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運輸公司
會上大家議論的差不多了,第一次參加會的楊靖說:“張總,各位領導。能不能把組織這個運輸工作的事兒交個我來辦。窯崗的其他弟兄們走南闖北,都立下不少功勞。這次就給我一個機會吧。”
“我同意楊靖來做這個事兒。楊靖武功又好,現在身體恢複的也差不多了。家裏經過這麽一些變故之後人也穩重多了。以他的能力,我相信能夠勝任這個工作。這幾次給牛頭山送糧送物。遇到不少麻煩事兒,他都處理的很好。再加上他有虎威鏢局楊當家兒子這塊招牌,更方便他做這個工作。”張知木第一個表示讚同。
大家也都覺得,沒有比楊靖更合適做這個工作的了。
李治總結了一下方才大家討論的意見,一條一條的念了出來:
1成立一個窯崗運輸公司,主要承接貨物、人員運輸和信件的投遞工作。
2楊靖任運輸公司經理。
3運輸的內容包括人員、貨物和信件。
貨物運輸分快件和慢件。快件保證和人員車輛一起到達;慢件要湊齊了一定數量的貨物以後一起運輸。信件和人員車輛一起到達。
4要在運輸路途上,每一日行程都設一個客店,平時接待散客做生意。有公司車輛到來時,負責接待客人,安排食宿。
一旦運輸車輛出了問題,負責幫助救援。有些不需要設點的地方也要聯係好合作的店家。
5為解決通信聯係的問題,每個站點都要養信鴿。這樣每離開一個站點時就帶上這個站點的信鴿,如果路上出了問題,馬上放回信鴿報信,如果順利到達,也放回信鴿報信。前後站點之間也要有通信的信鴿,一點運輸車出問題,可以共同救援。
6車輛運輸時有火槍手押運。這樣可以鍛煉火槍手獨立在外麵處理問題的能力,火槍手一定要有幹部帶隊。這也是鍛煉幹部的好辦法。
7李雲鶴負責製作新式的馬車
1)運送人員的客車采用四輪鋼簧馬車,要能乘坐二十人,所以鋼簧車軸、車軲轆等都要加強。都要采用木製車廂,車廂都要用玻璃窗戶、皮座椅。為了能快速運送采用五匹馬拉車。冬天時,車子要能帶火爐為車內取暖。車內作位分軟座合硬座。還可以加臥鋪。
2)貨物運輸車,要搞成封閉式貨車。這樣路上安全,而且貨物不怕風吹雨淋。
3)豪華包車,專用車內設座椅、桌子、床等設施,可以配專用酒精爐,以用於路上給客人燒水。
8普通客車也可以提供包車服務。
9首先開通到殺虎口和張家口兩條線路,以後再到山西全境。現在也可以安排客人到潼關的運輸任務。最遠可以到達江南,但任務要提前預定,公司按情況給與安排。以後都爭取按排定期業務。
10這次開通的兩條線路,先每半月發一趟車,然後十日發一趟,再然後五日發一趟。爭取能每日都有班車發出。要多備用幾輛車,一趟車不夠時可以發兩輛,甚至多輛。
11每位客人可以攜帶十斤免費行李。客貨都實行自選的保險運輸。保險額為是票價的百分之十。如果發生人員傷亡和貨物損失,最高負責按票價的百倍賠償;如果不保險,最高隻賠償票價的十倍。
12初步定的是窯崗和殺胡口之間,一個人車費是一兩銀子;窯崗和張家口之間,一個人車費是三兩銀子。公司負責客人在中途的吃住。一百斤貨物快件與一個人的車費相同。貨物慢件是快件的三分之一。信件每封是一錢銀子。金銀等貴重物品另計。
初期是一定會賠錢的,但是不怕。以後車次多了,很快就會掙回來。
13擴大文化宮前廣場的麵積,在文化宮的對麵建一座三層樓客運大廳。樓上是運輸公司的辦公地點和客店。一樓是候車室。大樓後麵是車馬場。
