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歌的院子看上去也不大,五間正房之外,隻有三間東廂房,西邊一帶白牆,留著六個石雕花窗,從花窗的格眼裏可以看見荷浪柳風。倒是在正房後邊還有一排小房,花樹掩映中隱隱可見一個半掩的月洞門。
英華一路走過來,便曉得了東邊原是主人的正宅。王家買下的西邊院落,前兩進想是書齋,後三進俱是安置族人的所在。似芳歌這五間正房後麵,便有供使女們住的一排房子,不似英華的小樓,樓後兩畦綠蔥之外便是高牆。
芳歌的東廂三間並無隔斷,一邊兒是書架書案,牆上掛著一架古琴,一邊兒窗下擺著兩隻大繡架,靠牆擺著兩個架子,上麵是疊得整整齊齊的料子和一格一格分顏色的的繡線。一個婦人正坐在一張繡架前拈著針兒不曉得繡什麽。
芳歌引著英華進來,笑道:“英華姐姐,這是我沈姐。沈姐,這是隔壁王大人家的二小姐英華姐姐。”
那沈姐抬起頭,現出一張和芳歌□□分相似的麵龐。英華看她年紀不小,芳歌待她又很尊重,再一回想那日芳歌兩個聽講她受欺負又怒又急的情形,就曉得了這位沈姐必是芳歌兄妹三個的生母。既然是生母,那自然要格外客氣些,沈姐站起來萬福才到一半,英華已是搶著福了一福,笑道:“沈姨娘。”
沈姐手忙腳亂,沒口子道:“不敢當,不敢當。”
英華待自己的生母這般客氣,芳歌心裏歡喜極了,把沈姐按到一張板凳上坐下,笑道:“沈姐,你坐罷,青陽到哪裏去了?他這幾日嚷著要見英華姐姐,偏英華姐姐來了他又跑的影子都不見。”
“青陽的功課還不曾完,怕是還在老爺書房。”沈姐才坐下又站起來,滿麵笑容道:“我去瞧瞧罷,廚房裏待燒中飯,也要去看著。”
芳歌忙站起來,英華也跟著站起來,兩個送沈姐到階下,方回東廂閑話。
英華信步走到繡架前細瞧,那隻繡架上繃著一塊大紅的錦緞,是一副將繡完的百子圖,除去右下角的一個童子隻勾了個輪廓,那九十九個童子眉眼各不相同,穿的衣衫也各式各樣,童子們或是拍球,或是鬥蟲,或是放紙鳶,或是嬉水,俱都活靈活現似生人一般。英華在京城也曾見過不少人家都有百子圖的屏風兒,卻沒有哪一副比得上這副好,配色又均勻,構圖也恰到好處,人物兒又活潑,好像吹口氣就能活過來似的。
英華自家沒有耐性繡花兒,但這幅百子圖實在愛煞人,她伏在繡架邊細細賞玩,不住讚歎。
芳歌抿著嘴兒笑道:“這些都不算什麽,還有更好的呢。”拉著英華到另一邊,指著書桌上攤開的一幅畫兒道:“英華姐姐,你看這是誰?”
這幅畫兒用工筆細描出遠山近水,楊柳依依,馬車停在右下,當中一位麗人牽著一匹紅色俊馬,衣衫飄飄,神采飛揚。
那麗人的衣裳有些兒眼熟,眉眼更是眼熟,與英華鏡中的模樣像到九成九。英華快活的捂住了自己的臉,歡喜道:“這畫的是我?畫的真有些像我呢。”
芳歌隻是笑,英華又問了一回,才答:“自然畫的是姐姐,姐姐可喜歡?”
“喜歡。”英華抱住芳歌跳躍,“芳歌妹子,你畫的真好。”
芳歌笑容滿麵將畫兒卷起,道:“明日叫哥哥送到縣裏裱起來,後日妹子親送到府上去。”
“謝謝妹子。”英華一邊尋思要尋些什麽稀罕物件與芳歌回禮,一邊問:“妹子的工筆甚好,學了幾年?”
