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伊斯沮喪地走了。


    希伊斯的沮喪一半是由於心想事不成,另一半是因為心有疑慮。可以說,在關於金珍的教學方案上,兩個人還從沒有達成過一致,他不知小黎黎這麽說是真話,或僅僅是不同意見的托辭。他認為後者的可能性更大,因為他難以相信,家大業大的容家會有經濟上的困難。


    然而,這確係實情。希伊斯不知道,就在幾個月前,容家在銅鎮本已敗落的財產,又經曆了時代新生的洗心革麵,所剩的無非是小半個破舊的院落、幾棟空房子而已。在省城僅有的一個商館,就在幾天前,當小黎黎以著名愛國民主人士的身份應邀出席c市人民政府成立典禮時,就在典禮上,他主動捐給了新生的人民政府,以表示他對新生政府的擁戴。選擇在典禮上捐獻似有取寵之嫌,其實不然,一方麵這是有關方麵安排的,另一方麵他也想由此號召全體有識之士加入擁戴人民政府的行列。可以肯定地說,容家人素有的愛國熱忱,在小黎黎身上,既是一脈相承的,又是發揚光大的,而他之所以對人民政府如此忠誠,以至於傾囊相助,當中既有他宏觀的認識在起作用,也與他個人(微觀)在國民政府手頭所受的不公有關。總之,容家祖傳下來的家產,在老小黎黎兩代人手中,捐的捐,爛的爛,毀的毀,分的分,至今已所剩無幾。至於他個人的積蓄,在那場挽留女兒生命的鏖戰中已耗盡,而這幾年的薪水日漸菲薄,幾乎都這樣那樣的開銷掉了。現在金珍要去留學,小黎黎心裏是沒有一點不讚成的,隻是行動上愛莫能助而已。


    這一點,希伊斯後來也深信不疑。這個後來指的就是一個多月後,希伊斯收到斯坦福大學數學係主任卡特博士寄來的信,表示同意金珍去他們學校獎學就讀,並郵來110美金作為出發的路資。這件事希伊斯完全是靠個人的熱情和魅力促成的,他親自給卡特博士寫了一封3000字的信,現在這3000字變成了金珍免費入學斯坦福的通行證和車船票。當消息送到小黎黎麵前時,希伊斯高興地注意到,老人露出了激動的笑容。


    這時候,金珍入學斯坦福已是指日可待,他準備在n大學度完最後一個暑假,然後就出發。然而,就在暑假的最後幾天裏,一場突如其來的惡病把他永遠留在了祖國的大地上——


    【容先生訪談實錄】


    是腎炎!


    這場病幾乎把珍弟害死!


    在他發病之初,醫生就下達了口頭死亡通知書,說他至多還能活半年。在這半年裏,死亡確實日夜陪伴著他,我們眼看著一個奇瘦之人噌噌噌地長成了個大胖子,然而體重卻沒有增加,隻在減少。


    是虛胖!腎炎把珍弟的身體當做了塊發糕,不停地發酵,不停地膨脹,有一段時間珍弟的身體比棉花還要蓬鬆又輕軟,似乎手指頭一戳就要破的。醫生說珍弟沒死是個奇跡,但其實跟死過一回沒什麽兩樣,將近兩年時間,醫院成了他家,食鹽成了他的毒藥,死亡成了他的學業,去斯坦福的路資成了他醫藥費的一部分,而斯坦福的獎學金、文憑、學位、前途早成了他遙遠又遙遠的夢。這件由希伊斯努力促成的、本來將改變他命運的大好事,現在看隻有兩個實在的意義:一是為我們家日益羞澀的囊中增加或者減少了110美金的開支;二是替希伊斯平靜了人們包括我對他的不良猜測。


    無疑,希伊斯用行動證明了他的清白,也證明了他對珍弟的愛的赤誠。誰都想得到,如果說希伊斯確實在利用珍弟為自己幹活,那他絕不可能會將他折騰去斯坦福的。世界沒有秘密,時間會告訴你所有秘密,希伊斯的秘密就是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晰又肯定地洞見了珍弟罕見的數學天分。也許他從珍弟身上看到的是自己的過去,他愛他,就像在愛自己的過去一樣無私,一樣赤誠,一樣認真。


