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腳,城隍廟
初春乍到,晨曦初露。熬過凜冬的南城人們盼來期待已久的春天。雖然依舊寒風侵肌,但已經強過風虐雪饕歲暮之季。
縷縷晨光散落城中,為清晨起來勞作的南城人帶來些許溫暖。城隍廟作為南城為數不多建築之一,周圍自然少不了街攤商販。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少年人一手攥著書卷,一手插入懷中,畏縮在破敗的老牆下。少年的衣服不算單薄,可露在外麵的麵頰依然凍的發緊發癢,一陣泛紅。打量少年一番,上身收袖黃皮褂,內襯齊腰絲麻麵襖;下身青色束腰配褐色及踝褲,腳踩一雙硬底布靴。
此時少年正專注背著書中條條,沒看到不遠處來了一個推車婆子。
車輪轆轆,由遠及近。
“阿熙,今天來的好早。”推車老婦駐足停車,笑意盈盈看著蹲在牆角的少年郎。
少年仰首,看著麵前有幾分模糊的人影。
“是孫婆婆啊,這不早起尋個做活位置嘛。”少年說著直起身來,將書卷塞入懷中。“阿熙長大嘍,懂事了,懂事了!”老婦邊卸下推車上的用具,邊說道。“阿熙不再是那個婆婆身邊玩鬧的小毛孩咯。”
“孫婆婆你又笑話我了,我都這麽大了,怎麽還喚我小名”,少年向前幫婦人接下木椅。
“以女子十五笄,男子二十冠有字;照此說來,阿熙你還小嘞,喚作小名也無妨。”老婆婆到是有理有據。
少年頗有些無奈,卻沒有再與老婦爭辯。
“婆婆,既然您來了,我就不在這凍著啦。我回堂中朝食先。”話音未落,已向街尾奔去。。
少年口中的堂宇乃是南城的養生堂,又稱慈幼堂。顧名思義,此處是收容那些因戰爭或其他原因無家可歸孩童的地方,雖然現在國泰民安,但難免會有邊疆士卒為國捐軀,他們的孩子不少就安置在這些地方。
少年名為易天韻,據說是堂內夥計從山下拾到的孩子,夥計回憶當年拾到孩子時,包裹孩子的繈褓上都是血跡,嚇得小夥計不輕,在原地等候多時也不見其父母,就自做主張帶回堂內。每次少年詢問夥計出身由來時,夥計都會如實回答。
“當時孩子繈褓內放有一塊玉佩,佩上刻有天韻二字,所以字取天韻。而姓就隨著堂內東家姓”,這就是易天韻一名的來由。還說易天韻小時候並不健康,反而是多病多厄,為求平安才取一個小名,喚作阿熙。
易天韻孩提時的始末大概就是如此。
再後來,在易天韻束發之年,遇到了一位奇人。此人自稱東槐道人,北城人,善於占卜遁甲,麵相識人。當時那道人看到易天韻咋舌稱奇,誇易天韻麵相異於常人,但其運多厄,命不久矣,唯有拜自己為師才能尋到破解之法。然後十幾歲的易天韻就稀裏糊塗就拜了老道為師,成為了一名小方士。
時光如梭,似水流年。
易天韻在老道人身邊呆了兩年,期間除了跟著老道雲遊四方就是跟著老道學些雜七雜八的術法雲雲。直到兩年後的一天,老道突然找到自己這個小徒弟,神情肅然:
“徒兒,如今你也算學有所成,為師也就不強留你在身邊了。咳咳,以前光顧著教你做法,卻沒教你做人。最後這彌留之際為師贈言與你,你切聽罷!從今往後,你要勤加練習為師平日裏傳授與你的術法,切記不要用為師教你的術法胡作非為,禍害蒼生!”
“記住,以後要多行善事,勤練功法。古人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自己有本事就多照顧別人,正所謂雪中送炭三九暖。錦上添花不如助人為樂,這樣才能在江湖樹立名聲,危難是獲得貴人幫扶!”
