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革過來的人,隨口背出十首八首毛澤東的詩詞來,大概不成問題。我敢肯定,能背30首毛澤東詩詞的人,絕對比能背30首李白、杜甫、蘇東坡詩詞的人多得多,叔本華說,讀別人的書就等於讓別人的思想在自己的腦子裏跑馬(大意),從這個角度來看,那麽毛澤東的跑馬場確實太宏偉了。幾十首五、七言和長短句,在數億顆靈長類動物的腦袋裏,馳騁了一個時代。這個時代的人都被他老人家怔服了,所以這個時代叫做毛澤東時代。應該指出的是,毛澤東詩詞能夠探人人心,首先依靠的是其自身的巨大藝術感染力,而不僅僅是政治一類的外因。廣大人民群眾並不是因為熱愛毛澤東才熱愛他的作品,而是熱愛他的作品以後更加熱愛他本人,對毛澤東的個人迷信發展到全國性的迷海狂潮;他的詩詞不能不說是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人們不僅崇拜這尊神,同時也崇拜著神所唱出的歌。


    那麽,這些神的詩篇究竟是什麽地方令人歎為仙樂,頂禮膜拜呢?是所謂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的兩結合麽?那純粹是不著邊際的空話。兩結合的作品鋪天蓋地,而毛澤東的作品獨執牛耳,其中必有他人充可替代之處。這無可替代之處,我認為,就是貫穿於毛澤東整個創作生涯(當然也不妨推廣到整個政治生涯)的君王意識。


    重新審讀毛澤東詩詞本文,我堅信了這一點。


    至今所知毛澤東最早的一首詩,是他1910年秋在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入學應考時寫的《詠蛙》:


    獨坐池塘如虎距,綠楊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見《中國青年報1988年4月10日二版)


    據說這首七絕是根據清末名士鄭正鵠的同名作改寫而來,後兩句與鄭詩基本相同(見《中國青年報》1988年5月22日二版)。鄭詩本是題畫之作,而毛詩卻是地地道道的“言誌”。有人說此詩“抒發了一個17歲青年的救國救民的抱負和誌願”,我覺得這種捕風捉影的看法是在“為尊者諱”。詩中根本看不出一點憂患精神和拯救意識,字裏行間透射出的分明是一個睥睨天下,唯我獨尊的絕對誇張的“自我”形象。下麵我想以這首七絕為參照模本,從毛澤東的詩作中剝出幾個意象來進行剖析。


    《詠蛙》的第一句“獨坐池塘如虎距”(疑“距”當做“據”),首先推出了一個“獨”字。這使我注意到,孤獨是毛澤東詩詞中反複回響的一個旋律。在早年詩作裏,孤獨的意象往往在字麵上就直接顯現出來,如1923年《賀新郎》中“從此天涯孤旅”,1925年《沁園春·長沙》劈頭一句“獨立寒秋”。這時的毛澤東,胸懷大宏圖欲展。他的孤獨不是傳統詩詞中一脈流續的那種文人墨客的閑愁散恨,他的孤獨是獅子的孤獨,是雄鷹的孤獨,是“燕雀安知鴻鵠之誌”的孤獨,是從山上下來的查拉斯圖特拉的孤獨。這種孤獨是無法向他人傾訴的,因為孤獨的實質是一種超越所有他人的強烈欲望,“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沁園春·長沙》)這就造成了孤獨的主體與所有他人之間都存在著隔膜以至對立。作者堅信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頭”(《孟子·公孫醜下》)的箴言,高唱著“名世於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餘子”。(1918年《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可是此話他卻不能脫口直說,而要以勉勵朋友的口氣說出來,可見一種絕對超越意識的產生,必然要迫使超越者強行把自己籠罩於孤獨的陰影之下。,他對世人不屑一顧,萬戶侯也不過是“糞土”對友人一麵是“平浪宮前友誼多,為革命齊心協力”;另一麵則是“我返自崖君去矣”(同上),相互保持各自的獨立。他心裏永遠有一塊隻屬於自己的意誌空間,因而即使對愛人,也隻好“憑割斷愁思恨縷”。(《賀新郎》)能夠忍受這種孤獨的人,必定要具有烈火一樣的欲望和冰峰一樣的意誌。反過來,正因為他具有了這樣的欲望和意誌,他才夠把忍受孤獨變成享受孤獨。對孤獨的玩味和體驗,成了個體超越群體的內在證明。所以《沁園春·長沙》開頭是“獨立寒秋”,結尾則是“浪遏飛舟”,開頭是孤獨,結尾是超越。然而一句“曾記否”,則又把這超越拉回到孤獨的園地。這表明此時的作者完全有駕馭自己精神之舟的膂力,他是為了超越而自由選擇了孤獨。這超越的目標是很明顯的,“要似昆侖崩絕壁,又恰像台風掃寰宇”,令你一下子就可能想到“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白《古風》)所以我認為,毛澤東早年的孤高豪縱之語中,已經深深埋下了君王意識之根。說毛澤東的詩詞充滿了革命思想當然不錯,但必須認識到,那些革命思想一開始就和君王意識同床共枕了。


