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讀《狂人日記》,雖為它那現實主義與象征主義的高妙融合所折服,並且又聽說還能用表現主義闡釋其風格,但是從小說全篇的有機整體上,並未窺出其中“水窮雲起”的所以然來,甚至以為作者的成功之處就在於逼真地摹寫了“語頗錯雜無倫次”、“間亦有略具聯絡者”\''這種典型的狂人思維表達方式,進而歸功於魯迅先生紮實的醫學功底。近日重讀,稍有意留心於小說的內在結構,不知不覺之間,由作品語句的高容量與多義性,悟出它的結構整體存在著三個側麵,分別構成了小說的雙重現實本體和象征本體。這種解讀方式不免有點機械論的嫌疑,但作為一種賞析途徑,至少是可以成立的。


    小說的第一重結構是它的客觀結構,也就是作者站在“清醒人”的立場,通過展示“狂人”日記中的所見所思,向“醫家”和我們這些“清醒人”透露出的故事的真相,因此,我們用“清醒人”的眼光,用與作者在小序中所表明的同樣的立場,透過狂人的那些“荒唐之言”,能夠得知故事的“本來麵目”大體上是這樣的:


    一個三十多歲的受過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忽然患了“迫害狂”。街上的人們看見他便免不了要“交頭接耳地議論”,同時也因為他的精神失常而怕他。一個婦女不讓兒子接近他,並且當著他的麵打了兒子。圍觀的人們“都哄笑起來”,他家負責照顧他的仆人陳老五便把他拖回家中。


    家裏的人自然把他當做病人看待,把他關在書房裏,怕他出去亂說亂動。家裏人一麵過著日常的生活,如聽取佃戶的告荒等,一麵讓他在書房裏靜養,派陳老五照顧他的飲食起居。


    一天,大哥請了一位老中醫何先生來給他看病。何先生讓他“不要亂想,靜靜的養幾天”。大概還開了副什麽藥,叮囑大哥說道:“趕緊吃罷!”


    有一天,狂人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二十歲左右的人同他辯論“吃人”的事。


    一個大清早,狂人在堂門外向大哥發表他的狂話,勸大哥不要吃人,引來許多人看熱鬧。大哥很生氣,趕人們出去,喝道瘋子有什麽好看!”陳老五過來把人們都趕走,把狂人又勸回屋裏。狂人做了個噩夢,醒來又是滿口狂言。家裏人便不再讓他出去。狂人在屋裏又胡思亂想了一些天,病就好了。後來到某地去做了候補官,留下了兩冊病中的日記,自己題名為《狂人日記》。


    以上這個客觀結構,隻是一個很平常的狂人發瘋的故事。據說《狂人日記》發表之初,並未引起振聾發聵的“轟動效應”,許多讀者從;“本文”能指中讀出的正是上述這一“所指”。一般的讀者不會注意到作品中事實上存在著多個敘述人,一般讀者隻認同一個敘述人,即小序的述說者。而小序的述說者既不是作者,也不是正文的主人公,而是作者所假設的一個“正常人”,一個“清醒人”。這個人所操的完全是一套傳統社會中正規知識分子的話語,並把這套話語籠罩在正文的“胡言亂語”之上,用這套話語的光圏照射正文的話語,使小序與正文之間形成“看”與“被看”的關係。於是,小序好比攝影機,正文好比影片的畫麵,讀者就好比觀眾,自然而然用攝影機所強加給的視點去觀看正文。所得出的印象和結論自然又回歸到小序的閱讀起點。就這樣,建立起小說的客觀結構。這個結構在中國傳統文學中是一種常見的轉述模式。例如筆記小說,無非是向人展示一些奇人怪事,敘述者暗中與讀者達成一種默契,在共同觀看中獲得一種自我安全感,在非常態的奇人怪事中確認自己的常態。如果小說隻有這個單向的一維結構,那麽,它就隻不過是舊文學中的一個隨喜者而已。顯然,這個結構並非《狂人日記》的價值核心所在,但它又是確實存在的。把這個問題明確地表述出來,可以說,這個結構是小說的物質基礎,是其他結構的承擔者。但是這個結構卻是寓於另一個結構顯現出來的。