14采納黃玉坤的建議,允許一起到窯崗來的家屬開一些小吃店。因為現在路過窯崗的客人越拉越多了,現在是,可走也可不走這條路的商人,都願意從這走。每天來討水喝的就有很多人。所以黃玉坤建議,開一個茶館、飯館、釘馬掌的鐵匠鋪,也可以賣一些窯崗的產品。
等李治把這些內容一念完,陸成祥那張圓圓的白臉興奮地有些發紅,瞪著一雙圓眼睛,手比劃著說:“這是天下最好的買賣。很快,山西人就會把窯崗擠滿。我們就大把的收銀子吧。”
閻伯駒撚著他那撮山羊胡子說:“山西人都想出去做生意,死在外麵的太多了。特別是那些掙點兒銀子在路上被劫的死得更不在少數。我們做這個生意,能少死不少人。這銀子掙了,還積一份大德。”
張知木心裏更是看好這份生意。心想等我們再發展一下,就可以在這幾個地方辦一個票號了。這樣,窯崗很快就會是一個人員集散的地方,這裏也很快就會繁榮起來。前世的經驗告訴他,以後這裏沿街的地皮會非常值錢,就對陸成祥說:“陸先生,你爭取把從這到秀容的這條路兩邊的地都買下來。”
陸成祥一聽圓眼睛更圓了,問:“你是說從這到秀容路兩邊的地都買下來?”
張知木點點頭,“沒錯,能買下來就都買下來。以後這路的兩邊全部會變成店鋪。”
陳玉鋒說:“到秀容可是八裏地啊!”
“你們還記得淮安運河兩邊都多少酒樓嗎?”張知木問。“那是望不到邊的,我想運河兩岸那些酒樓最少能排出二三十裏去。以後,我們這裏會是山西乃至全大明朝的的一個商品集散地。這條路兩邊的店鋪會從秀容和窯崗兩邊開始伸展,一直會連在一起。”
提到秀容,陳玉鋒想起了那裏的災民,“今年又是個旱蝗靚災年。災民會越來越多,千萬別都引到窯崗來。不用說多,就是來個一兩萬就夠我們嗆。這些人餓極了啥事兒都幹得出來。”
徐嫂說:“餓極了的滋味兒,我是知道。能殺人換口飯吃,再去死都能幹。”
陸成祥說:“我們千萬不能在這開口給災民飯吃。那一下子就會引來無數的人。”
張知木歎口氣說:“是啊,我們的船還是太小。一下子救太多的人,會一個也救不了,連我們也會陪葬進去。可是那些災民我們又不能看著不管。”
閻伯駒立這小眼睛說:“我們在秀容放了不少糧食,秀容的糧價全山西最低。所以災民來的會最多。都以為這裏有糧食。”
黃玉坤歎了口氣說:“挨餓誰也沒辦法,到時候災民來了會啥也不顧的。不如我們捐點兒糧食給秀容知縣,讓他出麵在秀容開個粥棚。”
陳玉鋒說:“這是個好辦法。”
張知木沉思了一會,他想到了前世的以工代賑,說:“黃總的主意是個好辦法。既可以幫助災民又不會把災民都引到窯崗來。但是我現在到有一個更好的辦法。”
大家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張知木身上。張知木說:“我們一直要搞運輸,可是這條路,我們走過,好多地方很不好走。尤其是牛頭上現在正準備開采煤碳。也是考慮運輸問題,才沒敢大幹。而我們冶廠需要很多煤炭。我們窯崗剛以後也會需要很多煤炭。”
李棟插話說:“我們冶廠每天進出的運輸壓力是很大。這煤炭每天的消耗量就不少。”
張知木果斷地說:“幹脆我們就把路修了。從這些災民挑出能幹活的,每天管吃住,再給半斤糧食。我想能救活很多人。我們的路也修好了。”
盧炳義說:“這樣的話,我們每用一個勞力,就等於救活一家人。好事兒。”
“對就這麽幹。可是招人時,千萬別在窯崗招。就在秀容招完,再帶到工地。否則的話,我們窯崗就不得安生了。”陸成祥說。
