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接管太原截斷退路
大順軍軍師宋獻策知道,窯崗人既然出兵了,在他們撤退的過程中就一定會有所作為,不會看他們走不管。可是他也知道,窯崗人占據的一個優勢對他們來說是致命的。那就是窯崗人有一個蒸汽船隊,他們可以沿著汾河自由的行動,可以在任何地方停船上岸攔截他們。而他們的撤退的道路最方便的就是沿著汾河走,所以宋獻策不得不沿途設了好多阻擊點兒,以防備窯崗人的攔截襲擊,雖然他知道這樣的準備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可是不能不準備。
讓宋獻策奇怪的是,從撤離開始,一連四天,窯崗人竟然一路放大順軍撤離,沒有發生攔阻的事情。這讓宋獻策心裏很是沒底兒。
宋獻策突然想明白了,他們撤退的過程中,沒有糧草補給,撤退的隊伍要是沿途自己籌糧草的,必然會耽誤很多時間,撤退的隊伍也就會更加分散。到那時候,窯崗人自然就會出手了。可是明白了也沒有辦法,他不知道窯崗人會在那個地方出手。不過宋獻策賭了一把,他斷定窯崗人會在霍州動手。因為這裏正好是太嶽山(霍山)攔在南下下的路上,隻有汾河邊上霍州是個通道。這是大順軍撤退路上的必走的一個通道。
再說了,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這裏曆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雙方都把目光集中在了霍州這裏。
歐陽鶴和陳玉鋒選在這裏還有一個原因,因為太嶽山上有窯崗人的一個山寨據點,林風和魏祥他們就帶著人據守在這裏。李自成他們的人路過這裏時也沒有動他們。可是他們對這裏的地形熟悉得很。
當李菁派人到山上通知林風和魏祥,窯崗準備在這裏截住後退的大順軍的時候,林風和魏祥激動地眼淚都要下來了。他們守在這裏,聽到窯崗那邊每天都有很大的變化心裏很不是滋味兒。尤其是他們聽到李自成率領百萬大軍進攻窯崗的時候,非常擔心窯崗那邊會出啥事情。不過當霍州和霍州附近縣城的窯崗分公司都撤退到他們太嶽山的時候,他們知道,窯崗人既然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的有條不紊,那麽窯崗那邊也應該沒有大問題。不過戰爭打起來了之後,他們這裏就和窯崗那邊音訊阻隔了。雖然事前他們在物質上的準備非常充分,吃喝用的都不愁,可是沒有家裏消息的煎熬,更是難受的要命。
由於從曆山分配了五百多人到太嶽山,他們也招收一些人,再加上太嶽山原來的人,這裏現在已經有精壯一千五百多人。林風和魏祥除了組織大家開展建設和生產之外,沒有耽誤進行軍事訓練。李菁派人來了之後,安排好山上的事情之後,他們二人帶著挑出來精幹士兵五百人下山,配合李菁他們的行動。
陳玉鋒他們的這邊發現了李自成的大軍開始撤退了之後,立刻飛鴿傳書通知窯崗這邊。窯崗這邊得到消息,立刻把電話打到了陽曲縣,告訴這裏的窯崗民軍大順軍開始撤退了。
窯崗人得到大順軍開始撤退的消息,比好些大順軍的官兵們知道的還早。他們前出逼近大順軍的第一道防線前麵,看見這裏的大順軍還在加固工事,知道這裏的大順軍士兵還沒有接到撤退的命令。這邊窯崗軍隊也沒有硬進攻,而是用弓箭向他們發射書信,通知他們,
“大順軍的弟兄們,不要再賣力氣修工事了,你們的大隊人馬已經開始撤退了。”
“大順軍的弟兄們,你們在交城的糧草已經被我們奪去了,另一處糧草基地汾陽也被我們與你們隔離開,你們馬上就要斷糧了。你們的糧食,不夠你們撤回陝西路上吃的。不如投降我們,我們這裏的吃喝不愁,還有軍餉。”
“等你們路上沒吃沒喝的,我們就會把你們都消滅。等到那一天就慘了,不如投降過來吧!”
