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萬年的視線在天空中悠然的幾朵白雲身上,曾幾何時,看天空,數雲朵一直都是他的癖好。
“你說上柱國最害怕打仗?”天浪聽後赫然。
“萬年三歲那年,母親戰死河南,十二歲時,父親戰死襄陽,自幼遍是祖母一手帶大的。
在別人看來,祖母大人是戰神一般,而對於萬年,她就是天底下最最慈愛的老人家。
親手教會我文武藝,卻最不希望我戰死沙場,她說如果該到我戰死沙場時,她也絕不會惋惜,隻是那該是大明到了最後存亡的時刻。
如果不是到了那一時刻,她便希望我學會的一身武藝永遠沒有用武之地。”
一個老人,守著一個蹣跚學步,咿呀學語的稚童,親人相繼戰死沙場,孩童是她和亡夫留下的最後血脈。
她手把手教孩童讀書識字,教他握槍,教他騎馬射箭,可心中最最期望的是孩童能永遠都健健康康,穿上她為他親手縫製的一雙雙襪子和一件件衣衫。
漸漸的,喜歡織補竟然成了一位女將軍的執念,她其實並不想拿起長纓,隻想永遠拿著一根繡花針而已。
人生在世,有些人的愛好是天生的,就比如大明的天啟皇帝,就非常喜歡做木匠活兒。
其實在秦良玉的心裏,不算隆武帝和永曆帝,一生輔佐過的四代帝王中,天啟皇帝是她最最看好的,也是互信基礎最為牢靠的。
別看天啟帝不識字,可他對麾下名臣名將可以說很用心,從沒有像崇禎那樣亂殺和隨便責罰肱股之臣。
其實就算對一個皇帝來說,有一門手藝傍身其實很不錯,會省去好些銀子呢。
比如在天啟朝,對大臣們的封賞一般都不是什麽金銀之類的,凡是需要賞賜大筆金銀之類的,大多都是用一套皇帝禦製的家具代替。
天啟皇帝喜歡木匠活已經成了執念,他覺著自己不適合處理朝政,便找到了魏忠賢這個雖有缺點卻能力很強的人來幫自己處理。
而不像崇禎那樣哪怕自己不懂做事又毛躁,也依然喜歡剛愎自用,獨斷專行。
這些大概都是執念吧?
而秦良玉喜歡針線活也是一種執念,這種執念是她對和平的向往。
馬萬年繼續淡淡地說著:“然而當大明真正到了最後的存亡時刻,祖母赫然發現,她竟然沒有得到朝廷的召喚。
祖母當時還為此自嘲過,對我們說,不是皇上忘記了她這個羸弱的老婦人,而是交通已被阻隔,朝廷的勤王詔書根本過不來。
可雖然沒有詔書,祖母依舊獨自率領石柱軍,同羅汝才和張獻忠打了大大小小十幾場,結果萬歲當然也知道,事實證明崇禎先皇當年不應該忘記召喚祖母。”
天浪心中有些淒然,正是崇禎的小算計,把秦良玉的兄弟子侄乃至兒媳留下,把他認為不值一提的老婦人打發回家。
他是最終得到了石柱軍的指揮權,包括用十麵大網圍剿張獻忠時,楊嗣昌和四川巡撫揮霍掉的兩萬七千石柱軍。
可馬家和秦家滿門忠烈,最終隻回去了兩個殘疾。
馬萬年不知道天浪此時的心情,自顧自地說著,說起了有關天浪召喚秦良玉入朝的話題:
“所以許多人雖然都不懂,但是我和表姐,還有四個叔伯卻都最理解祖母。
當萬歲千裏迢迢派來人,召喚祖母入廣西勤王的時候,她的心裏有多開心。
除了我們,真的沒人理解她接到詔書時,心中的那份悸動。
所以萬年真的很感謝您,是您的召喚讓祖母的餘年裏,能重新找的她生命的意義。
祖母雖一介婦人,可她天生便是一名戰士,如果沒有天下太平,她是至死都不願意卸甲的。”
天浪默然,沉默中是感銘於心的震撼。
從來天浪都隻想著需要哪一位悍將為皇朝力挽狂瀾,興滅繼絕。
甚至還對召喚秦良玉心存一絲愧疚,畢竟女軍神已偌大的年紀了。
卻是忘了‘廉頗老矣’的典故,也竟沒有試著去理解廉頗為什麽寧願把自己撐死,也要在朝中的來人麵前表現自己仍然當打,證明自己還行。
就像天啟帝為秦良玉下的一道詔書中說的那樣:命文武大臣必須對秦良玉以禮相待,不得有任何猜忌。
天啟皇帝為什麽下這道詔書?
