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善反聽者,乃變鬼神1以得其情2。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3。欲開情4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
【注釋】
1鬼神:鬼,隱秘難測。神,事理玄妙。
2以得其情:善於聽言的人能洞見幽微,把握事物本質。
3“欲聞”句:意思是說釣言之道要運用策略,想聽對方發言先保持靜默,想要對方敞開心扉自己先收斂內心,想高大反而卑下,想奪取先給予。這與老子思想有相通之處。陶弘景注:“此言反聽之道,有以誘致之,故欲聞彼聲,我反靜默;欲彼開張,我反斂欲;欲彼高大,我反卑下;欲彼收取,我反施與。如此則物情可致,無能自隱也。”
4開情:誘導對方敞開心扉。陶弘景注:“欲開彼情,先設象比而動之。彼情既動,將欲生辭;徐徐牧養,令其自言,譬猶鶴鳴於陰,聲同必應,故能以實理相歸也。”
【譯文】
古代善於反複窺察對方的人,可以像鬼神一樣變化莫測,進而得知實情。應變之術恰當,就能詳盡考察對方。如果考察不詳盡,就不能獲知實情;不能獲知實情,就不能確定根本。不斷變化使用象比之詞,對方必定說出反應之詞,認真聆聽對方言辭以獲知實情。想要對方開口說話,自己先沉默不語;想要對方張開,就先自己收斂;想要提高自己,就先低調處世;想要獲取利益,就先學會付出。想使對方敞開心扉,就要運用形象和類比的方法,以便控製其言辭。言辭像同聲一樣產生共鳴,雙方看法一致就會心理契合,進而獲知對方實情。
古善反聽者,乃變鬼神1以得其情2。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3。欲開情4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
【注釋】
1鬼神:鬼,隱秘難測。神,事理玄妙。
2以得其情:善於聽言的人能洞見幽微,把握事物本質。
3“欲聞”句:意思是說釣言之道要運用策略,想聽對方發言先保持靜默,想要對方敞開心扉自己先收斂內心,想高大反而卑下,想奪取先給予。這與老子思想有相通之處。陶弘景注:“此言反聽之道,有以誘致之,故欲聞彼聲,我反靜默;欲彼開張,我反斂欲;欲彼高大,我反卑下;欲彼收取,我反施與。如此則物情可致,無能自隱也。”
4開情:誘導對方敞開心扉。陶弘景注:“欲開彼情,先設象比而動之。彼情既動,將欲生辭;徐徐牧養,令其自言,譬猶鶴鳴於陰,聲同必應,故能以實理相歸也。”
【譯文】
古代善於反複窺察對方的人,可以像鬼神一樣變化莫測,進而得知實情。應變之術恰當,就能詳盡考察對方。如果考察不詳盡,就不能獲知實情;不能獲知實情,就不能確定根本。不斷變化使用象比之詞,對方必定說出反應之詞,認真聆聽對方言辭以獲知實情。想要對方開口說話,自己先沉默不語;想要對方張開,就先自己收斂;想要提高自己,就先低調處世;想要獲取利益,就先學會付出。想使對方敞開心扉,就要運用形象和類比的方法,以便控製其言辭。言辭像同聲一樣產生共鳴,雙方看法一致就會心理契合,進而獲知對方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