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三顧之禮
門閥亂:且說魏晉南北朝 作者:陳舜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曹操東破烏桓,隨後東進,取得亡命至公孫家的袁氏兄弟首級,時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於荊州踏入亡命生涯第七個年頭的劉備,也在這一年遭遇了改變他今後生涯的一件大事。不過,這時候的他,當然沒有察覺到這是扭轉自己命運的關鍵。
這件事情指的是,他迎接一名二十七歲瘦高青年諸葛亮(字孔明),為自己的幕僚。
逃離袁紹陣營幸免於難的劉備,因被曹操攻打而逃至荊州劉表處。
劉表在這個時代中,可以說是難得一見的紳士。
來到自己的領土內大肆逞虐的張濟,因中流箭而亡時,他對前來道賀的部下叱責“人死時應致吊意,豈可言賀”之事,已如前述。
為人平和的劉表,生性不喜歡打仗,對戰事抱持能避則避的態度。以曹操和袁紹死鬥時為例,他絕無偷襲其後之企圖,雖有略加牽製之事,但一切都很消極被動。
有野心的人認為,老跟在劉表下麵,由於絕少有戰事,缺乏立功機會,因而大都悵然離去。張濟的侄子張繡投靠從前的敵人曹操,為的也是斷定在劉表下麵不可能會有發跡機會的緣故。
不過,學者、藝術家、評論家等,則競相擁到荊州來。他們都是愛好和平之士。這樣的人聚集一起,自然結成團體,成員因彼此爭論或競爭,故而在學問或創作上能不斷精益求精。
此處就三國後期的英雄諸葛孔明之事跡,做一概述。
生於光和四年(公元181年)的諸葛孔明,算來應該與當時的天子——獻帝劉協同庚,他的故鄉在現在的山東省沂水縣之陽都,當時屬於琅邪郡,父親是縣丞(副縣長)程度的官員,卻英年早逝。
孔明是次子,其兄長諸葛瑾於父親死後,隨繼母移居江南,孔明與其弟則為其叔叔諸葛玄收留。也就是說,他們一家人很早就離散了。
叔叔諸葛玄出仕劉表之下。當時適逢原由中央委派的豫章(江西南昌)太守周術病死。當時的習慣是,有實力者可以恣意任命太守,在勢力範圍內的情形尤其如此。劉表任命諸葛玄為豫章太守,而曹操也以同一職位任命朱皓。兩名豫章太守遂不得不交戰,結果諸葛玄敗死。
當時十七歲的諸葛孔明,由於所依靠的叔叔去世,因而在荊州襄陽過著耕讀生活。當時許多逃避戰亂的學者來到,同時更有無數學生慕名而來,孔明得以結交眾多師友。在知識分子團體中的他,遂逐漸嶄露頭角。
孔明的朋友中有崔州平、徐庶、龐統等人,他們都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因此聚在一起時,談論的都是天下國家大事。
每當朋友為曹操如何、袁紹如何等問題爭論得麵紅耳赤時,孔明都在一旁抱膝微笑,有時候還輕輕哼唱,置若罔聞。雖然孔明沒有積極參加朋友的書生論政,實際上他心裏對這些問題有所分析和批評,也逐漸有了經略天下之策。
“你認為我們的意見怎樣?”
眼見孔明不主動參與爭論,朋友們有時候硬是要他發表意見。
“我該怎麽說呢?……我認為你如果做官,應該有資格當上郡太守。不過,很抱歉,充其量你隻能當上這個程度的官而已。”
如此回答的孔明,又莞爾一笑。
郡太守在當時是相當了不起的大官。他們領的是“糧二千石”的薪俸,而當時的實力派人物大半都是幹過多年郡太守,儲備充分實力後才熬出頭的。孔明卻以“充其量”來形容郡太守職位。好像不屑一顧似的。朋友們自然認為孔明這種態度未免過於狂妄。
“那你自認能發展到什麽程度?”