......老道喋喋不休,講的頗有聲色。
老道一手輕托拂塵,一手撫須。臉上不見往日般的和顏悅色,皺紋都似緊了些。不苟言笑,一副道貌岸然。
聽完,易天韻皺了皺眉,一時緘默無言。良久,才緩緩表態。
“師傅,你可別是因為我跟了你兩年沒給你賺來一個銅板,為此懷恨在心,才讓我回到到那堂宇之中。”
本應有幾分傷感的氛圍被易天韻幾句話破壞的幹幹淨淨。
其實也不怪易天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懷疑師父送別自己的目的。過去兩年這個不靠譜的師傅教給他的術法極其瑣碎,更是毫無章法可言。
而且一些離譜的更是不在少數。
什麽胸口碎大石、口吞火尖槍....
到後來不得不懷疑這個為老不尊的師傅居心不良,明裏讓自己修習,實則靠自己賺錢。
“一派胡言!為師知識淵博,法力無邊。修道修心皆是上等,你一毛頭小子怎會懂為師的神通!”老道顏麵不掛,有點惱火。
“那修煉胸口碎大石又是何意?”對師傅生氣熟視無睹,毫不在意,自顧自問著問題。
“那是...”老道一時半會竟不知如何答複,憋了半響才回答,“你懂什麽!”
一反常態,今日的老道居然沒和自己這個小徒弟鬥嘴,而是平複了心情,接著說道:
“好了,事已至此你也莫怪為師。時侯已到,也該是你我師徒二人分別之日,多記住為師平時教你的好!”
老道最終也沒再多嘮叨,一句今後好自為之結束了這最後一課,。
後來老道走了,給易天韻留了個法寶當做禮物:一個橙皮葫蘆。葫蘆握著墜手,巴掌大小,用手撮著圓潤光華,色澤不錯。
雲遊兩年,易天韻終究還是回到了那個小堂宇。也是自那天起,南城城隍廟附近就多了一位給他人看相算命的小方士。
初春乍到,晨曦初露。熬過凜冬的南城人們盼來期待已久的春天。雖然依舊寒風侵肌,但已經強過風虐雪饕歲暮之季。
縷縷晨光散落城中,為清晨起來勞作的南城人帶來些許溫暖。城隍廟作為南城為數不多建築之一,周圍自然少不了街攤商販。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少年人一手攥著書卷,一手插入懷中,畏縮在破敗的老牆下。少年的衣服不算單薄,可露在外麵的麵頰依然凍的發緊發癢,一陣泛紅。打量少年一番,上身收袖黃皮褂,內襯齊腰絲麻麵襖;下身青色束腰配褐色及踝褲,腳踩一雙硬底布靴。
此時少年正專注背著書中條條,沒看到不遠處來了一個推車婆子。
車輪轆轆,由遠及近。
“阿熙,今天來的好早。”推車老婦駐足停車,笑意盈盈看著蹲在牆角的少年郎。
少年仰首,看著麵前有幾分模糊的人影。
“是孫婆婆啊,這不早起尋個做活位置嘛。”少年說著直起身來,將書卷塞入懷中。“阿熙長大嘍,懂事了,懂事了!”老婦邊卸下推車上的用具,邊說道。“阿熙不再是那個婆婆身邊玩鬧的小毛孩咯。”
“孫婆婆你又笑話我了,我都這麽大了,怎麽還喚我小名”,少年向前幫婦人接下木椅。
“以女子十五笄,男子二十冠有字;照此說來,阿熙你還小嘞,喚作小名也無妨。”老婆婆到是有理有據。
少年頗有些無奈,卻沒有再與老婦爭辯。
“婆婆,既然您來了,我就不在這凍著啦。我回堂中朝食先。”話音未落,已向街尾奔去。。
少年口中的堂宇乃是南城的養生堂,又稱慈幼堂。顧名思義,此處是收容那些因戰爭或其他原因無家可歸孩童的地方,雖然現在國泰民安,但難免會有邊疆士卒為國捐軀,他們的孩子不少就安置在這些地方。
