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安葬烈士
柳成璜他們和劉雲分開後,沿著馬蹄印追出去不遠,就遇到五十名騎兵橫在路上攔住去路。柳成璜非常清楚,這五十人就是想阻擋追兵一會兒,為前麵逃出去的騎兵爭取一點兒時間。可是麵對五十個自知必死準備拚命的騎兵不認真對付也是不行的,柳成璜帶人滅掉這五十騎兵還是耽誤了一點時間。等他們再追一段時間,前麵又出現五十騎兵,柳成璜沒辦法又把這五十來拚命的騎兵滅掉,由於想以最小的代價解決問題,這次又耽誤了一點兒時間。等第三撥騎兵出現時,柳成璜明明知道這些人就是為了拖延時間,不過還是沒辦法,又要花時間把這些騎兵滅掉。
等柳成璜把第三撥騎兵滅掉,再去追擊時,天已經黑了,又飄起了小雪。過了汾河,柳成璜知道沒有再追的意義。
他們就收住馬,按照約定,沿著汾河向北走去。這樣,劉雲和柳成璜他們兩隊人馬,在汾河岸上相遇之後,一起找一個避風的地方,點起篝火,烤著馬肉,等到天明,才往回走。由於天下著雪,路不好走,一直到晚上,劉雲他們才回到窯崗。
劉雲把這次追擊的情況跟張知木做了詳細的匯報。張知木對活捉李過這件事兒非常高興,他告訴張炳臣一定要保住李過的命,這人有大用。不過張知木對柳成璜追擊的這一路人馬,不斷地采取斷臂求生的辦法逃出去的一百多人,有些不解。因為他們這些人裏最有價值的人應該是李過才對,李過也沒有采取這種辦法。難道是這一隊還有更重要的人或其它我們不知道的原因。
劉雲和柳成璜聽完張知木的分析,也覺得有道理。劉雲說:“隻能等李過傷好了再問他了,就怕他不說實話。”
張知木說:“象李過這樣的人,別直接問他,要想法套出來。這事兒等李治回來他就會有辦法了。”
一直等了三天,所有的棺材都做好了。在小東山上,大家用搞頭刨開凍土,挖出了一排排的墓穴。這三天裏,停放烈士遺體的大蓬子裏日夜都有人自發的來守靈,燒紙和香火基本沒斷過。
這時候,陳玉鋒和歐陽鶴也趕了回來,消息是淩水碼頭飛鴿傳書到潼關分公司,讓他們轉告陳玉鋒他們的。陳玉鋒和歐陽鶴、李治等人快馬加鞭的往回趕,終於在烈士們下葬前趕了回來。
歐陽鶴回來一算,說明天正好是下葬的好日子。
張知木說:“明天,全體窯崗人都要參加葬禮。”
現在的冬天,好像比前世要冷得多,冷的好像空氣的都凍住了。小東山上,人們穿了很多衣服還是覺得冷的不行。
小學生們列著隊伍,站在第一排,還有一兩萬名窯崗的人,都來到這座小山上,他們都是來為烈士們送行的。
劉雲的二百火槍兵,持槍在**台兩側持槍站立。
整個墓園**肅穆。
在烈士的遺體都放進墓穴裏後,張知木站在眾人麵前,做了一次講話。
他說:“窯崗的老少爺們們,兄弟姐妹們。今天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安葬我們的兄弟們。他們是為了我們窯崗的而犧牲的,這些躺在這弟兄們好不容易來到窯崗,剛剛過上了有尊嚴的日子,就離我們而去了,我們大家都非常的痛心。他們是犧牲了自己,把好日子留給了我們。但是他們的鮮血不會白流,他們未完成事業有我們繼續完成。今天我鄭重宣布,每一年的清明節,窯崗活著的人,不論何人,都要到陵園來祭奠先烈們。
要奮鬥就會有犧牲,一部分先烈倒下了,讓我們高舉起他們的旗幟,擦幹身上的血跡,沿著他們的足跡,奮勇前進!
先烈們安息吧!”
