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仁、義、禮、智、信的思想,炎皇最為看重,而其他各大王朝好似並沒有那麽重視,其實這與各大王朝的文化氛圍極為相關。
各大王朝雖然都是權力集中製,但是各大王朝的文化氛圍卻差異極大。而對於各大王朝的文化氛圍影響最大的,就是各王朝地位最高的宗門或是門派了。
雖然這些宗門或者門派不隸屬於皇家,但是卻與皇家有著極深的淵源。而且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也是與皇家並列的存在,隻是這些宗門或者門派不直接參與王朝的事物而已,大有幾分超然物外,專心研修的意味。
就比如大炎王朝,最為崇高的就是空寂書院了。據說是先賢空寂所創,學富五車,心懷天下,為天下敬仰之聖人。
追根溯源,書院的存在,較之大炎王朝都要早上許多,以授禮、樂、射、禦、書、術之六藝,而仁、義、禮、智、信之五常的思想乃是其立身之根本,千百年來,這些思想早已經深入大炎億萬人民的心中。
而曆代大炎君王基本上都曾考入書院學習,那幾乎成了一種必然的經曆,否則都難等大位。
書院與皇家都保持著非常友好尊敬態度,但是客觀來講,書院的考核,對於皇家和其他普通百姓基本沒有多大差異,都是一視同仁,如果考核不通過,皇子也不能進入其中學習。
書院中最為德高望重之人,總領書院,行院長之責,尊稱夫子。普通授課人員稱之為教習,資深授課人員稱之為教授,如果不清楚對方是教習、教授還是夫子,都可以尊稱為先生。
不管是教習、教授還是夫子,學員如果能夠獲得其認可,則可拜入其門下,成為親傳弟子,則稱其師為老師。
故而老師帶有專屬性,雖然沒有說一人隻可以拜一位老師,但是一般而言,老師的數量,都不宜過多,而且如果要新拜一位老師,那麽也要征得之前老師的同意才行,此為尊師重道也。
也是因此,在炎皇提出要太子拜秦天為師的時候,秦天婉拒了,希望太子能夠爭取拜夫子為師,那必將對其有莫大的好處。
秦天雖然自認跟隨東方先生所學,能夠平定天下,但是畢竟殺伐之氣過重,不宜為太子之師。
炎皇年少時也曾入書院學習,並且成績也較為不錯,雖然沒能拜入夫子門下,但是卻也拜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為師,為人知禮守信,乃是難得的愛民之仁君,也許這也是東方先生讓秦天出山就來找炎皇共商平天下之事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再比如說,天楚王朝,也同樣存在這樣一個地位超然的宗門,為聖劍宗。原名劍宗,專注於練劍,劍法精妙絕倫,曾出一位大能者,劍術登峰造極,雲遊九州,仗劍而行,與各大王朝高手比劍論道,普天之下,無人能敵,被世人譽為劍聖,故而後人將劍宗改為聖劍宗。
其在天楚的地位不亞於書院在大炎的地位,極為崇高,天楚之皇子如能拜入宗內修習劍術有成,也將是競爭太子的一大優勢。
而項天霸身為大皇子,卻獨愛戰斧,劍法上卻不擅長,也是其沒能當選太子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於聖劍宗的推崇和天楚王朝的尚武之風,密不可分,其他各大王朝的情況也差不多。
但是都除了大炎的書院之外,其他各大王朝推崇的宗門或者門派都沒有那麽強調人之五常的重要性。
所以其他各大王朝之主均沒有像炎皇這麽重視。所以這邊戰事剛休,後腳他們就一同來攛掇著去坑前隊友,而且這事還做的名正言順,毫無愧疚感。
各國使臣在大炎盤桓許久,但是最終炎皇還是決定,不強行組建八國聯軍。
所謂眾口難調,八國聯軍一旦形成,數百萬人的盟軍,各種行動協調,將極為複雜,意見難以統一,炎皇謙言,難當此任。
並且跨國而戰,勞師費力不說,還極易引起其他是非,就如之前西夏大軍在天楚境內的矛盾,以及萬獸、聖海大軍在南荒境內的衝突等等,實在是難以預料。
不若大家各自方便行事,因地製宜,指揮便捷,行動有效。既然天楚已然觸怒了天下,那麽天楚之地,也應天下人取之。而大家能夠將之收入囊中,就要各憑本事了。
在炎皇這裏沒能得到滿意的答複,所有人也都沒有忽略大炎還有一位威震九州的新星——戰王。
如果能夠交好,自然願意不惜一切代價。但是令他們失望的是,戰王於天鼎山脈內部,根本就未曾露麵,外人更是無法進入其中,最終大家隻能悻悻而歸。
對於大炎的態度,各大王朝,多多少少還是有些不滿的,但是那有如何呢?誰叫人家現在實力強大呢?
