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等人直到二更天才起身告辭,至於談了什麽,除了這幾人,再無人知道。
在送走王夫之等人時,天浪說了最後一句話:
“名單上有數百名仕豪俠,天地會部眾過萬,曾經朕一直不自信可以光複山河,因為朕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做到。
可有這數百文武豪傑為朕死心塌地,天地會萬千部眾分袂抗清,哪怕朕是個草包,相信也足夠撐起半壁江山了。”
天浪送別的話算是一種鼓舞,卻也是由衷的。
有了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天地會,天浪和大明的錦衣衛從此將獲得一大助力,而僅僅到了第二天,天浪和大明更大的助力便緊接著出現了。
而這一波助力的名氣,竟然比明末三大儒、四公子和六大家的名氣還要大。
這真可謂是好事成雙啊。
話說遠在四川的重慶一帶的一座規模不大卻錯落有致的宅院裏有一棟玉音樓。
樓中住著一位古稀之年頭發卻隻是斑白而已的婦人。
此時這位雙膝跪地的婦人剛剛起身,雙手接過了風塵仆仆的傳旨中官帶來的禦詔。
麵色泛紅的她雙手捧著詔書,難掩心中的激動。
她,終於可以為了王朝和天下,再次披掛上陣了。
婦人看上去隻有五十多歲的年紀,高大魁梧的身姿跪下接旨後再起身,讓人有一種心中轟然之感。
當她巋然屹立在眾人麵前時,幾名喬裝改扮而來的中官便隻能仰望這座高山了。
婦人雖說身材高大,可中官初次見她,也能看得出她年輕時絕對是一位姿容俊豔的美人。
隻是每當有這座高山立於眼前,哪怕世間再無所顧忌的惡魔也不敢對她有任何的褻瀆之心,因為她的名字叫做秦良玉。
因為這個名字在大明亂世,與戰神同意。
為首中官不敢抬頭多看一眼。
秦良玉因心情沒能平複也沒有開口。
中官懷著忐忑的心,不知道秦良玉的態度。
便是嘴角抽搐片刻,終於鼓起勇氣試探著問道:“上柱國既已接了旨,那麽準備何時動身啊?
雖然萬歲兩次禦駕親征,已經擊退了孔有德為首的三順王麾下數萬遼東漢軍,還一舉降服了廣東李成棟,又在江西曆經數此苦戰,全殲了劉良佐一個固山的鑲黃旗漢軍。
當然,萬歲在江西血戰中,還有何洛會一個固山的滿洲鐵騎。
可是建奴依然強大,江西戰後,我聖天子萬金之軀也是落得遍體鱗傷。
而且萬歲爺打得勝仗越多,便越會遭到建奴更為猛烈的反撲,時間不等人啊。”
中官是鼓起勇氣說出這番話的,他對時局的擔憂戰勝了對麵前強者的敬畏。
四川石柱地區,位於夔州和重慶之間,在川地的東北,這些內廷中官來到這裏也很不容易,亦或可以說是九死一生。
穿過大西軍占領的貴州來到四川,石柱的周圍又都是清軍的占領區。
他們是喬裝改扮做商客,再經由許多錦衣衛諜子還有秦良玉讓秦府四衙中的兩位帶領一眾精銳前往接應,這才用數百錦衣衛無名英雄的犧牲換來這些中官們的一路太平。
部署在四川的錦衣衛諜子為了給他們打開道路,不惜暴露自己,四處給清軍製造混亂,這個過程中被清軍圍殺了許多。
犧牲人數幾乎占了錦衣衛諜報人員在四川全省的兩成,且都是最為忠誠的那一部分。
而前去接應這一行人的秦府四衙的人馬就傷亡很少了,不是他們夠幸運,而是石柱軍一直為四川的清軍所忌憚。
外加豪格幾次攻打石柱吃了敗仗後,便也想要安撫秦良玉。
畢竟秦良玉不隻是石柱土司,大明的四川總兵官,她的聲望和影響力幾乎可以覆蓋整個四川。
百姓們奉秦良玉為軍神,為她建生祠,在家裏為她立牌位的百姓多如過江之鯽。
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炷香,為的是當年因為秦良玉的存在,才讓四川百姓少死了很多人,而至今躲在石柱避難的四川百姓,便足足有十萬多戶,這些人誰不敬仰秦軍神?
