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府求援,楊誌並沒有在第一時間立即出兵,隻是從各地不斷調集人馬前來汴梁,讓人猜不透楊誌到底要做什麽,謝克家憤怒之下一頭衝進了留守司,質問楊誌:“為什麽不出兵增援”


    楊誌不屑地說:“幾十萬人,以多打少打成這樣,康王都已經跑了,張愨還以康王的名義要軍隊讓他們指揮,我要是派得少,解決不了事情,派得多,應天府那種能力能指揮嗎?他不願讓出指揮權嗎?誰知道會不會安排手下人暗地裏背叛,和金軍裏應外合?”


    楊誌的三個問題讓謝克家寒從心起,就象汴梁上下表現得那樣,他們對康王一方顯示了絕對的不信任,遠遠低於楊誌對趙野、範致虛、李綱的信任。張愨的做法是為了保證康王的聲譽,應天府指揮打贏了應天府的功勞,打輸了是楊誌派出的軍隊不得力,現在看,楊誌心理是一清二楚。謝克家氣急敗壞地說:“你這是詆毀?”


    楊誌冷笑著說:“康王的軍隊打過幾場勝仗?他的軍隊在太平時候不顧朝廷安排,搶劫汴梁、洛陽、關中的補給,平安的時候都損人利己,打仗的時候貪生怕死,我憑什麽要信任他們?我是汴梁留守,不能為了這樣的人,讓京畿路的軍民處於風險之中。”


    謝克家被堵得說不出一句話,許景衡把謝克家拉出大廳說:“康王打得太差,你們要是在物資上不搞那些小門道,楊誌肯定會出兵,現在的話,楊誌怎麽會冒險。應天府丟了與他無關,但要是汴梁丟了,楊誌怎麽向聖上和鄆王交代。謝大人,你們既然選擇了擁立康王,打算爭到最後,就要接受這些,要知道鄆王為了一個承諾,到現在還不肯接受爵位,你還是讓張愨低頭吧。”


    謝克家明白,楊誌是鐵了心的不會出兵,考慮再三,還是給張愨去了一封信說明情況,建議張愨交出兵權;張愨在謝克家去信後,得知金軍已經離應天府不到百裏,半日可至,終於同意將應天府所有軍隊的指揮權交給楊誌,楊誌才決定出軍,帶著楊沂中、劉琦、楊進、徐文、張用等部,共計四萬五千馬步軍出兵應天府。


    無論張愨還是楊誌,其實都做好了應天府城破的準備,張愨的書信到達應天府的時候,金軍應該已經兵臨城下;但是讓張愨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金軍的斥候到了城下,但是大軍遲遲不現。等三天以後,楊誌的援軍到達,完顏宗望撤軍了,完顏宗望讓無功而返的宋使杜時亮、宋汝為帶給楊誌一封信,說議和在即,自己學古人退避三舍,這次暫且收兵。


    楊誌問清楚斥候,金軍一直在四處搶掠物資人口,便明白完顏宗望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打下應天府,而是以攻代守,為穩定山東、徐州等地爭取時間。楊誌笑了笑,讓隨行的許景衡立即上書潤州,連完顏宗望的信一起送過去。


    宋汝為自然看過新的內容,見楊誌隻是笑笑,並沒有急著去追擊金軍,不由得怒氣上衝:“楊大人,你手握雄兵,金軍望風而逃,為什麽不一路北上,反而逗留汴梁?現在如此大好的局勢,為什麽不追擊?”


    楊誌看出宋汝為不過是一個憤青,淡淡地說:“這裏是康王的防區,康王的那些將領何在?北上,然後等著你們一個個投降金國,把主戰的將士們全部出賣,為你們日後在和談的要求上增加籌碼?李綱當初就是被你們這樣的人坑的,要不然李綱留在汴梁,最起碼汴梁城沒有那麽容易被打破。完顏宗望全部是騎兵,我軍追擊途中一旦拉開距離,很容易被金軍各個擊破。”


    宋汝為是真正的主戰派,聞言氣得臉色通紅,隻是沒辦法在軍事上反駁楊誌;看四周楊誌手下的將領都在點頭,宋汝為憋了半天說:“我和杜大人是奉康王和禮部尚書王雲的命令。”


    楊誌點頭說:“你還知道是康王的命令,你是朝廷命官,康王有資格議和嗎?你們隻能算是私下交易,所以你們首鼠兩端,隻是想留一條後路。告訴你們一個消息,王雲被老百姓打死了,死在真州;司農卿黃鍔死在揚州,替黃潛善擋了一劫。”


    杜時亮嚇了一跳,老百姓都這麽瘋狂,自己是不是繼續南下,要不然留在應天府或者汴梁,應該安全得多;杜時亮勉強笑道:“我和宋大人隻不過是跑腿的,上麵的事不大清楚,楊大人不讚成和談嗎?”


    “錯,我讚成和談。”楊誌掃過張愨等人不解的眼光,肯定地說:“和談可以盡早結束戰爭,讓宋金兩國的百姓過上好日子,但是和談的前提不可更改,就是大宋要收複中山、河間等地,金軍退到雄州、滄州以北。”


    “怎麽可能?”杜時亮原本以為楊誌有什麽高明的主意,聞言苦笑道:“楊大人,下官明白,但是中原百姓的生死總比一個人的顏麵重要,現在大宋沒有能力奪回這些地方。”


    楊誌搖頭說:“杜大人,你不適合去和金人談判,沒有看到金人的高明之處,隨著劉豫等人降金,金人可以像遼國一開始的那樣,利用漢人來管理山東、河北,直接讓老百姓安穩下來,要是假以時日,再讓某個人像張邦昌那樣稱王,王師北伐的難度就會成十倍百倍的增加。你是飽讀史書的人,張元,李昊的故事總該記得,所以你們和金人玩弄手段爭取時間,金人何嚐不也是這麽做,但是雙方的消息傳開,對我們的不良影響比對金人的影響大。”


    杜時亮呆了呆,苦笑道:“楊大人果然高明。”


    宋汝為看著楊誌的眼光也從憤怒轉為崇敬,出使之前,應天府也進行過辯論,但是沒有一個人像楊誌這樣看得深遠;楊誌笑笑說:“你們兩個也辛苦了,等差使交了,要是有想法,到汴梁來找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鈒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雲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雲客並收藏鈒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