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從中國飛到美國的過程,實在是沒有什麽好寫的,一是她沒有看到什麽令她觸景生情的影片,二是她一路昏睡,幾乎沒有清醒到能回憶從前的地步,至少是沒有清醒到能回憶出幾萬字幾十萬字的地步。可能是上飛機之前的那幾天,她興奮過度沒睡好,所以上了飛機就開始猛睡。
即使是沒睡著的時候,她也是腦子空空如也,所以這一趟國際飛行,對她來說,就象中國巨龍一樣,“昏睡百年”,到了底特律,才“國人漸已醒”,不由得套了一下那個誰的名言:
那個誰說:“一覺醒來,我發現自己成了名人。”
艾米篡改為:“一覺醒來,我發現自己到了美國。”
(讀書人,竊個名句,不算偷,更何況還篡改過了,好歹也加入了自己的心血,至少是擁有聯合版權了。)
接機的當然不是jason,如果是,故事就不是這個寫法了。而且對五、六年前剛從中國到美國來的艾米來說,jason這個名字毫無特殊意義,因為她所認識的那個男孩,英文名並不叫jason,而是叫an,中文名當然不叫江成,而是叫成鋼。jason和江成都是他後來才用的名字,可能是為了逃避認識他的人,或者是表一下與過去劃清界限、脫胎換骨、重新做人的決心。
(不管是什麽原因,在艾米看來,都是該打pp的。)
艾米那時老是說:“艾米艾倫,親如家人,你是不是我的親哥哥?”
an就齜牙裂嘴:“你說得我汗毛立正,細胞跳舞,虧你——”
艾米從來不叫他成鋼,卻叫他“百煉”;不叫他an,卻叫他“poe”。這隻是她比較持之以恒的兩個稱呼,大多數時候,她幾乎過兩天就會想出一個新的詞來稱呼他,而他也早就習慣於她的瞬息萬變、有始無終了。不管她叫他什麽,他都是揚一揚眉毛,表示知道那是在叫他。
剛到美國的時候,艾米還不知道an就在她將要去的c大。她已經很久沒有他的消息了,也很久沒有費勁去打聽他的消息了。俗話說,“哀莫大於心死”,但艾米不舍得讓自己的心死掉,所以就安慰自己說:“隻當他已經死了”。
不過她也就是“隻當”一下。她知道他肯定沒死,他應該是在國內什麽地方。全國所有的省、自治州、直轄市,他都有可能去,就是不可能在國外,因為他是學比較文學的,而在中國,很多搞比較文學的是隸屬於中文係的,中文係的人出國?有當然是有,不過通常是換了專業,不然的話,萬裏迢迢跑到美國來學中文或者中國文學,總給人一種滑稽的感覺。
an跟著艾米的爸爸做研究生時,搞的是詩學研究,但你不要以為他是個詩人,像他自己說的那樣,他不僅算不上“詩人”,連“散文人”都算不上,最多最多,算個“雜文人”。
所謂“詩學”(poetics),其實是文學理論的意思,也就是說,他是對中西方文學理論做比較研究的。他說他跟作家和作品的距離,用“隔靴搔癢”都還嫌太近了,應該是在靴子外麵包一層皮子之後再搔。因為搞文學評論的人對別人嘔心瀝血泡製出來的文學作品指手劃腳,而搞文學理論比較研究的人,則對文學評論家嘔心瀝血折騰出來的文學評論指手劃腳。那麽誰對搞文學理論比較研究的人指手劃腳呢?
艾米說:“當然是他們的女朋友或者老婆,所以說她們才是文學作品的終極審判者。”
不喜歡對人指手劃腳,是an棄文從商的原因之一。他比較愛說的話就是:自己寫不出漂亮的文學作品,也就罷了,還要指指戳戳地評價別人的心血?過份了點。而做文學理論比較研究的,竟然是指指戳戳別人的指指戳戳,那就太過分了。生可忍,熟不可忍。
私下裏,an常問艾米,如果這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麽文學評論,是不是中國文化就不存在了?一部,如果沒有人評價,究竟會發生什麽?
