布置在接近渾河大橋的位置,而是遠離橋頭足有五裏。
努爾哈赤雖然看不懂,但是他明白明軍這樣的布陣,若是勝了還好,不過九千北岸明軍無論如何也是無法奪回十萬八旗防守的沈陽城的。
十不足一你還想贏得攻城戰?
可若是敗了,那麽清軍騎兵便可以順利渡過渾河大橋,繼而在渾河南岸的平原闊野把北岸潰逃的明軍當豬羊宰。
怎麽算都是穩賺不賠的。
努爾哈赤這就不明白了,難道明軍是來送死的?否則為何會放棄對渾河南岸的把守,更是放棄南岸明軍用炮火隔著渾河對北岸明軍進行火力支援呢?
可是人家來都來了,哪兒用想那麽多?
就讓代善出城,領正紅旗撞陣去吧!
正紅旗的第一次撞陣,便是將渾河血戰打出了一場小高氵朝。
讓大貝勒代善打頭陣,足見努爾哈赤對這場戰役是極為重視的。
正紅旗鐵甲旌旗,抽刀向北岸川軍的軍陣鑿去。
川軍的拒馬、戰車、長槍在前,全軍目光幽幽,等待第一波潮水。
“出擊!”
代善呐喊一聲,處於陣前的正紅旗步甲全體下馬,手持刀盾鉤鎖,身披重甲,跨步衝鋒。
問為何是步甲下馬衝鋒呢?
那就要說這便是八旗軍野戰最擅長的戰法。
八旗野戰,從來不是一上來便靠重甲騎兵衝陣。
軍事曆史發展到明末清初這個時代,火器已經非常發達了,明軍還特別重視火器的運用,甚至連騎兵都裝備火銃。
步兵更是不用說,您以為秦良玉為何被稱為女軍神、蜀界女偉人?
真以為白杆兵就隻是如同大清的綠營城管那樣,戴個草帽子拿根紅纓槍就上陣了?
川軍包括石柱軍,雖然用不起遼東明軍那麽昂貴厚重的盔甲,可是對戰車,弓弩,火器的配備絕對是不惜代價的。
否則僅僅九千川軍,誰敢大咧咧擺在十萬八旗的眼皮子底下?那可真就是糞坑裏扔石頭,找死了。
而重甲騎兵麵對步兵軍陣,啥也不說便硬往前撞也和找死一個樣。
不說槍弩火炮的平射吊射,更不是大明還有迫擊炮和地雷的原型軍品,火箭炮也不說了,學名‘火龍出水’嘛。
不說這些輕重火力,僅僅冷兵器的拘馬和陣前戰車就會把重甲騎兵的前鋒攪成肉泥。
所以八旗軍與明軍野戰,向來都是步兵短刀盾牌在前,抵擋明軍的火槍弓弩,而步兵的綿甲還多數會被水浸濕,然後穿著濕漉漉的綿甲衝鋒,這也是為了防禦子彈。
嗬嗬,八旗軍有個關門弟子,叫做八路軍。
而且八旗軍這些經驗之談還非常管用,通常明軍兩三輪排槍的齊射,天空中兩軍弓弩相互對射三五輪,再挨過兩三輪明軍火炮的打擊,八旗軍就衝到明軍陣前了。
到了近戰,基本就是八旗軍的天下了。
不是明軍戰鬥力或者近戰裝備差,而是大部分明軍的戰鬥意誌太差。
這要歸功於明朝後期的財政赤字,連年發不出糧餉,所謂的軍戶屯田也被上官蠶食殆盡,當兵的都沒盼頭了,更不知在為誰打仗。
這樣的士兵打順風仗占便宜搶東西還成,要讓人送死,有幾個樂意的,你連工資都不給人家?
而代善正是懷著這樣的信心,命令正紅旗步甲衝鋒鑿陣的,然而他卻沒料到自己踢到鋼板上了。
他發現這三支明軍中,尤其是中路的石柱軍的遠程火力超準。
八旗步甲都是在拿著盾牌衝鋒啊,以往的戰役裏,那盾牌上通常都會被子彈打得一路火星帶閃電。
這還是遇上了明軍精銳呢,要是遇到了雜牌,槍都是朝天放的,放完就跑路。
可這支明軍非常不同,代善發現,自己的前鋒若是想要看一看,別悶頭把方向跑偏了,剛一露頭,就會被石柱軍爆頭。
要麽便是走進百米之內,被明軍火槍打斷腿腳。
我了個天爺呀,代善額頭岑岑冒汗,他就沒見過有哪一營的明軍之中能有這麽多的神槍手。
還有一點非常令他沉痛的是,酉陽、永寧和石柱軍的火炮,炸到身上實在太尼瑪疼了。
灰飛煙滅不算,血肉橫飛有木有?
但是八旗軍那可幾乎都是殺紅眼就不怕死的精兵悍卒,大炮火槍,硬抗;勁弩強弓,對射!
八旗軍一邊挨炸,一邊躲在前鋒刀盾手的背後用強弓還擊,然而對三支川軍的殺傷卻可以被忽略不計。
我們不一樣,代善心中浮現出這五個字,預感不妙的他發現這支明軍真的不同尋常。
以前秦良玉撥拉開童仲揆和陳策,帶領川軍同八旗軍打了幾場。
不過那都不是什麽要兩方性命的戰略要地,雙方你來我往,八旗軍都是試探,秦良玉並沒有機會討得太大便宜,黃山也好,奉集堡也好,還是虎皮驛也罷,都是明軍從金軍手裏奪回來以後才搞得土建工作。
此前丟了就丟了,金軍也不太在乎。
而且此時的秦良玉還沒有一鳳獨鳴,百鳥息聲的天大名頭,還嚇不跑四大貝勒呢。
後來遵永大捷中的阿敏見到秦良玉也並非不想跑,可跑的結果便是---被皇太極囚禁,所以他必須拚盡全力衝上去被秦良玉爆打一頓才能證明自己服從過軍令,隻是任務無法勝利執行。
加之不久後她就被調回山海關了,和老罕王之間,互相誰也沒有亮出真刀子。
可這一次,代善是看的了川軍真個是來者不善了。
得到軍令說讓自己為全軍打頭陣,代善沒覺著什麽。
這支南軍到了沈陽城下,既不進攻也不撤退,就是像釘子一樣釘在了渾河兩岸。
讓代善誤以為明軍是來和他們講道理的,畢竟大明的文官們最擅長靠嘴皮子講道理了,你打你的,我說我的。
而且這支明軍看起來也挺無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