那是秦良玉和他都發現了他們君臣之間,存在著信任缺失的問題。
恐怕出了朱由校以外,從萬曆、泰昌到崇禎,朝廷一直沒有給女軍神太大的信任,否則鬆錦決戰的督師便不會是愛惜羽毛的洪承疇了,不是麽?
趙王又為什麽派人去觀察廉頗呢?
同樣也是君臣之間的信任問題。
甚至心機深沉一些的後來者,會以為廉頗在來使麵前拚命吃飯,是在飆演技呢。
拚命吃是在表明自己強烈的出戰意願,而這種方式讓人看著又很笨拙,還不討喜。
明顯暴露出自己年齡的不堪重任,這不是廉頗笨,而是廉頗的心機太深。
可能這個思路很繞,但這種認為廉頗既然不想打仗,又偽裝請戰的臆測顯然是靠不住的。
畢竟這樣想的人並沒有從一名一生功勳卓著的名將的思維來考慮事情。
“萬歲沒去過京師吧?”馬萬年突然問起這個。
天浪剛想點頭,卻又很快搖頭。
“萬歲沒去過京師,臣也沒去過,不過祖母大人去過京師,天啟、崇禎兩朝,她還戍衛了山海關和京師數年。
每每念及往事,老人家總會說,她這輩子沒給大明留下什麽,卻是給大明的皇城留下了十幾條叫做棉花胡同的地名。”
馬萬年說的這事兒,天浪還真知道,他還記得在後世,有一個人曾走過京城宣武門一代的四川營駐地,聽聞秦良玉當年戍衛京師的馭軍嚴明和秋毫無犯的種種事跡。
那人抬頭望向駐地的大門,大門上刻有“蜀界女偉人秦少保駐兵遺址”十二個大字。
一時間頗多感慨,信手便留下了一首詩篇:
金印夙傳三世將,繡旗爭認四川營。至今秋雨秋風夜,隱約鉦聲雜紡聲。
這詩的最後一句是源自宣武門附近百姓的流傳,說秦良玉和石柱軍拔營離去後,夜晚總會聽到棉花胡同裏有紡紗的聲音。
“你說上柱國最害怕打仗?”天浪聽後赫然。
“萬年三歲那年,母親戰死河南,十二歲時,父親戰死襄陽,自幼遍是祖母一手帶大的。
在別人看來,祖母大人是戰神一般,而對於萬年,她就是天底下最最慈愛的老人家。
親手教會我文武藝,卻最不希望我戰死沙場,她說如果該到我戰死沙場時,她也絕不會惋惜,隻是那該是大明到了最後存亡的時刻。
如果不是到了那一時刻,她便希望我學會的一身武藝永遠沒有用武之地。”
一個老人,守著一個蹣跚學步,咿呀學語的稚童,親人相繼戰死沙場,孩童是她和亡夫留下的最後血脈。
她手把手教孩童讀書識字,教他握槍,教他騎馬射箭,可心中最最期望的是孩童能永遠都健健康康,穿上她為他親手縫製的一雙雙襪子和一件件衣衫。
漸漸的,喜歡織補竟然成了一位女將軍的執念,她其實並不想拿起長纓,隻想永遠拿著一根繡花針而已。
人生在世,有些人的愛好是天生的,就比如大明的天啟皇帝,就非常喜歡做木匠活兒。
其實在秦良玉的心裏,不算隆武帝和永曆帝,一生輔佐過的四代帝王中,天啟皇帝是她最最看好的,也是互信基礎最為牢靠的。
別看天啟帝不識字,可他對麾下名臣名將可以說很用心,從沒有像崇禎那樣亂殺和隨便責罰肱股之臣。
其實就算對一個皇帝來說,有一門手藝傍身其實很不錯,會省去好些銀子呢。
比如在天啟朝,對大臣們的封賞一般都不是什麽金銀之類的,凡是需要賞賜大筆金銀之類的,大多都是用一套皇帝禦製的家具代替。
天啟皇帝喜歡木匠活已經成了執念,他覺著自己不適合處理朝政,便找到了魏忠賢這個雖有缺點卻能力很強的人來幫自己處理。
而不像崇禎那樣哪怕自己不懂做事又毛躁,也依然喜歡剛愎自用,獨斷專行。
這些大概都是執念吧?
