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汝言給出的政策非常的好,也因此引來了大批人入伍的風潮。統計顯示,南明之地如今新征士兵已經達到了一百萬之眾。這還是因為戶部的財政壓力太大,若不然的話,在這個數字上在翻一倍也不是什麽難事。
這便是底蘊強大所帶來的好處,不得不說的是,大明還是很強大的,若非是楊晨東出現的話,也會像曆史中一樣,在延續個幾百年也是沒有太大的問題。
兵部的所為,英宗朱祁鎮看在了眼中,著實好好誇獎了兩回。現在隻等著這些新兵訓練完成之後,就可以入戰場,有了如此之多的生力軍,橫掃岷王的叛軍也自不在什麽話下了。
可偏偏這個時候,被估算應該按兵不動的岷王一係就有了動靜。那如果不能有效的扼製的話,怕是用不了多久,得到了甜頭之後就會得寸進尺,其它的叛軍們有樣學樣,怕是不等新兵訓練完成,岷王一係就會殺到南京府前,南明的政權就可能會麵臨著結束的危險了。
有此亡國之險,朱祁鎮如何不急。目光帶著一絲血紅的看向著朝中眾重,“眾愛卿,可有什麽辦法控製局麵嗎?無需太長時間,能堅持一年,不!九個月即可。”
朱祁鎮焦急的問計,回答他的是滿朝的無言。這些平時遇事都能說出幾分道理,甚至是歪理來,在麵對著軍機大事的時候,眾大臣們如今很好的詮釋了什麽叫做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在麵對著完全不和你講道理的岷王一係,似乎什麽樣的方法都是無用的。就像是前兩天,禮部尚書劉德就曾給出提議,那便是先與岷王議和。當然,這種議和是假,穩定局麵拖延時間才是真。
這一政策雖然讓朱祁鎮有些不喜,但考慮到能夠維持住局麵,爭取更多的準備時間,還是咬著牙答應了下來。但誰又想到,當劉德信誓旦旦的安排人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派出的使臣還未到岷王的麵前,對方就傳出了堅定的拒絕之聲來。
大好形勢之下,又有交趾與苗軍的配合,眼看著南明勢弱,此時隻有傻子才會同意座下來與你談判呢。
談判的標準是大家實力相當,誰也奈何不了誰,才可能會有這樣的法子。當一方勢力極大的時候,談判便很難成行了。
正是因為方法已經試過了,並沒有用,這時群臣才全數閉口,一幅想不出辦法來的樣子。
其實要說辦法也不是沒有,至少擺在朱祁鎮麵前的還有兩條路可行。
第一,主動向北明稱臣,然後和平局勢之下割讓幾省之地,如此一來便可得到北明代宗朱祁鈺的幫助。就可以借兵來消滅岷王一係了。
第二,答應鄺野所提的給楊晨東王位的條件。如此一來,隻要雇傭軍肯出力,就算不能馬上平了岷王的叛亂,也能爭取上足夠的時間,待新兵訓練完成之後,南明便會天下太平。
隻是這兩條路中的第一條,朱祁鎮是萬不想去選的。堂弟是趁人之危而得的皇位,這一點已經讓他非常的不爽了,若不是楊善突然的不聽話,消失不見,便是到現在都不會承認對方是北明皇上的事實。那現在如果他低頭了,豈不是會證明自己不如對方嗎?若是這樣,不知情的人還以為對方才是正統,這絕對不是朱祁鎮想要看到的。
即便是現在,他還有著想要殺到南明,一統大明的想法,這樣做豈不是自決了目標與希望?
至於第二點,給楊晨東封為異姓王,這也非是朱祁鎮想做的。
楊晨東實在太優秀了一些,優秀到朱祁鎮已經十分忌憚的程度。如果說走第一條路是自絕以後的目標,那選第二條很可能就是自絕墳墓了。
楊晨東不過二十一歲的年紀,現在就封了異姓王,若是以後還在用到對方的時候,要怎麽封賞,難道要把皇位讓出去不成嗎?再說一旦封了異姓王,那便很容易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麵,怕是將來想要解決的話,也不知道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才行吧。
至於錦衣衛所說的楊晨東身體不好,中毒之事,朱祁鎮並不敢全信。實在是楊晨東給出他的驚訝太多了,讓他無法完全的相信也是情理之中。
這就有了召集群臣之事,想要看看是不是有哪位俊傑能想出更好的辦法來。可現在朱祁鎮有些失望了,“無能,無能。”心中這般罵著,兩權相害取其輕,朱祁鎮是不得不做出決定的時候了,最終他的內心還是偏向了第二種選擇。“罷了,退朝,六部尚書以及都禦史留下入偏殿議事。”
朱祁鎮把幾位重臣叫到偏殿,自然是隻有一個事情,那就是議論給楊晨東封王的事情。
即然大家都想不出什麽更好的辦法來,那便隻能考慮此事了。好在的是之前的沐斌封了異姓王,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做這樣的事情。或者說丟臉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在來一次又有何妨呢?
