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下幾千年文化,讓人遺忘不了的自是曆史,中國封建王朝自建立到結束傳承了數千年,很多曆史人物讓人刻骨銘心,當然最在意的還是每個王朝的皇帝,他注定了那個時代的興盛與敗落。


    明朝推翻了元朝殘暴的統治後,造就了漢族統治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明太祖朱元璋以一個乞丐、混混、和尚等角色登上皇位,可真是應了那句“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的玩笑話。


    所謂“三分實力,七分運氣”而朱元璋能做上皇帝自不是全憑運氣,在他身上則應該是“七分實力,三分運氣”他憑借著自己的果敢、睿智、驍勇以及抓住了時機,成就了他的皇帝位,是以他的一生足可勝過當世任何傳奇勵誌的故事。


    朱元璋有二十六個兒子,太子朱標,本應成為一代帝王,完成千秋霸業的他終有“寬通平易之政”卻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病逝,注定被淹沒在曆史塵埃中。


    而朱標之長子朱雄英本也該繼承大統,怎料隻活了八歲便歸西,可應了那句“世事無常”的話來。


    朱標次子朱允炆在父親及兄長死後被朱元璋立位皇太子,朱允炆(1398)年6月南京即位,年號建文,時年21歲。


    年輕的建文皇帝書生氣十足溫文爾雅,他繼承了他父親的溫和及好思考的脾性。他靦腆,且又毫無國政經驗;且不說和他的前皇祖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們,他也沒有那種自信心和堅強的性格,甚至也沒有那種能力。


    這位年輕皇帝的溫順性格和儒家教育,讓他對殺伐很是反感,他衷心向往的是實行理想的仁政。他在朝廷的言論和行事上努力實行一些較大的變革,但這些變革卻招致了災難性的後果。


    建文帝身邊有三個文臣,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這三個人都勇敢、正直和滿懷著理想。


    但是,他們都是書呆子,缺乏實踐和從事朝政公務的經驗,也沒有領導才能;他們對於問題的分析往往限於紙上談兵,不切實際。


    建文帝為鞏固帝位,增強權利,聽從三人的建議,即位幾個月之後便削弱諸封建王國的權力,並且利用或有或無的罪名對較弱的藩王采取打壓措施。


    燕王朱棣勢力最大也是最後一個建文帝削藩的目標。建文帝認為朱棣軍師才能非同一般,因此對方他不能像對付其他藩王那樣,被文帝視為最棘手的敵人,因此在行動上很小心謹慎;可是,這樣一來反而給了燕王集結部隊和作準備的時間。


    朱棣生於(1360)年5月2日,他的母親也許是朱元璋的一位貢妃,據說她母親可能是蒙古人,或者是朝鮮人。


    他不像他自己後來所說的那樣為馬皇後所生;他的這種說法是想在他從他侄子手中奪取了帝位以後按照嫡長子繼承原則使他的即位合法化。


    他長得堅強有力,自是也精通武藝,而且據說在學習儒家經典和文學方麵也很是出色。


    他的文學功底在正史中有所表述,因為這種成就符合一個儒家君主的公開的形象。(1370)年5月朱元璋把他封為燕王,定他的封地在北平(今北京),讓他坐鎮北方邊境,以保國內的安危和抵禦蒙古人的入侵。


    朱棣被冊封為燕王時隻有10歲,直到他成年以後才於(1380)年4月去北平就國。他在宮廷已接受過優秀學者和佛教最好的通才教育。


    在明王朝頭等將領們的輔導之下,也已經開始表現出軍事領導才能;特別是老將徐達,對他的教導更為有效,(1376)年他在皇帝的意旨下更是娶了徐達的長女。


    長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先後去世,在往後的數十年中燕王守衛他的藩封時,經常指揮對蒙古人的戰鬥,在老將們的輔佐之下很會打仗,成為諸王之首。


    他的功績贏得了朱元璋的讚許,但也引起了後者的煩惱,因為他越來越變得心誌不凡、目中無人和鬧獨立性。當(1392)年朱元璋冊封他長兄的兒子朱允炆而不是立他為皇嗣的時候,燕王大為失望。


    建文帝實施削藩打壓,朱棣亦是坐臥不安,經過其麾下各將領的勸說,這才促使了朱棣的野心,其中說服燕王謀反最強烈的便是一位法號道衍的和尚,名為姚廣孝,後來也成為朱棣行軍中舉足輕重的謀士。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師抗命,下諭將士,打著“清君側”旗號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


    朱棣以計擒殺張昺、謝貴(以裝瘋麻痹二人),並命燕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北平。


    後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至此朝廷和燕王之間開始了一場持續三年多的軍事較量。


    戰事之初,因北方諸將多朱棣舊部,降朱棣從戰者甚多。朱棣軍先後下通州、薊州、懷柔等城,宋忠等戰死。


    八月,朱允炆以太祖舊將耿炳文為大將軍,率師三十萬(亦說隻有十三萬)北伐朱棣。先鋒抵雄縣,為朱棣所襲,九千人全部戰死。複戰於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敗。


    朱允炆遂以勳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調兵五十萬伐燕,築壘九門,圍攻北平。


    十月,朱棣親自率精騎襲大寧,執寧王朱權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顏三衛騎兵(相當於雇傭兵,均為蒙古騎兵,戰鬥力極強),兵力驟增。