接著,墓穴旁邊持鍬的人把土埋向墓穴,在每個墓穴上都起了一座新墳。
然後是鳴槍致敬。二十名火槍槍兵,分兩次向空中射出了子彈。槍聲在上空久久的回蕩。
最後參加典禮的人員,繞陵墓一周後,分別退出陵園。現在陵園裏已經安排有守陵人,他們負責陵園的打掃和管理。
隆重的葬禮,讓窯崗人的心裏多少有了些安慰。
張知木也看到窯崗的人正在努力地修複自己的創傷。那些地上的血跡,已經被鏟除幹淨了,實在除不淨的地方,都已經撒上了草木灰。
在張知木往回走的路上,張知木被幾個人攔住了。原來是從冶廠過來的幾個原來的官員,他們要求張知木給他們一點時間,他們說有事情要跟張知木好好地談一談。
張知木說:“好吧,那就到我的辦公室談吧。”
來到辦公室,幾位坐下後,宋佳欣和楊青蓮趕緊過來給幾位上茶。這幾位原來都是有過實權的人,張知木對他們還有些了解的。
到了窯崗好長一段時間,他們都是糊裏糊塗的。他們以為很快朝廷還會把他們送回冶廠去,或者會因為他們離開了冶廠受到更重的懲罰。可是沒想到,朝廷早就顧不上他們了。一直沒有人管他們,慢慢的他們也就恢複了往日的精神頭。在這裏,他們看到了一群不一樣的人,這裏每個人都笑容滿麵。一開始他們有些不習慣,那些過去的臭苦力怎麽也會和他們一樣,每天高高興的。後來他們一點一點的真正的接觸了這些以前他們認為的下等人之後,慢慢地也就接受了他們。走在窯崗的街上,看到每個相遇的認識不是認識的人,都互相點頭打招呼,才覺得有了不同的意義。原來人人平等也是很美好的事兒,這些人慢慢的也就接受了窯崗的很多事情。這在願的他們看來絕對是大逆不道的事兒,現在也認為很平常了。
幾位品評了一陣兒這西湖龍井茶之後,開始了正題。
一位名叫段精忠的首先說話了,他原來是一位鹽轉運使,由於得罪了上官,被告以貪墨之罪下獄,此人不服,反告上官。上官一怒,又治他一個勾結反賊之罪,他家裏花了大量的銀子,才保住性命,被發配到山西冶廠打石頭。到了山西就和家裏失去了聯係了,本來以為最後不知道哪一天就會死在冶廠了,就象那些用席子卷走的人一樣,不知道最後給扔到哪裏了。沒想到熬了幾年之後,快要撐不住的時候,張知木接管冶廠。把他們這些人還接到了窯崗來。
他說:“張總啊,我們這幾位,來到窯崗有些日子了,一直想跟您好好的聊聊。到了這裏我們都參加了課本的編製,字典的編製等工作,有時間也去給學校的孩子們講講課。可是這些工作量實在是用不了這麽多人,我們閑得很啊。可是每天吃得好好的,哪能閑得住啊。窯崗的其他人都忙得恨不能一個人頂兩個人用。我們確使不上勁兒,心裏著急啊。沒事的時候,我們也在議論窯崗的事兒,這也是我們自己的事兒啊。一直有一些想法,想跟你說說。現在窯崗出了這麽大的事兒,我們覺得更應該跟你說說了。”
張知木說:“太好了,我非常想聽聽各位的意見。今天說好了,以後有啥想法隨時可以找我。”
段精忠說:“張總既然這樣說,那我就說了。我們認為窯崗目前有這麽幾個問題。”段精忠一下子就講了幾個大問題,張知木拿著蘸水鋼筆不停的記著,這讓段精忠講得更來精神了。他的意思張知木分列了幾條:
1.張總一下子弄進來這許多人,是很不理智的做法;
2.人來了,又組織管理的不好;
3.現在窯崗的浪費現象,一直沒克服掉,有時候,要飯的都能混到食堂混飯吃;
4.工廠車間和居住區混在一起,不利於以後發展;
5.沒有早點建立起防禦體係,我們現在到處樹敵,已非良策,而不設防,就更不可取了;
6.後繼人才培養缺乏計劃和連續性;
7.最主要的是窯崗的目標不明確,帶來的問題就是缺乏整體規劃;
8.一方麵缺乏人才,另一方麵人才又浪費。比如他們這些人都做過官員,有組織一方麵工作能力,卻在一邊看熱鬧;
9.窯崗領導層分工不十分的明確;
10.員工的固定待遇過高,浮動待遇過低,不利於提高大家的積極性;
11.軍隊的待遇過高,以後再擴軍會養不起兵;
12.窯崗的人都把窯崗當成自己的家,可是窯崗的事情給大家交待的不多。好多事兒,都靠大家互相傳;
等段精忠把事情都說完,張知木起身給幾位行了一個大禮說:“我要感謝各位,給我提供這麽好的建議。”
這幾位沒想到張知木胡這麽重視他們的建議,慌忙起身回禮。
張知木說:“大家都請坐下說話。”
聽完段精忠的一番話,張知木非常的佩服他的的口才和記憶力,一口氣說的這麽多,沒有稿子。還能不亂,這是人才啊。
大家坐好了,張知木接著說:“你們的建議,非常是時候。我們正要討論窯崗的發展規劃,這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各位的所有建議,我會一條一條的給你們有個交代。”
段精忠說:“張總能從善如流,也是窯崗的幸事啊。”
張知木說:“其實各位今天不來找我,我也會去找各位。因為我們明年就要有幾個大的工程要上馬,非常需要管理人員。第一個是修路,從窯崗一直修到殺胡口、張家口,路要修的四輪馬車能快速跑起來;第二是要在小淩河的河口修一條攔河壩,把小淩河水位抬起來,這樣小淩河裏就可以行船了。”
段精忠說:“太好了,我們幾位這回可有事兒幹了。我做過鹽轉運使,架橋修路我不外行。”說完他又指著一位清瘦的四十多歲的人,說:“這位唐景窯兄做過河道總督,也管過永定河堤防和疏浚。能親自測量土方水位的事宜。他不出來做事兒,就太埋沒人才了。”
張知木說:“好啊,等我們的事兒都定下來以後,我們搞個招賢榜,看哪個崗位更適合各位。到那時候各位想閑著我也不會幹。不過,各位如果你們一來到窯崗,我就安排你們和我們一起,像我們一樣的工作,你們能適應嗎?”