這樣的問題,艾米答不上來,不過那時候的艾米,年少氣盛,從來不承認世界上有自己答不上來的問題,所以總是很有理地說:“如果沒人評價,那些紅學家靠什麽謀生?如果沒有文學評論,那我爸爸靠什麽賺錢養家?”
an便會笑著說:“記下這句,以後編撰的時候用得上。”
所以艾米認為an是死硬愛國派,打死也不會出國的。他父母移民去加拿大後,也一直勸他去加拿大,辦探親移民也好,辦技術移民也好,總之是跟父母呆在一起就好。但an不以為然,他說:“我一個學英語、學文學的,到加拿大那種地方去幹什麽?去教加拿大人怎麽說他們的母語?還是去教他們中國文學?”
這種愛國的態度是好的,艾米當時也是很讚成的,因為她不想他去加拿大,怕他一去,自己就再也見不到他了,所以每每對他的這種想法大加鼓勵,看到一個中國移民在加拿大混得不好的故事,就拿來添油加醋地講給他聽。他起先是一本正經地聽,聽多了,就笑她:“艾米,你不用跟我搞愛國主義教育了,我不會跑那地方去的。隻怕有朝一日,你改變了主意,自己跑出國去了。”
一語成讖,現在真的是她自己跑出國來了。
艾米想,我跟an的情況不同呀,我是學英美文學的,我不出國,誰出國?在國內拿個英美文學的博士學位,誰把你當回事?不管怎麽說,你的英語也是跟著中國老師學出來的。
她記得他們係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中國老師什麽都可以教,就是不可以教英語口語,因為係裏信不過你的口語。英語係的口語課都是請外教教的。有一次,那所謂的外教,其實並不是英語的nativespeaker,而是比利時人,隻不過嫁了一個美國人,當丈夫來b大政治係教書的時候,妻子也就到英語係教口語,好像隻要是在美國呆過幾年的都可以教英語口語一樣。
既然是學人家的語言文學,就幹脆跑到別人的大本營去學。艾米到美國混個博士學位的決心是早就有了,但也是像她所有的決心一樣,想的時候是很慷慨激昂的,等到要幹的時候,就怕苦怕死,怕累怕輸,怕這怕那,所以遲遲按兵未動。後來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她居然把個留學美國的事搞成了。
即使是沒睡著的時候,她也是腦子空空如也,所以這一趟國際飛行,對她來說,就象中國巨龍一樣,“昏睡百年”,到了底特律,才“國人漸已醒”,不由得套了一下那個誰的名言:
那個誰說:“一覺醒來,我發現自己成了名人。”
艾米篡改為:“一覺醒來,我發現自己到了美國。”
(讀書人,竊個名句,不算偷,更何況還篡改過了,好歹也加入了自己的心血,至少是擁有聯合版權了。)
接機的當然不是jason,如果是,故事就不是這個寫法了。而且對五、六年前剛從中國到美國來的艾米來說,jason這個名字毫無特殊意義,因為她所認識的那個男孩,英文名並不叫jason,而是叫an,中文名當然不叫江成,而是叫成鋼。jason和江成都是他後來才用的名字,可能是為了逃避認識他的人,或者是表一下與過去劃清界限、脫胎換骨、重新做人的決心。
(不管是什麽原因,在艾米看來,都是該打pp的。)
艾米那時老是說:“艾米艾倫,親如家人,你是不是我的親哥哥?”
