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之路走不通,又娶了個殘次品回家,鄉紳有些憋屈,經常一個人鑽到小樹林抱著膝蓋默默無語兩眼淚。
可是木已成舟,他的胳膊也掰不過太爺的大腿,也就自己騙自己,逢人便說:娶誰都是娶,閉著眼、吹了燈,都一樣。
鄉紳雖說認了命,卻也由此攀上了高枝兒,光大了門楣,靠著嶽父老泰山任期內的照應,搜刮鄉裏,擴屋填瓦,囤積良田。
多少被他搶去了土地的人家哭訴無門,想要告狀,便會被縣太爺用板子給打翻了丟出去。
王員外也開始豢養打手,偷偷殺人,那些相信老天必定有眼的,發誓要和他磕到底的,最後都死的不明不白。
大明王朝中後期,土地逐漸被兼並到少數藩王、世家大族和官僚的手中,也許這種現象是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避免的。
嗯,在華夏,這樣說是在井田製被改成私田以後吧。
許多人認為土地的兼並很正常,可又有更多的人認為,每一次這種現象的擴大都代表著一個王朝走向滅亡的開始。
大明朝和曆朝曆代都有這麽一節,土地丈量是越量越少。
地方官吏大筆一揮,水田變成了旱田,9畝變成了6畝,當然那時候記賬的,肯定不會使用阿拉伯數字,還能寫反了麽?
這隻是舉個例子,不過官字兩張口,說大便是大,說小便是小。
當了官便能多收銀子不繳稅,中了舉還有皇糧吃。
這確實是人家十年寒窗所得的權利,甭管百姓樂不樂意,規矩是人家替傻帽皇帝定的。
饒是這樣,人家鄉紳們還未必肯交稅。
地主們也會給官員們送錢免租,隻要地方官有了好處,便再也不會來要,天高皇帝遠的,皇帝老子可能一輩子也見不到這樣的鄉紳交給他一石糧食。
許多人會說大明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是土木堡之變。
卻不知土木堡之後,明軍連連反擊,打得瓦剌依然毫無脾氣。
期間瓦剌還迫不得已釋放了明英宗,最後連大酋長也先思密達也因被大明全麵打擊報複,死於瓦剌貴族間產生的內訌。
而明英宗年間的另一件事,實則才是大明由盛轉衰的最大誘因。
在英宗二次登基的正統年間,他將江南重賦官田改依民田起科,也就是將太祖至宣宗時期一直屬於皇家的江南大片良田劃歸為民田。
這裏麵有沒有可能是英宗為了重登大寶,而與江南士大夫達成的某種協議呢?這便不得而知了。
可就算沒有協議,得利最多的也是那些士大夫們,試問天下人才那裏最多?
三江啊,江蘇、浙江、江西,江蘇在大明是南直隸,江左淮右,天下的官,江南最多。
朝廷下令將江南的官田變成民田,變革的過程中,田契會改誰的名兒,當然最先撈好處的是江南的那些官啊!他們近水樓台嘛。
這利益太大了,如果這其中有因果關係,恐怕誰都會因為千傾良田而為明英宗登位去奪門。
當然這裏麵也可能是因果的倒置,就是明英宗為了報答那些幫他奪門,重登大寶的士大夫們而默許了這一影響了大明日後國運的政策。
然而此後朝廷的財政就每況愈下了,大明的賦稅年收入便從原本改製前的四千多萬石一下銳減至二千六百多萬石,這是不爭的事實。
此前一路笑傲前行的大明朝從此就不太行啦。
想想土木堡之敗後,明軍三大營全軍覆沒,於謙卻還能立即重新打造一支可以同數萬瓦剌精銳騎兵在北京城外野戰的強軍。
當然這一點源於大明的軍戶製度的優越性,可軍備的打造,糧草征調,包括各路新軍調到京城,一路上還人吃馬嚼的呢,不需要銀子嗎?
而大明與後金的薩爾滸之敗以後呢?
萬曆末年的薩爾滸之敗後,經過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個皇帝二十餘年間,大明才勉強組織起了兩次十餘萬人規模的所謂大反攻——渾河大戰和鬆錦大戰。
為啥二十年才能打兩場大仗?答案肯定是八路軍沒子彈了唄。
而之所以沒錢,除了賦稅和土地兼並,最大因素就是當年英宗將官田改民田的事兒。
國家財政一下銳減了半數,大明能不從超級強國變成弱雞嗎?
