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讀者,你這次顛沛不堪的旅行早該靠岸了。除非找個大的圖書館,還有什麽地方可以更好地讓你棲身呢?你為了尋找那些小說離開這座城市,走遍世界,最後又回到這裏。這裏一定有個圖書館,你現在惟一的希望就是,那十本你剛開始看便從你手中飛走的小說都能在這家圖書館裏找到。


    你終於等來自由而安靜的一天。你去圖書館查目錄,高興得差點大叫一聲,不,是大叫十聲,因為你要找的十位作家的十本小說都被認認真真地收編在這裏的圖書目錄中。


    你填好一張借書單交去,隨後被告知說,目錄裏的編號可能有誤,那本書找不到,他們再查查。你立即要求另借一本。他們告訴你說,該書已借出,但查不出是誰什麽時候借閱的。你要借的第三本送裝訂廠去了,一個月以後才能取回來。第四本書因庫房修繕暫時關閉,取不出來。你一張接一張地填寫借書單,但由於種種原因,你要借的書還是借不到。


    圖書館工作人員繼續查找第一本書。你與其他讀者一起坐在一張小桌旁,耐心地等候。他們比你幸運,都在閱讀他們的書。你引頸向左右窺視,也許他們中有人正看你要借的書呢。


    你對麵坐著的那位讀者,目光不盯在手中攤開的書本上,卻在空中遊移。不,他不是走神,而是凝視。你們的目光不時相遇。突然,他跟你說起話來,說得確切點,他對著空中講話,但肯定是跟你講。


    “如果您見到我的目光在空中遊移,請不要見怪。這是我的讀書方法,而且隻有這樣我的收獲才更大。如果有本書真使我感興趣,那我隻能看幾行,等我的頭腦接受到該書中的一個想法、一種感覺、一個問題或一個形象時,我便不能再控製它了。它由這個想法到那個想法,由這種感覺到那種感覺,由這個問題到那個問題,由這個形象到那個形象,自主地進行推理與幻想,甚至使我覺得必須徹底脫離書本,跟著它到遙遠的地方去。書的刺激是必不可少的,當然我是指有內容的書,雖然每本書我隻能看很少幾頁。但對我來說,就是這幾頁已經包括了整個宇宙,使我無力窮究了。”


    “我很理解你,”另一位讀者插話說,一邊從書本上抬起那蒼白的麵孔和發紅的眼睛。“閱讀是個斷斷續續的、片片段段的行為。或者說得更確切些,書是一種點狀的、粉末狀的物質。在洋洋灑灑的文字之中,讀者隻能注意到最小的片斷、詞組、譬喻、句法聯係。邏輯關係,以及具有豐富涵義的詞匯特點。這些東西好比構成作品核心的基本粒子,其他東西都圍著它們旋轉。或者說它們就像漩渦的底,把水流吸引過來並吞噬下去。書中的真理,亦即書的實質,正是通過這些東西發出人們可以感受得到的閃光。神話與奧秘是由知覺不到的微粒組成的.它們就像蝴蝶足上附著的花粉,隻有理解這些微粒的人才能發現與解釋那些神話與奧秘。因此。尊敬的先生,我的注意力與您講的恰恰相反,一刻也不能離開書本。如果我不願意放掉某些重要跡象的話。我就不應該走神。每當我遇到這種粒子時,就要在它周圍進行發掘,讓一個點變成一條線。正因為如此,我讀書從沒有結束的時候,讀一遍又一遍,遍遍都要在那些句子中間做出新發現。”


    “我也覺得有必要重溫已經讀過的書,”第三位讀者說,“而且每次重讀時都仿佛在讀一本新書。是我自己在不停變化才看到了前所未見的新東西呢,還是書是由許多變量組成的(而那些變量不可能有兩次完全相同的組合)?每當我重溫上次閱讀時的感受時,得到的印象總是出人預料地與前不同,不能獲得上次的印象。有時候我覺得這次閱讀比上次閱讀前進了一步,例如對該書精神的理解更深入了,或對該書的批評更強烈了。有時候我又覺得我幾次閱讀同一本書得到的印象互不幹擾地都保存在我的記憶裏。這些印象互不相同,或熱心、或淡漠、或反感,而且在時間上與邏輯上也沒有必然聯係。因此,我的結論是,讀書是無目的的行為,或者說讀書的目的就是讀書,書本身不過是個不重要的載體,是個借口”


    第四位讀者發言說:“如果諸位想著重說明閱讀中讀者主觀的一麵,我也可以同意諸位的觀點,但這種主觀性並非諸位所說的那種離心傾向。我讀的每本書都將成為我通過閱讀逐漸積累起來的那本綜合的、統一的書的一部分。這個過程並非不需經過努力:要積累這本統一的書,每本特定的書都要經過處理,要與以前讀過的書發生聯係,成為它們的推論、發展、反證、注釋和參照。我上這個圖書館來看書已經有很多年了,一本一本地看,一個書架一個書架地看;我可以向你們證明,我看這許多書都是為了讀完那本統一的書。”


    “我也是這樣,我讀的書全都構成一本統一的書,”第五位讀者從一授書後探出頭來說,“不過這本統一的書從時間上來講早就存在,模模糊糊地存在於我的記憶之中。我覺得有個故事是先於其他故事而發生的,我看的一切故事似乎都是這個故事的反響。我看書的時候就是為了尋找我童年時代念的那本書,那本記憶不清很難找到的書。”