    毛澤東早年以後的詩詞,孤獨的意象似乎很少,尤其是從1927年到1949年這段時期。但實際上,孤獨不是減少,而是深化了。戰爭年代的詩詞,寫的多是群體,然而這群體並非主體,而是作為一具完整的客體來表現的,在這客體之後,另有一個驅動群體的主體在。像《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中的“命令昨頌,十萬工農下吉安”,《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中的“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的“百萬雄師過大江”都使人覺得這群體雖然宏大,但本身似乎沒有靈魂,宏大的群體是在一個靈魂主體的統帥下活動運轉的。也就是說,作為主體的個體與作為體的群體之間並沒有靈魂上的平等和溝通,有的隻是大腦和手足的關係。


    和平時期的詩詞,更多的表露出一種反視內心的傾向。作者先是充滿自豪地吟詠:“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餘”。(《水調歌頭·遊泳》)然後就似乎陷入一種略帶茫然的閑散境地。一方麵對新世界的建設滿懷欣慰,“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同上)另一麵卻十分留戀過去的戎馬歲月,“別夢依稀咒逝川”,(《七律·到韶山》)麵對新舊兩個世界,作者似有無限感慨,卻找不到一個對等的對話者,他隻有問大海,“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浪淘沙·北戴河》)問古人,“桃花源裏可耕田?”(《七律·登廬山》)問神仙,“問訊吳剛何所有?”(《蝶戀花·答李淑一》)問自己,“為問何時猜得”,(《賀新郎·讀史》)毛澤東這時期雖有許多唱和之作,但這些詩詞,一麵是宮廷文士的歌功頌德,一麵是賢君聖主的推功讓德,談不上真正的心之交流,身居極位的毛澤東失去了朋友。尼采說偉人是沒有朋友的,“你的工作,你的意誌,便是你們的鄰人!”(《査拉圖斯拉如是說》349頁)毛澤東大概深深體會到了這種孤獨。他的《卜算子·詠梅》雖是針對陸遊原作“反其意而用之”,但除了把幽怨的情調改成瀟灑之外,中心的意象仍然是孤獨。在冬的世界裏,梅仍然是孤獨的,“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這是一種高貴的孤獨,它不是被人拋棄、被人輕視的孤獨,而相反是被人無限擁戴無限感激的孤獨。這種孤獨把一個人一步步變成真正的“餘一人”,他的心聲除了上蒼無處傾訴。從“人有病,天知否”(《賀新郎》)到“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毛澤東的孤獨從陳勝走到了秦始皇,這實在是一條標準化的中國式君主的孤獨軌跡。


    《詠蛙》的第二句“綠楊樹下養精神”,詩眼在“養”字上。在中國,不論要成聖賢,還是行王道,修養都是第—要素,孟子“天欲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餓其體膚、勞其筋骨……”這說的主要是修的一麵,毛澤東從小就吃苦耐勞,有意磨煉自己的意誌和體能,“中流擊水”,冒雨登山,甚至到了晚年,有病不服藥,這種自身力量的頑強堅信,與當年的洪秀全何其相似!