七大王朝不是沒有想過七國聯盟,但是對於聯盟之勢,也不是隨口一說就能連起來的啊。
不說遠了,就是誰做盟主,這個事情就難以解決。畢竟誰都沒有絕對強於別國的實力,如何做的了盟主?如何服眾?
想當初天楚組織的八國聯軍,那是天楚下了血本邀請大家一起來的,並且也沒有被推選為盟主,所以也無法統一協調指揮盟軍。
所以當時的八國聯軍,其實最主要的就是個名頭,也不過是一盤散沙而已。否則也不至於那麽容易就被瓦解了。如果真心實意的結盟而來,豈會因為一些細小的挑撥和衝突就原地解散的?還不是大家各懷鬼胎,心思不齊而至。
當然,不結盟,不代表天楚就沒有強烈的危機啊。各國使臣紛紛返回,雖然沒有結盟成功,但是也沒有限製大家對於天楚下手啊。
此時天楚就如一條落水狗一般,正是虎視眈眈的各王朝落井下石的好機會,他們豈會錯過?
聖海、東極兩大王朝因為沒有與天楚接壤,跨國作戰,不現實,所以隻能歎息,無法參與其中了。而瀚風、西夏、萬獸皆與天楚有大麵積的接壤,自然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而北戎、南荒,雖然沒有那麽大麵的接壤,但是在天塹相隔的無國界地域,還是有少部分地區不經過他國而進入天楚的。隻是行走於天塹之中,行動極為困難而已。
但是現在看起來,天楚就像一塊肥美的烤肉一般,極為誘人,哪裏有因為困難就放棄的道理?
常言道,天道酬勤嘛,北戎、南荒,就算披荊斬棘,也要分一杯羹啊。
昔日如同刀俎一般,四處用兵,威風赫赫的天楚,如今卻成了別人眼中的魚肉,真可謂世態炎涼,變幻無常。
各大王朝雖然都是權力集中製,但是各大王朝的文化氛圍卻差異極大。而對於各大王朝的文化氛圍影響最大的,就是各王朝地位最高的宗門或是門派了。
雖然這些宗門或者門派不隸屬於皇家,但是卻與皇家有著極深的淵源。而且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也是與皇家並列的存在,隻是這些宗門或者門派不直接參與王朝的事物而已,大有幾分超然物外,專心研修的意味。
就比如大炎王朝,最為崇高的就是空寂書院了。據說是先賢空寂所創,學富五車,心懷天下,為天下敬仰之聖人。
追根溯源,書院的存在,較之大炎王朝都要早上許多,以授禮、樂、射、禦、書、術之六藝,而仁、義、禮、智、信之五常的思想乃是其立身之根本,千百年來,這些思想早已經深入大炎億萬人民的心中。
而曆代大炎君王基本上都曾考入書院學習,那幾乎成了一種必然的經曆,否則都難等大位。
書院與皇家都保持著非常友好尊敬態度,但是客觀來講,書院的考核,對於皇家和其他普通百姓基本沒有多大差異,都是一視同仁,如果考核不通過,皇子也不能進入其中學習。
書院中最為德高望重之人,總領書院,行院長之責,尊稱夫子。普通授課人員稱之為教習,資深授課人員稱之為教授,如果不清楚對方是教習、教授還是夫子,都可以尊稱為先生。
不管是教習、教授還是夫子,學員如果能夠獲得其認可,則可拜入其門下,成為親傳弟子,則稱其師為老師。
故而老師帶有專屬性,雖然沒有說一人隻可以拜一位老師,但是一般而言,老師的數量,都不宜過多,而且如果要新拜一位老師,那麽也要征得之前老師的同意才行,此為尊師重道也。
也是因此,在炎皇提出要太子拜秦天為師的時候,秦天婉拒了,希望太子能夠爭取拜夫子為師,那必將對其有莫大的好處。
秦天雖然自認跟隨東方先生所學,能夠平定天下,但是畢竟殺伐之氣過重,不宜為太子之師。
