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用雙手摩挲中華大地。


    有高山,有深穀,有大河,有莽原。但是,為什麽手下總有一些黏黏糊糊的感覺?定睛細看,那些地方都顯得陰暗朦朧。


    中華大地和中華曆史本該更加敞亮爽利,本該有更多萬人景仰的聖哲、白馬凱旋的英雄。然而,誰都看到,事情一直不是這樣。原因是,有密密麻麻的一群特殊人物悄悄地掌控了不小的局麵。


    我們居然常常把他們忽略了,遺忘了。


    這群人物不是英雄豪傑,也未必是元凶巨惡。他們的社會地位可能極低,也可能很高。就文化程度論,他們可能是文盲,也可能是學者。很難說他們是好人壞人,但由於他們的存在,許多鮮明的曆史形象漸漸變得癱軟、迷頓、暴躁,許多簡單的曆史事件一一變得混沌、曖昧、肮髒,許多祥和的人際關係慢慢變得緊張、尷尬、凶險,許多響亮的曆史命題逐個變得黯淡、紊亂、荒唐。


    他們起到了如此巨大的作用,但他們並沒有明確的政治主張,他們的全部所作所為並沒有留下清楚的行為印記,他們絕不想對什麽負責,而且確實也無法讓他們負責。他們是一團驅之不散又不見痕跡的腐濁之氣,他們是一堆飄忽不定的聲音和眉眼。


    你終於憤怒了,聚集起萬鈞雷霆準備轟擊,沒想到這些聲音和眉眼也與你在一起憤怒,你突然失去了轟擊的對象。你想不予理會,掉過頭去,但這股腐濁氣卻又悠悠然地不絕如縷。


    我相信,曆史上許多鋼鑄鐵澆般的政治家、軍事家最終悲愴辭世的時候,最痛恨的不是自己明確的政敵和對手,而是曾經給過自己很多膩耳的佳言和突變的臉色,最終還說不清究竟是敵人還是朋友的那些人物。


    處於彌留之際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顫動著嘴唇艱難地吐出一個詞:“小人……”


    ——不錯,小人。這便是我這篇文章要寫的主角。


    小人是什麽?如果說得清定義,他們也就沒有那麽可惡了。小人是一種很難定位和把握的存在,約略能說的隻是,這個“小”,既不是指年齡,也不是指地位。小人與小人物,是兩碼事。


    在一本書上看到歐洲的一則往事。數百年來一直親如一家的一個和睦村莊,突然產生了鄰裏關係的無窮麻煩,本來一見麵都要真誠地道一聲“早安”的村民們現在都怒目相向。沒過多久,幾乎家家戶戶都成了仇故,挑釁、毆鬥、報複、詛咒天天充斥其間,大家都在想方設法準備逃離這個恐怖的深淵。


    可能是教堂的神甫產生了疑惑吧,他花了很多精力調查緣由。終於真相大白,原來不久前剛搬到村子裏來的一位巡警的妻子是個愛搬弄是非的長舌婦,全部惡果都來自於她不負責任的竊竊私語。村民知道上了當,不再理這個女人,她後來很快搬走了。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村民間的和睦關係再也無法修複。解除了一些誤會,澄清了一些謠言,表層關係不再緊張,然而從此以後,人們的笑臉不再自然,即便在禮貌的言辭背後也有一雙看不見的疑慮眼睛在晃動。大家很少往來,一到夜間早早地關起門來,誰也不理誰。


    我讀到這個材料時,事情已過去了幾十年。作者寫道,直到今天,這個村莊的人際關係還是又僵又澀、不冷不熱。


    對那個竊竊私語的女人,村民們已經忘記了她講的具體話語,甚至忘記她的容貌和名字。說她是壞人吧,看重了她,但她實實在在地播下了永遠也清除不淨的罪惡的種子。說她是故意的吧,那也強化了她,她對這個村莊未必有什麽爭奪某種權力的企圖。說她僅僅是言辭失當吧,那又過於寬恕了她,她做這些壞事帶有一種近乎本能的衝動。對於這樣的女人,我們所能給予的還是那個詞:小人。


    小人的生存狀態和社會後果,由此可見一斑。


    這件歐洲往事因為有前前後後的鮮明對比,有那位神甫的艱苦調査,居然還能尋找到一種答案。然而誰都明白,這在“小人事件”中屬於罕例。絕大多數“小人事件”是找不到這樣一位神甫、這麽一種答案的。我們隻要稍稍閉目,想想古往今來、遠近左右,有多少大大小小、有形無形的“村落”被小人糟蹋了而找不到事情的首尾?


