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3.第1183章 西郊 衝雲閣
替身侍婢亂宮闈:一夜棄妃 作者:冷青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心裏半是清明,半是迷茫,眼看著他走了出去,外麵風雪大作,而他走出大門之後又反手將藏書閣的大門關了起來。
就隻剩下我一個人,矗立在這個昏暗的藏書閣裏。
剛剛,他朝四周望了一下,還讓我——好好“找一找”。
難道說,這個藏書閣裏,會有我需要的答案嗎?
這麽想著,我慢慢走到旁邊的一個書架邊,從上麵拿出了一本書,翻開一看便是傅八岱的筆跡——雖然眼睛已經看不見了,但他的字卻比過去寫得更好了,也許正是因為眼睛看不見,其他的感官越發的敏感,也更能集中精神在一件事上,這些字慢慢褪去了當初的行雲流水,而在一橫一撇,一豎一捺中沉澱出了一些厚重來。
我幾乎能從他的字跡裏,看出他的心事,那些沉重的心事。
手中的這本,是《衝虛真經》。
原本隻打算隨意的翻看兩頁,但一看之下就有些舍不得放開,一直看了好幾卷,才勉強自己合上書本,這一本應該是他比較早錄下來的,書頁比起剛剛看到的那一本沒那麽新,尤其是前麵兩卷和第五卷,翻得次數太多,書角都有些發毛了。
合上書,覺得跟我要找的沒什麽關係,便放了回去,又抽出第二本。
《太白陰經》。
兵書?
我有些意外,雖然也知道他為了保護那些文化而收錄了許多的古籍,未必都是儒教經典,比如剛剛那本《衝虛真經》,但沒想到他連兵書都收錄了。
我又翻了兩本,發現他錄下的兵書還不少,什麽《司馬法》、《幄機經》,不一而足。
真是少見。
再翻看下去,發現他收錄的東西實在不少,隻是不知為什麽,儒教的經典他似乎記錄得還不是很多,倒是道教、兵家和法家的東西,在他錄出的十幾本書裏占的比例不小。
也許,如他剛剛所說,倉廩足而知禮節,一個普通的老百姓,隻有在吃飽喝足有閑情的前提下才會關心自己家裏的藏書和教育問題,但也不會關心到文化上去,惟有真正站在高處的人,看到的才不是一本一冊的得失;而他作為西川大儒,關心的也並不僅僅是儒教經典的沒落,能夠放開胸懷,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所以,他是師傅,而我們,大概隻能一生做他的學生了。
想到這裏,我輕輕的歎了口氣。
不過,這裏的書跟我母親,似乎沒有多大關係。
放下他錄的那些書冊,我又往旁邊走去,這個藏書閣四麵八方都矗立著高高的書架,幾乎將窗戶都擋住了,所以裏麵的光線才會這麽晦暗,接著天窗上投下的微弱的光,我慢慢的走到另一邊一處靠牆的書架邊,翻看起上麵的書冊來。
這些,便是皇家的藏書了。
《虎鈐經》、《素書》、《雲笈七簽》,這些藏書我也曾經在內藏閣裏見過,看來傅八岱這些年隻專注在自己錄那些古籍上,沒怎麽看過這邊的書,上麵都積了一層灰了。
不過——
我一步一步走著,一個書架一個書架的去翻看,當我走到一個角落裏的書架邊,拿起上麵的一本書的時候,指尖摸到的卻是幹幹淨淨的書頁。
我皺了一下眉頭,但因為這個角落裏光線實在是太昏暗了,我幾乎已經看不清這本書上到底寫著什麽,便拿著它慢慢的走到門口,接著外麵的光線低頭一看——
起居注。
我頓時心裏驚了一下。
起居注,這是記錄皇帝平日行事舉止的言行錄,自來都是由起居郎、起居令跟隨在皇帝身邊進行記錄,一段時間會抄寫謄錄一次,然後館藏,一般是作為曆朝曆代編纂正史的基本材料存在的。
這些東西,連皇帝都幾乎不能看到自己的起居注,更不會輕易的流傳出去了。
但我手裏的這本——
我微微皺了一下眉頭,下意識的翻開一頁,而看到第一頁的時候,心裏就不由的咯噔了一聲。
因為,我看到的第一句就是——高皇帝起居注冊。
這是——當今皇朝的開國皇帝,也就是當初從草原南下,一舉占領中原,建立天朝的那一位高皇帝的起居注?
