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妄言之姑聽之


    <b>予嚐為女妄言之,女以妄聽之。奚旁日月,挾宇宙,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隸相尊?眾人役役,聖人愚芚,參萬歲而一成純。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蘊。”</b>


    長梧子接著說:“予嚐為妄言之,女亦以妄聽之。”你既然亂七八糟地問我,對不起,我亂七八糟地答複你,所以中國文化後來有一句成語“姑妄言之姑聽之”,就是出自這裏。你們年青人要知道,以前我們讀書,寫一篇文章,根據出在哪裏?典故出在哪裏?都要知道。如果不知道,老師就要把手心打腫。《聊齋》裏頭,王漁洋在書的開頭題了一首詩:“姑妄言之姑聽之,瓜棚豆架雨如絲,想來厭聞人間語,卻話秋墳鬼唱時。”這是罵人的,罵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人,都是鬼。蒲鬆齡寫了《聊齋》給王漁洋看,王漁洋準備出十萬元買下稿子,蒲鬆齡不幹,王漁洋知道這一定是個流傳劇作,所以就寫了這首詩。後來王漁洋依照《聊齋》再寫一部,但始終不如蒲鬆齡之作,而這一首名詩卻淬下來了。


    這一段講成道的聖人境界:


    “奚旁日月,”“旁”,是臨近,可以把太陽月亮拿在手上玩;“挾宇宙,”整個宇宙他可以像拿手巾擦汗一樣,紮在身邊。真正得道的人能夠到達這個境界。


    “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隸相尊。”以文字講,這三句話很討厭。我們知道莊子上麵提出有個名稱叫做“滑疑”,講“滑疑之耀”,這裏不用“滑疑”了,用“滑涽”,第一個字相同,第二個字不同,所


    謂“滑”,拿現在的觀念就是不定,沒有個固定的形態和樣子,就是禪宗經常用的一句話,如珠子走盤。我們上麵對“滑疑”做的注解是非空非有,引用《楞嚴經》的“脫粘內伏,耀發明性”來說明它。“滑涽”同“滑疑”意思是不是一樣呢?一樣,隻是“滑”程度深一些。“涽”字就是幽冥那個冥,“滑涽”就是空空洞洞,非常空錄,沒有呆板,比“滑疑”深一層,等於勉強一個比方,借用佛家的名稱“寂滅的境界”。莊子說“為其脗合,”道修到那個境界,“心物一元”,心與物兩個滲合,“脗合”為一;“置其滑涽,”已經證到寂滅的境界;“以隸相尊,”我們簡單解釋是完全平等,拿佛學的《金剛經》來注解是性相平等。到達這個境界,隻有借用佛學來解釋了,如果隻用中國文化的文字來解釋,起碼要寫幾千字或萬把字才能講清楚,借用佛學來解釋就簡單明了。“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隸相尊”,就是講跟天地的精神相合,人和宇宙合一了。到達這人境界,使我們想到一個故事。


    佛經上說釋迦牟尼佛剛出世時,就站起來走了七步路,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靄了兩句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我們聽了這兩句話,很有一般宗教性的統治性的英雄氣概,表麵上看,好象是宗教教主自我推崇的話,如果真透過在的意義,以佛學的意義來講,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我”字,佛


    學本來標榜“無我”的,肉體是假借的房子,不是真我的生命,真我的生命暫時在肉體上。比方電能,通過電燈管而發亮,若通過錄音機就發聲,所以聲光是電能發出來作用的現象,可以說,聲光它本身不是電,也可以說它就是電,因為它發出作用的現象,電的能量通過聲光,用過了就歸還本位,就消散了。所以說人是無我,現在人本身是電燈管,好的時候,它發光,若壞了,就不發光,而電能並沒有生滅,沒有死亡,回到自己生命本來那個地方,你叫它主宰,神都可以,宇宙萬物都是這個東西所變化的。這也就是西方哲學所講的“本體”,此“本體”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是大家所共同的體,是大公無私的真我,不是現在(私心占有的小我。釋迦牟尼佛生下來所講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什麽“我”?就是大家自己這個“我”,“我”是什麽?“我”就是心,心就是佛,不是宗教性的迷信,不是統治性的。莊子借長梧子答複瞿鵲子所講的“置其滑涽,以隸相尊”,與釋迦牟尼佛生下來所講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是同樣的意義。


    中國文化自古相傳,得道的人,把生命的真諦拿到手了,做到聖人的境界有沒有?有的,不過瞿鵲子不可能相信,因此長梧子引用一段理由:“眾人役役,聖人愚芚,”這個時候是得道的境界,並不是說離開人世間,另外有一個道,他是入世的。“眾人”就是一般人,“役役”,第一個“役”是動詞,第二個“役”是名詞,就是奴役。為什麽叫“眾人役役”?一般人活在世界上,都是被自己的欲望和身體所奴役,一輩子勞勞碌碌。像天氣冷了快穿衣服,熱了快脫衣服;餓了要吃,吃了要屙,忙得不得了,大部分的精神生命為身體做了奴隸。這就是“眾人”,佛家叫做凡夫。而“聖人”境界不同,表麵上看起來很笨,“愚”而“芚”,“芚”不是利鈍的鈍,“芚”是有生機的,外表笨,自己內在的生命生機充滿。他是最高的智慧,他是“葆光”,在“天府”中間,外麵看起來“愚”。


    到達這個時候:“參萬歲而一成純,”他超越了時間的觀念,一萬年他看起來就隻是一刹那,他活一萬年不過活一刹那。“參”是參和的參,如果寫成“萬歲而一成”,就統一了時間觀念,活得很長,“參”者,參通、貫通、中合、融匯。“而一成純”,到了萬跟一一樣,空間的大小,時間的長短,他看都是合一的,“脗合”,就是一個,沒有差別,也許活一秒鍾等於一萬年,活一萬年不過一秒鍾。因為時間觀念完全是人的心理製造的,譬如人高興,一天覺得很短就過去了,人遭遇痛苦的環境,半個鍾頭像過了一年。“成純”,完全是一個純清絕頂的“脗合”的境界。“參萬歲而一成純”,參通了時空觀念這個道理,引用佛學禪宗經常用兩句話“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念”就是思想觀念,我們想古人到現在,一萬年,五千年的曆史就在一念之間,這一念,上下古今可以貫徹通,萬萬年都是唯心所造。


    “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蘊”。這個時候,“心物一元”,身心一體,心物合一了。“萬物盡然”,與物相同,人與物統一,同一個本體,不分彼此;“而以是相蘊”。“蘊”,含藏。道在哪裏?在心物中,在心身上。“而以是相蘊”,怎麽解釋呢?借用佛學的解釋是無分別,一點分別都沒有。修道成功,“心物一元”,人不會被物質奴役,物質世界一切萬有,包括在此範疇之內,蘊藏其中。所以得道的人不是做物質的奴隸,萬物乃至聽他的指揮。因而可以達到“旁日月,挾宇宙”的境界了。


    後世道家修神仙之道,修長生不老的方法,都是這個思想下來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莊子南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懷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懷瑾並收藏莊子南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