賑災豈止在捐獻
47樓207:北大醉俠的浪漫宣言 作者:孔慶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兒子從學校回來說:“我們老師真‘事兒媽’!別的班捐點錢就完了,我們班還非得每人再寫一封慰問信。”我問他:“老師沒給你們講賑災的意義嗎?”他說:“還用她講?不就是發大水,要點錢嗎!”
我想,孩子的認識的確是糊塗的,但老師沒有講賑災的意義,也是有責任的。號召學生積極捐獻,目的並不是為了要那幾個錢,而應該是通過捐獻的舉動,喚起孩子們的愛心,讓他們實際體會到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整體。就像一個人,左手受了傷,右手就要幫忙。如果隻是讓學生們“湊份子”似的交錢或做作業似的寫慰問信,就把主動的奉獻變成了被動的“任務”,那也就失去了捐獻的真正意義。
由此想到其他行業部門,是否也存在類似之情。有的領導用公款替每個職工捐獻,直到上了電視、報紙,職工才知道原來自己已經“捐獻”了。聽說有個長期不上班的賣水果的小夥子,上午跑到廠裏捐了九十九塊九毛九,回來滿胡同都嚷嚷遍了,可下午就動手打了一個安徽來的找親戚的小兄弟。這種事兒雖然個別,但足以說明有些同誌並沒有把災區同胞真正放在心上。其實,幫助災區人民並不完全體現在捐錢捐物。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加倍努力,出色完成本職任務,就是對災區最有力的援助。大水發在千裏之外,但波濤應該響在我們方寸之間。幫助災區,實質是幫助我們自己,是幫助我們整個中華民族。這樣,才不會把捐獻看成是“別人”的施舍,這樣,才能感受到炎黃子孫共同的脈搏的湧動。災區需要錢和物,但更需要的是億萬顆兄弟姐妹的心。甭管錢多錢少、力大力小,有了這顆心,就能把賑災意識融匯到每一項具體工作上。所以,弄明白捐獻的意義,才會避免走形式,才會讓人人都明白:
賑災豈止在捐獻。
我想,孩子的認識的確是糊塗的,但老師沒有講賑災的意義,也是有責任的。號召學生積極捐獻,目的並不是為了要那幾個錢,而應該是通過捐獻的舉動,喚起孩子們的愛心,讓他們實際體會到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整體。就像一個人,左手受了傷,右手就要幫忙。如果隻是讓學生們“湊份子”似的交錢或做作業似的寫慰問信,就把主動的奉獻變成了被動的“任務”,那也就失去了捐獻的真正意義。
由此想到其他行業部門,是否也存在類似之情。有的領導用公款替每個職工捐獻,直到上了電視、報紙,職工才知道原來自己已經“捐獻”了。聽說有個長期不上班的賣水果的小夥子,上午跑到廠裏捐了九十九塊九毛九,回來滿胡同都嚷嚷遍了,可下午就動手打了一個安徽來的找親戚的小兄弟。這種事兒雖然個別,但足以說明有些同誌並沒有把災區同胞真正放在心上。其實,幫助災區人民並不完全體現在捐錢捐物。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加倍努力,出色完成本職任務,就是對災區最有力的援助。大水發在千裏之外,但波濤應該響在我們方寸之間。幫助災區,實質是幫助我們自己,是幫助我們整個中華民族。這樣,才不會把捐獻看成是“別人”的施舍,這樣,才能感受到炎黃子孫共同的脈搏的湧動。災區需要錢和物,但更需要的是億萬顆兄弟姐妹的心。甭管錢多錢少、力大力小,有了這顆心,就能把賑災意識融匯到每一項具體工作上。所以,弄明白捐獻的意義,才會避免走形式,才會讓人人都明白:
賑災豈止在捐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