an就齜牙裂嘴:“你說得我汗毛立正,細胞跳舞,虧你——”
艾米從來不叫他成鋼,卻叫他“百煉”;不叫他an,卻叫他“poe”。這隻是她比較持之以恒的兩個稱呼,大多數時候,她幾乎過兩天就會想出一個新的詞來稱呼他,而他也早就習慣於她的瞬息萬變、有始無終了。不管她叫他什麽,他都是揚一揚眉毛,表示知道那是在叫他。
剛到美國的時候,艾米還不知道an就在她將要去的c大。她已經很久沒有他的消息了,也很久沒有費勁去打聽他的消息了。俗話說,“哀莫大於心死”,但艾米不舍得讓自己的心死掉,所以就安慰自己說:“隻當他已經死了”。
不過她也就是“隻當”一下。她知道他肯定沒死,他應該是在國內什麽地方。全國所有的省、自治州、直轄市,他都有可能去,就是不可能在國外,因為他是學比較文學的,而在中國,很多搞比較文學的是隸屬於中文係的,中文係的人出國?有當然是有,不過通常是換了專業,不然的話,萬裏迢迢跑到美國來學中文或者中國文學,總給人一種滑稽的感覺。
an跟著艾米的爸爸做研究生時,搞的是詩學研究,但你不要以為他是個詩人,像他自己說的那樣,他不僅算不上“詩人”,連“散文人”都算不上,最多最多,算個“雜文人”。
所謂“詩學”(poetics),其實是文學理論的意思,也就是說,他是對中西方文學理論做比較研究的。他說他跟作家和作品的距離,用“隔靴搔癢”都還嫌太近了,應該是在靴子外麵包一層皮子之後再搔。因為搞文學評論的人對別人嘔心瀝血泡製出來的文學作品指手劃腳,而搞文學理論比較研究的人,則對文學評論家嘔心瀝血折騰出來的文學評論指手劃腳。那麽誰對搞文學理論比較研究的人指手劃腳呢?
艾米說:“當然是他們的女朋友或者老婆,所以說她們才是文學作品的終極審判者。”
不喜歡對人指手劃腳,是an棄文從商的原因之一。他比較愛說的話就是:自己寫不出漂亮的文學作品,也就罷了,還要指指戳戳地評價別人的心血?過份了點。而做文學理論比較研究的,竟然是指指戳戳別人的指指戳戳,那就太過分了。生可忍,熟不可忍。
私下裏,an常問艾米,如果這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麽文學評論,是不是中國文化就不存在了?一部,如果沒有人評價,究竟會發生什麽?
這樣的問題,艾米答不上來,不過那時候的艾米,年少氣盛,從來不承認世界上有自己答不上來的問題,所以總是很有理地說:“如果沒人評價,那些紅學家靠什麽謀生?如果沒有文學評論,那我爸爸靠什麽賺錢養家?”
an便會笑著說:“記下這句,以後編撰的時候用得上。”
所以艾米認為an是死硬愛國派,打死也不會出國的。他父母移民去加拿大後,也一直勸他去加拿大,辦探親移民也好,辦技術移民也好,總之是跟父母呆在一起就好。但an不以為然,他說:“我一個學英語、學文學的,到加拿大那種地方去幹什麽?去教加拿大人怎麽說他們的母語?還是去教他們中國文學?”
這種愛國的態度是好的,艾米當時也是很讚成的,因為她不想他去加拿大,怕他一去,自己就再也見不到他了,所以每每對他的這種想法大加鼓勵,看到一個中國移民在加拿大混得不好的故事,就拿來添油加醋地講給他聽。他起先是一本正經地聽,聽多了,就笑她:“艾米,你不用跟我搞愛國主義教育了,我不會跑那地方去的。隻怕有朝一日,你改變了主意,自己跑出國去了。”
一語成讖,現在真的是她自己跑出國來了。
艾米想,我跟an的情況不同呀,我是學英美文學的,我不出國,誰出國?在國內拿個英美文學的博士學位,誰把你當回事?不管怎麽說,你的英語也是跟著中國老師學出來的。
她記得他們係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中國老師什麽都可以教,就是不可以教英語口語,因為係裏信不過你的口語。英語係的口語課都是請外教教的。有一次,那所謂的外教,其實並不是英語的nativespeaker,而是比利時人,隻不過嫁了一個美國人,當丈夫來b大政治係教書的時候,妻子也就到英語係教口語,好像隻要是在美國呆過幾年的都可以教英語口語一樣。
既然是學人家的語言文學,就幹脆跑到別人的大本營去學。艾米到美國混個博士學位的決心是早就有了,但也是像她所有的決心一樣,想的時候是很慷慨激昂的,等到要幹的時候,就怕苦怕死,怕累怕輸,怕這怕那,所以遲遲按兵未動。後來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她居然把個留學美國的事搞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