    小說的第二重結構是它的主觀結構,也就是“狂人”把他所看到的世界,用“狂人”的心理意識進行分析、推理之後,以“狂人”的語言所展現給我們的幻象。這裏,“狂人”自己以為是站在“清醒人”的立場的,根據這個立場,那麽,故事就變成了這樣:


    有一個狂人發昏了三十多年,有一天晚上望月的時候,猛然覺醒。他發現自己的覺醒已被別人察覺,不禁擔心別人要來加害,同時也想起以前踹了“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等冤仇。這時人們也正要害他,連家裏人都裝做不認識他,把他關進書房。他從人們的言行中猜測到人們要吃他,並且從古書上看見“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大哥請來一名劊子手,假扮成醫生,以看脈為名,“揣一揣肥瘠”。劊子手說:“趕緊吃罷。”於是狂人發現大哥也是吃人者的一夥。他日夜思考著這件事,決定先勸轉大哥改過自新。然而大哥不聽,並且說他是“瘋子”,這樣將來吃他的時候,人們就會給予理解。


    此後家人便把他死死關在屋裏,他想起妹子的死因,明白是被大哥吃掉了,並且說不定自己也吃了幾片。於是他疑問世上還有沒有沒吃過人的孩子,他在思考中苦苦掙紮著。


    小說的這個主觀結構和客觀結構一起,組成了作品的現實本體。前者建立於後者之上,後者則寓於前者之中。於是,這兩個結構便形成了一組既統一又衝突的矛盾係列。茲列下表略作對照: <caption />客觀結構  主管結構 第一節  狂人看趙家的狗  趙家的狗看我兩眼 第二節 路人議論狂人  他們已布置妥當了 趙貴翁也在其中  聽到風聲打抱不平 小孩子也在議論  是他們娘老子教的 第三節 一個女人打孩子  眼睛是看著我的 家人關他入書房  我越發覺得可疑 佃戶說打死惡人  這明明是暗號 大哥教過他作論  翻臉便說人是惡人 看書時產生幻覺  滿本都寫著吃人 第四節 陳老五送進魚來  不隻是魚是人 大哥請來醫生  這是劊子手扮的 醫生讓他靜養  養肥了可以多吃 醫生說趕緊吃罷  哥哥是吃人的一夥 第五節  李時珍說人肉可以煎吃  真是醫生也仍然是吃人的人 大哥講易子而食  滿懷吃人的意思 第六節  狂人又聽到狗叫  他們又凶又怕又刁 第七節 海乙那隻吃死肉  他們是要逼我自戕 大哥不怕吃人  不以為非喪了良心 第八、九節 夢中辯論吃人  自己吃人又怕被吃 第十節 人們來看熱鬧  我認識他們是一夥 大哥不讓看瘋子  他們用瘋子罩上我 狂人又做了噩夢  他的意思是要我死 第十一節 狂人想起妹子  妹子是被大哥吃了 大哥說割股療親  一片能吃整個也能 第十二節  大哥管著家務  我也吃過妹子的肉 第十三節  狂人發狂到極點  救救孩子


