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夢裏不知身是客(3)


    在偏安的南宋王朝,似乎始終沒有劉過的立身之處。然而不是因為他缺乏政治謀略和才華,奉獻不出辭賦,陳述不了良策,而是因為帝王不賞識他,沒有機遇,所以得不到重用。


    他用憂鬱的目光和激昂的文字,丈量著一寸一寸的土地,卻終究隻是天涯倦客。一匹瘦馬馱著形容憔悴的他,行走在秋風古道,老盡英雄,劍鈍鋒冷。


    這是劉過重遊故地的憶舊之作,二十年前,他曾在安遠樓和朋友名士聚會,把酒暢談人生,言論政治。二十年後重遊此地,感慨今昔,此時的劉過已是垂暮之身,又逢朝廷亂局,看著浩淼江河,想自己一生懷才不遇,更是辛酸無比。“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開篇之句,就給這首詞上了一層淡淡水墨的底色,籠罩了整幅畫麵,將思想意境定格。他居高臨下,看汀洲殘蘆、淺流如帶,這蕭索的景象,讓他想起,二十年前,離家赴試,在安遠樓度過一段青春狂放的生活。二十年後,重返故地,拾起昨日的記憶,卻拾不起流去的時光。以身許國的劉過卻“四舉無成,十年不調”,仍然一襲布衣。


    然而,這一次,他依然是以一個過客的身份登樓。“柳下係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不過是暫時的歇腳,船還沒放穩,也許就要起程。風流時序,也這般催人,不幾日,又是一年中秋。當年崔顥登武漢黃鶴樓,寫下“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感歎。悠悠千古,多少人,帶著不同的情感,登樓追溯過往,探看未來。煙水蒼茫,這空寂的樓閣,除了有過相聚和離別,能記住的,又有些什麽?白雲還在,唯黃鶴一去不返,似那無情的光陰。二十年前,如雲煙過隙,二十年後,依舊隻是來去匆匆。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不?”他登此樓,並不僅是追尋遠去的黃鶴,不隻是懷想故人,也不為悲秋,歎老。而是想登高看看壯麗的河山,如今又是如何被戰爭的陰影籠罩。“渾是新愁”讓人感到巨大的愁苦,似有舊愁未拂盡,又被新愁,層層包裹,並且愁悶已經到了“渾是”的程度,沒有任何舒展的空間。他空有壯誌,卻報國無門,麵對這日漸沉落的江山,他無能為力。


    在無能為力的時候,隻能買上幾壇桂花酒,消解鬱積在心頭的愁悶。“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隻是,國仇家恨,世事滄桑,又豈是三兩盞花酒,可以衝淡得去?而這番登樓,也再也回不到,年少時的疏狂,無複當年的樂趣。就連酒中,也摻雜了太多沉重的世味,又怎麽還能聞到年少的青澀氣息?


    讀過這首詞,就像在秋天品嚐了一壺桂花酒,有蕭索的涼意,亦有沉鬱的馨香。劉過的這首《唐多令》,蘊藉含蓄,耐人咀嚼。他的詞,不會拘泥於狹窄的思想情感、個人的病愁悲苦。劉熙載所說:“劉改之詞,狂逸之中自饒俊致,雖沉著不及稼軒,足以自成一家。”宋子虛譽為“天下奇男子,平生以氣義撼當世”。所以,劉過這首秋日吟唱、憂國傷時之作,要高於宋玉《九辯》單純的寒土悲秋之感。他站在樓閣高處,看到南宋王朝,河山日下,不勝寒涼,悲痛不已。這首詞,別具一格的風味,也在他深沉的思想中,呈現出來。


    無論多麽沉重悲憤的曆史,都已散作成煙。也許我們無須記住那段已經遠隔千年的王朝,以及那個王朝所曆經的風雲和沒落。無須記住劉過寫這首《唐多令》時,憂國悲懷的情緒,隻須記住買花載酒時的灑脫和閑逸。那麽做個在塵世中輕鬆的行者,漫遊各地,一壺酒,一剪風,不必快意恩仇,隻安靜行走。直到有一天,停下腳步,立於秋天的路口,看一樹桂花,在清月下,靜靜開落。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總會不由自主地念出這句詩:“長恨此身非我有。那時候的我,年華初好,沒有多少優雅的風韻,卻似一朵初綻的蓮,潔白純一。總喜歡,斜躺在竹椅上,捧一本宋詞,不讀,隻隔簾聽雨。或是臨著軒窗,看一輪皎潔的明月,不相思,隻和它共修菩提。可我總會陷進一種莫名的情緒裏,覺得自己在紛蕪的紅塵中丟了軀殼,所擁有的,隻是靈魂,好在那是最潔淨的。


    到後來,我看到一幅圖,是一朵凋謝的蓮花,那花瓣落在蓮葉上,有一種涼薄的美。一直以來,我覺得蓮花是有佛性禪心的,它應該比別的花,都靈逸靜美。所以我以它的口吻寫了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臨江仙蘇軾夜飲東坡醒複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一句話:我本是靈山仙客,又為何,嚐盡那人間煙火。寫完之後,久久不能釋懷,所謂一字驚心,這句話,又何曾不是在暗喻自己。我雖沒有蓮的潔淨無塵,可內心卻也是清澈如水,紅塵萬千,太多的時候,總是身不由己。年少之時,並不是如東坡先生這般,為名利所縛,忘不了人間功貴和權勢。但也會有太多無端的糾纏,讓身心無法相依,看盡紛繁,不得解脫。