這幾個人的話,都讓段精忠說了,“張總說的太對了,這一段時間,我們自己的變化也是很大的,剛開始,好多事兒我們都看不慣,而等我們慢慢的靜下心來,開始用自己的腦子想問題,而不是用老腦子套問題時,我們自己也開始變化。窯崗真是一個不拘一格的地方,不管以前有啥條條框框,在這都沒用,一切都是以實效為準。啥辦法好用就用啥辦法,絕不墨守陳規。放開手腳真痛快。”
張知木對這個段精忠印象很深,這是一個能張羅事兒的人。那幾位可能有能力,不過自己不說話,就是有天大的能力也沒人知道。用前世的話說,不能推銷自己,是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
送這幾位出來時,張知木發現陳玉鋒、歐陽鶴、陸成祥和黃玉坤都在外間等著呢。這出來的幾位文人,看了十分的感動,這都是窯崗的幾大巨頭,竟然因為他們要跟張總談話,在外麵等著。
張知木對陳玉鋒等人介紹說:“今天幾位先生,給我上了一堂課,讓我很受啟發。他們的建議我都記下,一會玉琳把這份記錄,多抄寫幾份兒。給大家一人一份兒,你們也先看看。”說著張知木將手裏的記錄交給了楊玉琳。
這更讓這幾位受寵若驚,他們都客氣一番才離去。
陳玉鋒等人進到張知木的辦公會室坐下後,陳玉鋒就介紹了他和歐陽鶴這趟潼關之行的情況。
不出當初預料,守備寧德等到了窯崗送來的這份兒厚禮,高興地不得了,他說:“這些好東西是有銀子也買不到的,太謝謝。上次張東家南下回來時說,他把火槍和**樣子早就給了朝廷。哼哼,我就知道我是等不到朝廷造的這些東西了。沒想到張東家如此大義,這是要花費很多銀子的。我替潼關將士謝謝張東家,也謝謝各位。”
之後,寧德守備又詳細的詢問了窯崗人對付蒙古騎兵和清軍的經過。都是行家,寧德一聽就明白。這些窯崗的火槍發揮了極大地作用,合理的戰術也很重要。所以寧德一定要留陳玉鋒等人在潼關多住幾日,幫著他們訓練隊伍。這樣陳玉鋒帶去的幾十個窯崗的士兵,特別是李菁那十個特種兵,就成了寶貝了。潼關選出了一批中下級軍官,每天和這些人都在一起訓練。窯崗的這些兵都是用火槍打過多次仗的,他們的實戰經驗,讓這些長期在軍營裏的軍官們受益匪淺,他們也都是行家,一聽就知道,那些是有用的。幾天下來,大家都成了朋友了。原來陳玉鋒規定不許喝酒,可是後來,陳玉鋒也就裝糊塗了。那些潼關的軍官們,每天都要把他們這些師傅灌的大醉。
陳玉鋒和歐陽鶴也不得閑著,寧德的那些協守副將還有朝廷派來的督軍,知道皇上對這些窯崗人都另眼相看,也就知道這些人非同小可。尤其是他們談起戰術來,更是把這人聽得從心裏佩服。若不是窯崗飛鴿傳報家裏被襲,寧德還要留陳玉鋒他們多待幾日。臨行前,陳玉鋒把張知木的意思告訴了寧德,說:“張東家說了,如果潼關有啥需要,窯崗是潼關的後援。一旦戰事吃緊,請立刻給窯崗送信。窯崗一定會伸出援手。”
這幾句話,讓寧德等眾將士非常感動,潼關有了窯崗這樣強大的後援,這些將士們能不高興嗎。現在一旦有事,等朝廷派兵來援的話,很可能等不到援軍就啥都完了。可是這些窯崗的無敵之師就不一樣了,人家不但兵精而且糧足。這次一下子就給帶來五百頭羊,讓這些官兵這幾天,天天都能喝上羊湯。
張知木說:“看來我們這步棋是走對了。隻要潼關不失,李自成就奈何不了我們,頂多是這樣的小打小鬧的。”
陳玉鋒說:“知木,我知道你現在有很多事兒要辦,可是能交給別人的盡量交給被人。你隻要把蒸汽船造出來就行。有了蒸汽船,就沒人能擋得住我們。到那時候,我們願意去哪就去哪。象增援潼關這樣事兒就更不是問題了。”