這算起來,離現在至少也有五、六十年了。
我壓抑住內心一陣異樣的跳動,急忙仔細的翻看了一下,才發現這本起居注的記錄非常的詳盡,不管大小事件重要與否全都記錄在冊,隻是字跡相當的潦草,而且沒有太多翻看的痕跡,一看就知道,這是起居郎的原始記錄。
一般而言,皇帝的起居注會在月末,或者季末由人重新修訂重錄一次,一來是修改其中的筆誤,二來就是為了謄清成卷,這樣便於保管,更便於將來用以編纂正史,而在那之後,手稿往往就棄之不用了,有一些會直接銷毀。
但我沒想到,居然會有一本沒有銷毀的起居注的原始手稿出現在藏書閣。
想來,裴元灝讓人將宮中的藏書都搬到這裏來,便於傅八岱編纂,那些人大概也沒有想到這其中會混了這麽一本冊子進來,都沒有注意過。
不過,高皇帝的起居注……
那可是五、六十年前的東西了,難道會跟我要尋求的答案有什麽關聯嗎?
想到這裏,我不由的屏住呼吸,往下翻了一頁,就看見那一頁上幾個清晰的大字,倒是難得的字跡工整,大概是因為,所記錄的就不是一件能夠潦草的事——
元慶元年歲次戊午三月初七日,皇帝詣,明堂獻祭,皇帝率諸將及勝京王公上表行慶賀禮,未果,還宮。
元慶元年?那正是天朝建立初年,不過我記得,高皇帝正式登基應該是在三月中,這起居注記錄的應該是他幾乎已經打下了整個中原,並且平定揚州之亂,暫時安撫了西川之後,準備登基前七天進行準備工作時的一些事。
譬如,明堂獻祭。
所以,記錄中高皇帝明堂獻祭,率領的不是文武百官,不是諸王,而是諸將領,顯然那個時候還沒有進行正式的冊封。
不過——
“未果”。
這兩個字映在我眼中,顯得有些微微的紮眼。
高皇帝第一次明堂獻祭,是在自己登基之前,顯然是為了拉攏幾邊的關係,畢竟當初戰亂連年,老百姓對於朝廷的信任已經降到了最低,前朝的遺臣在觀望,草原勝京的那些王公也在觀望,獻祭明堂,不失為一個穩定民心,締造某種局麵的手段。
但這一次的獻祭,卻是未果。
也就是說,並沒有成功。
為什麽沒有成功呢?
我急忙往下翻,可後麵的書頁上記錄的已經是其他的事情了。
起居注雖然記錄的是皇帝平日的言行舉止,但當時高皇帝尚未登基,連文武百官都還沒來得急冊封,居然就有了一個起居郎,顯然是要擺一擺皇威的意思,因為之前的草原勝京一方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先例,他們大概也是在進入中原,占領了京城之後才知道有這麽一樁,便於將來編纂正史,所以特地提前冊封了一個起居郎,其實頗有些窮人窄富之意,也顯得好笑。
這樣匆匆上馬,也難怪記錄會不詳盡了。
不過,我想了想,又繼續往後翻看。
翻到第七頁上,記錄的已經是“元慶元年歲次戊午三月十四日,皇帝詣,明堂獻祭,皇帝率文武百官及勝京王公上表行慶賀禮,禮成還宮”。
這一次,明堂獻祭成功了。
前後相差正好七天,這一次獻祭成功之後,便是高皇帝正式登基了。
他能順利登基,顯然已經是所有的一切都打點清楚,並且也沒有任何的阻撓力量,而很大一部分順利,應該就來自這一次成功的明堂獻祭。
但,為什麽僅僅相隔七天時間,就從失敗轉成了成功呢?