朋友們詢問時,孔明總是笑而不答。
在於襄陽居住期間,孔明與名門黃承彥閨女結婚,這位小姐雖然長得很醜,卻是個才女。成為孔明妻子的她,由於內助之功斐然,被譽為賢夫人。孔明娶妻後仍無意於仕途。這時候,他聽到年幼時分離的哥哥諸葛瑾出仕孫權之下,但他並未因此而焦急。他的朋友龐統這時也已在荊州劉表處供職。
“不用著急。我還是多研究天下形勢一段時期再說吧!”
朋友勸他求仕時,孔明都如此回答。依這句話推測,他好像不是永遠無意於仕途,而是認為時機尚未來臨。
黃巾之戰以來,戰場已是劉備的生活場所。他對在荊州的安穩生活,實在覺得空虛,而他的部下關羽和張飛,比他更喜歡打仗。
“實在無聊——”
張飛無日不在嘀咕,一有空就拉拉胡須,以消磨時間。
“我怕我的筋骨生鏽哩!”
關羽生怕自己的一身武藝會退步,所以一天到晚練武。
“你們讀一些書吧!”
劉備如此勸告他們。
“我攤開書本,不到三刻鍾(四十五分鍾)就想睡覺。因此我都在睡不著覺時翻書,這樣很有催眠作用。”
關羽還會如此回答,張飛對讀書則是壓根兒持否定的態度:
“我看到文字就會頭痛,讀書對身體非常不好。世上有人以讀書為樂,我實在搞不懂這種人的心理。”
“這兩個家夥實在要命!”
劉備不禁苦笑起來。
但,這並不是一件好笑的事情。劉備常常回顧過去,做過許多反省,而他最大的憾事是,部下之中雖有猛將卻無謀臣。
關羽、張飛、趙雲——他們都是萬夫莫敵的勇將,卻沒有一個能夠為他訂立作戰計劃的部下。因此,劉備非兼任軍司令官和參謀總長不可。
——要是有一個優秀謀臣,那該多好!
這是劉備由衷的願望。
雖說荊州無戰事,局部性戰役倒是偶有發生。劉備連這樣的時候都不被允許到戰場。非為世代家臣的客卿,一般而言不便重用。讓這樣的人到戰場,不知道什麽時候會發生陣前倒戈之事。劉備尤其被視為必須警戒的人物。
“這也難怪……”
對於這一點,劉備倒有自知之明。一會兒跟隨公孫瓚,一會兒與陶謙結盟,後來又轉而與呂布攜手;才投靠了曹操,就於徐州斬殺曹操幹部,投奔袁紹室下,而後,看袁紹無前途,又轉身亡命到荊州劉表處……
亂世武將有過一兩次聚散經驗並不稀罕。以曹操為例,他就有過一段時期被視為袁紹派。但投靠次數要像劉備這麽頻繁,也實在罕見。劉表對他有所警戒,連局部性戰爭都不準他參加,乃當然之事。
一天,劉備被招待至劉表公館用餐。席間,劉備如廁回來時,臉上有明顯的淚痕。
“玄德兄,你怎麽啦?”劉表問道。
“說來慚愧——”劉備用指尖拭去臉上淚痕,道,“我向來過慣馳騁戰場的戎馬生活,幾乎不曾離開過馬鞍,所以,我的大腿肉一向很結實。可是,自從來到荊州以後,沒有什麽機會騎上軍馬,髀肉(大腿內部之肉)因而長了出來。……歲月荏苒,我卻沒有建立戰功,就此腐朽下去……想到這一層,我還能不傷心嗎?”
