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把汗透靴襪的汗腳一頓,重重地哼了一聲,如此嚇得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的手一抖,他就是膽大包天,在boss盛怒之時也不敢再往下念。


    “太不象話!竟是肆口詆毀!”他在屋裏走來走去,忿忿地問:“誰是李綱和宗澤?誰是耿南仲和黃潛善?何不說秦檜在朝?難道朕是宋高宗麽?……可惡!可惡!”


    楊廷麟在疏中所使用的典故,使崇禎皇帝很難忍受。他想,這個楊胡子學問不錯,才叫他擔任講官,怎麽會這樣胡亂用典,比得不倫不類?


    “會說話嗎!還能不能好好說話啦?”他心裏忿然。


    “趙構偏安江左,而朕雖然百般苦撐,到底還是一統天子!”他最討厭有人把他的和議計劃比成南宋對金的屈辱求和,偏偏楊廷麟硬把南宋的情形拿來比!他還記得,十來天前,有一次上朝時候,就是這個楊廷麟出班跪奏:“目今虜兵深入,畿輔糜爛。各路援軍雲集,大都觀望不前,實因京師流言紛紛,不知朝廷要和要戰……”


    崇禎當時不等他把話說完,就厲聲問道:“哪個要和?”當時簡直就想給丫挺一計窩心老腳,踹死丫算了!


    可楊大胡子毫無畏懼,還譏誚他道:“外邊都在議論。”


    崇禎想抬腳,可是因為上一次被刺留下了後遺症,如今君臣奏對離著老遠了,他即使算上腳墊也夠不到可惡的楊大胡子,於是罵道:“既是外邊議論,不是朝廷意思,何必多問!”


    本以為這樣厲顏厲色地用話一壓,楊廷麟大概不敢說什麽話了,沒想這個人倒是個文青,毫不含糊自己的威脅,貿然回嘴,他大聲道:“和議一事,朝臣早已風聞。雖然陛下說和議非朝廷意思,然外間傳說紛紛,必有其因。滿洲土地,尺寸皆祖宗所有。按之史籍,滿虜原是女真苗裔,在周為肅慎,漢、魏稱拒婁,後魏稱勿吉,隋、唐稱韓輻,其黑水——後稱女真。所以自周以後,女真世為我中國之一部落,連努爾哈赤亦受封於本朝,為本朝守邊之臣。中國自古為大一統之天下,斷無向部落輸款求和之理,倘萬一確有議和之事,則堂堂大明,二祖列宗艱辛締造之天下,豈不為趙氏之續乎?”


    崇禎雖然心中惱火,但又感到慚愧,不好在這個問題上懲辦朝臣,所以沉默片刻,隻好說:“目今虜兵深入,凡我臣民都應該同仇敵愾,執幹戈以衛社稷。款議出於謠言,不用再說,下去吧。”


    他說完這句話自己也感覺無趣,沒有批閱完所有的奏折就趕快退朝,乘輦回宮了。


    如今事隔十來天了,當時楊廷麟跪在他麵前時那副倔強的神氣,還是曆曆在目,清晰地浮在崇禎眼前,“此人真乃無趣的很,惹得自己一點也無成功人士的惡趣味,可是對這樣的人又有什麽辦法!”


    崇禎在心中腹誹著,如果他有李赤心這樣的好基友,一定後用激情燃手的中指發泄胸中的壓抑的情懷,可是因為他與李赤心不熟,所以隻是在心裏哀怨,然後輕輕地柔柔地隨便做了個手勢。


    好不容易按捺住萬丈的情懷,他示意自己可以了,讓王承恩繼續讀下去。王承恩害怕衝動易怒的皇上再次爆發,那樣就會給楊廷麟帶去滅頂之災,此時見皇上示意自己再讀下去,心裏稍微鬆了口氣。


    他趕快清亮了一下喉嚨,努力將聲調調整地第二聲部,唱道:“乞陛下赫然一怒,明正向者主和之罪,斬佞臣之頭懸之國門,以示與東夷勢不兩立。如此則將士畏法,鹹知效忠,無有二心。召大小諸臣,谘以方略,俾中外臣工共體皇上有戰無和之意,臥薪嚐膽,發憤圖強。更望陛下諭盧象升集諸路援師,乘機赴敵,不從中製。此乃今日之急務也!”


    “不從中製”這句話又讓敏感的皇帝感覺一陣不爽,這是自古以來沿著堯舜禹湯傳下來的政治術語,意思是不由宮廷幹預統帥的作戰計劃和行動。


    崇禎默然轉過身來,好歹自己是要做一代雄主的人物,所以製怒可是必修課,強忍著一字不漏地聽王承恩把楊廷麟的奏疏讀完。


    其實,楊廷麟的奏疏中,還有一些關於軍事上的具體建議,但經過王承恩的提煉與崇禎自己的總結,不外乎就是四個字“反對議和”,認為隻有在軍事上取得勝利之後,弱勢一方才能考慮議與強者和。


    剛愎成性的崇禎雖然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認識,同時他也看出來,楊廷麟的奏疏是出於忠君愛國之心,但是他討厭楊大胡子對於首輔楊嗣昌的攻擊,楊嗣昌就是他政見的具體執行者,如此一來你楊廷麟不就是在罵朕了嗎?


    他還討厭楊大胡子滿腹經綸的一個人,說話如此粗鄙,有些話過於激烈;更討厭楊廷麟替廢物盧象升說話。他坐下去的時候,沒有意識到,正是他自己與首輔楊嗣昌在國難當頭之際,將一心守製的盧象升推進了火坑。


    一心要做好皇帝崇禎,按照好皇帝的套路,耐著性子把楊廷麟的奏疏接過來看了看,原打算把它留中的,但是隨即冒出了一個念頭,就打消了原有的這個主意。


    崇禎知道自己的祖父神宗皇帝,常把一些不滿意的奏疏留中,如此一來就引起來廷臣的不滿,所以在他手中,盡可能少用這個祖宗遺傳的老辦法。他的目標是要做一個勤於治國事事勤勉的聖明之主。


    為著表示不同意楊廷麟的意見,他提起朱筆銀鉤鐵畫地提了幾個字:“知道了,欽此(轉發)!”


    其實奏疏被批閱人留中隻不過是權宜之計,奏章被留中後還是要批上皇帝的意見,發到內閣和有關衙門。可是大明朝怠政的皇帝爹、與有樣學樣的懶政皇帝兒,往往會把奏疏留在宮中不發出來有的幹脆就是置之不理,所以此留中非彼留中。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大宗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糖堆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糖堆児並收藏明末大宗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