。。。
窯崗這邊開始了不斷的心裏攻勢。很快的窯崗人的心裏攻勢就起作用了。前麵不斷地有大順軍士兵跑過來,特別是他們了解到確實有大隊人馬先撤走了的消息後,更是有成群結隊的大順軍士兵跑過來。這些過來的士兵,過來後第一個就會問,窯崗這邊是不是象傳的那麽好。
接待他們的人裏麵,窯崗這邊特意安排了不少先過來的士兵,由他們去說,新來的士兵更容易相信。最容易讓他們相信的還是他們吃上熱乎乎的大肉包子。這實實在在的好處,讓好多士兵都流下眼淚了。他們說,好長時間沒吃到肉了,已經快把肉味兒忘了。李自成的軍隊擴軍很快,一般的軍隊隻能每天才吃兩頓飯,而且還不一定是幹的。隻有那些精銳親信部隊才能每日三餐。吃完包子的士兵,有的主動說要回去通知那邊的還在猶豫的士兵,讓他們早點過來。
這樣前線就熱鬧了起來,每天都有不少士兵跑過來。開始的時候,還有大順軍的將領們過來派人抓這些叛逃的士兵,可是兩天以後,就沒有人管了。窯崗民軍就順勢接管了大順軍的第一道防線,大順軍沒有抵抗就後撤回去了。
陳玉鋒和歐陽鶴帶兵走後這幾天,張知木和閻伯駒一直在指揮中心值班兒,他們心裏惦記著前線的事兒,也沒有心思再做別的。
到大順軍開始撤退的第三天的時候,大順軍那邊已經亂成了一團,張知木命令,留在窯崗的趙金利一師派出一個團防守陽曲。
在陽曲縣的兩個步兵師和五個騎兵團,全體出動,包圍太原,但不和撤退的大順軍交鋒,通知他們,放下馬匹兵器可以隨便出城離開。
所謂兵敗如山倒就是這樣,留在後麵撤退的大順軍士兵們都知道,自己被留在最後等於被拋棄了。隻有很少一部分人放下兵器出城走了。大部分的士兵放下兵器之後,就直接排進參加窯崗軍隊的隊伍裏麵。由於宋獻策安排李自成他們悄悄地撤退,太原城沒有被破壞就被窯崗人接收了。
最後統計了一下,投降的大順軍士兵就有四萬多人。繳獲的戰馬有五千多匹,馭馬一萬三千多匹,駱駝一千多頭,車帳等無數。其它物質,陸成祥帶著人清點了很長時間也沒點清。
太原太大了,窯崗人派來的接管幹部就有十名,警察就有一百名。李自成任命的太原府官員也被全部活捉,接管的窯崗幹部,把他們全部接管過去。這些人,在李自成占領了太原之後,還是做了很多的工作。起碼的是將太原的公共財產統計的差不多。遺憾的是,宋獻策把在太原收刮的所有金銀珠寶等都帶走了。
安排好接管太原的事兒,張知木命令騎兵繼續跟著大順軍,他們退到哪裏,窯崗人就接管到哪裏,盡量的放走人不放走物質。向南從太穀、祁縣一直到介休,向東從平遙到孟縣都派人去接管。
楊昌他們組織的通信工程隊,也跟著前麵接受的線路,開始架線杆子。由於現在窯崗不缺人手,所以窯崗人接管地區很明顯的標誌就是,路兩邊都有人在挖坑埋線杆子。
接管的地區,窯崗派出來幹部非常緊急的事情就是幫助大家把地種上,沒有種子的,窯崗的幹部會幫助他們籌集種子。沒有飯吃的,窯崗人帶來了糧食。這些新接管城鎮裏麵的百姓,從來沒見過還有這樣的官員。沒用幾天窯崗人的影響就顯出來了。窯崗發布的命令,組織的事情,百姓們都會主動地積極的響應。
這些窯崗派來的官員,一開始還不太習慣這樣工作,可是他們看到他們這樣工作之後,受到百姓們由衷的愛戴,他們心裏的這種感受也是從沒有過,這和以前當官時故意樹的官威完全不一樣。他們知道他們是因為在窯崗呆了這兩年之後,思想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沒有在窯崗工作、生活的經曆,就是人人平等的想法他們都接受不了。更不用說和他們管理的百姓們像一家人,為他們盡心盡力的工作了。他們也不得不佩服張知木想法的高明。他們這才更明白得民心者的天下的道理。