因為有秦軍神的赫赫聲威,所以清軍才對石柱派出的人馬算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尤其說到秦府四衙,四人全都是秦良玉的嫡係,是她四個嫡親的侄兒。
清軍就算不怕四衙在戰場上累積的功勳和威名,想要攔截他們的隊伍,也將付出不小的代價,還會直接和秦良玉交惡。
這肯定是得不償失的,因為隻要秦良玉喊出一聲口號,四川百姓就不知道有多少會響應她的號召。
這麽說可不是替女神吹噓,早在數十年前,當秦良玉的夫婿馬千乘被死太監構陷入獄,後又因病死在獄中時,就有百姓自發揭竿而起。
都不用秦良玉打招呼,這些人反他娘的,就為了給馬千乘報仇。
到頭來不是數千裏外京城的三大營來四川平叛,而是秦良玉自己把百姓的怒火一次次安撫了下來,這才最終平息。
由此可見秦良玉在四川的威望已經存在了幾十年了。
此時接應這些中官安全來到石柱的兩位親侄就站在秦良玉的一左一右,站在另外兩名兄弟的旁邊。
其實中官在一路之上都在思索著這樣的問題,所謂的秦府四衙,究竟是多麽的令人望而生畏,以至於連那些拚了命去圍殺錦衣衛精銳諜子的清軍見到他們都要退避三舍。
站在中官們麵前的四位衙內和上柱國高大偉岸的英姿比起來,實在沒什麽可稱道的。
秦翼明是秦良玉長兄秦邦屏的長子,秦邦屏當年血戰沈陽城下渾河岸邊,與戚繼光的侄兒戚金一同陣亡,留下兩個兒子,次子叫做秦拱明,便是接應他們二人的其中一位。
在中官看來,長著一張大黑臉的秦翼明的名頭遠勝其他三位,因為秦翼明不但戰功卓著,崇禎年間還曾擔任過戍衛京師的主將。
隻是謠傳此人作戰時極為謹慎膽小,雖然很少打敗仗,卻因為一次圍堵羅汝才時身為這一路剿寇的總指揮卻畏首畏尾,被崇禎皇帝一擼到底。
在送走王夫之等人時,天浪說了最後一句話:
“名單上有數百名仕豪俠,天地會部眾過萬,曾經朕一直不自信可以光複山河,因為朕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做到。
可有這數百文武豪傑為朕死心塌地,天地會萬千部眾分袂抗清,哪怕朕是個草包,相信也足夠撐起半壁江山了。”
天浪送別的話算是一種鼓舞,卻也是由衷的。
有了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天地會,天浪和大明的錦衣衛從此將獲得一大助力,而僅僅到了第二天,天浪和大明更大的助力便緊接著出現了。
而這一波助力的名氣,竟然比明末三大儒、四公子和六大家的名氣還要大。
這真可謂是好事成雙啊。
話說遠在四川的重慶一帶的一座規模不大卻錯落有致的宅院裏有一棟玉音樓。
樓中住著一位古稀之年頭發卻隻是斑白而已的婦人。
此時這位雙膝跪地的婦人剛剛起身,雙手接過了風塵仆仆的傳旨中官帶來的禦詔。
麵色泛紅的她雙手捧著詔書,難掩心中的激動。
她,終於可以為了王朝和天下,再次披掛上陣了。
婦人看上去隻有五十多歲的年紀,高大魁梧的身姿跪下接旨後再起身,讓人有一種心中轟然之感。
當她巋然屹立在眾人麵前時,幾名喬裝改扮而來的中官便隻能仰望這座高山了。
婦人雖說身材高大,可中官初次見她,也能看得出她年輕時絕對是一位姿容俊豔的美人。
隻是每當有這座高山立於眼前,哪怕世間再無所顧忌的惡魔也不敢對她有任何的褻瀆之心,因為她的名字叫做秦良玉。
因為這個名字在大明亂世,與戰神同意。
為首中官不敢抬頭多看一眼。
秦良玉因心情沒能平複也沒有開口。
中官懷著忐忑的心,不知道秦良玉的態度。
便是嘴角抽搐片刻,終於鼓起勇氣試探著問道:“上柱國既已接了旨,那麽準備何時動身啊?