我想了想,又重新往前翻了一下。
前麵幾頁記錄的,不過是一些冊封、賜宴,皇帝率群臣到皇城周圍的寺廟拈香祈福的事,倒也並沒有什麽重要的。
不過,當我翻到三月十日那一天的記錄時,就停下了下來。
其他幾頁上,同一天都會記錄好幾件事,畢竟在那七天裏,高皇帝應該是最忙碌的時候,可謂日理萬機,但在這一頁上,整整一天的時間,卻隻記錄了一件事——
元慶元年歲次戊午三月初十日,皇帝行幸西郊衝雲閣。
西郊?!
衝雲閣?!
這是——
一看到那個地名,那幾個字的時候,我突然感到腦子裏嗡了一聲,好像被什麽東西重重的打到了腦後,頓時兩手一顫,完全捧不住手中的那本起居注,從我的指尖翻然落下!
我急忙伸手要去撿,可就在這個時候,外麵傳來了一陣腳步聲,踩著雪咯吱咯吱的響著,正是朝這邊來了,聽那聲音,並不是大隊人馬,應該隻有一兩個人才對。
不過,這個時候,能到藏書閣來的人,隻有——
我的心裏一震,耳聽著那腳步已經走到了門口停了下來,這個時候就算撿起那本書,也來不及放回去了,我定了定神,急忙將那本冊子踢到了門背後,然後直起腰來,伸手扶到門上。
就在這時,藏書閣的大門被推開了。
隨著吱呀一聲,一陣寒風卷著雪沫忽的吹來,吹得我整個人都打了一個寒顫,而一抬頭,就看見念深站在門口,身上披著厚厚的風氅,白皙消瘦的臉上一雙大眼睛圓睜著,他大概也沒想到我會站在門口,忽然這樣打一個照麵,倒是給他嚇了一跳。
“青姨!”
“殿下。”
“我看青姨這麽久還沒出來,過來看看。青姨在這裏是——”
他說著,往裏看了幾眼。
我急忙掩飾的笑道:“傅老錄的那些書,他讓我幫他看一看,看看有沒有筆誤。”
“哦。那,青姨看完了嗎?”
我淡淡笑道:“他的記性可比我們好多了,好多書裏我都不記得的東西,他還能錄下來,我又如何能幫他更正筆誤呢?不過空口答應下來,應個景罷了。”
念深也笑了一下,笑容中卻顯得有些寥落:“老師就是這樣,怎麽勸都勸不好。”
看來,傅八岱白頭的事,對於他來說也不啻是一個打擊,所以之前我來這裏的時候問他傅老的身體如何,他都不知如何回答。也許對於他來說,這個師門是他在皇城中難得可以依靠,並且可以完全相信的勢力,但現在,我已經不在宮中,輕寒也已經負罪逃去了西川,傅八岱又是這樣一個境況,可謂日暮西山,他的師門,幾乎都已經凋落了。
想到這裏,我也有些酸楚感,但也隻能安慰他:“殿下不要太擔心,傅老心裏的事很重,但絕對不會隻為錄幾本書就把自己豁出去。隻是,現在隻有你在身邊,平日多勸勸,也是好的。”
他點點頭:“我知道。”
我們兩這樣相對著,一個站在門內,一個站在門外,寒風還卷著雪沫不停的吹著,不一會兒,我腳邊的地麵上都落了不少的雪花,這個藏書閣變得更加寒冷了起來。
於是,我說道:“也沒有什麽看的了,現在時候也不早,我該回去了。”
“……”
這話一出,念深的臉色立刻驚了一下,隨即黯然了下去。
雖然他在接我進宮之前就應該很明白,這一次相見不可能是一次長久的相聚,我一定是要離開的,但這話真正說出來的時候,還是像一陣寒風直吹進了他心裏,讓他的臉色一下子變得蒼白起來。
不過,他並沒有說什麽,隻低下頭往後退了一步,我便邁出了門檻,又低頭看了一眼那夾在門背後的冊子,一言不發,慢慢的將大門關上了。
光線,一點一點的在藏書閣的地上合攏,移過那本起居注上的時候,我還能依稀辨認出那幾個字——
西郊,衝雲閣……
這一刻,我的心裏像是有一道光照了進來。
我回想起了那天跟隨吳彥秋一路到了西郊,臨走前,看到的山上從容的鬆樹叢中,隱隱露出的樓閣來。
衝雲閣。
就隻剩下我一個人,矗立在這個昏暗的藏書閣裏。
剛剛,他朝四周望了一下,還讓我——好好“找一找”。
難道說,這個藏書閣裏,會有我需要的答案嗎?