按照原來的計劃,窯崗人接管的地方安定之後,都宣布成立自治委員會,窯崗派來的官員就叫自治委員會主任。自治委員會宣布的第一道告示就是,所有各界免收稅賦三年。鼓勵各界恢複生產,有困難的可以向自治委員會提出來,委員會會酌情提供幫助。尤其是鼓勵農耕。如果有農民沒有種子的,查實後由委員會免費提供種子。
大順軍開始撤離太原的第四天晚上,李菁的人和太嶽山的五百多人回合後,李菁想帶人利用夜色潛入霍州城去,可是當他們來到霍州城的時候,發現這個想法根本行不通。霍州城上站滿了士兵,他們不遠就有一個,每個人都拿著火把。還有流動巡邏隊,不停地在城上轉。看來大順軍是加了一萬分的小心。
看見進不了城去,魏祥說:“明天就要攻城了。我們不能等著啥也不幹。我看我們就把霍州南麵的小橋給他們炸了。讓他們的馬車過不了橋。我們明天就可能多堵住一些大順軍的人。”
李菁一問之下才明白,過了霍州往南有一條小河,和汾河相連,正好橫在南去的路上。如果炸毀了這座小橋,大順軍的馬車就不能過去,他們輜重物質啥也運不走。
李菁說:“好啊!我們今晚馬上就過去。”
不過,李菁他們來到這座小橋附近的是時候發現,想炸這座橋也是不容易的。宋獻策早就想到了這處關鍵的地方,他派了很多人守在這座橋兩邊。
李菁心說,看來今天大順軍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要和我們一戰了。不過李菁可不想白忙活一場,啥也不做。他已經看出來,大順軍隻是在橋的兩邊布置了很多人,河裏麵幾乎沒有防範措施。李菁找出了五名水性好的特種兵士兵,讓他們帶著**從水下偷偷的順水遊到橋下麵,用**包炸毀小橋。
等五名特種兵士兵下水的時候,李菁他們在遠處向橋邊上的大順軍開槍,吸引他們的注意。
四月的水還是很冷的,五位下水的特種兵雖然穿著牛皮坎肩還是凍得不行,不過他們喝了幾口酒之後,咬著牙堅持著向橋下悄悄地遊去,這時候,岸上的李菁他們開始開槍吸引大順軍的注意了。大順軍聽見槍聲也緊張的要命,有一些火銃手,也“砰砰”的盲目地向遠處射擊,為自己仗著膽兒。
其實李菁帶著人一個衝鋒就可以衝到橋上,打死守橋的士兵,將橋炸毀。可是李菁不想暴露出自己的人數,他們這股力量是要作為奇兵使用的。李菁他們在遠處不進攻,守橋的大順軍士兵更不會衝出去,他們更害怕窯崗人的步槍。可是就在雙方僵持的時候,“轟”的一聲,小橋被炸上了天。
原來那五名特種兵,順流遊到橋下麵之後,將**包放到橋底下落好之後,點燃***,他們又順流而下遠遠地離開了。等他們覺得離開了安全距離,在岸上的戰友的接應下剛剛上岸,橋就被炸飛了。
守橋的大順軍怎麽也沒想到,遠處的窯崗人還沒有攻上來,身後的橋卻被炸飛了。不過守橋的大順軍軍官明白,遠處窯崗人的射擊,就是吸引他們的注意,掩護炸橋的人動手。
等爆炸聲一過,窯崗人也就沒了蹤影。氣的守橋的大順軍軍官直跺腳。其實橋被炸了,他應該感到幸運,不然李菁帶人硬衝過來,他們更倒黴。
小橋炸了,就等於截斷了大順軍的大隊人從霍州的退路。
窯崗民軍和大順軍的一次決戰,就要在這裏展開了。
=======================
宋元兩軍在日本開戰。蒙古吞並西歐,轉攻非洲。--《南宋記憶》進展
