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長林上次參加金馬獎還是11年,施施陪他一起…
今年,就他一個。
他是作為《燃燒》的編劇、製片人來的。
《八佰》並沒有報名…
抵達台北後,並沒有第一時間參加什麽酒會,而是逛了一圈…
台北,包括寶島發展已經停滯了!
當年亞洲四小龍之首啊!
從數據上來看的話,進入到21世紀以來隨著大陸、印度、越南等國家經濟的崛起,亞洲四小龍被人們提及的次數越來越少了…
所以,甭管什麽小龍不小龍的,在巨龍麵前,都得叫爸爸!
當然,叫爸爸,你還得花錢給他娶媳婦兒、買房子…
無所謂,都可以惠!
但有一條,我們是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寫進《國家安全法》裏麵的!
統一都做不到,還談什麽複興不複興呢?
他是跟幾個安保人員一起逛的台北,吃了不少東西,還去了一趟比較有名的誠品書店,買了兩本書,分別是《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還有一本民國版本的《金瓶梅》…
想著直接回酒店,然後接到了阿謀的電話,讓他前往麗晶酒店,說是要介紹幾個人給他認識…
估摸著是侯曉賢、焦雄屏之類的人!
……
坦白講,如果是最開始,沈長林可能不太想跟這幫人碰麵。
焦雄屏之前是電影雜誌的編輯,混跡於各大頒獎典禮。
台灣電影獨立宣言簽署後,焦雄屏成為了台灣電影、電影人和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交流的紐帶…
推介了侯曉賢、李胺、楊德昌、蔡鳴亮等等!
也就是缸子口中的‘台灣有一幫專門公關電影節的人,有個焦姓的就靠這個!’
跟他們見麵?
意義何在?
但最近沈長林的心態有了一些變化。
這幫人確實有才華的,尤其是楊德昌,91年的《恐怖分子》,無論思想性還是講述方式,現在來看依然給人一種不寒而栗的感覺!
對了,《恐怖分子》是多線敘事,而且是三條線雜糅的多線敘事…
確實有水平!
簡單說一下,《恐怖分子》裏麵的男主和《隱秘的角落》裏麵的張東升有相似之處,二人均麵對妻子做出了一定的妥協,但是最後都遭到了妻子的背叛。
所不同的是張東升是殺了妻子和她父母,而《恐怖分子》的劇情就令人糟心多了,離婚了,還被離職了,他隻能幻想自己升職了,但當幻想結束,他的槍口不敢對準任何人,隻敢給自己一個解脫。
侯曉賢也很有意思的,不是他的電影,而是他這個人!
沈長林一直想補一下侯曉賢的電影,但…看不下去!
但侯曉賢這個人蠻有意思的,據說年輕時候,侯曉賢的時間大多花在打架和賭博上。學校有外來的孩子,他都會先打一仗,經常他一出手對方眼睛就花了。
茬架男孩!
內部打完,還要跟外部打一下!
見了麵,沈長林接問了這些事,侯曉賢點頭:“想要建立自己的名聲,那就打一次大的,比如砸士官俱樂部。”
“砸俱樂部?那會不會被抓?”
“不會,我們跑得快!”頓了頓,他接著道:“接著,我發現別人看自己的眼光不一樣了,多少會帶點尊敬。朋友受欺負,跑回來找我撐腰,說報他的名字不頂用,然後我就衝過去找到那人就打,發現對方並不還手…”
“不還手?為什麽?”
“你已經有名聲累積了。”
哦,這叫聲望累計!
“後來呢?”
“後來我去當兵了!”
喝了一口酒,侯曉賢繼續道:“那個年代,片場也是一個魚龍混雜的江湖,出了點小狀況,直接開打,幾乎每個片子都打。我是跟李行導演入行的,最開始做場記,後來做當編劇、導演…我記得第一次做導演,《就是溜溜的她》,在片場,製片和攝影助理突然打起來了。
兩人一前一後地追著,我也不自覺地跟著跑。跑到一半,我才突然想,“不行,今天我開始當導演,不能再打了。””
“說到做到,做了導演之後,我再也沒有打過架!”
聽到這,焦雄屏樂了:“但後果是,侯導的手經常骨折受傷…”
“為什麽?”
“因為脾氣上來的時候,他隻能用拳砸門,砸牆,或者砸其他任何麵前的物件,所以,在劇組若看到侯曉賢手上突然纏繃帶打石膏,所有人都會識趣地乖乖閉嘴。”
沈長林沒忍住,直接笑噴了…
……
其實,提到台灣電影,不得不說台灣電影賠錢宣言,不對,是新浪潮宣言!
宣言之後,台灣電影徹底放棄商業化!
然後本土市場拱手讓人。
至於他們這幫人是怎麽湊在一起的?