從此人們也就再也看不到那七下西洋的大明艦隊,還有六征漠北的大明鐵騎了。
想想洪武至永樂年間,經曆了漠北鐵騎一百五十餘年的洗滌之後,華夏已經赤地千裏,華夏大地一片哀鴻。
可大明太祖和成祖在這種情況下同元朝打了多少次大仗?
藍玉都追殺蒙古殘部到捕魚兒海了,捕魚兒海大勝後,藍玉仗劍仰天長嘯,對已故天上的常遇春說的那一句:伯仁,終平矣,不負此生,是多麽的蕩氣回腸?
開國兩代雄主六征漠北,成祖和宣宗七下西洋,那是多麽強大的國力,那時的大明威風直逼盛唐,可謂是:‘萬國來朝漢闕,五陵共獵秦祠。晝夜歌鍾不歇,山河四塞京師。’
再到了崇禎年間,當崇禎爺被東林黨忽悠著取消了魏忠賢設立的監稅後,江南的有錢人都跟過年一樣。
當了兩年皇帝發覺國庫收入不如他哥熹宗的時候,崇禎再想設立監稅,東林黨說,皇上何故與民爭利?
崇禎猶豫了,可軍餉從哪兒出啊?
東林黨又告訴他,從西邊的窮苦老板姓身上出,於是便增加了三餉,這個苛捐雜稅,江南的士大夫們幾乎沒人反對。
三餉啊,收的都是底層老百姓的錢,因為三餉苛政,直到永曆小朝廷登基伊始,前文說貴州和雲南永曆朝都沒有掌控,便是三餉給鬧得,雲南沙定洲到現在還造反呢,把整個雲南都給占了,得後文大西軍四將軍入雲南,方才平定的。
所謂官官相護,也有說魏忠賢好,曹化淳在崇禎自縊前大罵他,說忠賢若在,不至於落到這地步。
宦官不護著當官的,尤其熹宗年間,閹黨一直和東林黨死磕。
為什麽矛盾這麽激化?便是因為監稅呀,魏忠賢不壓榨老百姓,他壓榨江南士紳啊。
不壓榨百姓不是他心好而是嫌蚊子太瘦沒肉,那些江南士紳不同,和他沒有利害關係,且還富得流油。
(本章完)
可是木已成舟,他的胳膊也掰不過太爺的大腿,也就自己騙自己,逢人便說:娶誰都是娶,閉著眼、吹了燈,都一樣。
鄉紳雖說認了命,卻也由此攀上了高枝兒,光大了門楣,靠著嶽父老泰山任期內的照應,搜刮鄉裏,擴屋填瓦,囤積良田。
多少被他搶去了土地的人家哭訴無門,想要告狀,便會被縣太爺用板子給打翻了丟出去。
王員外也開始豢養打手,偷偷殺人,那些相信老天必定有眼的,發誓要和他磕到底的,最後都死的不明不白。
大明王朝中後期,土地逐漸被兼並到少數藩王、世家大族和官僚的手中,也許這種現象是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避免的。
嗯,在華夏,這樣說是在井田製被改成私田以後吧。
許多人認為土地的兼並很正常,可又有更多的人認為,每一次這種現象的擴大都代表著一個王朝走向滅亡的開始。
大明朝和曆朝曆代都有這麽一節,土地丈量是越量越少。
地方官吏大筆一揮,水田變成了旱田,9畝變成了6畝,當然那時候記賬的,肯定不會使用阿拉伯數字,還能寫反了麽?
這隻是舉個例子,不過官字兩張口,說大便是大,說小便是小。
當了官便能多收銀子不繳稅,中了舉還有皇糧吃。
這確實是人家十年寒窗所得的權利,甭管百姓樂不樂意,規矩是人家替傻帽皇帝定的。
饒是這樣,人家鄉紳們還未必肯交稅。
地主們也會給官員們送錢免租,隻要地方官有了好處,便再也不會來要,天高皇帝遠的,皇帝老子可能一輩子也見不到這樣的鄉紳交給他一石糧食。
許多人會說大明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是土木堡之變。
卻不知土木堡之後,明軍連連反擊,打得瓦剌依然毫無脾氣。
期間瓦剌還迫不得已釋放了明英宗,最後連大酋長也先思密達也因被大明全麵打擊報複,死於瓦剌貴族間產生的內訌。
而明英宗年間的另一件事,實則才是大明由盛轉衰的最大誘因。
在英宗二次登基的正統年間,他將江南重賦官田改依民田起科,也就是將太祖至宣宗時期一直屬於皇家的江南大片良田劃歸為民田。
這裏麵有沒有可能是英宗為了重登大寶,而與江南士大夫達成的某種協議呢?這便不得而知了。
可就算沒有協議,得利最多的也是那些士大夫們,試問天下人才那裏最多?