    李景隆乘虛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長子朱高熾鎮守,用冰凍住城牆,使李景隆無法破城)。


    燕王自大寧返回後,於鄭灞大破李景隆軍,朱允炆被迫罷兵,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職,以緩燕師。建文二年四月,雙方又戰於白溝河,李景隆再次戰敗,燕師乘勝圍攻濟南。


    山東參政鐵鉉固守濟南,以逸待勞,燕師久攻不下,敗還。九月,朝廷升鉉為山東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師與燕軍會戰於東昌(今山東聊城),燕師大敗,主將張玉戰死。


    建文帝於三年複齊、黃職位。二月,燕師再度南下。三月,敗盛庸於滹沱河,再敗吳傑等於槁城。朱允炆以放逐齊、黃為名,使其外出募師勤王。


    朱棣雖多勝,但損失頗重,而朝廷軍源頗廣,燕軍於河北、山東一帶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後又為朝廷兵所據。


    同年底,有內臣自京師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虛可圖,決計改變戰略,於四年正月率師南下。


    雙方交戰與安徽淝河,南軍大敗;燕軍連破何福、平安師,五月克泗州、揚州。


    建文帝遣慶成郡主至燕師,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許。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


    穀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投降。在叛亂起初,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優勢。他的軍隊隻有十萬人;除了他的封地北平之外他也沒有能夠控製任何其他領土。


    南京的建文朝廷有一支三倍於燕王軍隊的常備軍,擁有全國的經濟,並且已經廢除了幾個藩國。


    但燕王的領導能力、高素質的軍隊卻非朝廷軍隊可比。隨著戰爭時間的延長,朝廷指揮不當、兵力孱弱、內部鬆懈的缺點嚴重影響了戰局。直至節節敗退,許多將領投降了燕王。


    朝廷曾從朝鮮輸入許多戰馬,想以此增強它的戰鬥力,因為朝鮮國王李芳遠公開表示支持朱允炆打燕王。但是這些辦法最終未能影響一敗塗地的戰爭結局。


    燕兵進京,在燕王軍隊抵達後的一場混戰中,南京城內的皇宮大院起了火。


    當火勢撲滅後在灰燼中發現了幾具燒焦了的殘骸,已經不能辨認,據太監說它們是皇帝、皇後和他的長子朱文奎的屍體,誰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燒死了;後來對他的帝業抱同情心的曆史學家們都說他喬裝成和尚逃離南京。


    當時官方的記載當然隻能說皇帝及其長子已死於難中;否則,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順地稱帝了。


    朱允炆最後的真正命運仍然是一個謎,成為一件懸案。每個以軍事力量推翻上一代皇帝下位的皇帝在建朝初期都會用一些殘忍的手段來打壓民眾,企圖用殘暴那封住流言蜚語,而朱棣在這一點發揮的淋漓盡致。


    朱棣登位後,將忠於建文的諸臣剝皮的剝皮,下油鍋的下油鍋,把他們的女眷罰到教坊司當官妓,實行殘酷的“轉營”,即輪流送到軍營中去,一個女子每一日一夜要受二十餘男子的*,情況還要經常報告朱棣,有被摧殘至死的,朱棣就下聖諭將屍體喂狗吃了,而後來更有“活剮三千宮女”的傳言,殘暴可見一斑。


    朱棣攻下南京後,在拒絕了他的支持者們反複幾天的勸進之後,於(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繼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廢除建文年號,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


    下令大力搜索齊泰、黃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餘人,朱棣還令盡複建文帝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製定的成法和官製,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於恢複祖訓。


    朱棣十分重視經營北方,加之自己興起於北平,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開始了營建北京天壽山長陵,以示立足北方的決心。


    與此同時,爭取與蒙古族建立友好關係。韃靼、瓦剌各部先後接受明政府封號。


    永樂八年(1410)年至年(1424年),這二十二年期間朱棣親自率兵五次北征,鞏固了北部邊防。永樂四年(1406)年開工修建北京宮殿也就是紫禁城,耗時十四年竣工,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


    朱棣建國之初雖殘暴無比,但之後執掌朝政,卻表現的異常英明,他完善了文官製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製度的雛形。


    永樂初開始設置內閣,選資曆較淺的官僚入閣參與機務,解決了廢罷中書省後行政機構的空缺。


    朱棣重視監察機構的作用,設立分遣禦史巡按天下的製度,鼓勵官吏互相訐告。


    他善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同時,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


    他利用科舉製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士人,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過事佛、道教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麵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朱棣為了穩定北疆,先後五次遠征蒙古。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葬於長陵,廟號太宗,明世宗嘉靖時改為明成祖。諡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簡稱文皇帝。


    朱棣是中華千年曆史封建王朝中唯一用藩王身份謀反成功的人,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他手中雖然渲染了無數的鮮血,但其功績在當代之中是不可為其抹滅的,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仍留至今的北京,故宮。


    明朝自太祖(1368)年打下天下坐上皇位傳至昭宗(1662)年止,坐擁江山二百五十四年之久,經曆了各種跌宕起伏的變遷,最終走向滅亡。


    曆代王朝由興盛走向滅亡這幾乎是恒古不變的常理。而不論是輝煌亦是衰敗,已是曆史成為當今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偉大領袖*曾作了一片《沁園春·雪》下闕曰“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感受中華數千年的史詩魅力的同時,心中也隨之起了波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奇俠劍情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宮無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宮無名並收藏奇俠劍情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