芳歌笑道:“家兄曾在泉州正經拜過先生學畫的,妹子偷學了幾日,也隻能畫個繡花樣子。”
“芳歌妹子的畫很好了呀。”英華笑道:“我也學過幾日,怎奈畫山不是山畫水不是水,先生無法隻有罷教。”
芳歌有些不相信的看著英華。英華漲紅了臉道:“實不相瞞,奴還不會繡花,針線上也不大會。”
芳歌愣了一會,笑道:“其實妹子學彈琴時,一口氣氣跑了三位琴師。母親無可奈何,也隻有罷手,那琴隻有掛在牆上遮洞。”言罷和英華相對大笑,兩個都覺得對方實在有趣,實是可以深交的好朋友。
且說柳氏和陳氏兩位夫人閑話,左右不過說些娘家在哪裏,還有哪些親戚做了官之類的閑話。柳氏看芳歌很順眼,陳氏看英華也合眼緣,兩個做母親的膝下都有兒子,都暗暗使勁兒要旁敲側擊小姐們的底細,也是越說越投機。管家帶著戲班的班主一連上來幾次,因兩位夫人談興正濃,又默默退了下去。
那個班主急的了不得,一再懇求管家:“孩子們都妝扮好了,再不開鑼,日頭一曬汗一浸,妝都糊了。”
那管家叫班主纏的無法,隻得硬著頭皮上帶他上來請夫人們挑戲。
陳氏讓柳氏先挑,柳氏隨便挑了一出吉利戲文,兩個聽了一回戲,青陽蹦蹦跳跳過來見母親,又與柳氏行禮。陳氏將這個小兒子摟在懷裏問他功課,又叫他坐下聽戲。青陽笑道:“幾日不見英華姐姐,想念的很,我去和英華姐姐說幾句話再來,可使得?”
陳氏啐道:“才比桌子高一點兒,講起話來老氣橫秋的。你去罷。”又笑對柳氏道:“瞧這個孩子的親熱勁兒,若是再大幾歲,怕不是就要纏著我去府上求親――英華小姐今年也有十五了罷,可說定了人家?”
“過了五月就喊十六了。”柳氏微笑道:“雖然個頭生得不小,其實心性還和孩子似的。我們老爺也舍不得就把她許人家,還要留她幾年。”
柳氏這話隱隱帶著拒絕的意思,陳氏不好再問下去,端坐著聽戲。柳氏雖然看芳歌甚好,一則耀宗也才二十,婚事上並不著急。二則和芳歌才見過兩麵,並不曉得人家的性子如何,打聽得她不曾訂過親也就罷了,三則耀宗的婚事還是要他父親做主,做後母的遇見好的與他留意也罷了,並不是急得來的事。陳夫人不言語,柳氏也就專心聽戲。
中午歇了戲吃畢午飯,陳氏因年紀大了困倦要午睡,就喊芳歌陪柳氏母女聽戲,這邊才開鑼,王翰林突然使了管家過來請柳氏和英華回家,原來大伯不曉得怎麽在書院裏中了風。富春書院在富春縣城外三裏地,離梅裏比楓葉村更近些,翰林老爺就把中了風的長兄抬回來,急喚柳氏回家料理雜務。
柳氏便和芳歌說:“家裏有事不得不回,休要驚動你母親,咱們悄悄兒回去也罷了。”
芳歌哪裏肯,非要去請母親起來,英華挽著芳歌的胳膊笑道:“夫人實是倦了才去歇息的,此時喊她起來,老人家走了困晚上又睡不著反而不美。咱們兩家莫要行那些虛禮。改日得了閑,我下帖子請你過來耍。”
芳歌隻得把柳氏母女送到門口,回來就見哥哥站在二門邊悵然若失,不由伸出五指在李知遠麵前晃了晃,笑道:“哥哥,你發什麽愣?”
李知遠拍開妹子的手,笑道:“客人怎麽好好的走了?”