三江啊,江蘇、浙江、江西,江蘇在大明是南直隸,江左淮右,天下的官,江南最多。
朝廷下令將江南的官田變成民田,變革的過程中,田契會改誰的名兒,當然最先撈好處的是江南的那些官啊!他們近水樓台嘛。
這利益太大了,如果這其中有因果關係,恐怕誰都會因為千傾良田而為明英宗登位去奪門。
當然這裏麵也可能是因果的倒置,就是明英宗為了報答那些幫他奪門,重登大寶的士大夫們而默許了這一影響了大明日後國運的政策。
然而此後朝廷的財政就每況愈下了,大明的賦稅年收入便從原本改製前的四千多萬石一下銳減至二千六百多萬石,這是不爭的事實。
此前一路笑傲前行的大明朝從此就不太行啦。
想想土木堡之敗後,明軍三大營全軍覆沒,於謙卻還能立即重新打造一支可以同數萬瓦剌精銳騎兵在北京城外野戰的強軍。
當然這一點源於大明的軍戶製度的優越性,可軍備的打造,糧草征調,包括各路新軍調到京城,一路上還人吃馬嚼的呢,不需要銀子嗎?
而大明與後金的薩爾滸之敗以後呢?
萬曆末年的薩爾滸之敗後,經過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個皇帝二十餘年間,大明才勉強組織起了兩次十餘萬人規模的所謂大反攻——渾河大戰和鬆錦大戰。
為啥二十年才能打兩場大仗?答案肯定是八路軍沒子彈了唄。
而之所以沒錢,除了賦稅和土地兼並,最大因素就是當年英宗將官田改民田的事兒。
國家財政一下銳減了半數,大明能不從超級強國變成弱雞嗎?
從此人們也就再也看不到那七下西洋的大明艦隊,還有六征漠北的大明鐵騎了。
想想洪武至永樂年間,經曆了漠北鐵騎一百五十餘年的洗滌之後,華夏已經赤地千裏,華夏大地一片哀鴻。
可大明太祖和成祖在這種情況下同元朝打了多少次大仗?
藍玉都追殺蒙古殘部到捕魚兒海了,捕魚兒海大勝後,藍玉仗劍仰天長嘯,對已故天上的常遇春說的那一句:伯仁,終平矣,不負此生,是多麽的蕩氣回腸?
開國兩代雄主六征漠北,成祖和宣宗七下西洋,那是多麽強大的國力,那時的大明威風直逼盛唐,可謂是:‘萬國來朝漢闕,五陵共獵秦祠。晝夜歌鍾不歇,山河四塞京師。’
再到了崇禎年間,當崇禎爺被東林黨忽悠著取消了魏忠賢設立的監稅後,江南的有錢人都跟過年一樣。
當了兩年皇帝發覺國庫收入不如他哥熹宗的時候,崇禎再想設立監稅,東林黨說,皇上何故與民爭利?
崇禎猶豫了,可軍餉從哪兒出啊?
東林黨又告訴他,從西邊的窮苦老板姓身上出,於是便增加了三餉,這個苛捐雜稅,江南的士大夫們幾乎沒人反對。
三餉啊,收的都是底層老百姓的錢,因為三餉苛政,直到永曆小朝廷登基伊始,前文說貴州和雲南永曆朝都沒有掌控,便是三餉給鬧得,雲南沙定洲到現在還造反呢,把整個雲南都給占了,得後文大西軍四將軍入雲南,方才平定的。
所謂官官相護,也有說魏忠賢好,曹化淳在崇禎自縊前大罵他,說忠賢若在,不至於落到這地步。
宦官不護著當官的,尤其熹宗年間,閹黨一直和東林黨死磕。
為什麽矛盾這麽激化?便是因為監稅呀,魏忠賢不壓榨老百姓,他壓榨江南士紳啊。
不壓榨百姓不是他心好而是嫌蚊子太瘦沒肉,那些江南士紳不同,和他沒有利害關係,且還富得流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