陳玉鋒說:“我們也不能把路直接修道牛頭山,這樣官府知道了,會給我們惹來麻煩。我們就沿著官道修,牛頭山到官道的路讓牛頭山自己修。這樣我們就不受牽連了。”
李雲鶴說:“如果路修平了。我們的馬車能跑起來,那運客人的速度就快多了。客人也能少遭罪。”
最後決定,修路這些事兒等張知木北上回來就開始,這次北上,盧炳義的兩個弟子帶著幾個人一起同行,先把路的大概情況了解一下。回來時再邊設計邊修路。到時候盧炳義會親臨指導。
看著會議開的差不多了,陸成祥說:“張總啊,我們的小學教室現在就可以用了。中學那邊的教室,在等教室裏的白灰幹幾天,也就可以用了。我們可不可以用中學的教室上上課。”
“當然可以。現在的中學還不可能有學生。就是要用來給工人上文化補習課用的,你們用有啥不可以的。”張知木答道。
“是這樣的,最近我招了一百名十六七歲學員,還有一百多名在商鋪當過學徒的夥計。我想集中培訓一下,我們必須早點準備人才,不然倒時想用沒人就不好辦了。”陸成祥說。
山西人都有出去做生意的習慣,那些窮苦人家子弟能出去做生意的唯一途徑是,經過別人的擔保推薦,到商鋪去當學徒。當學徒的除了管飯,基本沒有工資,好多商鋪都是拿學徒的當廉價勞力。有些無良的商家,等到學徒的快滿徒了,就要掙錢時,他們會找各種理由把他們開除了。然後再招不用工錢的新學徒的。這些商家倒是省錢了,可是被開除的夥計就慘了。他們幾年的努力都白費了。而其他用人的商家一般也不願意用被人開出的夥計。因為人家不知道你是啥原因被開除的,所以犯不上自找麻煩。而那些回家的夥計,自己在外麵幹慣了,回到家裏地裏的活自然不願意幹。更難堪的是他們在鄰裏間也會抬不起頭,常被人恥笑。
陸成祥當然十分清楚這些事兒。他突然想起來這些下崗的學徒也是一部分現成的人才資源。所以他招了一批識字的小學員,又招了一些下崗的夥計。其實這些再上崗的夥計,會更珍惜新的工作機會。因為他們早就知道下崗回家的滋味兒了。
會後,李治和範成坤一起來找張知木和陳玉鋒。範成坤說剛才淩水碼頭那邊飛鴿來報說,碼頭那邊李自成的情報點兒這個兩天
有異動,分幾批來了十幾個人進到那個情報點。每次有人進去就有飛鴿飛出。估計是向外報告人已經順利到達的。遠處看這些人不是十分清楚。但從他們的步態看,他們好多人人都是練武的。碼頭上監視的人覺得事情有些異常,所以趕緊報告。
張知木說:“一定是來啥大人物了。我們自己要小心。我們壞了李自成的大事兒,他不會就這麽算了。雖然李自成還不能明著直接對我們下手,我們一定要小心他們下黑手。”
李治那雙細眼拉得更長了,正色地說:“我最擔心的是,他們派刺客對您下手。您可千萬別大意啊。”
陳玉鋒說:“窯崗這邊我會跟李菁交代好,都放心吧。範司令碼頭那邊也別大意,那是我們進出的門戶。”
“請放心,碼頭那邊我一刻也不會放鬆。再說我們那邊現在也是人才濟濟。張總從冶廠調過去的那些水軍軍官可是起了大作用了。”範成坤說。
張知木笑著說:“有我們範司令在碼頭我們都放心。回去告訴弟兄們,等我這次北上回來。我就會全力造出來蒸汽船。到那時我們就可以不管什麽風向,大江大海任意馳騁了。”
李治最後在張知木的耳邊說:“孟四兒帶著的人,已經出發幾日了。估計過幾天就回到北京城外。”
這次打前站的孟四兒等人,還帶上了牛頭上的兩個人。牛頭上確實在北京城外有自己的線人。這次就想把原來的線人和新派出去的人重新整合一下,自己搞一個客店。選在城外是考慮進出北京麻煩不說,早晚一關城門,行動很受限製。
張知木問:“到現在沒有飛鴿來報,不會出啥事兒吧?”