這麽想著,我慢慢走到旁邊的一個書架邊,從上麵拿出了一本書,翻開一看便是傅八岱的筆跡——雖然眼睛已經看不見了,但他的字卻比過去寫得更好了,也許正是因為眼睛看不見,其他的感官越發的敏感,也更能集中精神在一件事上,這些字慢慢褪去了當初的行雲流水,而在一橫一撇,一豎一捺中沉澱出了一些厚重來。
我幾乎能從他的字跡裏,看出他的心事,那些沉重的心事。
手中的這本,是《衝虛真經》。
原本隻打算隨意的翻看兩頁,但一看之下就有些舍不得放開,一直看了好幾卷,才勉強自己合上書本,這一本應該是他比較早錄下來的,書頁比起剛剛看到的那一本沒那麽新,尤其是前麵兩卷和第五卷,翻得次數太多,書角都有些發毛了。
合上書,覺得跟我要找的沒什麽關係,便放了回去,又抽出第二本。
《太白陰經》。
兵書?
我有些意外,雖然也知道他為了保護那些文化而收錄了許多的古籍,未必都是儒教經典,比如剛剛那本《衝虛真經》,但沒想到他連兵書都收錄了。
我又翻了兩本,發現他錄下的兵書還不少,什麽《司馬法》、《幄機經》,不一而足。
真是少見。
再翻看下去,發現他收錄的東西實在不少,隻是不知為什麽,儒教的經典他似乎記錄得還不是很多,倒是道教、兵家和法家的東西,在他錄出的十幾本書裏占的比例不小。
也許,如他剛剛所說,倉廩足而知禮節,一個普通的老百姓,隻有在吃飽喝足有閑情的前提下才會關心自己家裏的藏書和教育問題,但也不會關心到文化上去,惟有真正站在高處的人,看到的才不是一本一冊的得失;而他作為西川大儒,關心的也並不僅僅是儒教經典的沒落,能夠放開胸懷,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所以,他是師傅,而我們,大概隻能一生做他的學生了。
想到這裏,我輕輕的歎了口氣。
不過,這裏的書跟我母親,似乎沒有多大關係。
放下他錄的那些書冊,我又往旁邊走去,這個藏書閣四麵八方都矗立著高高的書架,幾乎將窗戶都擋住了,所以裏麵的光線才會這麽晦暗,接著天窗上投下的微弱的光,我慢慢的走到另一邊一處靠牆的書架邊,翻看起上麵的書冊來。
這些,便是皇家的藏書了。
《虎鈐經》、《素書》、《雲笈七簽》,這些藏書我也曾經在內藏閣裏見過,看來傅八岱這些年隻專注在自己錄那些古籍上,沒怎麽看過這邊的書,上麵都積了一層灰了。
不過——
我一步一步走著,一個書架一個書架的去翻看,當我走到一個角落裏的書架邊,拿起上麵的一本書的時候,指尖摸到的卻是幹幹淨淨的書頁。
我皺了一下眉頭,但因為這個角落裏光線實在是太昏暗了,我幾乎已經看不清這本書上到底寫著什麽,便拿著它慢慢的走到門口,接著外麵的光線低頭一看——
起居注。
我頓時心裏驚了一下。
起居注,這是記錄皇帝平日行事舉止的言行錄,自來都是由起居郎、起居令跟隨在皇帝身邊進行記錄,一段時間會抄寫謄錄一次,然後館藏,一般是作為曆朝曆代編纂正史的基本材料存在的。
這些東西,連皇帝都幾乎不能看到自己的起居注,更不會輕易的流傳出去了。
但我手裏的這本——
我微微皺了一下眉頭,下意識的翻開一頁,而看到第一頁的時候,心裏就不由的咯噔了一聲。
因為,我看到的第一句就是——高皇帝起居注冊。
這是——當今皇朝的開國皇帝,也就是當初從草原南下,一舉占領中原,建立天朝的那一位高皇帝的起居注?