張知木很佩服陳玉鋒能抓住重點的眼光,他說:“明年還要造出來鋼殼船,造出來更好的大炮。這樣我們就主動多了。”
黃玉坤說:“其他的事兒,你也要安排好了。讓別人幹就行,最起碼象這樣的虧不能再吃了。”
張知木點點頭說:“玉坤說的是,這事怪我們大意了。這樣吧,給我三天時間,我拿出來一個窯崗的整體規劃大綱,這幾天各位也要好好想想窯崗今後發展要注意的事項。盡量考慮長遠一點兒。三天後我們在一起詳細的討論一下。那些先生們已經都坐不住了。這是好事兒,大家都動腦筋,事兒就好辦了。”
這幾位剛出去,門口有兩撥人在等著呢。
陸琪是一撥,張知木讓他先進來了。陸琪拿著兩樣東西,一個是鎖頭,一個是拉鎖。
陸琪說:“張總,這兩樣,一個是給你報喜,一個是給你報憂。喜的是鎖頭成功了,現在這個鎖頭非常好用。”說著陸琪把鎖頭遞過來。張知木接過鎖頭,試了試果然好用。
張知木說:“回去跟李雲鶴商量一下,專門成立一個生產鎖頭的車間。這個鎖頭一定能賣出個好價錢。另外在這個基礎上,還要造更小的和更大的鎖頭,最好大大小小的成係列。以後我還要教你們製造暗鎖。”
陸琪見張知木放下鎖頭,又把拉鎖遞了過來,說:“這個拉鎖早就做好了,就是拉不了,有時候能拉一點兒就不動了。”
張知木拉了拉。這個拉鎖是拉不動。他出門喊楊玉琳去給他拿一塊滑石和一把鉗子來。
張知木用滑石在拉鎖上搽了搽,又用鉗子,在拉鎖的滑鎖上掐了掐,慢慢的調整著。因為自己在前世時也這樣修過拉鎖,所以今天還就用上了。
最後,這個拉鎖雖然還是不能象前世的拉鎖拉開合上的那麽順利,慢慢的還是能用。這讓陸琪驚歎不已。
張知木說:“我看了你的這個拉鎖,拉鎖的齒牙都是一個個用手工做的,這樣一致性就不好保證,而且每個齒牙都是人工一個個鑲上的,難保都對的很齊,另外齒牙不夠光滑,所以拉的就費勁。”
陸琪說:“張總說的太對了。”
張知木說:“給你兩個建議,一是用絲杠做一個壓床,每個齒牙,都用鋼模擠壓出來,這樣一致性好,光潔度也好。第二,在布條上安齒牙時,用鋼條等距離的刻上小槽,把齒牙放上一次性的把齒牙給壓上。這樣齒牙就會安裝的整齊了。”
陸琪是連連的讚歎說:“早點兒來請教張總,就不費那麽多事兒了。”
第二撥進來的是孫亮他們,他們沒坐下就說:“我們的透鏡磨得差不多了,你過去看看吧。”
張知木說:“好啊。”就跟他們來到他們的工作間。一進工作間張知木就很高興,工作間裏收拾得幹幹淨淨,所有的物品都擺放有序。
張知木說:“看看你們的傑作吧。”
孫拿出來兩片大透鏡又拿出來兩片小的目鏡。雖然還沒拋光,可是透鏡已經磨得非常好了。
孫亮說:“一邊磨,我們一邊把鏡片沾水後對著太陽測焦距。現在焦距正好是八十厘米了。而且和工具版結合的很好,和在一起一點兒氣泡沒有。我們覺得是應該拋光了。”
張知木說:“是應該拋光了。現在我們就製作拋光粉和瀝青拋光模具。要不是這幾天出了這些事兒,我們的透鏡早完了。”
接著張知木給這三個人做了分工,讓一個人去取一些綠礬,用水化開,去除漂浮物,沉澱一會兒以後,再把溶液倒出來,這是把沉底的雜物去除。然後在一個壇子裏煮,把水燒幹後的結晶晾幹,擀碎放著。
一個人跟張知木去玻璃廠去製作玻璃管兒。
這個前世時很容易就能得到的玻璃管,製作起來還要費點功夫的。
首先張知木製作了一個環形的漏鬥,漏鬥的中間部位也是空的,可以從這裏用一個管吹氣兒。當把玻璃溶液放涼到還能流動狀態時,倒進漏鬥裏,利用重力讓玻璃溶液下降,這樣中心空的環形的玻璃溶液就流出來,然後在中間的孔裏吹氣兒。這樣做是使玻璃冷卻而且不會粘在一起。玻璃管就慢慢地形成了,這時還不要一下子讓玻璃管兒落在桌麵上,一個人用鉗子慢慢的托一下子。等玻璃管的顏色變暗了,就好了。張知木這次一共製作了幾根兒玻璃管,加起來有十米。後來又製作了幾個大燒杯,和大肚子燒杯,玻璃試管兒、玻璃開關兒等。然後在玻璃爐邊慢慢的冷卻。這是給玻璃回火,不然玻璃很容炸裂。