雖然萬歲兩次禦駕親征,已經擊退了孔有德為首的三順王麾下數萬遼東漢軍,還一舉降服了廣東李成棟,又在江西曆經數此苦戰,全殲了劉良佐一個固山的鑲黃旗漢軍。
當然,萬歲在江西血戰中,還有何洛會一個固山的滿洲鐵騎。
可是建奴依然強大,江西戰後,我聖天子萬金之軀也是落得遍體鱗傷。
而且萬歲爺打得勝仗越多,便越會遭到建奴更為猛烈的反撲,時間不等人啊。”
中官是鼓起勇氣說出這番話的,他對時局的擔憂戰勝了對麵前強者的敬畏。
四川石柱地區,位於夔州和重慶之間,在川地的東北,這些內廷中官來到這裏也很不容易,亦或可以說是九死一生。
穿過大西軍占領的貴州來到四川,石柱的周圍又都是清軍的占領區。
他們是喬裝改扮做商客,再經由許多錦衣衛諜子還有秦良玉讓秦府四衙中的兩位帶領一眾精銳前往接應,這才用數百錦衣衛無名英雄的犧牲換來這些中官們的一路太平。
部署在四川的錦衣衛諜子為了給他們打開道路,不惜暴露自己,四處給清軍製造混亂,這個過程中被清軍圍殺了許多。
犧牲人數幾乎占了錦衣衛諜報人員在四川全省的兩成,且都是最為忠誠的那一部分。
而前去接應這一行人的秦府四衙的人馬就傷亡很少了,不是他們夠幸運,而是石柱軍一直為四川的清軍所忌憚。
外加豪格幾次攻打石柱吃了敗仗後,便也想要安撫秦良玉。
畢竟秦良玉不隻是石柱土司,大明的四川總兵官,她的聲望和影響力幾乎可以覆蓋整個四川。
百姓們奉秦良玉為軍神,為她建生祠,在家裏為她立牌位的百姓多如過江之鯽。
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炷香,為的是當年因為秦良玉的存在,才讓四川百姓少死了很多人,而至今躲在石柱避難的四川百姓,便足足有十萬多戶,這些人誰不敬仰秦軍神?
因為有秦軍神的赫赫聲威,所以清軍才對石柱派出的人馬算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尤其說到秦府四衙,四人全都是秦良玉的嫡係,是她四個嫡親的侄兒。
清軍就算不怕四衙在戰場上累積的功勳和威名,想要攔截他們的隊伍,也將付出不小的代價,還會直接和秦良玉交惡。
這肯定是得不償失的,因為隻要秦良玉喊出一聲口號,四川百姓就不知道有多少會響應她的號召。
這麽說可不是替女神吹噓,早在數十年前,當秦良玉的夫婿馬千乘被死太監構陷入獄,後又因病死在獄中時,就有百姓自發揭竿而起。
都不用秦良玉打招呼,這些人反他娘的,就為了給馬千乘報仇。
到頭來不是數千裏外京城的三大營來四川平叛,而是秦良玉自己把百姓的怒火一次次安撫了下來,這才最終平息。
由此可見秦良玉在四川的威望已經存在了幾十年了。
此時接應這些中官安全來到石柱的兩位親侄就站在秦良玉的一左一右,站在另外兩名兄弟的旁邊。
其實中官在一路之上都在思索著這樣的問題,所謂的秦府四衙,究竟是多麽的令人望而生畏,以至於連那些拚了命去圍殺錦衣衛精銳諜子的清軍見到他們都要退避三舍。
站在中官們麵前的四位衙內和上柱國高大偉岸的英姿比起來,實在沒什麽可稱道的。
秦翼明是秦良玉長兄秦邦屏的長子,秦邦屏當年血戰沈陽城下渾河岸邊,與戚繼光的侄兒戚金一同陣亡,留下兩個兒子,次子叫做秦拱明,便是接應他們二人的其中一位。
在中官看來,長著一張大黑臉的秦翼明的名頭遠勝其他三位,因為秦翼明不但戰功卓著,崇禎年間還曾擔任過戍衛京師的主將。
隻是謠傳此人作戰時極為謹慎膽小,雖然很少打敗仗,卻因為一次圍堵羅汝才時身為這一路剿寇的總指揮卻畏首畏尾,被崇禎皇帝一擼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