大順軍軍師宋獻策知道,窯崗人既然出兵了,在他們撤退的過程中就一定會有所作為,不會看他們走不管。可是他也知道,窯崗人占據的一個優勢對他們來說是致命的。那就是窯崗人有一個蒸汽船隊,他們可以沿著汾河自由的行動,可以在任何地方停船上岸攔截他們。而他們的撤退的道路最方便的就是沿著汾河走,所以宋獻策不得不沿途設了好多阻擊點兒,以防備窯崗人的攔截襲擊,雖然他知道這樣的準備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可是不能不準備。
讓宋獻策奇怪的是,從撤離開始,一連四天,窯崗人竟然一路放大順軍撤離,沒有發生攔阻的事情。這讓宋獻策心裏很是沒底兒。
宋獻策突然想明白了,他們撤退的過程中,沒有糧草補給,撤退的隊伍要是沿途自己籌糧草的,必然會耽誤很多時間,撤退的隊伍也就會更加分散。到那時候,窯崗人自然就會出手了。可是明白了也沒有辦法,他不知道窯崗人會在那個地方出手。不過宋獻策賭了一把,他斷定窯崗人會在霍州動手。因為這裏正好是太嶽山(霍山)攔在南下下的路上,隻有汾河邊上霍州是個通道。這是大順軍撤退路上的必走的一個通道。
再說了,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這裏曆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雙方都把目光集中在了霍州這裏。
歐陽鶴和陳玉鋒選在這裏還有一個原因,因為太嶽山上有窯崗人的一個山寨據點,林風和魏祥他們就帶著人據守在這裏。李自成他們的人路過這裏時也沒有動他們。可是他們對這裏的地形熟悉得很。
當李菁派人到山上通知林風和魏祥,窯崗準備在這裏截住後退的大順軍的時候,林風和魏祥激動地眼淚都要下來了。他們守在這裏,聽到窯崗那邊每天都有很大的變化心裏很不是滋味兒。尤其是他們聽到李自成率領百萬大軍進攻窯崗的時候,非常擔心窯崗那邊會出啥事情。不過當霍州和霍州附近縣城的窯崗分公司都撤退到他們太嶽山的時候,他們知道,窯崗人既然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的有條不紊,那麽窯崗那邊也應該沒有大問題。不過戰爭打起來了之後,他們這裏就和窯崗那邊音訊阻隔了。雖然事前他們在物質上的準備非常充分,吃喝用的都不愁,可是沒有家裏消息的煎熬,更是難受的要命。
由於從曆山分配了五百多人到太嶽山,他們也招收一些人,再加上太嶽山原來的人,這裏現在已經有精壯一千五百多人。林風和魏祥除了組織大家開展建設和生產之外,沒有耽誤進行軍事訓練。李菁派人來了之後,安排好山上的事情之後,他們二人帶著挑出來精幹士兵五百人下山,配合李菁他們的行動。
陳玉鋒他們的這邊發現了李自成的大軍開始撤退了之後,立刻飛鴿傳書通知窯崗這邊。窯崗這邊得到消息,立刻把電話打到了陽曲縣,告訴這裏的窯崗民軍大順軍開始撤退了。
窯崗人得到大順軍開始撤退的消息,比好些大順軍的官兵們知道的還早。他們前出逼近大順軍的第一道防線前麵,看見這裏的大順軍還在加固工事,知道這裏的大順軍士兵還沒有接到撤退的命令。這邊窯崗軍隊也沒有硬進攻,而是用弓箭向他們發射書信,通知他們,
“大順軍的弟兄們,不要再賣力氣修工事了,你們的大隊人馬已經開始撤退了。”
“大順軍的弟兄們,你們在交城的糧草已經被我們奪去了,另一處糧草基地汾陽也被我們與你們隔離開,你們馬上就要斷糧了。你們的糧食,不夠你們撤回陝西路上吃的。不如投降我們,我們這裏的吃喝不愁,還有軍餉。”
“等你們路上沒吃沒喝的,我們就會把你們都消滅。等到那一天就慘了,不如投降過來吧!”