“兄台請別心急。”
劉表隻有如此安慰他了。
“髀肉之歎”一詞,由此而來。這句話表示未能有立功機會而慨歎的心情。
劉備當然不願自己就此腐朽,天下形勢正在變化,總有一天,機會一定會降臨到自己頭上。
實際上,曹操的動向就是這個漩渦的中心。
曹操目前的目標在於徹底掃蕩袁家的殘存勢力。他因討伐烏桓而達成了這個目的。
曹操的下一個目標自然是荊州。
雖然劉表的警戒心極高,但一旦曹操傾舉全力攻打荊州時,身為客卿的劉備當然也得效命戰場。
——最好在這之前,我能覓到一名謀臣。
荊州聚集著許多學識淵博的人,以及很有潛力的學究。從中找出最優秀的人物,並且聘為自己的幕僚——有此意念的劉備,乃通過各種關係,不斷物色人才。
劉備一方麵使用各種方法,就已知的一些人才的能力資質,從各方麵加以評估。
這樣的消息當然會不脛而走。
——客卿劉備正在尋覓人才。
這個消息很快傳開,結果,一些不得誌的人,絡繹前來劉備處,毛遂自薦。
——在下相信能夠有所貢獻。
前來叩門的人誠可謂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希望你能在敝處逗留一段時期,以便詳細洽談。
劉備盡可能地留下這些人,以便進行觀察。但毛遂自薦前來的人當中,竟找不出一流的人才。
——劉備在招募人才。
這個消息終於也傳進劉表的耳朵裏。對劉表而言,這當然是一項不愉快的消息,雙方的主客關係也因而變得冷漠。
——劉備似乎意在奪取荊州。
一些重臣如此提醒劉表,生性溫厚的劉表遂也產生疑心。實際上,他的健康情形這時正開始變壞。
發現劉表的態度變得冷淡時,劉備也為求早日自立而有些著急,而自立的首要條件在於獲得優秀謀臣。
劉備於是向常見麵的徐庶問道:
“荊州有許多學識豐富的人,你認為這批人當中最有才氣的是誰呢?”
徐庶與學者們的交遊甚廣,應可說是最了解這方麵情形的人。
“伏龍和鳳雛這兩個人應該最為傑出吧!”
徐庶回答。伏龍——或臥龍——是正處蟄伏狀態的龍,它正在雌伏,一旦得雲,則會成為翱翔天際的巨龍;鳳雛指的是大鳳雛鳥,目前還小的這隻雛鳥,成長後會成為飛翔高空的巨鳥。
“雛鳥成長,要花好長一段時間。但這是刻不容緩之事,我不能長久等待。”
有如此想法的劉備,於是說道:
“我想我要伏龍……”
“實際上,鳳雛已經覓到仕途。這個人是你也認識的龐統。他現在已是劉表的人了。……伏龍則到現在為止,還無意於仕途。這個人叫諸葛孔明,是我的朋友。”
“那最好。我有許多事情要向他請教,能否麻煩你帶他來見我?”
“你不是渴望得到人才嗎?”
“是啊!”
“這位伏龍不是呼之即來的人物,你應該親自前往拜訪才對。人家無意於仕途,而你卻求才若渴,這個情形下,你怎麽可以不親自造訪對方呢?”
“說得也是……”
劉備當時在一個叫新野的地方,而諸葛孔明則在隆中結廬,過著晴耕雨讀的生活。新野是現在的河南省新野縣,隆中則為湖北省隆中縣,兩者在一千七百年後的今日,都還延用往昔的地名。依現在的地圖計測,兩地的距離大約七十五公裏。
劉備由於求才(謀臣)若渴,所以走老遠的路來到隆中造訪孔明。而孔明卻以“不欲見客”為由,拒絕見麵。
雖然目前的身份是客卿,但劉備過去曾是爭霸中原而名滿天下的人物,與之相較,諸葛孔明縱有臥龍之名,被譽為俊才,也不過是一介到處流浪的失意文人罷了。何況他隻有二十七歲,猶較劉備年輕二十歲,他這樣的舉止,不是過於狂傲嗎?