    順便提一下,如果說希伊斯對珍弟確有什麽不公的話,那是後來的事,是關於數學棋的事。這棋後來在歐洲包括美國的數學界影響很大,成了很多數學家風靡的遊戲,但棋名已不叫數學棋,而是以希伊斯名字命名的,叫希伊斯棋。我後來在不少文章中看到人們對希伊斯棋的評價,都是很高的,有人甚至把它和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馮·諾伊曼創建的博弈論相提並論,認為諾伊曼的零和二人博弈理論是在經濟領域的重大發現,希伊斯棋是在軍事領域的重大發現,雖然兩大發現都沒有多少實際應用價值,但理論上的價值是至高的。有人肯定地指出,作為全世界最年輕的菲爾茲獎得主,希伊斯曾經是數學界的驕傲,但自從到n大學後,他對數學界幾乎沒什麽可稱道的貢獻,希伊斯棋是他惟一的建樹,也是他後來大半輩子惟一迷人的光彩。


    然而,我說過的,希伊斯棋最早叫數學棋,是希伊斯和珍弟兩個人的發明,珍弟至少有10%的發明權。但希伊斯通過對它改名換姓,把珍弟的這部分權利處理了,剝削了,占為己有了。這可以說是希伊斯對珍弟的不公,也可以說是希伊斯對珍弟曾經赤誠相愛而索取的回報——(未完待續)


    第二篇承


    九


    這是1950年初夏的一天,雨從昨天晚上的早些時候開始傾盆而下,然後就一直下個不停,豆大的雨點落在瓦礫上,發出時而啪啪啪、時而噠噠噠的聲音,感覺是房子在急雨中像條百腳蟲一樣地在奪命狂奔。聲音變化是因為風的原因,風起時就變得啪啪啪的,同時還有窗欞即將散架的聲音。因為這些聲音,小黎黎一夜都沒睡好,失眠的難以忍受的清醒讓他感到頭痛,眼睛也酸澀得發脹,他一邊黑暗地聽著不休的雨聲和風聲,一邊明白地想到,房子和自己都已經老了。天快亮時,他睡著了,不過很快又醒了,好像是被什麽吵醒的。老夫人說是汽車的聲音。


    “汽車好像在樓下停了一會,”老夫人說,“但很快又走了。”


    明知道是不可能再睡著的,但小黎黎還是又躺了一會,直到天明亮時才像一個老人一樣起了床,摸摸索索地,動作輕得幾乎沒有一點聲音,像一個影子。起床後,他連衛生間都沒去一下,徑自往樓下走去。老夫人問他下樓去做什麽,他也不知道,隻是冥冥地往下走,到了樓下又莫名地去開門。門有兩扇,一扇是往裏開的,另一扇是紗門,朝外開的。但紗門似乎被門外的什麽抵擋,隻能開個一小半,30°角吧。已經入夏,紗門已經開始用,所以紗門上已經掛了一塊布簾子,高度剛好是擋人視線的。老人看不到是什麽抵住了門,隻好側起身子從門縫裏踅出去,看見是兩隻大紙箱幾乎把門廳都占了,裏麵的一隻抵住了門,外麵的一隻已經被風雨淋濕了。老人想把外邊那隻挪個避雨的位置,挪了一下,紋絲不動的,感覺比塊磐石還要穩重,便又踅進屋,找了塊油布來把它蓋了。完了,他才發現裏邊那隻箱子頂上壓著一封信,用平時他們用來頂門的青石條壓著。


    老人取了信看,是希伊斯留下的。


    希伊斯這樣寫道:


    親愛的校長先生:


    我走了,不想驚動任何人,所以留言作別,請諒。


    主要是關於金珍的有些想法,有點不說不快的,就說了吧。首先是祝願他早日康複,其次我希望您能對他的未來作出正確的安排,以便讓我們(人類)能充分領略並享用他的天才。


    坦率說,以金珍的天分,我想,讓他鑽研一個純數學理論領域的艱深難題也許是最合適的。但這樣也有問題。問題是世界變了,人們都變得急功近利,隻想從身邊得到現實的利益,對純理論的東西並不感興趣。這是荒唐的,荒唐的程度不亞於我們隻在乎軀體的快樂而忽視心靈的愉悅。但我們無法改變,就像我們無法驅逐戰爭的魔鬼一樣。既然如此,我又想,也許讓他挖掘一個應用科學技術領域裏的難題也許更切實而有益。關注現實的好處是你能從現實中得到力量,有人會推著你走,還會給你各種世俗的誘惑和滿足;壞處是等你大功告成後,你無法以個人的意願和方式管教你的孩子,孩子可能造福於世,也可能留禍於世,是禍是福,你無法寄望,隻能冷眼旁觀。據說奧本海默現在很後悔當初發明了原子彈,想封存他的發明,如果發明的技術可以像他的塑像一樣一次性銷毀的話,我想他一定會一次性銷毀掉的。但可能嗎?封存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您決定讓他在應用科學領域裏一試的話,我倒有個課題,就是探尋人腦內部結構的奧秘。洞悉了這個奧秘,我們就可能(可以)研製出人腦,進而研製出嶄新的人,無血肉的人。現在科學已經把我們人身上的很多器官都製造了,眼睛,鼻子,耳朵,甚至連翅膀都製造了,那麽造個人腦又有什麽不可能的?事實上,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就是人腦的再造,是人腦的一部分,神機妙算的一部分。既然我們已經可以製造這部分,其他的部分想必也不會離我們太遠了。然後您想一下,如果我們一旦擁有無血肉之人,鐵人,機器人,電子人,其應用性將會有多麽廣泛而深刻!應該說,我們這代人對戰爭的印象已經是夠深的,不到半個世紀便親眼目睹了兩次世界大戰,而且我有種預感(已有一定證據證明),我們還將再目睹一次——多麽不幸!對戰爭,我是這樣想的,人類有能力使它演變得更加激烈,更加可怕,更加慘痛,讓更多的人在同一場戰爭中死去,同一天死去,同一刻死去,同一聲轟隆的爆炸聲中死去,卻永遠沒有能力擺脫它,而想擺脫的願望又是生生不息的。類似的難堪人類還有很多,比如勞役,比如探險,比如……人類都處於糾纏不清的怪圈中無法自拔。


    所以,我想,如果科學能造出人造之人——鐵人,機器人,電子人,無血肉之人,讓他們來替代我們去幹這些非人之事(滿足我們變態的欲望),想必人類是沒誰會反對的。就是說,這門科學一旦問世,其應用價值將是無限巨大又深遠的。然而,現在第一步必須把人腦的奧秘解破了,惟有如此,造人造大腦,進而造人造之人的工作才有望展開。我曾決計用我尚有的半輩子來賭一賭解破人腦奧秘科學,殊不知,賭局剛擺開就不得不放棄。為什麽放棄這是我的秘密,總的說我不是由於困難和害怕放棄的,而是出於族人(猶太人)的殷切願望。不用說,這些年我一直在為我的同胞幹著一件非常緊要又秘密的事情,他們的困難和願望感動了我,讓我放棄了理想。如果您對此有嚐試的興趣,這就是我說這麽多的目的了。


    然而,我要提醒您,沒有金珍,你成功不了的。我是說,如果金珍無法逃脫死於頑症的下場,您也就死了心別去碰它了,因為這不是您的年齡碰得起的。而有了金珍,也許您在有生之年還能看到人世間最大的奧秘——人腦的奧秘。相信我,金珍著實是人中解此奧秘的最理想人選,簡直是天造地設的,是上帝約定的。我們時常說,夢是人精神中最神秘難測的一部分,而他在幼年就與它朝夕相處,日積月累了一套精湛的解夢之術。換句話說,他從醒事之時起,就開始在為解破人腦奧秘的事情作無意識的準備了。他是為此而生而長的!


