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孝武帝被女人用棉被悶壓,悲慘地死去。繼位的是長子司馬德宗——一個窩囊到家的精神衰弱兒。這個要命的安帝在母舅德文的輔佐下,總算安然地在位二十二年。倭王讚派使者至東晉,就是這個安帝治世期間發生的事,順便附提於此。


    這個時候,東晉有一個名叫陶潛、字淵明的人。這個人以其字聞名於世。


    那是非常重視門第的時代,亡命政權尤其念念不忘過去的榮耀。不過陶淵明並非出身名門,隻是他有一位戰功彪炳的曾祖父——陶侃。盡管陶侃官至征西大將軍,並且頗多軍功,卻由於出身貧賤,即使發跡後也還被人輕視為“溪狗”。


    當時的廬山一帶是溪族居住區。溪族的習俗似乎迥異於中原人士。在由北方亡命而來的東晉主流派人士眼裏,陶侃是土著,是個低微家庭出身的人,他們雖然肯定他的軍事才華,但對這個人物本身則評價不是很高。


    雖然屬於不受人尊敬的土著一派,陶淵明卻以曾祖父曾官拜大將軍而頗為自傲。淝水奏捷之時,他年方十九歲。十年之後,他才有了江州祭酒這個官職,祭酒約略等於現在的縣教育局長。


    陶淵明任職不久後就還鄉了,直到三十五歲時才再度出仕,擔任的是稱為“鎮軍參軍”的鎮軍將軍之幕僚職務,這個職位大約為軍中的文書官。


    當時的東晉國軍分為北府及西府兩部分。其中的西府在以荊州為據點的桓家勢力範圍之下,桓溫在即將達成野心的最後關頭撒手西歸,事隔二十五年後的現在,當時尚年幼的遺兒桓玄已是三十多歲的人,掌握著西府軍權。北府則以京口(江蘇省鎮江市)為據點,在王恭的指揮之下。


    王恭是出了名的美男子,他的妹妹是孝武帝的皇後。頗為自負的王恭認為自己有宰相之才。孝武帝死後,輔佐人司馬道子舉措專橫,王恭甚為不滿,便率領北府軍迫進首都建康,提出改革宮廷的要求。


    這是王恭天大的誤算。他以為自己是北府軍總司令官,事實上,東晉軍方日益軍閥化,北府軍已由名叫劉牢之的武將掌握實權;美男子貴族王恭,隻不過是擺在上頭的裝飾品。劉牢之認為裝飾品已屬不必要。因此來到建康附近時,他就與司馬道子的兒子司馬元顯聯起手來,背叛王恭。


    王恭被抓後遭斬。


    翌年,孫恩造反。孫恩係名為“五鬥米教”的道教教主,父親孫泰為東晉所殺。


    “這是造反的最好機會!”


    孫恩做此判斷。雖然王恭的政變歸於失敗,東晉依然飽受北府軍和西府軍的壓迫。為了增強軍力,當政者決定大舉征用長江三角洲的農民為兵,一時,反對之聲在各地猛然興起。孫恩把這樣的反對意識組織化了。


    造反持續了四年之久,最後被北府軍閥劉牢之鎮壓。孫恩於元興元年(公元402年)自殺,但孫恩的妹婿盧循則逃至南方,在福建、廣東等地繼續抵抗。


    實際鎮壓孫恩造反的第一線部隊,由一個名叫劉裕的人領軍。


    當時從軍於北府軍的陶淵明,對軍閥劉牢之及其部將劉裕的作風甚為失望。


    孫恩於十數日內發動了數十萬人——當時的人民對東晉政府何等不滿,由此可見。然而造反軍並沒有受過任何訓練,他們隻是一群不滿被榨取和壓迫而奮起的人,連武器都不會使用。在京口基地日日接受軍事訓練的北府軍將兵,當然像對付嬰兒似的把造反軍擊潰了。


    而北府軍也於此役中大大施展其暴虐之能事。


    ——士民失望,郡縣城中幾無人跡。


    《資治通鑒》如此記載。殘虐的不是造反軍,而是政府軍,這與一千五百年後太平天國戰爭時的情形完全一樣。造反軍來到時,人們並沒有逃;而政府軍一到,人們就爭先恐後地逃個精光。詩人陶淵明對北府軍感受到的失望程度,由此不難想見。這些感受,後來自然表露於他的作品之中。