能成為重臣的,無一不是頭腦靈活,擅於察言觀色者,不然的話,怕是早就保不住座下的位置了。在朱祁鎮召見他們時,便都猜出了皇上之意,如此一入偏廳,一個個就此低著腦袋並不說話,顯然誰都不想先提這件事情,以免臭了自己的名聲。
“咳。”座在金色龍椅之上的朱祁鎮臉色有些難看,眼見大家都不說話,這便輕咳了一聲,想引起大家的注意。
但這一套放在經曆過不知道多少大風大浪的幾位尚書眼中,一丁點的用處都沒有,站在下麵的包括代表鄺野的兵部左侍郎陳汝言也是一樣的低頭不語。一幅腳下似乎有著什麽天下美景一般,讓他無法在挪動雙眼,抬起分毫。
眼見大家的表現,朱祁鎮神色不愉。他雖然也知道讓誰開口說起這件事情,怕是以後史書中都會輕慢此人,可事情總是要有人做的吧,難不成讓自己這個皇帝親自去說嗎?難道還嫌在史書中自己所做的事情不夠丟人嗎?
皇上就是皇上,即然臣子不主動說,他便一一點名就是。
心想著,這可是你們逼我的,朱祁鎮開口說話了,第一個點的就是曆史尚書陳循。“陳愛卿,身為吏部尚書,應該是有著識人之名吧,如今之局麵,可有什麽破解之道呀?”
吏部自古有著見官大一級的說法。做為主管全國官員升遷、考核和推薦大權的吏部尚書,更被別人形容成為吏部天官,往往隻要資曆足夠的話,也會是眾臣之首。上來就點陳循的名字,這可絲毫沒有要柿子撿軟的捏的意思,這是真正的要逼著大家來表態了。
尤其是一句有識人之名,讓陳循無法推辭,這也是苦了站在那裏的陳大尚書。
朱祁鎮話雖溫和,但仔細想著對方話中的意思,隻要不是傻子,都能感受出一股威脅之意來。或許是說朱祁鎮在給臣子一個選擇,要麽然你就說出他想說的話來,背負著一些罵名也隻能認了。要不然你就硬扛,然後準備丟官吧。
一是名,二是利,你總是要選擇一樣的,總不能所有的好處都被你給占去了吧。
陳循臉色十分的難看,心中進行著複雜的爭鬥,考慮著要怎麽辦?怎麽說?會有什麽樣的得與失。
“皇上,臣有話要說。”正自在陳循想著要如何回答皇上之話時,站在下麵的禮部尚書劉德終於出聲了,手持笏板上前了一步。
原本都準備發火,要好好的敲打一下陳循,甚至很有可能會找理由將其罷官之時,劉德突然出聲站了出來,這就讓朱祁鎮的臉上一喜。心想著自己身邊還是有忠臣良將的,當下便盡可能的讓神色變得好看一些的問著,“劉愛卿,有什麽話說吧。”
“是,皇上。”劉德點頭將原本拱起的雙手放了下來,隨後目光平和的說道:“皇上,今西南局勢混亂,已有要漫延之勢,而我大軍練兵尚還需要時日,所謂遠水解不了近渴,以臣之見,倒不如在封一位異姓王,讓其統兵而戰,以保我大明萬世之江山。”
劉德站了出來,不僅如此還主動說起了封王之事,這讓朱祁鎮是一臉的高興,“劉愛卿之言甚合朕心呀。”
“多謝皇上。”劉德得了誇獎之後,連忙就表現出一幅謙虛的樣子來,隨後又繼續的說著,“隻是封王畢竟是大事,依臣之見,切不可莽撞了,尤其要封的還是忠膽公,他曾替北明代宗效力,如今家眷亦在那裏,如此這般的大事是一定要先和他們商量好了才是,不然的話,怕是得不到天下所有人的承認,更容易生出事非來。”
“嗯。”聽到劉德突然提出的新問題,朱祁鎮若有所思般的點了點頭方道:“劉愛卿說的極有道理,那依愛卿之言,應該何解呢?”