----------
推薦:氫氣爆炸,發電機運轉,郭守敬上任。顯微鏡,聽診器,新醫學起步。--《南宋記憶》。
柳成璜他們和劉雲分開後,沿著馬蹄印追出去不遠,就遇到五十名騎兵橫在路上攔住去路。柳成璜非常清楚,這五十人就是想阻擋追兵一會兒,為前麵逃出去的騎兵爭取一點兒時間。可是麵對五十個自知必死準備拚命的騎兵不認真對付也是不行的,柳成璜帶人滅掉這五十騎兵還是耽誤了一點時間。等他們再追一段時間,前麵又出現五十騎兵,柳成璜沒辦法又把這五十來拚命的騎兵滅掉,由於想以最小的代價解決問題,這次又耽誤了一點兒時間。等第三撥騎兵出現時,柳成璜明明知道這些人就是為了拖延時間,不過還是沒辦法,又要花時間把這些騎兵滅掉。
等柳成璜把第三撥騎兵滅掉,再去追擊時,天已經黑了,又飄起了小雪。過了汾河,柳成璜知道沒有再追的意義。
他們就收住馬,按照約定,沿著汾河向北走去。這樣,劉雲和柳成璜他們兩隊人馬,在汾河岸上相遇之後,一起找一個避風的地方,點起篝火,烤著馬肉,等到天明,才往回走。由於天下著雪,路不好走,一直到晚上,劉雲他們才回到窯崗。
劉雲把這次追擊的情況跟張知木做了詳細的匯報。張知木對活捉李過這件事兒非常高興,他告訴張炳臣一定要保住李過的命,這人有大用。不過張知木對柳成璜追擊的這一路人馬,不斷地采取斷臂求生的辦法逃出去的一百多人,有些不解。因為他們這些人裏最有價值的人應該是李過才對,李過也沒有采取這種辦法。難道是這一隊還有更重要的人或其它我們不知道的原因。
劉雲和柳成璜聽完張知木的分析,也覺得有道理。劉雲說:“隻能等李過傷好了再問他了,就怕他不說實話。”
張知木說:“象李過這樣的人,別直接問他,要想法套出來。這事兒等李治回來他就會有辦法了。”
一直等了三天,所有的棺材都做好了。在小東山上,大家用搞頭刨開凍土,挖出了一排排的墓穴。這三天裏,停放烈士遺體的大蓬子裏日夜都有人自發的來守靈,燒紙和香火基本沒斷過。
這時候,陳玉鋒和歐陽鶴也趕了回來,消息是淩水碼頭飛鴿傳書到潼關分公司,讓他們轉告陳玉鋒他們的。陳玉鋒和歐陽鶴、李治等人快馬加鞭的往回趕,終於在烈士們下葬前趕了回來。
歐陽鶴回來一算,說明天正好是下葬的好日子。
張知木說:“明天,全體窯崗人都要參加葬禮。”
現在的冬天,好像比前世要冷得多,冷的好像空氣的都凍住了。小東山上,人們穿了很多衣服還是覺得冷的不行。
小學生們列著隊伍,站在第一排,還有一兩萬名窯崗的人,都來到這座小山上,他們都是來為烈士們送行的。
劉雲的二百火槍兵,持槍在**台兩側持槍站立。
整個墓園**肅穆。
在烈士的遺體都放進墓穴裏後,張知木站在眾人麵前,做了一次講話。
他說:“窯崗的老少爺們們,兄弟姐妹們。今天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安葬我們的兄弟們。他們是為了我們窯崗的而犧牲的,這些躺在這弟兄們好不容易來到窯崗,剛剛過上了有尊嚴的日子,就離我們而去了,我們大家都非常的痛心。他們是犧牲了自己,把好日子留給了我們。但是他們的鮮血不會白流,他們未完成事業有我們繼續完成。今天我鄭重宣布,每一年的清明節,窯崗活著的人,不論何人,都要到陵園來祭奠先烈們。
要奮鬥就會有犧牲,一部分先烈倒下了,讓我們高舉起他們的旗幟,擦幹身上的血跡,沿著他們的足跡,奮勇前進!
先烈們安息吧!”