。。。
窯崗這邊開始了不斷的心裏攻勢。很快的窯崗人的心裏攻勢就起作用了。前麵不斷地有大順軍士兵跑過來,特別是他們了解到確實有大隊人馬先撤走了的消息後,更是有成群結隊的大順軍士兵跑過來。這些過來的士兵,過來後第一個就會問,窯崗這邊是不是象傳的那麽好。
接待他們的人裏麵,窯崗這邊特意安排了不少先過來的士兵,由他們去說,新來的士兵更容易相信。最容易讓他們相信的還是他們吃上熱乎乎的大肉包子。這實實在在的好處,讓好多士兵都流下眼淚了。他們說,好長時間沒吃到肉了,已經快把肉味兒忘了。李自成的軍隊擴軍很快,一般的軍隊隻能每天才吃兩頓飯,而且還不一定是幹的。隻有那些精銳親信部隊才能每日三餐。吃完包子的士兵,有的主動說要回去通知那邊的還在猶豫的士兵,讓他們早點過來。
這樣前線就熱鬧了起來,每天都有不少士兵跑過來。開始的時候,還有大順軍的將領們過來派人抓這些叛逃的士兵,可是兩天以後,就沒有人管了。窯崗民軍就順勢接管了大順軍的第一道防線,大順軍沒有抵抗就後撤回去了。
陳玉鋒和歐陽鶴帶兵走後這幾天,張知木和閻伯駒一直在指揮中心值班兒,他們心裏惦記著前線的事兒,也沒有心思再做別的。
到大順軍開始撤退的第三天的時候,大順軍那邊已經亂成了一團,張知木命令,留在窯崗的趙金利一師派出一個團防守陽曲。
在陽曲縣的兩個步兵師和五個騎兵團,全體出動,包圍太原,但不和撤退的大順軍交鋒,通知他們,放下馬匹兵器可以隨便出城離開。
所謂兵敗如山倒就是這樣,留在後麵撤退的大順軍士兵們都知道,自己被留在最後等於被拋棄了。隻有很少一部分人放下兵器出城走了。大部分的士兵放下兵器之後,就直接排進參加窯崗軍隊的隊伍裏麵。由於宋獻策安排李自成他們悄悄地撤退,太原城沒有被破壞就被窯崗人接收了。
最後統計了一下,投降的大順軍士兵就有四萬多人。繳獲的戰馬有五千多匹,馭馬一萬三千多匹,駱駝一千多頭,車帳等無數。其它物質,陸成祥帶著人清點了很長時間也沒點清。
太原太大了,窯崗人派來的接管幹部就有十名,警察就有一百名。李自成任命的太原府官員也被全部活捉,接管的窯崗幹部,把他們全部接管過去。這些人,在李自成占領了太原之後,還是做了很多的工作。起碼的是將太原的公共財產統計的差不多。遺憾的是,宋獻策把在太原收刮的所有金銀珠寶等都帶走了。
安排好接管太原的事兒,張知木命令騎兵繼續跟著大順軍,他們退到哪裏,窯崗人就接管到哪裏,盡量的放走人不放走物質。向南從太穀、祁縣一直到介休,向東從平遙到孟縣都派人去接管。
楊昌他們組織的通信工程隊,也跟著前麵接受的線路,開始架線杆子。由於現在窯崗不缺人手,所以窯崗人接管地區很明顯的標誌就是,路兩邊都有人在挖坑埋線杆子。
接管的地區,窯崗派出來幹部非常緊急的事情就是幫助大家把地種上,沒有種子的,窯崗的幹部會幫助他們籌集種子。沒有飯吃的,窯崗人帶來了糧食。這些新接管城鎮裏麵的百姓,從來沒見過還有這樣的官員。沒用幾天窯崗人的影響就顯出來了。窯崗發布的命令,組織的事情,百姓們都會主動地積極的響應。
這些窯崗派來的官員,一開始還不太習慣這樣工作,可是他們看到他們這樣工作之後,受到百姓們由衷的愛戴,他們心裏的這種感受也是從沒有過,這和以前當官時故意樹的官威完全不一樣。他們知道他們是因為在窯崗呆了這兩年之後,思想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沒有在窯崗工作、生活的經曆,就是人人平等的想法他們都接受不了。更不用說和他們管理的百姓們像一家人,為他們盡心盡力的工作了。他們也不得不佩服張知木想法的高明。他們這才更明白得民心者的天下的道理。