    最後,我想說,如果上帝和您都樂意讓金珍來一搏人腦奧秘科學,那麽這些書想必是用得著的,否則,如果上帝或者您不允許金珍這麽做,那麽就把它們轉贈給學校圖書館吧,也算是我在貴校駐足12年的見證和紀念。


    祝金珍早日康複!


    林·希伊斯於訣別前夕


    小黎黎是坐在紙箱上一口氣閱完全信的,風拂動著信箋,被風吹歪的雨絲間或地落在信箋上,像是暗示風雨也在偷窺此信。不知是夜裏沒休息好的緣故,還是信中的內容觸動了他內心驚愕的一隅,老人閱罷信許久沒有動靜,隻是端坐著,目光癡迷地散落在空虛中。過了好久,他才醒悟過來,然後對著漫漫的風雨突兀地道了一句:


    希伊斯,你好走,一路平安啊——


    【容先生訪談實錄】


    希伊斯決定走,是跟他老丈人被鎮壓的事情有直接關係的。


    都知道,希伊斯走的機會隨時擺在他麵前,尤其是二戰結束後,西方很多大學和科研機構都希望他加盟,聘書隨著節日賀卡一道堆滿了他的書桌案台。但我從很多事情中看到了他不走的信念,比如他帶回來的一棺材書,後來又把三元巷原來租賃的房子連同整個小院都買了,中文在他的努力下也越說越好,甚至有陣子他還申請入中國國籍(未遂)。據說這跟希伊斯老嶽父關係很大,他老嶽父是個舉人的後代,有萬貫家產,在當地是個獨一無二的大鄉紳,對女兒這門洋親,他是一百個的不同意,迫不得已同意了,又提了很多苛刻要求,比如不能把女兒帶走、不能離婚、要學會說中國話、孩子要隨母親姓,等等。這從一定意義上說明鄉紳並非開明人士,大概是屬於那種得理不讓人、得勢要欺人的鼠頭之輩。這樣的人當鄉紳不免要行惡積下冤憤,加上日偽政府期間他還在縣政府擔過要職,跟鬼子有些曖昧的往來,解放後人民政府把他作為重點鎮壓的對象,經過公審,判了死刑,關在牢房裏,準備擇日執行槍決。


    行刑前,希伊斯曾找過不少知名的教授和學生,包括父親和我,希望通過聯名給政府寫信,以保老丈人一命,但無人響應。這件事一定傷透了希伊斯的心,但我們也沒辦法。說真的,我們不是不願意幫忙,而是幫不了,當時的情況不是一兩個呼籲或什麽行動可以改變得了的,父親曾為此去找過市長,得到的答複是:


    隻有毛主席才能救他。


    就是說,任何人都救不了他!


    確實如此,像他這樣有民憤和劣跡的地主惡霸,當時一概是人民政府進行重點鎮壓的對象。這是時勢和國情,沒人能改變的。希伊斯不了解這些,他太幼稚了,我們沒辦法,隻有傷害他了。


    但是,誰也想不到,希伊斯最後居然通過x國政府的力量,將已經眼看著要行刑的老嶽父從槍口下要走了。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尤其是在當時x國與我國明顯的敵對關係的情況下,要促成這件事的難度可想而知。據說,x國曾為此專門派出外交官員親臨北京,與我國政府舉行談判,可以說,事情最後果真是驚動了毛主席——有人說是周恩來,反正肯定是當時我們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真正是不可思議啊!


    談判結果是他們要走了希伊斯老嶽父,我們要回了兩名被x國嚴禁回國的科學家,感覺是該死的老鄉紳成了他們x國的國寶似的。當然,老鄉紳對x國來說什麽也不是,當中起作用的肯定是希伊斯。換句話說,為成全希伊斯之願,x國已經有點不惜重金的意思。那麽,問題是x國為什麽要對希伊斯這麽好?難道僅僅因為他是世界著名數學家?這中間肯定有什麽很特別的因素,至於到底是什麽,我現在也不得而知。


    救出老嶽父後,希伊斯就帶著一家子親人和親眷,去了x國——(未完待續)


    希伊斯走的時候,金珍還住在醫院裏,但似乎已度過了危險期,醫院考慮到日漸龐大的醫藥費,根據病人申請,同意讓他出院回家休養。出院的時候,是容先生陪老夫人一道去醫院接的,接待她們的醫生想當然地把兩位中的一位當做了病人的母親。但看兩位的年齡,作為病人的母親,一個似乎是老了一些,一個又似乎是年輕了些,所以冒昧地問兩位:


    “你們誰是病人母親?”