“不會,如果他們連自保都不成的話。那就該死了。”李治細眼一挑說。
張知木這些人,劫了張家口商人的糧食,回來繼續搞生產搞建設。自己以為事情做得天衣無縫。可是前世常說的一句話“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世也是一樣的有效。
他做的這件事,遠在北京城皇宮的崇禎皇帝已經得報了。
原來,在給張家口商人運量的商隊裏就有東廠的密探。事情發生時,這個密探也是一頭霧水。他也不知道是啥人能有如此驚天手筆,把事做的天衣無縫。
當然事兒很快就報到了李公公那了。這李公公聽到這個消息後,連聲讚歎:“好手段,好手段。張知木果然不是凡人啊。”這李公公一下子就判斷出是張知木做成了這件事兒。心想“這家夥當我麵還說不敢采取行動。回去就施展的這驚天手筆。是要給我老公公看看啊。”
上次張知木一走,李公公就把張知木對朝廷如何如河忠誠,現在又來報張家口商人資敵的事兒報給了崇禎皇帝。這次張知木劫了糧食後,李公公又把這事兒報給了崇禎皇帝。並判斷說能有如此手段做下此事的非張知木莫屬。
自從張知木解了開封之圍,崇禎皇帝就想召見張知木。可是大臣們說張知木就是一個商人,四處遊走,不好確定他的行蹤。不如就把獎賞他的聖旨交由周王代傳吧。其實崇禎皇帝知道,這是大臣們因為被張知木一個商人給搶了風頭心中不滿,不想讓張知木進京。在此危難時崇禎皇帝也不願意和這些大臣過不去,就沒再堅持。不過崇禎皇帝對張知木的印象已經相當的不錯了。原本商人都是逐利的,可是這個張知木竟然自己花銀子買糧,在萬馬軍中拚死送進開封。讓那些手握眾多兵士的官軍將領都汗顏。可惜大明朝這樣的人太少了。可是竟然有人上報說張知木有謀反之心。可是李公公報來信息說,這個人一直在買地買廠子,根本不像要謀反,要謀反的人不會買啥廠子買啥地。據李公公來報張知木一次運會的糧食就足夠養很多兵了,要反他早就反了。大災之年有多少糧食就有多少兵。可是他沒招兵,而是捐了很多糧食救濟災民,這樣的人怎麽會謀反呢。不過張知木養了一些火槍兵也是有些讓人不放心,好在他對朝廷忠心耿耿,把這股力量用在該用的地方上了。如果大明朝多有一些張知木這樣的人多好啊,就不用朕一個人在這嘔心瀝血了。李公公又來報說,這個張知木很快就會北上,並說按張知木對那些漢奸商人的切齒之恨,他一定會對他們采取行動。但是這些人的力量太大了。所以崇禎皇帝也命令錦衣衛,密切注意張家口的方麵的動靜,嚴查這些商人的通敵的證據。必要的時候可以給予一定的支持配合張知木的行動。
還有張知木沒想到的是,同時關注張知木的還不隻是崇禎皇帝呢,那位闖王李自成也一直沒有忘記這個壞了他大事兒的商人張知木。每想起張知木,李闖王就如鯁在喉。本來一個小小商人,還不能放在李自成的眼裏。可是他隱隱感覺到,這個人很可能是一個很大的隱患。不如趁他沒成氣候,早點解決了他。所以他派來的一個小分隊可是沒有崇禎皇帝那樣的善意。
---------------------------------------------------------------------
順便推薦另一本技術穿越的好書《南宋記憶》。這本書講的是南宋崖山之後,如何利用後世的知識,在大宋建立了完整的科技體係,將元軍徹底趕出中國,並最終引起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大戰。