這算起來,離現在至少也有五、六十年了。
我壓抑住內心一陣異樣的跳動,急忙仔細的翻看了一下,才發現這本起居注的記錄非常的詳盡,不管大小事件重要與否全都記錄在冊,隻是字跡相當的潦草,而且沒有太多翻看的痕跡,一看就知道,這是起居郎的原始記錄。
一般而言,皇帝的起居注會在月末,或者季末由人重新修訂重錄一次,一來是修改其中的筆誤,二來就是為了謄清成卷,這樣便於保管,更便於將來用以編纂正史,而在那之後,手稿往往就棄之不用了,有一些會直接銷毀。
但我沒想到,居然會有一本沒有銷毀的起居注的原始手稿出現在藏書閣。
想來,裴元灝讓人將宮中的藏書都搬到這裏來,便於傅八岱編纂,那些人大概也沒有想到這其中會混了這麽一本冊子進來,都沒有注意過。
不過,高皇帝的起居注……
那可是五、六十年前的東西了,難道會跟我要尋求的答案有什麽關聯嗎?
想到這裏,我不由的屏住呼吸,往下翻了一頁,就看見那一頁上幾個清晰的大字,倒是難得的字跡工整,大概是因為,所記錄的就不是一件能夠潦草的事——
元慶元年歲次戊午三月初七日,皇帝詣,明堂獻祭,皇帝率諸將及勝京王公上表行慶賀禮,未果,還宮。
元慶元年?那正是天朝建立初年,不過我記得,高皇帝正式登基應該是在三月中,這起居注記錄的應該是他幾乎已經打下了整個中原,並且平定揚州之亂,暫時安撫了西川之後,準備登基前七天進行準備工作時的一些事。
譬如,明堂獻祭。
所以,記錄中高皇帝明堂獻祭,率領的不是文武百官,不是諸王,而是諸將領,顯然那個時候還沒有進行正式的冊封。
不過——
“未果”。
這兩個字映在我眼中,顯得有些微微的紮眼。
高皇帝第一次明堂獻祭,是在自己登基之前,顯然是為了拉攏幾邊的關係,畢竟當初戰亂連年,老百姓對於朝廷的信任已經降到了最低,前朝的遺臣在觀望,草原勝京的那些王公也在觀望,獻祭明堂,不失為一個穩定民心,締造某種局麵的手段。
但這一次的獻祭,卻是未果。
也就是說,並沒有成功。
為什麽沒有成功呢?
我急忙往下翻,可後麵的書頁上記錄的已經是其他的事情了。
起居注雖然記錄的是皇帝平日的言行舉止,但當時高皇帝尚未登基,連文武百官都還沒來得急冊封,居然就有了一個起居郎,顯然是要擺一擺皇威的意思,因為之前的草原勝京一方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先例,他們大概也是在進入中原,占領了京城之後才知道有這麽一樁,便於將來編纂正史,所以特地提前冊封了一個起居郎,其實頗有些窮人窄富之意,也顯得好笑。
這樣匆匆上馬,也難怪記錄會不詳盡了。
不過,我想了想,又繼續往後翻看。
翻到第七頁上,記錄的已經是“元慶元年歲次戊午三月十四日,皇帝詣,明堂獻祭,皇帝率文武百官及勝京王公上表行慶賀禮,禮成還宮”。
這一次,明堂獻祭成功了。
前後相差正好七天,這一次獻祭成功之後,便是高皇帝正式登基了。
他能順利登基,顯然已經是所有的一切都打點清楚,並且也沒有任何的阻撓力量,而很大一部分順利,應該就來自這一次成功的明堂獻祭。
但,為什麽僅僅相隔七天時間,就從失敗轉成了成功呢?