    容先生還想解釋,老夫人已經幹脆而響亮地答上了:


    “我——!”


    然後醫生向老夫人交代道,病人的病情現在已基本得到控製,但要徹底痊愈,起碼還需要有將近一年時間。“這一年時間裏你要把他當蝦一樣地養,像十月懷胎一樣地伺候,否則隨時都可能功虧一簣。”


    從醫生一項項明確的交代中看,老夫人覺得他的說法其實一點不誇張,具體說可以立出如下三條:


    1.食物要有嚴格的禁忌;


    2.夜裏要定時喚他起來小便;


    3.每天要定時定量給他吃藥,包括打針。


    老夫人戴上老花鏡,把醫生的交代一條條記了,又一遍遍看了,反複地問清楚了。回了家後,又喊女兒從學校找來黑板和粉筆,把醫生的交代都一一寫上了,掛在樓梯口,這是每天上下樓都必然目睹的地方。為了定時喊金珍夜裏起來小便,她甚至和老伴分床睡了,床頭配備了兩隻鬧鍾,一隻是半夜鬧的,一隻是早上鬧的。早上那次小便喊過後,金珍繼續睡他的覺,老夫人則要為他準備一日五餐的第一餐了。雖然燒飯本是她最擅長的,可現在卻成了她最困難又沒信心的事,相比之下,因為有做針線活的底子在那兒,學會打針對老夫人來說並不是件難事,隻是開始一兩天有些緊張和反複而已。但是在餐飲事宜上,一個奧妙的鹹淡問題簡直是把她折騰苦了。從理論上說,金珍這個時候對鹽複雜而精到的要求,就是他神秘而真實的生命線,多可能功虧一簣,少又不利於他早日康複。來自醫生的叮囑是這樣的:病人療養期間對食鹽的需求量是以微量開始,逐日增加。


    當然,如果說一個人每天對鹽的需要量像糧食一樣是秤斤論兩計的,那麽問題也不是太難解決,似乎隻要有一把精確的秤就可以了。現在的問題顯然沒有這麽好解決,老夫人找不到一個現存又明確的標準,似乎隻有靠自己用耐心和愛心來摸索,最後老夫人帶著做好的幾道鹹淡不一的菜走進了醫院,請主持醫生一一嚐試。在此之前,她事實上把每一套菜的用鹽量都以粒為單位記錄在紙上,然後在醫生明確肯定某一道菜的基礎標準上,她一天五次地戴著慈祥的老花鏡,把細小又白亮得晃眼的鹽粒當做藥片一樣,一粒粒地數著往金珍的生命裏投放。


    小心翼翼地投放。


    像做科學試驗一樣地投放。


    就這樣,日複一日,夜複一夜,月複一月,用功和耐心的程度遠在養蝦之上,也不在懷胎之下。有時候,她會在連續辛勞的間隙裏,下意識地掏出金珍寫下的血書看看——這本是金珍的秘密,她在無意間發現它後,不知為什麽就將它沒收了。也就是說,現在這份書寫時間不詳的血書成了老少兩人的秘密,也成了兩顆心緊密相連的某種明證和暗示。每次,老夫人看過它以後,就會更加肯定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而也更加激勵她繼續不停地往下做。這似乎注定金珍必將迎來康複的一日。