    聽到孫恩造反軍逼近首都的消息時,西府軍桓玄立即以救援為名,揮軍東向。事實上,在這之前,孫恩已被劉裕擊退。在宮廷執牛耳的司馬元顯,一聽到桓玄的“救援軍”前來,嚇得麵無人色。司馬元顯與桓玄老早就處於對立狀態。因此,他企圖使用劉牢之的北府軍,擊退桓玄的救援軍。


    難道司馬元顯忘了王恭的前車之鑒嗎?


    “改革宮廷!”王恭以此為口號率領北府軍迫近首都時,背叛他的是北府軍真正的指揮者劉牢之。而與劉牢之共謀、使他倒戈的不是別人,正是司馬元顯。如今,劉牢之故伎重施,他倒戈靠向討伐的對象桓玄。可憐蟲司馬元顯因而被斬。


    桓玄可謂棋高一著。他的企圖是,將北府軍解體後由自己的西府軍吸收。為此,他的第一步棋是將劉牢之調離北府軍。


    “我上當了!”


    劉牢之氣得直跺腳,然而為時已晚。他原本計劃以北府軍兵力作為籌碼,與桓玄進行交易,如今這個籌碼已經被剝奪了。——劉牢之因而自殺。


    翌年,桓玄終於達成父親桓溫未能完成的野心。他把安帝幽禁於潯陽,以禪讓形式就帝位。桓玄定新國號為楚,並以永始為元號。


    對劉牢之失望的陶淵明一度還鄉,卻因生計無著,隻有前赴荊州,出仕於桓玄麾下。桓玄奪取首都時,陶淵明由於母親去世正在服喪期間。服喪期間可以不用上班是當時的習慣。


    永始二年(公元404年),過去為劉牢之部將的北府軍官員劉裕舉兵。


    北府軍的主要幹部大部分已被桓玄肅清,劉裕則幸免於難,那是因為他並非門閥出身的人。


    ——鏟除有可能危害國家的幹部。


    除了實力以外,門閥也被當做“有可能危害國家”的評價基準。非門閥出身的劉裕因而免於遭肅清,隨後被編入桓玄軍團。


    舉兵的劉裕很快就推倒了桓玄。甫建國的“楚”王朝,基礎尚未鞏固,就急於解體北府軍。由於這件事情做得過於勉強,操之過急的結果,遂引起北府軍係將兵的極大不滿。劉裕就是把這樣的不滿組織化的。


    劉裕於二月舉兵,桓玄敗北,於五月被殺。劉裕再度奉迎安帝,複興東晉。桓玄是篡位者,劉裕遂成為將之推倒、複興王朝的忠臣。東晉於次年改元號為義熙。這一年,陶淵明成為彭澤縣縣令,卻於不久後辭職。


    桓溫、桓玄父子是文人的保護者。名畫家顧愷之就曾受荊州桓家的保護,詩人陶淵明也對桓玄非常心儀。因此,陶淵明視桓玄的王朝被推翻為一大憾事。因為依據他的看法,那將會是尊重文化的王朝。


    陶淵明的心境非常複雜。


    複興東晉的“忠臣”劉裕是北府軍的中堅將校。對曾經擔任過北府軍文書官的陶淵明來說,劉裕是舊日同僚。如果是長袖善舞的人,一定會通過這層關係,爭取到更好的職位才對。因為劉裕已是東晉最高的實力者。然而,對桓玄心儀的陶淵明,卻不屑於向殺死桓玄舊日同僚的劉裕靠攏。


    這已是實權逐漸由門閥貴族手中轉移到實力者的時代。新實力者劉裕是出身微賤的人。由於同為微賤出身,所以,陶淵明理應對劉裕較有親切感才對。事實上,以曾祖父曾是名將為傲的陶淵明,在觀念上頗有貴族化的傾向。他之所以心儀桓玄,大概也是這樣的心情使然吧?