實際上,諸葛孔明是想借此測試對方的誠意,一被拒絕就拂袖而去,這樣的人根本不足以與之共謀大事。結果,劉備再度來訪,孔明又再度拒絕。直到第三次時,孔明才與之會麵。
這就是有名的“三顧之禮”。
諸葛孔明最後為劉備的熱誠感動。
在隆中草原的茅屋裏,倆人談到很晚。滔滔不絕說話的是諸葛孔明,劉備隻是洗耳恭聽而已。孔明談的是“天下三分之計”。
中原,即黃河流域,已成曹操的勢力範圍,長江下遊則為孫權占據,其勢力正如日中天,相較於這兩個安定勢力,劉表之荊州及劉璋之益州——即現在的湖北和四州——尚在不安定狀態。倘若荊州和益州為前述雙雄中的一人得到,其勢力定將足以取得天下。
如若有人並取荊州和益州,便有可能以第三勢力與前述二者抗衡。
——成為第三勢力吧!我願為此盡我一切力量。
孔明如此說服劉備。
這件事情指的是,他迎接一名二十七歲瘦高青年諸葛亮(字孔明),為自己的幕僚。
逃離袁紹陣營幸免於難的劉備,因被曹操攻打而逃至荊州劉表處。
劉表在這個時代中,可以說是難得一見的紳士。
來到自己的領土內大肆逞虐的張濟,因中流箭而亡時,他對前來道賀的部下叱責“人死時應致吊意,豈可言賀”之事,已如前述。
為人平和的劉表,生性不喜歡打仗,對戰事抱持能避則避的態度。以曹操和袁紹死鬥時為例,他絕無偷襲其後之企圖,雖有略加牽製之事,但一切都很消極被動。
有野心的人認為,老跟在劉表下麵,由於絕少有戰事,缺乏立功機會,因而大都悵然離去。張濟的侄子張繡投靠從前的敵人曹操,為的也是斷定在劉表下麵不可能會有發跡機會的緣故。
不過,學者、藝術家、評論家等,則競相擁到荊州來。他們都是愛好和平之士。這樣的人聚集一起,自然結成團體,成員因彼此爭論或競爭,故而在學問或創作上能不斷精益求精。
此處就三國後期的英雄諸葛孔明之事跡,做一概述。
生於光和四年(公元181年)的諸葛孔明,算來應該與當時的天子——獻帝劉協同庚,他的故鄉在現在的山東省沂水縣之陽都,當時屬於琅邪郡,父親是縣丞(副縣長)程度的官員,卻英年早逝。
孔明是次子,其兄長諸葛瑾於父親死後,隨繼母移居江南,孔明與其弟則為其叔叔諸葛玄收留。也就是說,他們一家人很早就離散了。
叔叔諸葛玄出仕劉表之下。當時適逢原由中央委派的豫章(江西南昌)太守周術病死。當時的習慣是,有實力者可以恣意任命太守,在勢力範圍內的情形尤其如此。劉表任命諸葛玄為豫章太守,而曹操也以同一職位任命朱皓。兩名豫章太守遂不得不交戰,結果諸葛玄敗死。
當時十七歲的諸葛孔明,由於所依靠的叔叔去世,因而在荊州襄陽過著耕讀生活。當時許多逃避戰亂的學者來到,同時更有無數學生慕名而來,孔明得以結交眾多師友。在知識分子團體中的他,遂逐漸嶄露頭角。
孔明的朋友中有崔州平、徐庶、龐統等人,他們都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因此聚在一起時,談論的都是天下國家大事。
每當朋友為曹操如何、袁紹如何等問題爭論得麵紅耳赤時,孔明都在一旁抱膝微笑,有時候還輕輕哼唱,置若罔聞。雖然孔明沒有積極參加朋友的書生論政,實際上他心裏對這些問題有所分析和批評,也逐漸有了經略天下之策。
“你認為我們的意見怎樣?”
眼見孔明不主動參與爭論,朋友們有時候硬是要他發表意見。
“我該怎麽說呢?……我認為你如果做官,應該有資格當上郡太守。不過,很抱歉,充其量你隻能當上這個程度的官而已。”
如此回答的孔明,又莞爾一笑。
郡太守在當時是相當了不起的大官。他們領的是“糧二千石”的薪俸,而當時的實力派人物大半都是幹過多年郡太守,儲備充分實力後才熬出頭的。孔明卻以“充其量”來形容郡太守職位。好像不屑一顧似的。朋友們自然認為孔明這種態度未免過於狂妄。
“那你自認能發展到什麽程度?”
朋友們詢問時,孔明總是笑而不答。
在於襄陽居住期間,孔明與名門黃承彥閨女結婚,這位小姐雖然長得很醜,卻是個才女。成為孔明妻子的她,由於內助之功斐然,被譽為賢夫人。孔明娶妻後仍無意於仕途。這時候,他聽到年幼時分離的哥哥諸葛瑾出仕孫權之下,但他並未因此而焦急。他的朋友龐統這時也已在荊州劉表處供職。
“不用著急。我還是多研究天下形勢一段時期再說吧!”