六七十年代的台灣電影大多是暴力或澀情。
1981年,台灣電影局想改變現狀,推出了電影輔導金計劃,給優秀的新電影導演提供啟動資金。
計劃的推行人是吳念真,想著一部電影隻能推出一個導演,不如做個拚盤,於是策劃了《光陰的故事》——一部電影找四個導演,省錢又有效果。
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張毅…
侯曉賢當時拍了《小畢的故事》,票房也很好!
那時候,楊德昌是領頭人,很長一段時間,在楊德昌的日式公寓裏,一批電影人聚在他家看各國的藝術電影。
看完,楊德昌就給每個人發一份分場表,給大家講這個電影的敘事手法。他做得像手風琴一樣,拉開來長長的一份。
楊德昌和一眾歸國導演介紹的國外電影,侯曉賢完全沒有聽過,看所謂的“大師電影”時還會睡著。
“我從學徒、場記一路做到導演,接觸實務工作比較多,拍電影靠的是直覺經驗。聽了很多新潮理論,反倒不知道從何拍起了。”
“後來朱天文推薦了一本書給我,《沈從文自傳》,這本有一個觀點,是俯視的,好像這個世界上發生的種種悲傷的事情,他都很客觀地在看,有一種胸襟,看完這本書,我就知道怎麽拍電影了!”
沈長林點頭:“我也讀過沈老的自傳!”
估計大家應該都知道《邊城》,但《從文自傳》跟《邊城》一點不一樣…
在這本書裏,沈老好像變成了一個鏡頭,一台影機,帶著讀者一點點的鋪開了他湘西的童年。
辛亥前夜家門口滾滾人頭滿地碎耳;行軍途中肆意殺戮人如草芥;破開的肚腸,剜去的人鼻;僥幸留守而存得性命的幸運、山穀的機槍、路邊的暗殺等等…
這是近代中國最蠻荒的時代,這也是一個路遇凶殺毫不稀奇的年代,沈老毫無保留也不帶感情的把這些從腦海的記憶裏掏出來,放在案板上剁碎,告訴你,這些人命,就是這樣。這也許是你不認可的年代,但這卻是我經曆過的眾生。
沈長林接著反問:“您的意思是電影應該是俯視的角度?”
“對,你隻是一個講述著,並不是親曆者,導演不需要夾雜自己的情感…”
“我不讚成你的觀點!”沈長林搖頭:“如果隻是講述,那電影就成了紀錄片,拍一部電影首先是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未必發生,但絕不應該平淡乏味。它必須兼具戲劇性和人性的特征。畢竟,如果不是刪去了乏味之處的生活,戲劇還能是什麽?”
今年,就他一個。
他是作為《燃燒》的編劇、製片人來的。
《八佰》並沒有報名…
抵達台北後,並沒有第一時間參加什麽酒會,而是逛了一圈…
台北,包括寶島發展已經停滯了!
當年亞洲四小龍之首啊!
從數據上來看的話,進入到21世紀以來隨著大陸、印度、越南等國家經濟的崛起,亞洲四小龍被人們提及的次數越來越少了…
所以,甭管什麽小龍不小龍的,在巨龍麵前,都得叫爸爸!
當然,叫爸爸,你還得花錢給他娶媳婦兒、買房子…
無所謂,都可以惠!
但有一條,我們是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寫進《國家安全法》裏麵的!
統一都做不到,還談什麽複興不複興呢?
他是跟幾個安保人員一起逛的台北,吃了不少東西,還去了一趟比較有名的誠品書店,買了兩本書,分別是《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還有一本民國版本的《金瓶梅》…
想著直接回酒店,然後接到了阿謀的電話,讓他前往麗晶酒店,說是要介紹幾個人給他認識…
估摸著是侯曉賢、焦雄屏之類的人!
……
坦白講,如果是最開始,沈長林可能不太想跟這幫人碰麵。
焦雄屏之前是電影雜誌的編輯,混跡於各大頒獎典禮。
台灣電影獨立宣言簽署後,焦雄屏成為了台灣電影、電影人和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交流的紐帶…
推介了侯曉賢、李胺、楊德昌、蔡鳴亮等等!
也就是缸子口中的‘台灣有一幫專門公關電影節的人,有個焦姓的就靠這個!’
跟他們見麵?
意義何在?
但最近沈長林的心態有了一些變化。
這幫人確實有才華的,尤其是楊德昌,91年的《恐怖分子》,無論思想性還是講述方式,現在來看依然給人一種不寒而栗的感覺!
對了,《恐怖分子》是多線敘事,而且是三條線雜糅的多線敘事…
確實有水平!
簡單說一下,《恐怖分子》裏麵的男主和《隱秘的角落》裏麵的張東升有相似之處,二人均麵對妻子做出了一定的妥協,但是最後都遭到了妻子的背叛。
所不同的是張東升是殺了妻子和她父母,而《恐怖分子》的劇情就令人糟心多了,離婚了,還被離職了,他隻能幻想自己升職了,但當幻想結束,他的槍口不敢對準任何人,隻敢給自己一個解脫。
侯曉賢也很有意思的,不是他的電影,而是他這個人!