    相對於“修”,“養”是更重要的。“養精神”有兩層含義。一是使自身充盈,二是藏器待時。使自身充盈木外乎德與才兩方麵,要練就一副超人的胸懷和一身過人的本領。毛澤東在《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中表達得很清楚:“大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梯米。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何足理。管卻自竄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如此恢弘的宇宙觀,並非是要不理世事,而是說不要為世事所動,反過來要用一己之偉力操縱世事,有了這早年的“要將宇宙看稊米”,才有後來的“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長征》)和“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七律·登廬山》)可見,毛澤東的“養”,不是佛徒懦士的清心寡欲的靜養,而是一種有意誌指向的修持,要修持到能夠洞穿“人間正道是滄桑”的境地,修持到能夠駕馭宇宙,叱吒風雲,“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七律·送瘟神》)這分明是一種強烈萬分的功業欲望。為什麽一則小小的消滅吸血蟲的報導會使這位偉大的舵手“夜不能寐”?因為他相信宇宙間的任何興滅都與他的言行有關,都是他豐功偉績的一部分。這些使他從中享受到“創造”的歡悅,使他確信自身的充盈。他的自身與天下是等價的,甚或要淩駕於天下之上,這就是“養”的目標。所以“養精神”不能忘了關注時事,麵壁是為了破壁,一旦東風降臨,就要“欲與天公試比高”。(《沁園春·雪》)所以這不是靜養而是一種焦急等待的心情,詩人常常算計著“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清平樂·六盤山》)“養精神”所付出的代價要在將來得到補償,詩人甚至幻想大功告成後與愛人“重比翼,和雲翥”。(《賀新郎》)因此可以說,這裏詠的不是蛙,而是一條“臥龍”。一條養精蓄銳,等待呼風喚雨的龍。如果詩人自己當時也這樣想了的話,那他的腦子裏或許已經閃爍著許多“真龍在此”的意識了。


    《詠蛙》的後兩句:“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這是全詩的高潮,主人公揚眉劍出鞘,脫口一聲長嘯。一股“虎入森林,百鳥壓音”的逼人銳氣透紙襲來,令人不禁想到黃巢的“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詠菊》)這裏赤裸裸地凸出一個“我”字。


    毛澤東詩詞中出現過的“我”字是可以進行定量分析的。在贈答之作中出現過五次:《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中的“君行吾為發浩歌”,“我返自崖君去矣”,《賀新郎》中的“算人間知己吾和汝”,《蝶戀花·答李淑一》中的“我失驕楊君失柳”,《七律·答友人》中的“我欲因之夢寥廓”,這五個“我”都是一般的第一人稱,指毛澤東的存在實體,可以稱之為“小我”。在《念奴嬌·鳥兒問答》中有一句“哎呀我要飛躍”,是為鳥代言,這裏排除不計。其餘的“我”則都是“大我”。例如“春來我不先開口”,這個“我”顯然不是毛澤東本人的實指,而是作者想象中的一個主體。這個主體是一個經過極度誇張的形象,是“小我”對自己的理想設計,是“小我”將要“適彼樂土”的一個飛逝目標,也可說是“小我”在內心對自身實存的一種超越。因而,這是一個靈魂擴張的“大我”。其餘的“大我”還有《西江月·井岡山》中“我自巋然不動”,《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中“狂飆為我從天落”,《念奴嬌·昆侖》中“而今我謂昆侖”,《六言詩·給彭德懷同誌》中“惟我彭大將軍”,一共也是五次。


    這些“大我”都以獨立遺世的麵貌出現,大有“舍我其誰”的豪邁氣概。可以注意到,這些“大我”都出現在早期和戰爭年代,出現在毛澤東奮發進取打江山的年代。隨著革命事業的日益壯大,毛澤東的“大我”也日益偉岸豪雄,直到要“倚天抽寶劍”,把巍巍昆侖山“裁為三截”,大有天地難容,破雲而去之勢。周恩來曾表示過自己的誌願是“立馬昆侖”,這與毛澤東切豆腐似的劍斬昆侖相比,真是霄壤之別。這些“大我”給了毛澤東以無窮的信念和勇氣,使他蔑視一切艱難險阻,在前進的路上披荊斬棘,實現他早年寫下的“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裏”的大誌。