少年名為易天韻,據說是堂內夥計從山下拾到的孩子,夥計回憶當年拾到孩子時,包裹孩子的繈褓上都是血跡,嚇得小夥計不輕,在原地等候多時也不見其父母,就自做主張帶回堂內。每次少年詢問夥計出身由來時,夥計都會如實回答。
“當時孩子繈褓內放有一塊玉佩,佩上刻有天韻二字,所以字取天韻。而姓就隨著堂內東家姓”,這就是易天韻一名的來由。還說易天韻小時候並不健康,反而是多病多厄,為求平安才取一個小名,喚作阿熙。
易天韻孩提時的始末大概就是如此。
再後來,在易天韻束發之年,遇到了一位奇人。此人自稱東槐道人,北城人,善於占卜遁甲,麵相識人。當時那道人看到易天韻咋舌稱奇,誇易天韻麵相異於常人,但其運多厄,命不久矣,唯有拜自己為師才能尋到破解之法。然後十幾歲的易天韻就稀裏糊塗就拜了老道為師,成為了一名小方士。
時光如梭,似水流年。
易天韻在老道人身邊呆了兩年,期間除了跟著老道雲遊四方就是跟著老道學些雜七雜八的術法雲雲。直到兩年後的一天,老道突然找到自己這個小徒弟,神情肅然:
“徒兒,如今你也算學有所成,為師也就不強留你在身邊了。咳咳,以前光顧著教你做法,卻沒教你做人。最後這彌留之際為師贈言與你,你切聽罷!從今往後,你要勤加練習為師平日裏傳授與你的術法,切記不要用為師教你的術法胡作非為,禍害蒼生!”
“記住,以後要多行善事,勤練功法。古人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自己有本事就多照顧別人,正所謂雪中送炭三九暖。錦上添花不如助人為樂,這樣才能在江湖樹立名聲,危難是獲得貴人幫扶!”
......老道喋喋不休,講的頗有聲色。
老道一手輕托拂塵,一手撫須。臉上不見往日般的和顏悅色,皺紋都似緊了些。不苟言笑,一副道貌岸然。
聽完,易天韻皺了皺眉,一時緘默無言。良久,才緩緩表態。
“師傅,你可別是因為我跟了你兩年沒給你賺來一個銅板,為此懷恨在心,才讓我回到到那堂宇之中。”
本應有幾分傷感的氛圍被易天韻幾句話破壞的幹幹淨淨。
其實也不怪易天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懷疑師父送別自己的目的。過去兩年這個不靠譜的師傅教給他的術法極其瑣碎,更是毫無章法可言。
而且一些離譜的更是不在少數。
什麽胸口碎大石、口吞火尖槍....
到後來不得不懷疑這個為老不尊的師傅居心不良,明裏讓自己修習,實則靠自己賺錢。
“一派胡言!為師知識淵博,法力無邊。修道修心皆是上等,你一毛頭小子怎會懂為師的神通!”老道顏麵不掛,有點惱火。
“那修煉胸口碎大石又是何意?”對師傅生氣熟視無睹,毫不在意,自顧自問著問題。
“那是...”老道一時半會竟不知如何答複,憋了半響才回答,“你懂什麽!”
一反常態,今日的老道居然沒和自己這個小徒弟鬥嘴,而是平複了心情,接著說道:
“好了,事已至此你也莫怪為師。時侯已到,也該是你我師徒二人分別之日,多記住為師平時教你的好!”
老道最終也沒再多嘮叨,一句今後好自為之結束了這最後一課,。
後來老道走了,給易天韻留了個法寶當做禮物:一個橙皮葫蘆。葫蘆握著墜手,巴掌大小,用手撮著圓潤光華,色澤不錯。
雲遊兩年,易天韻終究還是回到了那個小堂宇。也是自那天起,南城城隍廟附近就多了一位給他人看相算命的小方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