炎皇年少時也曾入書院學習,並且成績也較為不錯,雖然沒能拜入夫子門下,但是卻也拜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為師,為人知禮守信,乃是難得的愛民之仁君,也許這也是東方先生讓秦天出山就來找炎皇共商平天下之事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再比如說,天楚王朝,也同樣存在這樣一個地位超然的宗門,為聖劍宗。原名劍宗,專注於練劍,劍法精妙絕倫,曾出一位大能者,劍術登峰造極,雲遊九州,仗劍而行,與各大王朝高手比劍論道,普天之下,無人能敵,被世人譽為劍聖,故而後人將劍宗改為聖劍宗。
其在天楚的地位不亞於書院在大炎的地位,極為崇高,天楚之皇子如能拜入宗內修習劍術有成,也將是競爭太子的一大優勢。
而項天霸身為大皇子,卻獨愛戰斧,劍法上卻不擅長,也是其沒能當選太子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於聖劍宗的推崇和天楚王朝的尚武之風,密不可分,其他各大王朝的情況也差不多。
但是都除了大炎的書院之外,其他各大王朝推崇的宗門或者門派都沒有那麽強調人之五常的重要性。
所以其他各大王朝之主均沒有像炎皇這麽重視。所以這邊戰事剛休,後腳他們就一同來攛掇著去坑前隊友,而且這事還做的名正言順,毫無愧疚感。
各國使臣在大炎盤桓許久,但是最終炎皇還是決定,不強行組建八國聯軍。
所謂眾口難調,八國聯軍一旦形成,數百萬人的盟軍,各種行動協調,將極為複雜,意見難以統一,炎皇謙言,難當此任。
並且跨國而戰,勞師費力不說,還極易引起其他是非,就如之前西夏大軍在天楚境內的矛盾,以及萬獸、聖海大軍在南荒境內的衝突等等,實在是難以預料。
不若大家各自方便行事,因地製宜,指揮便捷,行動有效。既然天楚已然觸怒了天下,那麽天楚之地,也應天下人取之。而大家能夠將之收入囊中,就要各憑本事了。
在炎皇這裏沒能得到滿意的答複,所有人也都沒有忽略大炎還有一位威震九州的新星——戰王。
如果能夠交好,自然願意不惜一切代價。但是令他們失望的是,戰王於天鼎山脈內部,根本就未曾露麵,外人更是無法進入其中,最終大家隻能悻悻而歸。
對於大炎的態度,各大王朝,多多少少還是有些不滿的,但是那有如何呢?誰叫人家現在實力強大呢?
七大王朝不是沒有想過七國聯盟,但是對於聯盟之勢,也不是隨口一說就能連起來的啊。
不說遠了,就是誰做盟主,這個事情就難以解決。畢竟誰都沒有絕對強於別國的實力,如何做的了盟主?如何服眾?
想當初天楚組織的八國聯軍,那是天楚下了血本邀請大家一起來的,並且也沒有被推選為盟主,所以也無法統一協調指揮盟軍。
所以當時的八國聯軍,其實最主要的就是個名頭,也不過是一盤散沙而已。否則也不至於那麽容易就被瓦解了。如果真心實意的結盟而來,豈會因為一些細小的挑撥和衝突就原地解散的?還不是大家各懷鬼胎,心思不齊而至。
當然,不結盟,不代表天楚就沒有強烈的危機啊。各國使臣紛紛返回,雖然沒有結盟成功,但是也沒有限製大家對於天楚下手啊。
此時天楚就如一條落水狗一般,正是虎視眈眈的各王朝落井下石的好機會,他們豈會錯過?
聖海、東極兩大王朝因為沒有與天楚接壤,跨國作戰,不現實,所以隻能歎息,無法參與其中了。而瀚風、西夏、萬獸皆與天楚有大麵積的接壤,自然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而北戎、南荒,雖然沒有那麽大麵的接壤,但是在天塹相隔的無國界地域,還是有少部分地區不經過他國而進入天楚的。隻是行走於天塹之中,行動極為困難而已。
但是現在看起來,天楚就像一塊肥美的烤肉一般,極為誘人,哪裏有因為困難就放棄的道理?
常言道,天道酬勤嘛,北戎、南荒,就算披荊斬棘,也要分一杯羹啊。
昔日如同刀俎一般,四處用兵,威風赫赫的天楚,如今卻成了別人眼中的魚肉,真可謂世態炎涼,變幻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