    由以上這兩個對立統一的結構組成了小說的雙重現實本體。其中的第二重結構——主觀結構,是怎樣從第一重結構—客觀結構中脫穎而出的呢?第一個關鍵在於“狂人”二字,小說的正文是以狂人的口吻敘述的,在這裏,“狂人”既是被看者,同時又是一個“反看”者。他不像一般影片中的人物那樣,隻是被動地讓人觀看,被動地在攝影機前表演。他違反了“被看者”的紀律,他在被攝影機觀看的同時,也在向攝影機進行講述。這在電影技術上屬於“看鏡頭”的大忌。但還有第二個關鍵,便是“日記”。日記是一種“看”的文體,日記操縱在“狂人”的筆下,在這裏,他是全權的執行導演。他不斷向攝影機前拉來他所選定的場景和演員。在小序中開動的攝影機,到了正文中,處於一種定位狀態,它隻設定了一幅畫框,告訴讀者畫框中的是狂人,是不正常的。但它定位之後,畫框中的狂人卻反客為主,通過鏡頭直接向讀者喊道:我是正常的,攝影機才是狂人,才是不正常的。於是,看與被看的關係受到顛覆。讀者隻要投入一些情感,就會擺脫小序所設定的畫框,從而不把狂人的日記當做笑話看待,而是認真思考,他是不是一個“狂人”,他的話對嗎?進而對小序的話語產生懷疑,看出作者的意圖既不是向我們講述一個“迫害狂”患者的病例,也不是讓我們聽信一個精神病人的妄語,而是通過似狂非狂的滿紙荒唐言,讓我們從中聽出一種“真人”的聲音來,這聲音的本體沒有直接出現,而是附著於小說的現實本體之上,把一種超越作品表麵意義上的思想內涵打印到讀者的心中。這便是小說的第三重結構——象征結構。


    正是由於這一象征結構的存在,作品的主題才達到了驚人的深度和高度。在這一結構中,狂人、大哥、趙貴翁、古久先生、趙家的狗乃至月亮、太陽,都變成了一種喻體,一種意象,甚至一種符號。盡管對於它們的具體象征意義不免會產生許多分歧的見解,但讀者畢竟能立足於小說的現實本體之上,看出這是一個先覺者反抗黑暗的心理曆程。這樣,狂人的瘋話便又都成了真話。根據這個結構,讀者所看到的簡單敘述就是:


    先覺者終於覺醒了,但他馬上就陷於孤立。所有的人都把他看做異物,不論是富人窮人讀書人,連小孩子也是如此,人們對他又怕又奇怪,隻能作為“瘋子”來理解,先覺者從曆史中,從現實中清醒地看出人與人之間自古就是互相殘害,互相吞噬,不過害人之前總要搞個名正言順的名目,比如,把被害者說成是“惡人”、“瘋子”等等。大家心裏各懷鬼胎,“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都用著疑心極深的眼光,麵麵相覷。……”然而先覺者反躬自省,發覺自己不但要被人吃,而且也曾是吃人者中的一員,吃過自己的同胞骨肉。先覺者決心向人們揭示出真理,勸世人改過自新,然而這隻能招來更深重的迫害。他明白自己無能為力,他甚至對那些從小就被傳統思想毒害了的下一代也失去了信心。他萬分痛苦地掙紮著。最後不是被黑暗的社會所吞沒,就是重新加入到吃人者的行列中去,二者必居其一。


    對《狂人日記》的象征結構,還應做十分細致的微觀挖掘,從中可以發現許多魯迅的具體世界觀和精妙的藝術手法。這個象征效果的產生,是由於作品的“能指”和“所指”之間產生了非線性聯係,而這種非線性的不穩定特征恰恰是對已有文化秩序的一種動搖。隻要確認這種動搖,就同時應該感悟到作品能指的多義性。無論僅從客觀結構還是主觀結構來理解這篇小說顯然都是笨伯,但認定“狂人”就是新文化運動先驅,或者對其進行階級定性,也同樣是膠柱鼓瑟,沒有理解它波長深遠的顛覆力。象征結構未必就是解讀這篇小說的最好方法,但起碼可以幫助我們深人思索《狂人日記》何以具有如此之高的藝術地位,何以具有如此之大的曆史影響。


    把這篇小說分為三重結構來研討,不過是為了一種操作上的方便。小說本身的巨大成功不在於它具備三重結構(或者從其他角度來分析所得出的幾重結構),而在於作者能以超人的藝術功力,將這三重結構天衣無縫地結合為一體,宛如一柄精純鋒利的三棱匕首,既刺穿了幾千年吃人社會的沉重黑幕,又讓人在它精致完美的藝術麵前甘心下拜。可以說,魯迅小說講究精煉含蓄,講究結構的內在組合的藝術風格,從《狂人日記》開始,就已經成熟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井底飛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孔慶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孔慶東並收藏井底飛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