按照原來的計劃,窯崗人接管的地方安定之後,都宣布成立自治委員會,窯崗派來的官員就叫自治委員會主任。自治委員會宣布的第一道告示就是,所有各界免收稅賦三年。鼓勵各界恢複生產,有困難的可以向自治委員會提出來,委員會會酌情提供幫助。尤其是鼓勵農耕。如果有農民沒有種子的,查實後由委員會免費提供種子。
大順軍開始撤離太原的第四天晚上,李菁的人和太嶽山的五百多人回合後,李菁想帶人利用夜色潛入霍州城去,可是當他們來到霍州城的時候,發現這個想法根本行不通。霍州城上站滿了士兵,他們不遠就有一個,每個人都拿著火把。還有流動巡邏隊,不停地在城上轉。看來大順軍是加了一萬分的小心。
看見進不了城去,魏祥說:“明天就要攻城了。我們不能等著啥也不幹。我看我們就把霍州南麵的小橋給他們炸了。讓他們的馬車過不了橋。我們明天就可能多堵住一些大順軍的人。”
李菁一問之下才明白,過了霍州往南有一條小河,和汾河相連,正好橫在南去的路上。如果炸毀了這座小橋,大順軍的馬車就不能過去,他們輜重物質啥也運不走。
李菁說:“好啊!我們今晚馬上就過去。”
不過,李菁他們來到這座小橋附近的是時候發現,想炸這座橋也是不容易的。宋獻策早就想到了這處關鍵的地方,他派了很多人守在這座橋兩邊。
李菁心說,看來今天大順軍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要和我們一戰了。不過李菁可不想白忙活一場,啥也不做。他已經看出來,大順軍隻是在橋的兩邊布置了很多人,河裏麵幾乎沒有防範措施。李菁找出了五名水性好的特種兵士兵,讓他們帶著**從水下偷偷的順水遊到橋下麵,用**包炸毀小橋。
等五名特種兵士兵下水的時候,李菁他們在遠處向橋邊上的大順軍開槍,吸引他們的注意。
四月的水還是很冷的,五位下水的特種兵雖然穿著牛皮坎肩還是凍得不行,不過他們喝了幾口酒之後,咬著牙堅持著向橋下悄悄地遊去,這時候,岸上的李菁他們開始開槍吸引大順軍的注意了。大順軍聽見槍聲也緊張的要命,有一些火銃手,也“砰砰”的盲目地向遠處射擊,為自己仗著膽兒。
其實李菁帶著人一個衝鋒就可以衝到橋上,打死守橋的士兵,將橋炸毀。可是李菁不想暴露出自己的人數,他們這股力量是要作為奇兵使用的。李菁他們在遠處不進攻,守橋的大順軍士兵更不會衝出去,他們更害怕窯崗人的步槍。可是就在雙方僵持的時候,“轟”的一聲,小橋被炸上了天。
原來那五名特種兵,順流遊到橋下麵之後,將**包放到橋底下落好之後,點燃***,他們又順流而下遠遠地離開了。等他們覺得離開了安全距離,在岸上的戰友的接應下剛剛上岸,橋就被炸飛了。
守橋的大順軍怎麽也沒想到,遠處的窯崗人還沒有攻上來,身後的橋卻被炸飛了。不過守橋的大順軍軍官明白,遠處窯崗人的射擊,就是吸引他們的注意,掩護炸橋的人動手。
等爆炸聲一過,窯崗人也就沒了蹤影。氣的守橋的大順軍軍官直跺腳。其實橋被炸了,他應該感到幸運,不然李菁帶人硬衝過來,他們更倒黴。
小橋炸了,就等於截斷了大順軍的大隊人從霍州的退路。
窯崗民軍和大順軍的一次決戰,就要在這裏展開了。
=======================
宋元兩軍在日本開戰。蒙古吞並西歐,轉攻非洲。--《南宋記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