芳歌便把英華大伯中風一事說與哥哥聽。李知遠想了一想,道:“母親那裏不是收著什麽活絡丸,中風能吃的麽。你去和母親說聲兒,討兩丸來我送去,人家上回幫過咱們,她家有事咱們也不能袖手。”
芳歌隻得去問陳氏,幸好陳氏眯在床上還不曾睡著,就取鑰匙給芳歌取藥,李知遠尋了個小錦匣裝著兩丸藥,到王家門首請守門的通報,說李家送藥來。
那守門的甚是機靈,忙忙的把李知遠請到廳上坐,到梧桐院門口央個婆子進去傳話。
大伯睡在書房榻上,耀文和耀廷兩個唬得六神無主,隻曉得哭,耀宗已經被王翰林打發到縣裏請郎中去了,耀祖也被打發回楓葉村報信。翰林大人站在門口哎聲歎氣,家裏的男人雖多,卻是沒有一個能到前頭去招待客人的。柳氏情知大伯抬到了家裏,後麵必有大隊人馬過來,務必要趕在人來之前把耀宗住的地方收拾出來與親戚們暫住,梨蕊這頭看著人搬二少爺的東西出來,柳氏在那頭看著人搬鋪蓋進去。家裏隻得兒媳婦黃氏和英華是閑人,柳氏和黃氏向來井水不犯河水,自然是不肯使兒媳婦的,想一想,英華昨日還和芳歌兄妹一起出去耍過,就命英華去前頭。
李知遠在廳裏坐了一會,就見英華在兩個婆子的陪同下進來,忙站起來,笑道:“方才聽芳歌講府上有人中風,我家現成有九珍活絡丸,母親讓我送兩粒來。”就將小錦盒奉上。
此藥是與伯父吃的,英華不肯讓婆子去接,恭恭敬敬雙手接了過來,無意中指尖劃過李知遠的指頭。李知遠愣在那裏,英華漲紅了臉把錦盒交給一個婆子,因人命關天,也顧不得害臊,問:“這個丸藥怎麽吃?”
“用童子尿半碗熱黃酒半碗化開吞服。”李知遠也臉紅了,“若是不見效還罷了,若是手腳能動彈了,使個人過去說一聲兒,家裏還有幾粒,我都送過來。”
英華鄭重謝過李知遠,命婆子快把藥送到後頭去。
藥已送畢,李知遠卻不舍得走,默默站在廳裏賞玩王翰林的珍藏。英華沉默了一會,待要尋些話兒和李知遠說罷,心裏亂得和一團麻似的,實是尋不出話說,待要送客罷,又有些莫明其妙的不舍。英華頭一回這般無措,漲紅了臉站在那裏進退不能。
李知遠眼睛雖是盯著牆上的字畫兒,其實對麵牆上掛的是字還是畫他都不曉得,全副心神都在十步之外的英華身上。
他兩個這般詭異,陪英華過來的婆子隻得用力咳嗽,恨不得用咳嗽聲在兩個人中間建一堵高牆。李知遠甚為知趣,立刻微笑著說:“我回去了。”
英華微微點頭,跟在他後麵幾步遠送客。李知遠轉過身來,做揖道:“緊鄰這般客氣做甚,王小姐還是請回罷。”
“有勞李世兄送藥來。”英華福了一福,輕聲道:“奴全家感激都來不及,送送怎地。”
李知遠又做揖,“莫要送了。”
英華又萬福:“多謝李世兄。”
突然大門那邊傳來一陣吵鬧聲,一個頗有幾分顏色的婦人手拉著一個八九歲的男孩兒,懷裏還抱著一個一兩歲大的小娃娃奔了進來。守門的管家腦門上頂著五條鮮紅的爪印,滿頭是汗跟在後頭,看見英華小姐在前庭,連忙喊道:“二小姐,這婦人說是來尋大老爺的,小的攔都拉不住,還叫她抓爛了臉。”