    如今,不過是隔了幾度春秋,曾經那段心情,卻已成為永遠也回不去的歲月。我再讀這句詞,會附帶上後麵的一句,何時忘卻營營?難道我已被煙火流年沾染了塵埃?學會了隨波逐流,懷有一顆功利之心?不,我不願承認,卻又無法徹底地推脫。在這五味雜陳的世間,已經沒有誰,可以真正地做到清白。要做一個兩袖清風、心無雜念、沒有欲求的人,太難。在現實麵前,我們都是那樣的脆弱不堪、那樣的無能為力。


    讓我難忘的,是越劇版的《紅樓夢》電視劇裏的片尾曲。


    紅雨消殘花外劫,黃粱熟透韶華盡。


    空念著鏡裏恩情,夢中功名,卻不知大廈一朝傾。


    算人世繁華多幾時,何時忘卻營營?


    倚風長嘯,闌幹拍遍,歎塵寰中消長誰定。


    把滄桑話盡,留一江春水共潮起潮平。


    一句“何時忘卻營營”,仿佛要將賈府裏的黑暗爭奪抖落無遺,隻因忘不了功名利祿。偌大的賈府,形形色色的人,沒有誰,不恨此身非我有,更有許多人,機關算盡,為了紙上功名、花間富貴,丟失了自己。仿佛在這庸碌的俗塵,任何一種方式活著,都辛酸而無奈。冰清玉潔的黛玉和妙玉,不為浮名,不為攀貴,可終究還是被凡塵所累,不能身心偎依。


    東坡先生寫下這首詞,也是心中被名利束縛,他一生雖性情放達豪邁,卻曆盡宦海浮沉,似乎從來沒有過真正地放下、真正地解脫。曆史上關於東坡的軼聞趣事不勝枚舉,詩詞、書畫、政治、美食、禪佛,他被讚譽為中國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的代表,對後世影響極深。喜歡蘇軾的詞,豪放卻不奔騰,縹緲卻不虛無,婉轉卻不悲淒。每一次讀到驚心動魄,讀到魂夢飄搖,讀到深情悲慟,可到最後,都會歸於淡定從容。他說,長恨此身非我有;他說,何事長向別時圓;他說,十年生死兩茫茫;他也說,人間有味是清歡。是的,無論這個過程是如何地揮筆潑墨,但是掩卷時,墨跡已幹,曾經那顆熾熱的心,也歸於平靜。鮮衣怒馬和風煙俱淨,隻隔了一剪光陰。


    這一夜,東坡飲酒,醉後睡下,醒來又舉杯,直到酩酊大醉。他所居住的城,叫黃州,在這裏,他度過了五年的謫貶生涯。一位從高處跌落低穀的人,心境自然是痛苦沉抑,不得舒展。但東坡先生是一個豁達明朗之人,他不會讓自己在失意中消沉,他的內心深處,始終有一種不以世事縈懷的恬淡。所以當他醉後歸家,夜深敲門,家童酣睡不醒。他並不氣惱,而是沐著明月清風,轉身拄杖臨江,聽聞濤聲。寂夜臨著江岸,無論你醉得有多深,此刻都會被涼風吹醒。曆史的煙塵,沉於江底,多少次濤聲拍岸,是為了提醒那些被世人遺忘的故事。隻有理性的智者,才可以在江中,打撈出千年過往。繁華匆匆,恍如一夢,歲月風流雲散,又還能打撈到些什麽?


    明月霜天,好風如水,醉後的清醒,更加明澈。看著夜幕下的江濤,層層波瀾,由急至緩,內心有一種被洗徹的潔淨。


    他思索人生,留下感歎: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回首這麽多年,置身官場,浮沉幾度,漂泊不定,天涯客居,身不由己的時候太多,而這一切,都是放不下人間功貴,被外物牽絆,做不到任性逍遙。夜闌風靜,恰如他此刻的清醒,平靜的江麵,清晰地照見了心靈,讓他看到真實的自己。這時候,他可以直麵人生,不需要做任何的掩飾,不需要憑借往事,做一場疲憊的宿醉。


    他羨慕範蠡,功名身退,抱著美人,泛舟五湖。他亦幻想著,可以撐一葉小舟,順流而下,遠離塵囂,在江海中度盡餘生。這樣遁世,不是一種消極和逃避,而是從容地放下。徜徉於曆史河道,與其在百舸千帆中爭渡,不如乘一葉扁舟漂流。然而,範蠡做到了,蘇軾卻沒有做到。東坡居士的一生並未真正退隱江湖,也沒有歸居田園,他被命運牽絆,一世流離。縱是才高笑王侯,也沒有一處港灣,讓他係舟停靠。


    廟堂江湖,天上人間,他最終的歸宿,還是自己的內心。


    世間萬象,雲海蒼茫,卻抵不過一個人心靈的遼闊。心即是江海,心即是江湖,歸隱於心,換取真正的清涼。歎息一聲,想起了電影《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令狐衝一心隻想埋劍深山,退隱江湖,可世事弄人,經曆一番腥風血雨之後,他才漂流江海,天涯遠去。他在東方不敗麵前念了一首詩:“天下風雲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皇土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影片的結局,東方不敗墜崖時,看令狐衝的眼神,冷傲又多情,淒楚又決絕,那種燦若雲霞的美,令人驚心。


    雲煙散去,相忘江湖。走到最後,隻有一種心境,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煙月不知人事改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落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落梅並收藏煙月不知人事改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