而秦良玉喜歡針線活也是一種執念,這種執念是她對和平的向往。
馬萬年繼續淡淡地說著:“然而當大明真正到了最後的存亡時刻,祖母赫然發現,她竟然沒有得到朝廷的召喚。
祖母當時還為此自嘲過,對我們說,不是皇上忘記了她這個羸弱的老婦人,而是交通已被阻隔,朝廷的勤王詔書根本過不來。
可雖然沒有詔書,祖母依舊獨自率領石柱軍,同羅汝才和張獻忠打了大大小小十幾場,結果萬歲當然也知道,事實證明崇禎先皇當年不應該忘記召喚祖母。”
天浪心中有些淒然,正是崇禎的小算計,把秦良玉的兄弟子侄乃至兒媳留下,把他認為不值一提的老婦人打發回家。
他是最終得到了石柱軍的指揮權,包括用十麵大網圍剿張獻忠時,楊嗣昌和四川巡撫揮霍掉的兩萬七千石柱軍。
可馬家和秦家滿門忠烈,最終隻回去了兩個殘疾。
馬萬年不知道天浪此時的心情,自顧自地說著,說起了有關天浪召喚秦良玉入朝的話題:
“所以許多人雖然都不懂,但是我和表姐,還有四個叔伯卻都最理解祖母。
當萬歲千裏迢迢派來人,召喚祖母入廣西勤王的時候,她的心裏有多開心。
除了我們,真的沒人理解她接到詔書時,心中的那份悸動。
所以萬年真的很感謝您,是您的召喚讓祖母的餘年裏,能重新找的她生命的意義。
祖母雖一介婦人,可她天生便是一名戰士,如果沒有天下太平,她是至死都不願意卸甲的。”
天浪默然,沉默中是感銘於心的震撼。
從來天浪都隻想著需要哪一位悍將為皇朝力挽狂瀾,興滅繼絕。
甚至還對召喚秦良玉心存一絲愧疚,畢竟女軍神已偌大的年紀了。
卻是忘了‘廉頗老矣’的典故,也竟沒有試著去理解廉頗為什麽寧願把自己撐死,也要在朝中的來人麵前表現自己仍然當打,證明自己還行。
就像天啟帝為秦良玉下的一道詔書中說的那樣:命文武大臣必須對秦良玉以禮相待,不得有任何猜忌。
天啟皇帝為什麽下這道詔書?
那是秦良玉和他都發現了他們君臣之間,存在著信任缺失的問題。
恐怕出了朱由校以外,從萬曆、泰昌到崇禎,朝廷一直沒有給女軍神太大的信任,否則鬆錦決戰的督師便不會是愛惜羽毛的洪承疇了,不是麽?
趙王又為什麽派人去觀察廉頗呢?
同樣也是君臣之間的信任問題。
甚至心機深沉一些的後來者,會以為廉頗在來使麵前拚命吃飯,是在飆演技呢。
拚命吃是在表明自己強烈的出戰意願,而這種方式讓人看著又很笨拙,還不討喜。
明顯暴露出自己年齡的不堪重任,這不是廉頗笨,而是廉頗的心機太深。
可能這個思路很繞,但這種認為廉頗既然不想打仗,又偽裝請戰的臆測顯然是靠不住的。
畢竟這樣想的人並沒有從一名一生功勳卓著的名將的思維來考慮事情。
“萬歲沒去過京師吧?”馬萬年突然問起這個。
天浪剛想點頭,卻又很快搖頭。
“萬歲沒去過京師,臣也沒去過,不過祖母大人去過京師,天啟、崇禎兩朝,她還戍衛了山海關和京師數年。
每每念及往事,老人家總會說,她這輩子沒給大明留下什麽,卻是給大明的皇城留下了十幾條叫做棉花胡同的地名。”
馬萬年說的這事兒,天浪還真知道,他還記得在後世,有一個人曾走過京城宣武門一代的四川營駐地,聽聞秦良玉當年戍衛京師的馭軍嚴明和秋毫無犯的種種事跡。
那人抬頭望向駐地的大門,大門上刻有“蜀界女偉人秦少保駐兵遺址”十二個大字。
一時間頗多感慨,信手便留下了一首詩篇:
金印夙傳三世將,繡旗爭認四川營。至今秋雨秋風夜,隱約鉦聲雜紡聲。
這詩的最後一句是源自宣武門附近百姓的流傳,說秦良玉和石柱軍拔營離去後,夜晚總會聽到棉花胡同裏有紡紗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