那婦人聽得英華是二小姐,哭聲就大了起來,一邊哭一邊喊:“老爺有個三長兩短,你叫我們娘仨可怎麽活呀。”
英華一路走過來,便曉得了東邊原是主人的正宅。王家買下的西邊院落,前兩進想是書齋,後三進俱是安置族人的所在。似芳歌這五間正房後麵,便有供使女們住的一排房子,不似英華的小樓,樓後兩畦綠蔥之外便是高牆。
芳歌的東廂三間並無隔斷,一邊兒是書架書案,牆上掛著一架古琴,一邊兒窗下擺著兩隻大繡架,靠牆擺著兩個架子,上麵是疊得整整齊齊的料子和一格一格分顏色的的繡線。一個婦人正坐在一張繡架前拈著針兒不曉得繡什麽。
芳歌引著英華進來,笑道:“英華姐姐,這是我沈姐。沈姐,這是隔壁王大人家的二小姐英華姐姐。”
那沈姐抬起頭,現出一張和芳歌□□分相似的麵龐。英華看她年紀不小,芳歌待她又很尊重,再一回想那日芳歌兩個聽講她受欺負又怒又急的情形,就曉得了這位沈姐必是芳歌兄妹三個的生母。既然是生母,那自然要格外客氣些,沈姐站起來萬福才到一半,英華已是搶著福了一福,笑道:“沈姨娘。”
沈姐手忙腳亂,沒口子道:“不敢當,不敢當。”
英華待自己的生母這般客氣,芳歌心裏歡喜極了,把沈姐按到一張板凳上坐下,笑道:“沈姐,你坐罷,青陽到哪裏去了?他這幾日嚷著要見英華姐姐,偏英華姐姐來了他又跑的影子都不見。”
“青陽的功課還不曾完,怕是還在老爺書房。”沈姐才坐下又站起來,滿麵笑容道:“我去瞧瞧罷,廚房裏待燒中飯,也要去看著。”
芳歌忙站起來,英華也跟著站起來,兩個送沈姐到階下,方回東廂閑話。
英華信步走到繡架前細瞧,那隻繡架上繃著一塊大紅的錦緞,是一副將繡完的百子圖,除去右下角的一個童子隻勾了個輪廓,那九十九個童子眉眼各不相同,穿的衣衫也各式各樣,童子們或是拍球,或是鬥蟲,或是放紙鳶,或是嬉水,俱都活靈活現似生人一般。英華在京城也曾見過不少人家都有百子圖的屏風兒,卻沒有哪一副比得上這副好,配色又均勻,構圖也恰到好處,人物兒又活潑,好像吹口氣就能活過來似的。
英華自家沒有耐性繡花兒,但這幅百子圖實在愛煞人,她伏在繡架邊細細賞玩,不住讚歎。
芳歌抿著嘴兒笑道:“這些都不算什麽,還有更好的呢。”拉著英華到另一邊,指著書桌上攤開的一幅畫兒道:“英華姐姐,你看這是誰?”
這幅畫兒用工筆細描出遠山近水,楊柳依依,馬車停在右下,當中一位麗人牽著一匹紅色俊馬,衣衫飄飄,神采飛揚。
那麗人的衣裳有些兒眼熟,眉眼更是眼熟,與英華鏡中的模樣像到九成九。英華快活的捂住了自己的臉,歡喜道:“這畫的是我?畫的真有些像我呢。”
芳歌隻是笑,英華又問了一回,才答:“自然畫的是姐姐,姐姐可喜歡?”
“喜歡。”英華抱住芳歌跳躍,“芳歌妹子,你畫的真好。”
芳歌笑容滿麵將畫兒卷起,道:“明日叫哥哥送到縣裏裱起來,後日妹子親送到府上去。”
“謝謝妹子。”英華一邊尋思要尋些什麽稀罕物件與芳歌回禮,一邊問:“妹子的工筆甚好,學了幾年?”