接著,墓穴旁邊持鍬的人把土埋向墓穴,在每個墓穴上都起了一座新墳。
然後是鳴槍致敬。二十名火槍槍兵,分兩次向空中射出了子彈。槍聲在上空久久的回蕩。
最後參加典禮的人員,繞陵墓一周後,分別退出陵園。現在陵園裏已經安排有守陵人,他們負責陵園的打掃和管理。
隆重的葬禮,讓窯崗人的心裏多少有了些安慰。
張知木也看到窯崗的人正在努力地修複自己的創傷。那些地上的血跡,已經被鏟除幹淨了,實在除不淨的地方,都已經撒上了草木灰。
在張知木往回走的路上,張知木被幾個人攔住了。原來是從冶廠過來的幾個原來的官員,他們要求張知木給他們一點時間,他們說有事情要跟張知木好好地談一談。
張知木說:“好吧,那就到我的辦公室談吧。”
來到辦公室,幾位坐下後,宋佳欣和楊青蓮趕緊過來給幾位上茶。這幾位原來都是有過實權的人,張知木對他們還有些了解的。
到了窯崗好長一段時間,他們都是糊裏糊塗的。他們以為很快朝廷還會把他們送回冶廠去,或者會因為他們離開了冶廠受到更重的懲罰。可是沒想到,朝廷早就顧不上他們了。一直沒有人管他們,慢慢的他們也就恢複了往日的精神頭。在這裏,他們看到了一群不一樣的人,這裏每個人都笑容滿麵。一開始他們有些不習慣,那些過去的臭苦力怎麽也會和他們一樣,每天高高興的。後來他們一點一點的真正的接觸了這些以前他們認為的下等人之後,慢慢地也就接受了他們。走在窯崗的街上,看到每個相遇的認識不是認識的人,都互相點頭打招呼,才覺得有了不同的意義。原來人人平等也是很美好的事兒,這些人慢慢的也就接受了窯崗的很多事情。這在願的他們看來絕對是大逆不道的事兒,現在也認為很平常了。
幾位品評了一陣兒這西湖龍井茶之後,開始了正題。
一位名叫段精忠的首先說話了,他原來是一位鹽轉運使,由於得罪了上官,被告以貪墨之罪下獄,此人不服,反告上官。上官一怒,又治他一個勾結反賊之罪,他家裏花了大量的銀子,才保住性命,被發配到山西冶廠打石頭。到了山西就和家裏失去了聯係了,本來以為最後不知道哪一天就會死在冶廠了,就象那些用席子卷走的人一樣,不知道最後給扔到哪裏了。沒想到熬了幾年之後,快要撐不住的時候,張知木接管冶廠。把他們這些人還接到了窯崗來。
他說:“張總啊,我們這幾位,來到窯崗有些日子了,一直想跟您好好的聊聊。到了這裏我們都參加了課本的編製,字典的編製等工作,有時間也去給學校的孩子們講講課。可是這些工作量實在是用不了這麽多人,我們閑得很啊。可是每天吃得好好的,哪能閑得住啊。窯崗的其他人都忙得恨不能一個人頂兩個人用。我們確使不上勁兒,心裏著急啊。沒事的時候,我們也在議論窯崗的事兒,這也是我們自己的事兒啊。一直有一些想法,想跟你說說。現在窯崗出了這麽大的事兒,我們覺得更應該跟你說說了。”
張知木說:“太好了,我非常想聽聽各位的意見。今天說好了,以後有啥想法隨時可以找我。”
段精忠說:“張總既然這樣說,那我就說了。我們認為窯崗目前有這麽幾個問題。”段精忠一下子就講了幾個大問題,張知木拿著蘸水鋼筆不停的記著,這讓段精忠講得更來精神了。他的意思張知木分列了幾條:
1.張總一下子弄進來這許多人,是很不理智的做法;
2.人來了,又組織管理的不好;
3.現在窯崗的浪費現象,一直沒克服掉,有時候,要飯的都能混到食堂混飯吃;
4.工廠車間和居住區混在一起,不利於以後發展;
5.沒有早點建立起防禦體係,我們現在到處樹敵,已非良策,而不設防,就更不可取了;
6.後繼人才培養缺乏計劃和連續性;
7.最主要的是窯崗的目標不明確,帶來的問題就是缺乏整體規劃;
8.一方麵缺乏人才,另一方麵人才又浪費。比如他們這些人都做過官員,有組織一方麵工作能力,卻在一邊看熱鬧;
9.窯崗領導層分工不十分的明確;
10.員工的固定待遇過高,浮動待遇過低,不利於提高大家的積極性;
11.軍隊的待遇過高,以後再擴軍會養不起兵;
12.窯崗的人都把窯崗當成自己的家,可是窯崗的事情給大家交待的不多。好多事兒,都靠大家互相傳;
等段精忠把事情都說完,張知木起身給幾位行了一個大禮說:“我要感謝各位,給我提供這麽好的建議。”
這幾位沒想到張知木胡這麽重視他們的建議,慌忙起身回禮。
張知木說:“大家都請坐下說話。”
聽完段精忠的一番話,張知木非常的佩服他的的口才和記憶力,一口氣說的這麽多,沒有稿子。還能不亂,這是人才啊。
大家坐好了,張知木接著說:“你們的建議,非常是時候。我們正要討論窯崗的發展規劃,這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各位的所有建議,我會一條一條的給你們有個交代。”
段精忠說:“張總能從善如流,也是窯崗的幸事啊。”
張知木說:“其實各位今天不來找我,我也會去找各位。因為我們明年就要有幾個大的工程要上馬,非常需要管理人員。第一個是修路,從窯崗一直修到殺胡口、張家口,路要修的四輪馬車能快速跑起來;第二是要在小淩河的河口修一條攔河壩,把小淩河水位抬起來,這樣小淩河裏就可以行船了。”
段精忠說:“太好了,我們幾位這回可有事兒幹了。我做過鹽轉運使,架橋修路我不外行。”說完他又指著一位清瘦的四十多歲的人,說:“這位唐景窯兄做過河道總督,也管過永定河堤防和疏浚。能親自測量土方水位的事宜。他不出來做事兒,就太埋沒人才了。”
張知木說:“好啊,等我們的事兒都定下來以後,我們搞個招賢榜,看哪個崗位更適合各位。到那時候各位想閑著我也不會幹。不過,各位如果你們一來到窯崗,我就安排你們和我們一起,像我們一樣的工作,你們能適應嗎?”