    東晉的天下隻是虛名而已,實際上是劉裕所統治的江山。身為縣令的陶淵明,等於領著劉裕所給的俸祿。


    “這樣的日子過得實在無聊。”


    陶淵明時常呢喃這句話。既然不滿於現實,大可以辭職不幹。但辭職的結果會如何呢?——對政府不滿而辭職——倘若被視為如此,就等於被烙上不滿分子的戳印,以後會成為“必須注意的人物”,甚至可能因辭職而惹禍上身。


    就在這個時候,陶淵明嫁到武昌程氏家的妹妹去世。


    “這倒可以作為借口。”


    陶淵明心想。作為一家之主的自己,非處理許多家務事不可。就利用這個機會辭官歸農吧!


    陶淵明於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十一月辭去彭澤縣縣令職務。有名的《歸去來辭》便是這個時候作的,他當時四十一歲。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以此開頭的《歸去來辭》,敘述的是他辭職的理由,全篇大意要約如下:


    ——我的個性愛好自然(愛好自由),這一點,任何人都無法矯正。辭職後或許會挨餓受凍,但我卻不必為過自己不喜歡的生活方式而心生苦惱……


    這篇文辭頗有為自己辯白的成分。若不如此,自己便很有可能惹上極大麻煩。劉裕對桓玄派人士的肅清作業正在進行,要是對政治表示一絲不滿,劉裕會毫不容情地把往年的同僚也劃入肅清的對象吧?


    貴族出身的桓玄急欲創建自己的王朝,出身微賤的劉裕則持慎重態度。他的企圖是,慢慢摧毀反對派,等待機會成熟。


    陶淵明以幾近執拗的態度,作出許多讚美田園生活以及酒的詩。之所以如此,為的是要掩飾他的政治態度。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這首詩雖然不是以酒為歌詠的對象,陶淵明卻把它列入以“飲酒”為題的詩集中。


    義熙六年(公元410年),劉裕攻打南燕首都廣固(山東省益都縣),擄獲國主慕容超,將之送至建康處斬。


    由桓溫的事例可以知道,在東晉掌權最好的方法是完成北伐。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劉裕再度興兵北伐,攻滅了後秦。後秦是向苻堅要求“傳國之璽”的姚萇所創立的政權,姚萇之孫的國王姚泓,同樣被送至建康問斬。


    劉裕又向皇帝寶座邁進了一步。翌年,他成為“相國”,並且晉升為宋公。這個過程與曹操成為相國和魏公如出一轍。寶座已在眼前伸手可及之處,而劉裕卻相信“昌明之後有二帝”這個如真似假的預言。昌明是孝武帝的字。


    “我可沒有耐性等太久啊!”


    劉裕先叫人把安帝扼殺。雖然安帝和廢人已沒有什麽兩樣,卻有司馬德文隨時侍奉在側。奉劉裕命令的王韶之,利用德文因病外出的機會,一下子就把安帝除掉了。


    司馬德文隨即即位,這是恭帝。


    “這是預言說的二帝的第二個——”


    劉裕將是下一個皇帝!


    禪讓之事於公元420年舉行。這也是劉裕——即宋武帝的永初元年。


    在這之前有過禪讓之事的原皇帝——後漢獻帝和魏元帝——都得以安享天壽,這兩個讓位的皇帝都比受讓帝位的魏文帝和晉武帝活得長久。讓位後被殺之事從未有過,然而劉裕卻於受禪讓的第二年將恭帝毒殺。以劉裕的性格來說,原來的皇帝還活著,是一件讓他難以忍受的事情吧?


    除了皇帝以外,劉裕更把反對派、甚至一起行動的同誌一一肅清。於毒殺恭帝的翌年(公元422年),武帝劉裕死去,享年六十七歲。劉裕的國號為“宋”,而十世紀至十三世紀期間有與此同名的長命王朝宋,因此,前者亦被稱為“劉宋”,以資區別。


    “劉裕也死了……”


    陶淵明搔著白發獨語道。這時候的他已五十八歲。他後來又活了五年,於宋元嘉四年(公元427年)九月去世。他為自己作好挽歌,下麵是其中部分文句:


    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


    隻恨在世時,飲酒未得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門閥亂:且說魏晉南北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舜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舜臣並收藏門閥亂:且說魏晉南北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