芳歌笑道:“家兄曾在泉州正經拜過先生學畫的,妹子偷學了幾日,也隻能畫個繡花樣子。”
“芳歌妹子的畫很好了呀。”英華笑道:“我也學過幾日,怎奈畫山不是山畫水不是水,先生無法隻有罷教。”
芳歌有些不相信的看著英華。英華漲紅了臉道:“實不相瞞,奴還不會繡花,針線上也不大會。”
芳歌愣了一會,笑道:“其實妹子學彈琴時,一口氣氣跑了三位琴師。母親無可奈何,也隻有罷手,那琴隻有掛在牆上遮洞。”言罷和英華相對大笑,兩個都覺得對方實在有趣,實是可以深交的好朋友。
且說柳氏和陳氏兩位夫人閑話,左右不過說些娘家在哪裏,還有哪些親戚做了官之類的閑話。柳氏看芳歌很順眼,陳氏看英華也合眼緣,兩個做母親的膝下都有兒子,都暗暗使勁兒要旁敲側擊小姐們的底細,也是越說越投機。管家帶著戲班的班主一連上來幾次,因兩位夫人談興正濃,又默默退了下去。
那個班主急的了不得,一再懇求管家:“孩子們都妝扮好了,再不開鑼,日頭一曬汗一浸,妝都糊了。”
那管家叫班主纏的無法,隻得硬著頭皮上帶他上來請夫人們挑戲。
陳氏讓柳氏先挑,柳氏隨便挑了一出吉利戲文,兩個聽了一回戲,青陽蹦蹦跳跳過來見母親,又與柳氏行禮。陳氏將這個小兒子摟在懷裏問他功課,又叫他坐下聽戲。青陽笑道:“幾日不見英華姐姐,想念的很,我去和英華姐姐說幾句話再來,可使得?”
陳氏啐道:“才比桌子高一點兒,講起話來老氣橫秋的。你去罷。”又笑對柳氏道:“瞧這個孩子的親熱勁兒,若是再大幾歲,怕不是就要纏著我去府上求親――英華小姐今年也有十五了罷,可說定了人家?”
“過了五月就喊十六了。”柳氏微笑道:“雖然個頭生得不小,其實心性還和孩子似的。我們老爺也舍不得就把她許人家,還要留她幾年。”
柳氏這話隱隱帶著拒絕的意思,陳氏不好再問下去,端坐著聽戲。柳氏雖然看芳歌甚好,一則耀宗也才二十,婚事上並不著急。二則和芳歌才見過兩麵,並不曉得人家的性子如何,打聽得她不曾訂過親也就罷了,三則耀宗的婚事還是要他父親做主,做後母的遇見好的與他留意也罷了,並不是急得來的事。陳夫人不言語,柳氏也就專心聽戲。
中午歇了戲吃畢午飯,陳氏因年紀大了困倦要午睡,就喊芳歌陪柳氏母女聽戲,這邊才開鑼,王翰林突然使了管家過來請柳氏和英華回家,原來大伯不曉得怎麽在書院裏中了風。富春書院在富春縣城外三裏地,離梅裏比楓葉村更近些,翰林老爺就把中了風的長兄抬回來,急喚柳氏回家料理雜務。
柳氏便和芳歌說:“家裏有事不得不回,休要驚動你母親,咱們悄悄兒回去也罷了。”
芳歌哪裏肯,非要去請母親起來,英華挽著芳歌的胳膊笑道:“夫人實是倦了才去歇息的,此時喊她起來,老人家走了困晚上又睡不著反而不美。咱們兩家莫要行那些虛禮。改日得了閑,我下帖子請你過來耍。”
芳歌隻得把柳氏母女送到門口,回來就見哥哥站在二門邊悵然若失,不由伸出五指在李知遠麵前晃了晃,笑道:“哥哥,你發什麽愣?”
李知遠拍開妹子的手,笑道:“客人怎麽好好的走了?”