這幾個人的話,都讓段精忠說了,“張總說的太對了,這一段時間,我們自己的變化也是很大的,剛開始,好多事兒我們都看不慣,而等我們慢慢的靜下心來,開始用自己的腦子想問題,而不是用老腦子套問題時,我們自己也開始變化。窯崗真是一個不拘一格的地方,不管以前有啥條條框框,在這都沒用,一切都是以實效為準。啥辦法好用就用啥辦法,絕不墨守陳規。放開手腳真痛快。”
張知木對這個段精忠印象很深,這是一個能張羅事兒的人。那幾位可能有能力,不過自己不說話,就是有天大的能力也沒人知道。用前世的話說,不能推銷自己,是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
送這幾位出來時,張知木發現陳玉鋒、歐陽鶴、陸成祥和黃玉坤都在外間等著呢。這出來的幾位文人,看了十分的感動,這都是窯崗的幾大巨頭,竟然因為他們要跟張總談話,在外麵等著。
張知木對陳玉鋒等人介紹說:“今天幾位先生,給我上了一堂課,讓我很受啟發。他們的建議我都記下,一會玉琳把這份記錄,多抄寫幾份兒。給大家一人一份兒,你們也先看看。”說著張知木將手裏的記錄交給了楊玉琳。
這更讓這幾位受寵若驚,他們都客氣一番才離去。
陳玉鋒等人進到張知木的辦公會室坐下後,陳玉鋒就介紹了他和歐陽鶴這趟潼關之行的情況。
不出當初預料,守備寧德等到了窯崗送來的這份兒厚禮,高興地不得了,他說:“這些好東西是有銀子也買不到的,太謝謝。上次張東家南下回來時說,他把火槍和**樣子早就給了朝廷。哼哼,我就知道我是等不到朝廷造的這些東西了。沒想到張東家如此大義,這是要花費很多銀子的。我替潼關將士謝謝張東家,也謝謝各位。”
之後,寧德守備又詳細的詢問了窯崗人對付蒙古騎兵和清軍的經過。都是行家,寧德一聽就明白。這些窯崗的火槍發揮了極大地作用,合理的戰術也很重要。所以寧德一定要留陳玉鋒等人在潼關多住幾日,幫著他們訓練隊伍。這樣陳玉鋒帶去的幾十個窯崗的士兵,特別是李菁那十個特種兵,就成了寶貝了。潼關選出了一批中下級軍官,每天和這些人都在一起訓練。窯崗的這些兵都是用火槍打過多次仗的,他們的實戰經驗,讓這些長期在軍營裏的軍官們受益匪淺,他們也都是行家,一聽就知道,那些是有用的。幾天下來,大家都成了朋友了。原來陳玉鋒規定不許喝酒,可是後來,陳玉鋒也就裝糊塗了。那些潼關的軍官們,每天都要把他們這些師傅灌的大醉。
陳玉鋒和歐陽鶴也不得閑著,寧德的那些協守副將還有朝廷派來的督軍,知道皇上對這些窯崗人都另眼相看,也就知道這些人非同小可。尤其是他們談起戰術來,更是把這人聽得從心裏佩服。若不是窯崗飛鴿傳報家裏被襲,寧德還要留陳玉鋒他們多待幾日。臨行前,陳玉鋒把張知木的意思告訴了寧德,說:“張東家說了,如果潼關有啥需要,窯崗是潼關的後援。一旦戰事吃緊,請立刻給窯崗送信。窯崗一定會伸出援手。”
這幾句話,讓寧德等眾將士非常感動,潼關有了窯崗這樣強大的後援,這些將士們能不高興嗎。現在一旦有事,等朝廷派兵來援的話,很可能等不到援軍就啥都完了。可是這些窯崗的無敵之師就不一樣了,人家不但兵精而且糧足。這次一下子就給帶來五百頭羊,讓這些官兵這幾天,天天都能喝上羊湯。
張知木說:“看來我們這步棋是走對了。隻要潼關不失,李自成就奈何不了我們,頂多是這樣的小打小鬧的。”
陳玉鋒說:“知木,我知道你現在有很多事兒要辦,可是能交給別人的盡量交給被人。你隻要把蒸汽船造出來就行。有了蒸汽船,就沒人能擋得住我們。到那時候,我們願意去哪就去哪。象增援潼關這樣事兒就更不是問題了。”
張知木很佩服陳玉鋒能抓住重點的眼光,他說:“明年還要造出來鋼殼船,造出來更好的大炮。這樣我們就主動多了。”
黃玉坤說:“其他的事兒,你也要安排好了。讓別人幹就行,最起碼象這樣的虧不能再吃了。”
