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言者1,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言有象2,事有比3。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4合事,得人實也。若張罝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5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
【注釋】
1人言者:對方發言。陶弘景注:“以靜觀動,則所見審;因言觀辭,則所得明。”
2象:凡形於外者皆曰象。
3比:比照類推。
4釣語:猶如釣魚投餌,誘而取之。交談時給對方以誘餌,以引出對方話題。這裏的“釣言”術,是鬼穀子謀略之一。陶弘景注:“理在玄微,故無形也。無言則不彰,故以無形求有聲,聲即言也。比謂比類也。得魚在於投餌,得語在於發端;發端則語應,投餌則魚來。故曰釣語,語則事合;故曰合事;明試在於敷言,故曰得人實也。”
5會:聚集。陶弘景注:“張網而司之,彼獸自得,道合其事,彼理自出,理既彰,聖賢斯辨,雖欲自隱,其道無由,故曰釣人之網也。”
【譯文】
對方說話,表現為動;自己沉默,表現為靜。從動靜的哲學看待交往雙方的言談。根據對方的話語揣測他的真實意思。如果對方言語有不合情理處,隨即加以責問,對方一定會作出回應。話語可以表現在外,稱之為象;事物之間可以類比,稱之為比。對方說話有象,所說之事也有則例,就要觀察其後要說的話。所謂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謂比,就是類比言辭。運用象比手法可以在無形中獲得對方回應。用象比之詞引誘對方說話,如果和現實相符,可以獲知對方實情。就像張網捕獸一樣,在野獸出沒處多設一些網,等待野獸落網。如果把這個方法用到人事上,對方就會自動說出實情,這就是釣人實情的網。
人言者1,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言有象2,事有比3。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4合事,得人實也。若張罝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5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
【注釋】
1人言者:對方發言。陶弘景注:“以靜觀動,則所見審;因言觀辭,則所得明。”
2象:凡形於外者皆曰象。
3比:比照類推。
4釣語:猶如釣魚投餌,誘而取之。交談時給對方以誘餌,以引出對方話題。這裏的“釣言”術,是鬼穀子謀略之一。陶弘景注:“理在玄微,故無形也。無言則不彰,故以無形求有聲,聲即言也。比謂比類也。得魚在於投餌,得語在於發端;發端則語應,投餌則魚來。故曰釣語,語則事合;故曰合事;明試在於敷言,故曰得人實也。”
5會:聚集。陶弘景注:“張網而司之,彼獸自得,道合其事,彼理自出,理既彰,聖賢斯辨,雖欲自隱,其道無由,故曰釣人之網也。”
【譯文】
對方說話,表現為動;自己沉默,表現為靜。從動靜的哲學看待交往雙方的言談。根據對方的話語揣測他的真實意思。如果對方言語有不合情理處,隨即加以責問,對方一定會作出回應。話語可以表現在外,稱之為象;事物之間可以類比,稱之為比。對方說話有象,所說之事也有則例,就要觀察其後要說的話。所謂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謂比,就是類比言辭。運用象比手法可以在無形中獲得對方回應。用象比之詞引誘對方說話,如果和現實相符,可以獲知對方實情。就像張網捕獸一樣,在野獸出沒處多設一些網,等待野獸落網。如果把這個方法用到人事上,對方就會自動說出實情,這就是釣人實情的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