沈長林一直想補一下侯曉賢的電影,但…看不下去!
但侯曉賢這個人蠻有意思的,據說年輕時候,侯曉賢的時間大多花在打架和賭博上。學校有外來的孩子,他都會先打一仗,經常他一出手對方眼睛就花了。
茬架男孩!
內部打完,還要跟外部打一下!
見了麵,沈長林接問了這些事,侯曉賢點頭:“想要建立自己的名聲,那就打一次大的,比如砸士官俱樂部。”
“砸俱樂部?那會不會被抓?”
“不會,我們跑得快!”頓了頓,他接著道:“接著,我發現別人看自己的眼光不一樣了,多少會帶點尊敬。朋友受欺負,跑回來找我撐腰,說報他的名字不頂用,然後我就衝過去找到那人就打,發現對方並不還手…”
“不還手?為什麽?”
“你已經有名聲累積了。”
哦,這叫聲望累計!
“後來呢?”
“後來我去當兵了!”
喝了一口酒,侯曉賢繼續道:“那個年代,片場也是一個魚龍混雜的江湖,出了點小狀況,直接開打,幾乎每個片子都打。我是跟李行導演入行的,最開始做場記,後來做當編劇、導演…我記得第一次做導演,《就是溜溜的她》,在片場,製片和攝影助理突然打起來了。
兩人一前一後地追著,我也不自覺地跟著跑。跑到一半,我才突然想,“不行,今天我開始當導演,不能再打了。””
“說到做到,做了導演之後,我再也沒有打過架!”
聽到這,焦雄屏樂了:“但後果是,侯導的手經常骨折受傷…”
“為什麽?”
“因為脾氣上來的時候,他隻能用拳砸門,砸牆,或者砸其他任何麵前的物件,所以,在劇組若看到侯曉賢手上突然纏繃帶打石膏,所有人都會識趣地乖乖閉嘴。”
沈長林沒忍住,直接笑噴了…
……
其實,提到台灣電影,不得不說台灣電影賠錢宣言,不對,是新浪潮宣言!
宣言之後,台灣電影徹底放棄商業化!
然後本土市場拱手讓人。
至於他們這幫人是怎麽湊在一起的?
六七十年代的台灣電影大多是暴力或澀情。
1981年,台灣電影局想改變現狀,推出了電影輔導金計劃,給優秀的新電影導演提供啟動資金。
計劃的推行人是吳念真,想著一部電影隻能推出一個導演,不如做個拚盤,於是策劃了《光陰的故事》——一部電影找四個導演,省錢又有效果。
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張毅…
侯曉賢當時拍了《小畢的故事》,票房也很好!
那時候,楊德昌是領頭人,很長一段時間,在楊德昌的日式公寓裏,一批電影人聚在他家看各國的藝術電影。
看完,楊德昌就給每個人發一份分場表,給大家講這個電影的敘事手法。他做得像手風琴一樣,拉開來長長的一份。
楊德昌和一眾歸國導演介紹的國外電影,侯曉賢完全沒有聽過,看所謂的“大師電影”時還會睡著。
“我從學徒、場記一路做到導演,接觸實務工作比較多,拍電影靠的是直覺經驗。聽了很多新潮理論,反倒不知道從何拍起了。”
“後來朱天文推薦了一本書給我,《沈從文自傳》,這本有一個觀點,是俯視的,好像這個世界上發生的種種悲傷的事情,他都很客觀地在看,有一種胸襟,看完這本書,我就知道怎麽拍電影了!”
沈長林點頭:“我也讀過沈老的自傳!”
估計大家應該都知道《邊城》,但《從文自傳》跟《邊城》一點不一樣…
在這本書裏,沈老好像變成了一個鏡頭,一台影機,帶著讀者一點點的鋪開了他湘西的童年。
辛亥前夜家門口滾滾人頭滿地碎耳;行軍途中肆意殺戮人如草芥;破開的肚腸,剜去的人鼻;僥幸留守而存得性命的幸運、山穀的機槍、路邊的暗殺等等…
這是近代中國最蠻荒的時代,這也是一個路遇凶殺毫不稀奇的年代,沈老毫無保留也不帶感情的把這些從腦海的記憶裏掏出來,放在案板上剁碎,告訴你,這些人命,就是這樣。這也許是你不認可的年代,但這卻是我經曆過的眾生。
沈長林接著反問:“您的意思是電影應該是俯視的角度?”
“對,你隻是一個講述著,並不是親曆者,導演不需要夾雜自己的情感…”
“我不讚成你的觀點!”沈長林搖頭:“如果隻是講述,那電影就成了紀錄片,拍一部電影首先是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未必發生,但絕不應該平淡乏味。它必須兼具戲劇性和人性的特征。畢竟,如果不是刪去了乏味之處的生活,戲劇還能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