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先看到的是外城的城牆牆基,那是兩米多高的夯土基座,寬達十來米,像一道天然生成的大堤壩,綿延到遠處。這個基座上麵,原本應有一方方巨大的磚石砌成的雄偉高牆,可惜這兒不是吳哥窟所藏身的原始森林,而是敞亮開闊的東北平原,一座廢棄的城市很難保存住一點什麽,能用人力拿得走的一切都被人們拿走了,一代又一代,角角落落都被搜尋得幹幹淨淨,就剩下這一道泥土夯成的基座,生著草,長著樹,靜靜地呆著。再往裏走,看到了也同樣是拿不走的城門台基和柱礎。據說還無意地或有計劃地從地下挖出過不少零星物件,蛛絲馬跡集中在一起,再加上一些史料佐證,昔日都城的規模已影影綽綽地可以想見。


    從遺址看,這個被稱為上京龍泉府的渤海國首都由外城、內城、宮城三重環套組成,外城周長30餘裏。全城由一條貫通南北的寬闊大道分成東西兩區,又用10餘條主要街道分隔成許多方塊區域,完全是唐朝首府長安的格局和氣派。京城的北半部即是統治者辦公和居住的宮城,城牆周長也有5裏,內中排列著5座金碧輝煌的宮殿,東牆外則是禦花園,有湖泊,有亭榭,有假山。宮城中一個最完整的遺物是文獻上查得到的一口井,叫“八寶琉璃井”,井壁由玄武岩石砌成,幾乎沒有任何損壞。我在井口邊上盤桓良久,想象著千餘年來在它身邊發生的一切。它波光一閃,就像是一隻看得太多而終於看倦了的冷眼。


    一路上陪著我參觀的牡丹江文化局副局長劉平先生以前曾負責過這裏的發掘和管理工作,他說,從種種材料看,這座城市在公元8世紀至9世紀之間可能是亞洲最大的都市之一,當時不僅是渤海國的百城之首,而且是東北亞地區的貿易樞紐,把遙遠的長安和日本連成一條經濟通道。人們從一個簡單的比較就可推斷出當時這座城市的繁華:這座都城西部和北部的牡丹江上竟密密地排列著5座跨江大橋的橋墩遺跡,而今,附近很大的一片土地上數萬人的現代繁忙生活,隻一座橋就綽綽有餘,想一想,當日該是一副何等樣的景象!這樣一座城市,真會消失得如此徹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之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餘秋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餘秋雨並收藏中國之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