會上大家議論的差不多了,第一次參加會的楊靖說:“張總,各位領導。能不能把組織這個運輸工作的事兒交個我來辦。窯崗的其他弟兄們走南闖北,都立下不少功勞。這次就給我一個機會吧。”
“我同意楊靖來做這個事兒。楊靖武功又好,現在身體恢複的也差不多了。家裏經過這麽一些變故之後人也穩重多了。以他的能力,我相信能夠勝任這個工作。這幾次給牛頭山送糧送物。遇到不少麻煩事兒,他都處理的很好。再加上他有虎威鏢局楊當家兒子這塊招牌,更方便他做這個工作。”張知木第一個表示讚同。
大家也都覺得,沒有比楊靖更合適做這個工作的了。
李治總結了一下方才大家討論的意見,一條一條的念了出來:
1成立一個窯崗運輸公司,主要承接貨物、人員運輸和信件的投遞工作。
2楊靖任運輸公司經理。
3運輸的內容包括人員、貨物和信件。
貨物運輸分快件和慢件。快件保證和人員車輛一起到達;慢件要湊齊了一定數量的貨物以後一起運輸。信件和人員車輛一起到達。
4要在運輸路途上,每一日行程都設一個客店,平時接待散客做生意。有公司車輛到來時,負責接待客人,安排食宿。
一旦運輸車輛出了問題,負責幫助救援。有些不需要設點的地方也要聯係好合作的店家。
5為解決通信聯係的問題,每個站點都要養信鴿。這樣每離開一個站點時就帶上這個站點的信鴿,如果路上出了問題,馬上放回信鴿報信,如果順利到達,也放回信鴿報信。前後站點之間也要有通信的信鴿,一點運輸車出問題,可以共同救援。
6車輛運輸時有火槍手押運。這樣可以鍛煉火槍手獨立在外麵處理問題的能力,火槍手一定要有幹部帶隊。這也是鍛煉幹部的好辦法。
7李雲鶴負責製作新式的馬車
1)運送人員的客車采用四輪鋼簧馬車,要能乘坐二十人,所以鋼簧車軸、車軲轆等都要加強。都要采用木製車廂,車廂都要用玻璃窗戶、皮座椅。為了能快速運送采用五匹馬拉車。冬天時,車子要能帶火爐為車內取暖。車內作位分軟座合硬座。還可以加臥鋪。
2)貨物運輸車,要搞成封閉式貨車。這樣路上安全,而且貨物不怕風吹雨淋。
3)豪華包車,專用車內設座椅、桌子、床等設施,可以配專用酒精爐,以用於路上給客人燒水。
8普通客車也可以提供包車服務。
9首先開通到殺虎口和張家口兩條線路,以後再到山西全境。現在也可以安排客人到潼關的運輸任務。最遠可以到達江南,但任務要提前預定,公司按情況給與安排。以後都爭取按排定期業務。
10這次開通的兩條線路,先每半月發一趟車,然後十日發一趟,再然後五日發一趟。爭取能每日都有班車發出。要多備用幾輛車,一趟車不夠時可以發兩輛,甚至多輛。
11每位客人可以攜帶十斤免費行李。客貨都實行自選的保險運輸。保險額為是票價的百分之十。如果發生人員傷亡和貨物損失,最高負責按票價的百倍賠償;如果不保險,最高隻賠償票價的十倍。
12初步定的是窯崗和殺胡口之間,一個人車費是一兩銀子;窯崗和張家口之間,一個人車費是三兩銀子。公司負責客人在中途的吃住。一百斤貨物快件與一個人的車費相同。貨物慢件是快件的三分之一。信件每封是一錢銀子。金銀等貴重物品另計。
初期是一定會賠錢的,但是不怕。以後車次多了,很快就會掙回來。
13擴大文化宮前廣場的麵積,在文化宮的對麵建一座三層樓客運大廳。樓上是運輸公司的辦公地點和客店。一樓是候車室。大樓後麵是車馬場。