    然而到了和平年代,到了偉大領袖的時代,生活中實現了“大我”,而詩詞中“大我”突然消失了,詩人重新回到了凡人時代的“小我”。他的“我失驕楊君失柳”是多麽深情,他的“我欲因之夢寥廓”是多麽感慨。“驕楊”是屬於“小我”一個人的,是與“小我”對等的,作者深深懷戀著“算人間知己吾和汝”的純真美好的日子,他似乎發現往日的“小我”才是自己真正的本體,而往日的真山真水真“廖廓”隻能在夢中重見。從“小我”擴張到“大我”,再由“大我”去回溯“小我”,兩重人格在他的身上對峙著。他終於明白,“大我”實現之後就再也不能享受“小我”的歡樂,他已被從億萬個“小我”中開除了。他有時試圖控製那些精鶩八極的偉念,試圖用一顆清醒的、凡人的頭腦去反思一些問題。他蔑視過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帝王,傲然地宣布“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燈心園春·雪》)可是在“今朝”到來之後,他似乎大夢初醒,他對自己,也是對世人說道:“三皇五帝神聖事,騙了天涯過客”。(《賀新郎》)這正如尼采所雲:“有一天,你不再看見你的高貴,而隻覺得你的卑賤靠近著你;你的光榮會像幻影一樣,使你害怕。有一天,你驚喊著:‘一切是假的!’”(《査拉圖斯拉如是說》72頁)


    當然,毛澤東不會完全把自己開辟的大業看做是假的,他主要是通過自己的“開天辟地”,看穿了“三皇五帝”的秘密。作為推翻三座大山的領袖,他當然努力掩飾自己有帝王思想,但從“春來我不先開口”,到“雄雞一唱天下白”(《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這段“大我”所走過的路,已經把那種君臨萬界的心境表達得既精練又透徹了。


    一句“哪個蟲兒敢作聲”,充滿了王霸之氣。朱元璋曾詠菊說:“百花發時我不發,我一發時都嚇煞”。洪秀全寫過“神天之外更無神”。(《毀馮雲山書館中偶像》)毛澤東這一句的特點在於,除了“我”之外,根本不存在與我平等之物。黃巢和朱元璋都承認在“我花”之外還有“百花”,不過要用“我花”壓倒“百花”而已。毛澤東則一開始就是淩駕於百花之上的,所以他容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隻不過先要“一唱雄雞”然後才“萬方樂奏”。(《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毛澤東天生一雙龍眼,他眼中的客體,都是越看越小。五嶺看做細浪,烏蒙看做泥丸,地球看做小小寰球,整個宇宙如沙盤般盡收眼底,至於宇宙中的人,那就更是碰壁的蒼蠅,緣槐的螞蟻,撼樹的蚍蜉。總之,沒有一個人、一件事,能夠放在他的眼裏,他天生就是展翅九萬裏的鯤鵬。如果說他還承認有什麽東西在他之上,那隻有一樣——天。他君臨人間是“背負青天朝下看”,(《念奴嬌·鳥兒問答》)他抽劍斬昆侖也要“倚天”,他孤獨痛苦時呼喚“人有病,天知否”?(《賀新郎》)他感歎歲月時無限敬仰地說:“人生易老天難老”。(《采桑子·重陽》)隻有在萬古永恒的天麵前,他坦率地承認自己是個“人”,他不可逾越的、他最終歎服的、他死心投靠的,隻有天,他是天之子。


    在“百年魔怪舞翩躚”的中國,百姓不像個百姓,皇上不像個皇上,已經久矣。四分五裂、烏煙瘴氣,是最為中國人所痛心疾首的。國家的孱弱,民族的浩劫,自然醞釀出對江山一統、河清海晏的太平世界的強烈渴望。這種渴望必然要寄托到某一個強有力的“未來之龍”的身上。恩格斯說,曆史需要偉人,曆史也就能造出偉人。這種渴望在經過與洪秀全、孫中山等人的試婚後,終於一頭撲進了毛澤東的懷抱。作家高曉聲說過,中國這片土地是需要皇帝的土地,是產生皇帝的土地。人民苦苦地盼望著大救星的出現,於是,毛澤東出現了。毛澤東排山倒海的巨手征服了炎黃子孫。而他的詩詞則是對他明君形象的一介補充和證明。人們從他的詩詞裏,夾骨淪髓地感受到了那股堂堂正正的君王之氣,於是人們舒服了,放心了,說這才像個主席(皇上)的樣子!如同契訶夫筆下的小人物挨了打罵,說這才像個老爺的樣子。的確,如果簡單地把毛澤東詩詞列人浩如煙海的中國詩詞史,無論從辭藻音律,還是從格調意境,都難以列人上品。作品的價值是由接受客體決定的。毛澤東時代的黎民和士大夫們選擇了毛澤東的詩詞為上品,那沒有別的原因,一句話,因為詩詞中有能夠滿足他們心理的君王意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47樓207:北大醉俠的浪漫宣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孔慶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孔慶東並收藏47樓207:北大醉俠的浪漫宣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