芳歌便把英華大伯中風一事說與哥哥聽。李知遠想了一想,道:“母親那裏不是收著什麽活絡丸,中風能吃的麽。你去和母親說聲兒,討兩丸來我送去,人家上回幫過咱們,她家有事咱們也不能袖手。”
芳歌隻得去問陳氏,幸好陳氏眯在床上還不曾睡著,就取鑰匙給芳歌取藥,李知遠尋了個小錦匣裝著兩丸藥,到王家門首請守門的通報,說李家送藥來。
那守門的甚是機靈,忙忙的把李知遠請到廳上坐,到梧桐院門口央個婆子進去傳話。
大伯睡在書房榻上,耀文和耀廷兩個唬得六神無主,隻曉得哭,耀宗已經被王翰林打發到縣裏請郎中去了,耀祖也被打發回楓葉村報信。翰林大人站在門口哎聲歎氣,家裏的男人雖多,卻是沒有一個能到前頭去招待客人的。柳氏情知大伯抬到了家裏,後麵必有大隊人馬過來,務必要趕在人來之前把耀宗住的地方收拾出來與親戚們暫住,梨蕊這頭看著人搬二少爺的東西出來,柳氏在那頭看著人搬鋪蓋進去。家裏隻得兒媳婦黃氏和英華是閑人,柳氏和黃氏向來井水不犯河水,自然是不肯使兒媳婦的,想一想,英華昨日還和芳歌兄妹一起出去耍過,就命英華去前頭。
李知遠在廳裏坐了一會,就見英華在兩個婆子的陪同下進來,忙站起來,笑道:“方才聽芳歌講府上有人中風,我家現成有九珍活絡丸,母親讓我送兩粒來。”就將小錦盒奉上。
此藥是與伯父吃的,英華不肯讓婆子去接,恭恭敬敬雙手接了過來,無意中指尖劃過李知遠的指頭。李知遠愣在那裏,英華漲紅了臉把錦盒交給一個婆子,因人命關天,也顧不得害臊,問:“這個丸藥怎麽吃?”
“用童子尿半碗熱黃酒半碗化開吞服。”李知遠也臉紅了,“若是不見效還罷了,若是手腳能動彈了,使個人過去說一聲兒,家裏還有幾粒,我都送過來。”
英華鄭重謝過李知遠,命婆子快把藥送到後頭去。
藥已送畢,李知遠卻不舍得走,默默站在廳裏賞玩王翰林的珍藏。英華沉默了一會,待要尋些話兒和李知遠說罷,心裏亂得和一團麻似的,實是尋不出話說,待要送客罷,又有些莫明其妙的不舍。英華頭一回這般無措,漲紅了臉站在那裏進退不能。
李知遠眼睛雖是盯著牆上的字畫兒,其實對麵牆上掛的是字還是畫他都不曉得,全副心神都在十步之外的英華身上。
他兩個這般詭異,陪英華過來的婆子隻得用力咳嗽,恨不得用咳嗽聲在兩個人中間建一堵高牆。李知遠甚為知趣,立刻微笑著說:“我回去了。”
英華微微點頭,跟在他後麵幾步遠送客。李知遠轉過身來,做揖道:“緊鄰這般客氣做甚,王小姐還是請回罷。”
“有勞李世兄送藥來。”英華福了一福,輕聲道:“奴全家感激都來不及,送送怎地。”
李知遠又做揖,“莫要送了。”
英華又萬福:“多謝李世兄。”
突然大門那邊傳來一陣吵鬧聲,一個頗有幾分顏色的婦人手拉著一個八九歲的男孩兒,懷裏還抱著一個一兩歲大的小娃娃奔了進來。守門的管家腦門上頂著五條鮮紅的爪印,滿頭是汗跟在後頭,看見英華小姐在前庭,連忙喊道:“二小姐,這婦人說是來尋大老爺的,小的攔都拉不住,還叫她抓爛了臉。”
那婦人聽得英華是二小姐,哭聲就大了起來,一邊哭一邊喊:“老爺有個三長兩短,你叫我們娘仨可怎麽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