14采納黃玉坤的建議,允許一起到窯崗來的家屬開一些小吃店。因為現在路過窯崗的客人越拉越多了,現在是,可走也可不走這條路的商人,都願意從這走。每天來討水喝的就有很多人。所以黃玉坤建議,開一個茶館、飯館、釘馬掌的鐵匠鋪,也可以賣一些窯崗的產品。
等李治把這些內容一念完,陸成祥那張圓圓的白臉興奮地有些發紅,瞪著一雙圓眼睛,手比劃著說:“這是天下最好的買賣。很快,山西人就會把窯崗擠滿。我們就大把的收銀子吧。”
閻伯駒撚著他那撮山羊胡子說:“山西人都想出去做生意,死在外麵的太多了。特別是那些掙點兒銀子在路上被劫的死得更不在少數。我們做這個生意,能少死不少人。這銀子掙了,還積一份大德。”
張知木心裏更是看好這份生意。心想等我們再發展一下,就可以在這幾個地方辦一個票號了。這樣,窯崗很快就會是一個人員集散的地方,這裏也很快就會繁榮起來。前世的經驗告訴他,以後這裏沿街的地皮會非常值錢,就對陸成祥說:“陸先生,你爭取把從這到秀容的這條路兩邊的地都買下來。”
陸成祥一聽圓眼睛更圓了,問:“你是說從這到秀容路兩邊的地都買下來?”
張知木點點頭,“沒錯,能買下來就都買下來。以後這路的兩邊全部會變成店鋪。”
陳玉鋒說:“到秀容可是八裏地啊!”
“你們還記得淮安運河兩邊都多少酒樓嗎?”張知木問。“那是望不到邊的,我想運河兩岸那些酒樓最少能排出二三十裏去。以後,我們這裏會是山西乃至全大明朝的的一個商品集散地。這條路兩邊的店鋪會從秀容和窯崗兩邊開始伸展,一直會連在一起。”
提到秀容,陳玉鋒想起了那裏的災民,“今年又是個旱蝗靚災年。災民會越來越多,千萬別都引到窯崗來。不用說多,就是來個一兩萬就夠我們嗆。這些人餓極了啥事兒都幹得出來。”
徐嫂說:“餓極了的滋味兒,我是知道。能殺人換口飯吃,再去死都能幹。”
陸成祥說:“我們千萬不能在這開口給災民飯吃。那一下子就會引來無數的人。”
張知木歎口氣說:“是啊,我們的船還是太小。一下子救太多的人,會一個也救不了,連我們也會陪葬進去。可是那些災民我們又不能看著不管。”
閻伯駒立這小眼睛說:“我們在秀容放了不少糧食,秀容的糧價全山西最低。所以災民來的會最多。都以為這裏有糧食。”
黃玉坤歎了口氣說:“挨餓誰也沒辦法,到時候災民來了會啥也不顧的。不如我們捐點兒糧食給秀容知縣,讓他出麵在秀容開個粥棚。”
陳玉鋒說:“這是個好辦法。”
張知木沉思了一會,他想到了前世的以工代賑,說:“黃總的主意是個好辦法。既可以幫助災民又不會把災民都引到窯崗來。但是我現在到有一個更好的辦法。”
大家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張知木身上。張知木說:“我們一直要搞運輸,可是這條路,我們走過,好多地方很不好走。尤其是牛頭上現在正準備開采煤碳。也是考慮運輸問題,才沒敢大幹。而我們冶廠需要很多煤炭。我們窯崗剛以後也會需要很多煤炭。”
李棟插話說:“我們冶廠每天進出的運輸壓力是很大。這煤炭每天的消耗量就不少。”
張知木果斷地說:“幹脆我們就把路修了。從這些災民挑出能幹活的,每天管吃住,再給半斤糧食。我想能救活很多人。我們的路也修好了。”
盧炳義說:“這樣的話,我們每用一個勞力,就等於救活一家人。好事兒。”
“對就這麽幹。可是招人時,千萬別在窯崗招。就在秀容招完,再帶到工地。否則的話,我們窯崗就不得安生了。”陸成祥說。
陳玉鋒說:“我們也不能把路直接修道牛頭山,這樣官府知道了,會給我們惹來麻煩。我們就沿著官道修,牛頭山到官道的路讓牛頭山自己修。這樣我們就不受牽連了。”