    第六位讀者站在書架旁翹首察看上麵的書,這時走到小桌邊說道:“我認為關鍵的時候是開始讀書前的那一瞬間。有時候僅僅看到書名就能決定我想不想看那本書,有時是該書的引言,開頭的幾句話……總而言之,如果你們需要很少幾頁書便能激發你們的想像力,我則需要的更少,需要的僅僅是對一本書的許諾。”


    “我認為書的結尾是最重要的,”第七位讀者說。“不過,那得是真正的結尾,最後的結局,隱而不現的結局,是那本書要把你帶去的終點。我看書的時候也尋找那些閃光,”他向那位眼睛發紅的讀者點了一下頭,“但是,我的目光在字裏行間搜尋,努力發掘故事外麵的東西,‘完’字以後的東西。”


    現在輪到你發言了。“各位先生,我應該首先聲明:我喜歡讀書中字麵上寫的東西;喜歡把個別與整體聯係起來;喜歡把某些書看成是最終的結論;喜歡把每一本書都區別開來,看到它的獨特之處與新穎之處;我最喜愛的是能從頭看到尾的書。然而一段時間以來我覺得很不順利,仿佛現在世上的書都是沒寫完的書,而且很容易丟失。”


    第五位讀者回答你說:“是呀,我說的那個最初的故事,我隻記得開頭,後麵的內容都忘了。它大概是《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哎,它的各種版本,各種譯本,把我弄糊塗了。相同的故事實在太多了,再加上作者一次次修訂。不過我沒有讀到一個故事是我最初讀的那個故事。難道它是我做夢時看到的書?盡管如此,我著找不到那個故事,不知道它如何結尾,我的心便得不到安寧。”


    “哈裏發·哈倫·拉西德,”他這樣開始講那個故事。見你很想知道那個故事,他便答應講給你聽。“一天夜裏輾轉反側,不能入睡,便打扮成商人來到巴格達街道上。一隻小船載著他順底格裏斯河來到一座花園的門前,一位貌似仙女的女子正坐在那水池邊自彈自唱。女仆請哈論進去,並給他披上一件橘紅色的鬥篷。在花園裏自彈自唱的女子坐在一把銀椅子上,周圍的墊子上已經坐著七位身披橘紅色鬥篷的男子。‘就缺你,你來遲了。’那女子說道,一邊邀請他坐到她身邊的墊子上。‘尊貴的先生們,你們發誓要絕對服從我,現在考驗你們的時候到了。’那女子從脖頸上摘下一串珍珠項鏈。‘這串項鏈上穿有七粒白珍珠,一粒黑珍珠。現在我把線繩剪斷,把珍珠放到瑪璃杯裏。你們抓鬮,抓到黑珍珠的人應該殺死哈裏發·哈倫·拉西德並把他的頭獻給我。為報償他的忠實,我將屬於他。如果他拒絕殺死哈裏發,他將被其他七個人殺死,剩下的人繼續抓鬮。’哈倫·拉西德戰戰兢兢地伸開手掌,看見自己抓的是黑珍珠,於是轉身向那女子。‘我一定服從命運和你的命令,如果你能告訴我哈裏發怎麽得罪了你,激起你對他如此仇恨。’他問道,急不可待地欲知下文。”


    這篇孩童時代的殘編斷簡也應該算作你要尋找的未讀完的書,那麽這篇故事的題目是什麽呢?


    “假若這篇故事曾經有個題目的話,我早就把它的題目忘掉了。您給它加個題目吧!”


    你覺得這個故事的結束語充分反映了《一千零一夜》的精神,於是你把它記在你向圖書館未借到的書名之後:“他問道,急不可待地欲知下文。”


    “讓我看看,行嗎?”第六位讀者說。他從你手中接過那些書名,摘下近視眼鏡放過眼鏡盒內,再打開另一隻眼鏡盒取出老花鏡戴上,並大聲朗讀:


    “寒冬夜行人,在馬爾堡市郊外,從陡壁懸崖上探出身軀,不怕寒風、不顧眩暈,向著黑魆魆的下邊觀看,一條條相互連接的線,一條條相互交叉的線,在月光照耀的落時上,在空墓穴的周圍……‘最後結局如何?’他問道,急不可待地欲知下文。”


    他把眼鏡推到額頭上說:“對,有本小說是這樣開頭的,”他說,“我敢發誓,過去我看過這本小說……您隻有這個開頭,想找它的下文,是嗎?遺憾的是,過去的小說都這麽開頭。從前有個人孤零零地走在路上,發現有個什麽東西吸引著他。那個東西仿佛隱藏著什麽秘密,或者說向他預示著什麽。他便去尋求解釋,人家給他講了一個長長的故事……”


    “不,您誤會了,”你向他解釋說,“這不是小說……隻是一些書名……那個行人……”


    “是呀,那個行人僅在開頭時出現,後來就不再提他了,他的任務結束了……、這本小說不是講他的故事……”


    “我不是要知道他的故事如何結束……”


    第七位讀者打斷你的話說:“你以為每一篇小說都必須有個開頭又有個結尾嗎?古時候小說結尾隻有兩種:男女主人公經受磨難、要麽結為夫妻,要麽雙雙死去。一切小說最終的涵義都包括這兩個方麵:生命在繼續,死亡不可避免。”


    你對他講的這幾句話思索了一刻,然後突然做出決定:你要和柳德米拉結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伊塔羅·卡爾維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伊塔羅·卡爾維諾並收藏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