    翌年春節過後,金珍出現在久違的課堂上。


    第二篇承


    十


    希伊斯人走了,但心似乎還留了一片下來。


    在金珍像蝦一樣被精心寵養的日子裏,希伊斯曾跟小黎黎聯絡過三次。第一次是他到x國不久,是一張印製精美的風光明信片,上麵隻有簡單的問候和通信地址。地址留的是家裏的,所以,也無從知道他在何處就職。第二次是第一次的不久之後,是一封他收到小黎黎去信後的回信,說他知道金珍已在康複中很高興什麽的,至於小黎黎在信中問起的有關他在何處就職的問題,他隻是含糊其辭地說:是在一個科研機構工作,什麽科研機構,他具體在幹什麽,都沒說,好像是不便說似的。第三次是春節前,小黎黎收到一封希伊斯在聖誕夜寫出的信——信封上有充滿喜氣的聖誕樹圖案。在這封信上,希伊斯向這邊提供了一個連他自己都感到吃驚的信息,說他剛從一位朋友的電話裏獲悉,普林斯頓大學已組織幾名科學家,正在研究人腦內部結構,科研小組由著名數學家保羅·薩繆爾森領銜掛帥。他寫道:“這足以說明該課題的價值和魅力所在,非我希伊斯之空想……據我所知,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問津該課題的一方組織。”


    所以,在假設金珍已經病愈的情況下(事實也差不多),他希望這邊盡快把金珍送去那裏學習。他表示,不管這邊搞不搞人腦研究課題,金珍都應該出去深造,並勸小黎黎不要因為某些短暫的利益或困難取消金珍赴美計劃。或許是擔心小黎黎因為要搞人腦研究而刻意把金珍留在身邊,他甚至搬出一句中國俗話——磨刀不誤砍柴工——來闡明他的想法。


    “總之,”他寫道,“過去也好,現在也好,我所以那麽熱衷金珍去美國留學,想的就是那裏是人類科學的溫床,他去了,會如虎添翼的。”


    最後,他這樣寫道:


    我曾經說過,金珍是上帝派來人間從事該課題研究的人選,以前我一直擔心我們無法給他提供應有的環境和無為而為的力量,但現在我相信我們已替他找到了環境,也找到了來自空氣中的力量,這就是普林斯頓大學。正如你們國人常言的關於某人買酒他人喝的幽默一樣,也許有一天人們會發現,保羅·薩繆爾森他們現在殫精竭慮所做的一切,隻不過是為一個中國小子喝了幾聲必要的彩而已……


    小黎黎是在學生的課間休息時間裏拆閱此信的,在他閱信期間,窗外高音喇叭裏正在高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時代金曲,在辦公桌上,放著他剛剛閱完的報紙,頭版頭條通欄橫著一條標語樣的巨幅標題——美帝國主義是隻紙老虎。他一邊聽著激越的歌聲,一邊看著粗黑的標題,心裏有種時空倒錯的感覺。他不知如何給遠方的人回信,似乎還有點怕,好像有神秘的第三隻眼在等著看他的回信似的。這時候,他的身份是n大學名副其實的校長,還是c市掛名的副市長。這是人民政府對容家世代崇尚科學、以知識和財力報國精神的高度讚揚。總的說,容家第八代傳人容小來——小黎黎——現在正在重溫他祖上曾經一再領略過的榮耀的歲月。這也是他一生中最榮耀的歲月,雖說他並非專營榮耀之輩,似乎也沒有忘我地陶醉在其中,但麵對這份失散已久的榮耀,他內心本能保持著足夠珍惜的心理,隻是過度的知識分子的東西常常讓人覺得他似乎有些不珍惜而已。


    小黎黎最後沒給希伊斯回信,他把希伊斯的來信,連同兩張彌漫著誌願軍與美國士兵在朝鮮浴血激戰的硝煙的報紙,還有給希伊斯回信的任務,都丟給了金珍。


    小黎黎說:“謝謝他吧,也告訴他,戰爭和時勢已經封死了你的去路。”


    小黎黎說:“他一定會感到遺憾的,我也是,但最該遺憾的是你。”


    小黎黎說:“我覺得,在這件事情上,你的上帝沒有站在你一邊。”


    後來,金珍把寫好的信請他過目時,老人似乎忘記自己曾說過的話,把一大段表達他遺憾之情的文字勾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又轉換到金珍本人頭上,最後又交代說:


    “把報紙上幾篇相關的報道剪了,一同寄去吧。”


    這是1951年春節前的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解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麥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麥家並收藏解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