張知木點點頭說:“玉坤說的是,這事怪我們大意了。這樣吧,給我三天時間,我拿出來一個窯崗的整體規劃大綱,這幾天各位也要好好想想窯崗今後發展要注意的事項。盡量考慮長遠一點兒。三天後我們在一起詳細的討論一下。那些先生們已經都坐不住了。這是好事兒,大家都動腦筋,事兒就好辦了。”
這幾位剛出去,門口有兩撥人在等著呢。
陸琪是一撥,張知木讓他先進來了。陸琪拿著兩樣東西,一個是鎖頭,一個是拉鎖。
陸琪說:“張總,這兩樣,一個是給你報喜,一個是給你報憂。喜的是鎖頭成功了,現在這個鎖頭非常好用。”說著陸琪把鎖頭遞過來。張知木接過鎖頭,試了試果然好用。
張知木說:“回去跟李雲鶴商量一下,專門成立一個生產鎖頭的車間。這個鎖頭一定能賣出個好價錢。另外在這個基礎上,還要造更小的和更大的鎖頭,最好大大小小的成係列。以後我還要教你們製造暗鎖。”
陸琪見張知木放下鎖頭,又把拉鎖遞了過來,說:“這個拉鎖早就做好了,就是拉不了,有時候能拉一點兒就不動了。”
張知木拉了拉。這個拉鎖是拉不動。他出門喊楊玉琳去給他拿一塊滑石和一把鉗子來。
張知木用滑石在拉鎖上搽了搽,又用鉗子,在拉鎖的滑鎖上掐了掐,慢慢的調整著。因為自己在前世時也這樣修過拉鎖,所以今天還就用上了。
最後,這個拉鎖雖然還是不能象前世的拉鎖拉開合上的那麽順利,慢慢的還是能用。這讓陸琪驚歎不已。
張知木說:“我看了你的這個拉鎖,拉鎖的齒牙都是一個個用手工做的,這樣一致性就不好保證,而且每個齒牙都是人工一個個鑲上的,難保都對的很齊,另外齒牙不夠光滑,所以拉的就費勁。”
陸琪說:“張總說的太對了。”
張知木說:“給你兩個建議,一是用絲杠做一個壓床,每個齒牙,都用鋼模擠壓出來,這樣一致性好,光潔度也好。第二,在布條上安齒牙時,用鋼條等距離的刻上小槽,把齒牙放上一次性的把齒牙給壓上。這樣齒牙就會安裝的整齊了。”
陸琪是連連的讚歎說:“早點兒來請教張總,就不費那麽多事兒了。”
第二撥進來的是孫亮他們,他們沒坐下就說:“我們的透鏡磨得差不多了,你過去看看吧。”
張知木說:“好啊。”就跟他們來到他們的工作間。一進工作間張知木就很高興,工作間裏收拾得幹幹淨淨,所有的物品都擺放有序。
張知木說:“看看你們的傑作吧。”
孫拿出來兩片大透鏡又拿出來兩片小的目鏡。雖然還沒拋光,可是透鏡已經磨得非常好了。
孫亮說:“一邊磨,我們一邊把鏡片沾水後對著太陽測焦距。現在焦距正好是八十厘米了。而且和工具版結合的很好,和在一起一點兒氣泡沒有。我們覺得是應該拋光了。”
張知木說:“是應該拋光了。現在我們就製作拋光粉和瀝青拋光模具。要不是這幾天出了這些事兒,我們的透鏡早完了。”
接著張知木給這三個人做了分工,讓一個人去取一些綠礬,用水化開,去除漂浮物,沉澱一會兒以後,再把溶液倒出來,這是把沉底的雜物去除。然後在一個壇子裏煮,把水燒幹後的結晶晾幹,擀碎放著。
一個人跟張知木去玻璃廠去製作玻璃管兒。
這個前世時很容易就能得到的玻璃管,製作起來還要費點功夫的。
首先張知木製作了一個環形的漏鬥,漏鬥的中間部位也是空的,可以從這裏用一個管吹氣兒。當把玻璃溶液放涼到還能流動狀態時,倒進漏鬥裏,利用重力讓玻璃溶液下降,這樣中心空的環形的玻璃溶液就流出來,然後在中間的孔裏吹氣兒。這樣做是使玻璃冷卻而且不會粘在一起。玻璃管就慢慢地形成了,這時還不要一下子讓玻璃管兒落在桌麵上,一個人用鉗子慢慢的托一下子。等玻璃管的顏色變暗了,就好了。張知木這次一共製作了幾根兒玻璃管,加起來有十米。後來又製作了幾個大燒杯,和大肚子燒杯,玻璃試管兒、玻璃開關兒等。然後在玻璃爐邊慢慢的冷卻。這是給玻璃回火,不然玻璃很容炸裂。
----------
推薦:氫氣爆炸,發電機運轉,郭守敬上任。顯微鏡,聽診器,新醫學起步。--《南宋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