“皇上,應該先著人與代宗商議此事,隻要雙方統一意見了,這個異姓王的分封方能執行下去,才能讓天下人不去議論紛紛。所以臣肯請皇上,先給禮部一點時間,臣即刻著人去辦,至於忠膽公那裏,可以先通知他帶兵退敵,待他解決了叛亂之後,想必封王之事也就商議妥當,正好行加封之記,如此兩不耽誤矣。”
這便是底蘊強大所帶來的好處,不得不說的是,大明還是很強大的,若非是楊晨東出現的話,也會像曆史中一樣,在延續個幾百年也是沒有太大的問題。
兵部的所為,英宗朱祁鎮看在了眼中,著實好好誇獎了兩回。現在隻等著這些新兵訓練完成之後,就可以入戰場,有了如此之多的生力軍,橫掃岷王的叛軍也自不在什麽話下了。
可偏偏這個時候,被估算應該按兵不動的岷王一係就有了動靜。那如果不能有效的扼製的話,怕是用不了多久,得到了甜頭之後就會得寸進尺,其它的叛軍們有樣學樣,怕是不等新兵訓練完成,岷王一係就會殺到南京府前,南明的政權就可能會麵臨著結束的危險了。
有此亡國之險,朱祁鎮如何不急。目光帶著一絲血紅的看向著朝中眾重,“眾愛卿,可有什麽辦法控製局麵嗎?無需太長時間,能堅持一年,不!九個月即可。”
朱祁鎮焦急的問計,回答他的是滿朝的無言。這些平時遇事都能說出幾分道理,甚至是歪理來,在麵對著軍機大事的時候,眾大臣們如今很好的詮釋了什麽叫做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在麵對著完全不和你講道理的岷王一係,似乎什麽樣的方法都是無用的。就像是前兩天,禮部尚書劉德就曾給出提議,那便是先與岷王議和。當然,這種議和是假,穩定局麵拖延時間才是真。
這一政策雖然讓朱祁鎮有些不喜,但考慮到能夠維持住局麵,爭取更多的準備時間,還是咬著牙答應了下來。但誰又想到,當劉德信誓旦旦的安排人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派出的使臣還未到岷王的麵前,對方就傳出了堅定的拒絕之聲來。
大好形勢之下,又有交趾與苗軍的配合,眼看著南明勢弱,此時隻有傻子才會同意座下來與你談判呢。
談判的標準是大家實力相當,誰也奈何不了誰,才可能會有這樣的法子。當一方勢力極大的時候,談判便很難成行了。
正是因為方法已經試過了,並沒有用,這時群臣才全數閉口,一幅想不出辦法來的樣子。
其實要說辦法也不是沒有,至少擺在朱祁鎮麵前的還有兩條路可行。
第一,主動向北明稱臣,然後和平局勢之下割讓幾省之地,如此一來便可得到北明代宗朱祁鈺的幫助。就可以借兵來消滅岷王一係了。
第二,答應鄺野所提的給楊晨東王位的條件。如此一來,隻要雇傭軍肯出力,就算不能馬上平了岷王的叛亂,也能爭取上足夠的時間,待新兵訓練完成之後,南明便會天下太平。
隻是這兩條路中的第一條,朱祁鎮是萬不想去選的。堂弟是趁人之危而得的皇位,這一點已經讓他非常的不爽了,若不是楊善突然的不聽話,消失不見,便是到現在都不會承認對方是北明皇上的事實。那現在如果他低頭了,豈不是會證明自己不如對方嗎?若是這樣,不知情的人還以為對方才是正統,這絕對不是朱祁鎮想要看到的。
即便是現在,他還有著想要殺到南明,一統大明的想法,這樣做豈不是自決了目標與希望?
至於第二點,給楊晨東封為異姓王,這也非是朱祁鎮想做的。
楊晨東實在太優秀了一些,優秀到朱祁鎮已經十分忌憚的程度。如果說走第一條路是自絕以後的目標,那選第二條很可能就是自絕墳墓了。
楊晨東不過二十一歲的年紀,現在就封了異姓王,若是以後還在用到對方的時候,要怎麽封賞,難道要把皇位讓出去不成嗎?再說一旦封了異姓王,那便很容易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麵,怕是將來想要解決的話,也不知道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才行吧。
至於錦衣衛所說的楊晨東身體不好,中毒之事,朱祁鎮並不敢全信。實在是楊晨東給出他的驚訝太多了,讓他無法完全的相信也是情理之中。
這就有了召集群臣之事,想要看看是不是有哪位俊傑能想出更好的辦法來。可現在朱祁鎮有些失望了,“無能,無能。”心中這般罵著,兩權相害取其輕,朱祁鎮是不得不做出決定的時候了,最終他的內心還是偏向了第二種選擇。“罷了,退朝,六部尚書以及都禦史留下入偏殿議事。”
朱祁鎮把幾位重臣叫到偏殿,自然是隻有一個事情,那就是議論給楊晨東封王的事情。
即然大家都想不出什麽更好的辦法來,那便隻能考慮此事了。好在的是之前的沐斌封了異姓王,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做這樣的事情。或者說丟臉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在來一次又有何妨呢?