朋友勸他求仕時,孔明都如此回答。依這句話推測,他好像不是永遠無意於仕途,而是認為時機尚未來臨。
黃巾之戰以來,戰場已是劉備的生活場所。他對在荊州的安穩生活,實在覺得空虛,而他的部下關羽和張飛,比他更喜歡打仗。
“實在無聊——”
張飛無日不在嘀咕,一有空就拉拉胡須,以消磨時間。
“我怕我的筋骨生鏽哩!”
關羽生怕自己的一身武藝會退步,所以一天到晚練武。
“你們讀一些書吧!”
劉備如此勸告他們。
“我攤開書本,不到三刻鍾(四十五分鍾)就想睡覺。因此我都在睡不著覺時翻書,這樣很有催眠作用。”
關羽還會如此回答,張飛對讀書則是壓根兒持否定的態度:
“我看到文字就會頭痛,讀書對身體非常不好。世上有人以讀書為樂,我實在搞不懂這種人的心理。”
“這兩個家夥實在要命!”
劉備不禁苦笑起來。
但,這並不是一件好笑的事情。劉備常常回顧過去,做過許多反省,而他最大的憾事是,部下之中雖有猛將卻無謀臣。
關羽、張飛、趙雲——他們都是萬夫莫敵的勇將,卻沒有一個能夠為他訂立作戰計劃的部下。因此,劉備非兼任軍司令官和參謀總長不可。
——要是有一個優秀謀臣,那該多好!
這是劉備由衷的願望。
雖說荊州無戰事,局部性戰役倒是偶有發生。劉備連這樣的時候都不被允許到戰場。非為世代家臣的客卿,一般而言不便重用。讓這樣的人到戰場,不知道什麽時候會發生陣前倒戈之事。劉備尤其被視為必須警戒的人物。
“這也難怪……”
對於這一點,劉備倒有自知之明。一會兒跟隨公孫瓚,一會兒與陶謙結盟,後來又轉而與呂布攜手;才投靠了曹操,就於徐州斬殺曹操幹部,投奔袁紹室下,而後,看袁紹無前途,又轉身亡命到荊州劉表處……
亂世武將有過一兩次聚散經驗並不稀罕。以曹操為例,他就有過一段時期被視為袁紹派。但投靠次數要像劉備這麽頻繁,也實在罕見。劉表對他有所警戒,連局部性戰爭都不準他參加,乃當然之事。
一天,劉備被招待至劉表公館用餐。席間,劉備如廁回來時,臉上有明顯的淚痕。
“玄德兄,你怎麽啦?”劉表問道。
“說來慚愧——”劉備用指尖拭去臉上淚痕,道,“我向來過慣馳騁戰場的戎馬生活,幾乎不曾離開過馬鞍,所以,我的大腿肉一向很結實。可是,自從來到荊州以後,沒有什麽機會騎上軍馬,髀肉(大腿內部之肉)因而長了出來。……歲月荏苒,我卻沒有建立戰功,就此腐朽下去……想到這一層,我還能不傷心嗎?”