李雲鶴說:“如果路修平了。我們的馬車能跑起來,那運客人的速度就快多了。客人也能少遭罪。”
最後決定,修路這些事兒等張知木北上回來就開始,這次北上,盧炳義的兩個弟子帶著幾個人一起同行,先把路的大概情況了解一下。回來時再邊設計邊修路。到時候盧炳義會親臨指導。
看著會議開的差不多了,陸成祥說:“張總啊,我們的小學教室現在就可以用了。中學那邊的教室,在等教室裏的白灰幹幾天,也就可以用了。我們可不可以用中學的教室上上課。”
“當然可以。現在的中學還不可能有學生。就是要用來給工人上文化補習課用的,你們用有啥不可以的。”張知木答道。
“是這樣的,最近我招了一百名十六七歲學員,還有一百多名在商鋪當過學徒的夥計。我想集中培訓一下,我們必須早點準備人才,不然倒時想用沒人就不好辦了。”陸成祥說。
山西人都有出去做生意的習慣,那些窮苦人家子弟能出去做生意的唯一途徑是,經過別人的擔保推薦,到商鋪去當學徒。當學徒的除了管飯,基本沒有工資,好多商鋪都是拿學徒的當廉價勞力。有些無良的商家,等到學徒的快滿徒了,就要掙錢時,他們會找各種理由把他們開除了。然後再招不用工錢的新學徒的。這些商家倒是省錢了,可是被開除的夥計就慘了。他們幾年的努力都白費了。而其他用人的商家一般也不願意用被人開出的夥計。因為人家不知道你是啥原因被開除的,所以犯不上自找麻煩。而那些回家的夥計,自己在外麵幹慣了,回到家裏地裏的活自然不願意幹。更難堪的是他們在鄰裏間也會抬不起頭,常被人恥笑。
陸成祥當然十分清楚這些事兒。他突然想起來這些下崗的學徒也是一部分現成的人才資源。所以他招了一批識字的小學員,又招了一些下崗的夥計。其實這些再上崗的夥計,會更珍惜新的工作機會。因為他們早就知道下崗回家的滋味兒了。
會後,李治和範成坤一起來找張知木和陳玉鋒。範成坤說剛才淩水碼頭那邊飛鴿來報說,碼頭那邊李自成的情報點兒這個兩天
有異動,分幾批來了十幾個人進到那個情報點。每次有人進去就有飛鴿飛出。估計是向外報告人已經順利到達的。遠處看這些人不是十分清楚。但從他們的步態看,他們好多人人都是練武的。碼頭上監視的人覺得事情有些異常,所以趕緊報告。
張知木說:“一定是來啥大人物了。我們自己要小心。我們壞了李自成的大事兒,他不會就這麽算了。雖然李自成還不能明著直接對我們下手,我們一定要小心他們下黑手。”
李治那雙細眼拉得更長了,正色地說:“我最擔心的是,他們派刺客對您下手。您可千萬別大意啊。”
陳玉鋒說:“窯崗這邊我會跟李菁交代好,都放心吧。範司令碼頭那邊也別大意,那是我們進出的門戶。”
“請放心,碼頭那邊我一刻也不會放鬆。再說我們那邊現在也是人才濟濟。張總從冶廠調過去的那些水軍軍官可是起了大作用了。”範成坤說。
張知木笑著說:“有我們範司令在碼頭我們都放心。回去告訴弟兄們,等我這次北上回來。我就會全力造出來蒸汽船。到那時我們就可以不管什麽風向,大江大海任意馳騁了。”
李治最後在張知木的耳邊說:“孟四兒帶著的人,已經出發幾日了。估計過幾天就回到北京城外。”
這次打前站的孟四兒等人,還帶上了牛頭上的兩個人。牛頭上確實在北京城外有自己的線人。這次就想把原來的線人和新派出去的人重新整合一下,自己搞一個客店。選在城外是考慮進出北京麻煩不說,早晚一關城門,行動很受限製。
張知木問:“到現在沒有飛鴿來報,不會出啥事兒吧?”