我想了想,又重新往前翻了一下。
前麵幾頁記錄的,不過是一些冊封、賜宴,皇帝率群臣到皇城周圍的寺廟拈香祈福的事,倒也並沒有什麽重要的。
不過,當我翻到三月十日那一天的記錄時,就停下了下來。
其他幾頁上,同一天都會記錄好幾件事,畢竟在那七天裏,高皇帝應該是最忙碌的時候,可謂日理萬機,但在這一頁上,整整一天的時間,卻隻記錄了一件事——
元慶元年歲次戊午三月初十日,皇帝行幸西郊衝雲閣。
西郊?!
衝雲閣?!
這是——
一看到那個地名,那幾個字的時候,我突然感到腦子裏嗡了一聲,好像被什麽東西重重的打到了腦後,頓時兩手一顫,完全捧不住手中的那本起居注,從我的指尖翻然落下!
我急忙伸手要去撿,可就在這個時候,外麵傳來了一陣腳步聲,踩著雪咯吱咯吱的響著,正是朝這邊來了,聽那聲音,並不是大隊人馬,應該隻有一兩個人才對。
不過,這個時候,能到藏書閣來的人,隻有——
我的心裏一震,耳聽著那腳步已經走到了門口停了下來,這個時候就算撿起那本書,也來不及放回去了,我定了定神,急忙將那本冊子踢到了門背後,然後直起腰來,伸手扶到門上。
就在這時,藏書閣的大門被推開了。
隨著吱呀一聲,一陣寒風卷著雪沫忽的吹來,吹得我整個人都打了一個寒顫,而一抬頭,就看見念深站在門口,身上披著厚厚的風氅,白皙消瘦的臉上一雙大眼睛圓睜著,他大概也沒想到我會站在門口,忽然這樣打一個照麵,倒是給他嚇了一跳。
“青姨!”
“殿下。”
“我看青姨這麽久還沒出來,過來看看。青姨在這裏是——”
他說著,往裏看了幾眼。
我急忙掩飾的笑道:“傅老錄的那些書,他讓我幫他看一看,看看有沒有筆誤。”
“哦。那,青姨看完了嗎?”
我淡淡笑道:“他的記性可比我們好多了,好多書裏我都不記得的東西,他還能錄下來,我又如何能幫他更正筆誤呢?不過空口答應下來,應個景罷了。”
念深也笑了一下,笑容中卻顯得有些寥落:“老師就是這樣,怎麽勸都勸不好。”
看來,傅八岱白頭的事,對於他來說也不啻是一個打擊,所以之前我來這裏的時候問他傅老的身體如何,他都不知如何回答。也許對於他來說,這個師門是他在皇城中難得可以依靠,並且可以完全相信的勢力,但現在,我已經不在宮中,輕寒也已經負罪逃去了西川,傅八岱又是這樣一個境況,可謂日暮西山,他的師門,幾乎都已經凋落了。
想到這裏,我也有些酸楚感,但也隻能安慰他:“殿下不要太擔心,傅老心裏的事很重,但絕對不會隻為錄幾本書就把自己豁出去。隻是,現在隻有你在身邊,平日多勸勸,也是好的。”
他點點頭:“我知道。”
我們兩這樣相對著,一個站在門內,一個站在門外,寒風還卷著雪沫不停的吹著,不一會兒,我腳邊的地麵上都落了不少的雪花,這個藏書閣變得更加寒冷了起來。
於是,我說道:“也沒有什麽看的了,現在時候也不早,我該回去了。”
“……”
這話一出,念深的臉色立刻驚了一下,隨即黯然了下去。
雖然他在接我進宮之前就應該很明白,這一次相見不可能是一次長久的相聚,我一定是要離開的,但這話真正說出來的時候,還是像一陣寒風直吹進了他心裏,讓他的臉色一下子變得蒼白起來。
不過,他並沒有說什麽,隻低下頭往後退了一步,我便邁出了門檻,又低頭看了一眼那夾在門背後的冊子,一言不發,慢慢的將大門關上了。
光線,一點一點的在藏書閣的地上合攏,移過那本起居注上的時候,我還能依稀辨認出那幾個字——
西郊,衝雲閣……
這一刻,我的心裏像是有一道光照了進來。
我回想起了那天跟隨吳彥秋一路到了西郊,臨走前,看到的山上從容的鬆樹叢中,隱隱露出的樓閣來。
衝雲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