“兄台請別心急。”
劉表隻有如此安慰他了。
“髀肉之歎”一詞,由此而來。這句話表示未能有立功機會而慨歎的心情。
劉備當然不願自己就此腐朽,天下形勢正在變化,總有一天,機會一定會降臨到自己頭上。
實際上,曹操的動向就是這個漩渦的中心。
曹操目前的目標在於徹底掃蕩袁家的殘存勢力。他因討伐烏桓而達成了這個目的。
曹操的下一個目標自然是荊州。
雖然劉表的警戒心極高,但一旦曹操傾舉全力攻打荊州時,身為客卿的劉備當然也得效命戰場。
——最好在這之前,我能覓到一名謀臣。
荊州聚集著許多學識淵博的人,以及很有潛力的學究。從中找出最優秀的人物,並且聘為自己的幕僚——有此意念的劉備,乃通過各種關係,不斷物色人才。
劉備一方麵使用各種方法,就已知的一些人才的能力資質,從各方麵加以評估。
這樣的消息當然會不脛而走。
——客卿劉備正在尋覓人才。
這個消息很快傳開,結果,一些不得誌的人,絡繹前來劉備處,毛遂自薦。
——在下相信能夠有所貢獻。
前來叩門的人誠可謂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希望你能在敝處逗留一段時期,以便詳細洽談。
劉備盡可能地留下這些人,以便進行觀察。但毛遂自薦前來的人當中,竟找不出一流的人才。
——劉備在招募人才。
這個消息終於也傳進劉表的耳朵裏。對劉表而言,這當然是一項不愉快的消息,雙方的主客關係也因而變得冷漠。
——劉備似乎意在奪取荊州。
一些重臣如此提醒劉表,生性溫厚的劉表遂也產生疑心。實際上,他的健康情形這時正開始變壞。
發現劉表的態度變得冷淡時,劉備也為求早日自立而有些著急,而自立的首要條件在於獲得優秀謀臣。
劉備於是向常見麵的徐庶問道:
“荊州有許多學識豐富的人,你認為這批人當中最有才氣的是誰呢?”
徐庶與學者們的交遊甚廣,應可說是最了解這方麵情形的人。
“伏龍和鳳雛這兩個人應該最為傑出吧!”
徐庶回答。伏龍——或臥龍——是正處蟄伏狀態的龍,它正在雌伏,一旦得雲,則會成為翱翔天際的巨龍;鳳雛指的是大鳳雛鳥,目前還小的這隻雛鳥,成長後會成為飛翔高空的巨鳥。
“雛鳥成長,要花好長一段時間。但這是刻不容緩之事,我不能長久等待。”
有如此想法的劉備,於是說道:
“我想我要伏龍……”
“實際上,鳳雛已經覓到仕途。這個人是你也認識的龐統。他現在已是劉表的人了。……伏龍則到現在為止,還無意於仕途。這個人叫諸葛孔明,是我的朋友。”
“那最好。我有許多事情要向他請教,能否麻煩你帶他來見我?”
“你不是渴望得到人才嗎?”
“是啊!”
“這位伏龍不是呼之即來的人物,你應該親自前往拜訪才對。人家無意於仕途,而你卻求才若渴,這個情形下,你怎麽可以不親自造訪對方呢?”
“說得也是……”
劉備當時在一個叫新野的地方,而諸葛孔明則在隆中結廬,過著晴耕雨讀的生活。新野是現在的河南省新野縣,隆中則為湖北省隆中縣,兩者在一千七百年後的今日,都還延用往昔的地名。依現在的地圖計測,兩地的距離大約七十五公裏。
劉備由於求才(謀臣)若渴,所以走老遠的路來到隆中造訪孔明。而孔明卻以“不欲見客”為由,拒絕見麵。
雖然目前的身份是客卿,但劉備過去曾是爭霸中原而名滿天下的人物,與之相較,諸葛孔明縱有臥龍之名,被譽為俊才,也不過是一介到處流浪的失意文人罷了。何況他隻有二十七歲,猶較劉備年輕二十歲,他這樣的舉止,不是過於狂傲嗎?
實際上,諸葛孔明是想借此測試對方的誠意,一被拒絕就拂袖而去,這樣的人根本不足以與之共謀大事。結果,劉備再度來訪,孔明又再度拒絕。直到第三次時,孔明才與之會麵。
這就是有名的“三顧之禮”。
諸葛孔明最後為劉備的熱誠感動。
在隆中草原的茅屋裏,倆人談到很晚。滔滔不絕說話的是諸葛孔明,劉備隻是洗耳恭聽而已。孔明談的是“天下三分之計”。
中原,即黃河流域,已成曹操的勢力範圍,長江下遊則為孫權占據,其勢力正如日中天,相較於這兩個安定勢力,劉表之荊州及劉璋之益州——即現在的湖北和四州——尚在不安定狀態。倘若荊州和益州為前述雙雄中的一人得到,其勢力定將足以取得天下。
如若有人並取荊州和益州,便有可能以第三勢力與前述二者抗衡。
——成為第三勢力吧!我願為此盡我一切力量。
孔明如此說服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