“不會,如果他們連自保都不成的話。那就該死了。”李治細眼一挑說。
張知木這些人,劫了張家口商人的糧食,回來繼續搞生產搞建設。自己以為事情做得天衣無縫。可是前世常說的一句話“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世也是一樣的有效。
他做的這件事,遠在北京城皇宮的崇禎皇帝已經得報了。
原來,在給張家口商人運量的商隊裏就有東廠的密探。事情發生時,這個密探也是一頭霧水。他也不知道是啥人能有如此驚天手筆,把事做的天衣無縫。
當然事兒很快就報到了李公公那了。這李公公聽到這個消息後,連聲讚歎:“好手段,好手段。張知木果然不是凡人啊。”這李公公一下子就判斷出是張知木做成了這件事兒。心想“這家夥當我麵還說不敢采取行動。回去就施展的這驚天手筆。是要給我老公公看看啊。”
上次張知木一走,李公公就把張知木對朝廷如何如河忠誠,現在又來報張家口商人資敵的事兒報給了崇禎皇帝。這次張知木劫了糧食後,李公公又把這事兒報給了崇禎皇帝。並判斷說能有如此手段做下此事的非張知木莫屬。
自從張知木解了開封之圍,崇禎皇帝就想召見張知木。可是大臣們說張知木就是一個商人,四處遊走,不好確定他的行蹤。不如就把獎賞他的聖旨交由周王代傳吧。其實崇禎皇帝知道,這是大臣們因為被張知木一個商人給搶了風頭心中不滿,不想讓張知木進京。在此危難時崇禎皇帝也不願意和這些大臣過不去,就沒再堅持。不過崇禎皇帝對張知木的印象已經相當的不錯了。原本商人都是逐利的,可是這個張知木竟然自己花銀子買糧,在萬馬軍中拚死送進開封。讓那些手握眾多兵士的官軍將領都汗顏。可惜大明朝這樣的人太少了。可是竟然有人上報說張知木有謀反之心。可是李公公報來信息說,這個人一直在買地買廠子,根本不像要謀反,要謀反的人不會買啥廠子買啥地。據李公公來報張知木一次運會的糧食就足夠養很多兵了,要反他早就反了。大災之年有多少糧食就有多少兵。可是他沒招兵,而是捐了很多糧食救濟災民,這樣的人怎麽會謀反呢。不過張知木養了一些火槍兵也是有些讓人不放心,好在他對朝廷忠心耿耿,把這股力量用在該用的地方上了。如果大明朝多有一些張知木這樣的人多好啊,就不用朕一個人在這嘔心瀝血了。李公公又來報說,這個張知木很快就會北上,並說按張知木對那些漢奸商人的切齒之恨,他一定會對他們采取行動。但是這些人的力量太大了。所以崇禎皇帝也命令錦衣衛,密切注意張家口的方麵的動靜,嚴查這些商人的通敵的證據。必要的時候可以給予一定的支持配合張知木的行動。
還有張知木沒想到的是,同時關注張知木的還不隻是崇禎皇帝呢,那位闖王李自成也一直沒有忘記這個壞了他大事兒的商人張知木。每想起張知木,李闖王就如鯁在喉。本來一個小小商人,還不能放在李自成的眼裏。可是他隱隱感覺到,這個人很可能是一個很大的隱患。不如趁他沒成氣候,早點解決了他。所以他派來的一個小分隊可是沒有崇禎皇帝那樣的善意。
---------------------------------------------------------------------
順便推薦另一本技術穿越的好書《南宋記憶》。這本書講的是南宋崖山之後,如何利用後世的知識,在大宋建立了完整的科技體係,將元軍徹底趕出中國,並最終引起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