能成為重臣的,無一不是頭腦靈活,擅於察言觀色者,不然的話,怕是早就保不住座下的位置了。在朱祁鎮召見他們時,便都猜出了皇上之意,如此一入偏廳,一個個就此低著腦袋並不說話,顯然誰都不想先提這件事情,以免臭了自己的名聲。
“咳。”座在金色龍椅之上的朱祁鎮臉色有些難看,眼見大家都不說話,這便輕咳了一聲,想引起大家的注意。
但這一套放在經曆過不知道多少大風大浪的幾位尚書眼中,一丁點的用處都沒有,站在下麵的包括代表鄺野的兵部左侍郎陳汝言也是一樣的低頭不語。一幅腳下似乎有著什麽天下美景一般,讓他無法在挪動雙眼,抬起分毫。
眼見大家的表現,朱祁鎮神色不愉。他雖然也知道讓誰開口說起這件事情,怕是以後史書中都會輕慢此人,可事情總是要有人做的吧,難不成讓自己這個皇帝親自去說嗎?難道還嫌在史書中自己所做的事情不夠丟人嗎?
皇上就是皇上,即然臣子不主動說,他便一一點名就是。
心想著,這可是你們逼我的,朱祁鎮開口說話了,第一個點的就是曆史尚書陳循。“陳愛卿,身為吏部尚書,應該是有著識人之名吧,如今之局麵,可有什麽破解之道呀?”
吏部自古有著見官大一級的說法。做為主管全國官員升遷、考核和推薦大權的吏部尚書,更被別人形容成為吏部天官,往往隻要資曆足夠的話,也會是眾臣之首。上來就點陳循的名字,這可絲毫沒有要柿子撿軟的捏的意思,這是真正的要逼著大家來表態了。
尤其是一句有識人之名,讓陳循無法推辭,這也是苦了站在那裏的陳大尚書。
朱祁鎮話雖溫和,但仔細想著對方話中的意思,隻要不是傻子,都能感受出一股威脅之意來。或許是說朱祁鎮在給臣子一個選擇,要麽然你就說出他想說的話來,背負著一些罵名也隻能認了。要不然你就硬扛,然後準備丟官吧。
一是名,二是利,你總是要選擇一樣的,總不能所有的好處都被你給占去了吧。
陳循臉色十分的難看,心中進行著複雜的爭鬥,考慮著要怎麽辦?怎麽說?會有什麽樣的得與失。
“皇上,臣有話要說。”正自在陳循想著要如何回答皇上之話時,站在下麵的禮部尚書劉德終於出聲了,手持笏板上前了一步。
原本都準備發火,要好好的敲打一下陳循,甚至很有可能會找理由將其罷官之時,劉德突然出聲站了出來,這就讓朱祁鎮的臉上一喜。心想著自己身邊還是有忠臣良將的,當下便盡可能的讓神色變得好看一些的問著,“劉愛卿,有什麽話說吧。”
“是,皇上。”劉德點頭將原本拱起的雙手放了下來,隨後目光平和的說道:“皇上,今西南局勢混亂,已有要漫延之勢,而我大軍練兵尚還需要時日,所謂遠水解不了近渴,以臣之見,倒不如在封一位異姓王,讓其統兵而戰,以保我大明萬世之江山。”
劉德站了出來,不僅如此還主動說起了封王之事,這讓朱祁鎮是一臉的高興,“劉愛卿之言甚合朕心呀。”
“多謝皇上。”劉德得了誇獎之後,連忙就表現出一幅謙虛的樣子來,隨後又繼續的說著,“隻是封王畢竟是大事,依臣之見,切不可莽撞了,尤其要封的還是忠膽公,他曾替北明代宗效力,如今家眷亦在那裏,如此這般的大事是一定要先和他們商量好了才是,不然的話,怕是得不到天下所有人的承認,更容易生出事非來。”
“嗯。”聽到劉德突然提出的新問題,朱祁鎮若有所思般的點了點頭方道:“劉愛卿說的極有道理,那依愛卿之言,應該何解呢?”
“皇上,應該先著人與代宗商議此事,隻要雙方統一意見了,這個異姓王的分封方能執行下去,才能讓天下人不去議論紛紛。所以臣肯請皇上,先給禮部一點時間,臣即刻著人去辦,至於忠膽公那裏,可以先通知他帶兵退敵,待他解決了叛亂之後,想必封王之事也就商議妥當,正好行加封之記,如此兩不耽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