    由此不能不由衷地佩服起孔老夫子和其他先秦哲學家來了,他們那麽早就濃濃地劃出了“君子”和“小人”的界限。誠然,這兩個概念有點模糊,相互間的內涵和外延都有很大的彈性,但後世大量新創立的社會範疇都未能完全地取代這種古典劃分。


    孔夫子提供這個劃分,是為了弘揚君子、提防小人。但是,後來人們常常為了空洞的目標和眼前的實利淡化這個劃分,於是,我們長久地放棄這個劃分之後,小人就像失去監視的盜賊、衝決堤岸的洪水,洶湧泛濫。


    結果,不願多說小人的中國曆史,小人的陰影反而越來越濃。他們組成了道口路邊上密密層層的許多暗角,使得本來就已經十分艱難的民族步履,在那裏趔趄、錯亂,甚至回頭轉向,或拖地不起。即便是智慧的光亮、勇士的血性,也對這些黴苔斑斑的角落無可奈何。


    二


    然而,真正偉大的曆史學家是不會放過小人的。司馬遷在撰寫《史記》的時候就發現了這個曆史症結,於是在他冷靜的敘述中時時迸發出一種激憤。


    例如,司馬遷寫到過發生在公元前五二七年的一件事。那年,楚平王要為自己的兒子娶一門媳婦,選中的姑娘在秦國,於是就派出一名叫費無忌的大夫前去迎娶。費無忌看到姑娘長得極其漂亮,眼睛一轉,就開始在半道上動腦筋了。


    ——我想在這裏稍稍打斷,與讀者一起猜測一下他動的是什麽腦筋,這會有助於我們理解小人的行為特征。


    看到姑娘漂亮,估計會在太子那裏得寵,於是一路上百般奉承,以求留下個好印象。這種腦筋,雖不高尚卻也不邪惡,屬於尋常世俗心態,不足為奇,算不上我們所說的小人;看到姑娘漂亮,想入非非,企圖有所沾染,暗結某種私情。這種腦筋,竟敢把一國的太子當做情敵,簡直膽大妄為。但如果付諸實施,倒也算是人生的大手筆,為了情欲無視生命,即便荒唐也不是小人作為。


    費無忌動的腦筋完全不同,他認為如此漂亮的姑娘應該獻給正當權的楚平王。


    盡管太子娶親的事已經國人皆知,盡管迎娶的車隊已經逼近國都,盡管楚宮裏的儀式已經準備妥當,費無忌還是騎了一匹快馬,搶先直奔王宮。他對楚平王描述了秦國姑娘的美貌,說反正太子此刻與這位姑娘尚未見麵,大王何不先娶了她,以後再為太子找一門好的呢?楚平王好色,被費無忌說動了心,但又覺得事關國家社稷的形象和承傳,必須小心從事,就重重拜托費無忌一手操辦。三下兩下,這位原想來做太子妃的姑娘,轉眼成了公公楚平王的妃子。


    事情說到這兒,我們已經可以分析出小人的幾條行為特征了:


    其一,小人見不得美好。小人也能發現美好,有時甚至發現得比別人還敏銳,但不可能對美好投以由衷的虔誠。他們總是眯縫著眼睛打量美好事物,眼光時而發紅時而發綠,時而死盯時而躲閃,隻要一有可能就忍不住要去擾亂、轉嫁,竭力作為某種隱潛交易的籌碼加以利用。


    美好的事物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災難,但最消受不住的卻是小人的作為。蒙昧者可能致使明珠暗投,強蠻者可能致使玉石俱焚,而小人則鬼鬼祟祟地把一切美事變成醜聞。因此,美好的事物可以埋沒於荒草黑夜間,可以展露於江湖莽漢前,卻斷斷不能讓小人染指或過眼。


    其二,小人見不得權力。不管在什麽情況下,小人的注意力總會拐彎抹角地繞向權力的天平;在旁人看來根本繞不通的地方,他們也能飛簷走壁繞進去。他們敢於大膽損害的,一定是沒有權力或權力較小的人。他們表麵上是曆盡艱險為當權者著想,實際上隻想著當權者手上的權力。但作為小人,他們對權力本身並不迷醉,隻迷醉權力背後自己有可能得到的利益。因此,乍一看他們是在投靠誰、背叛誰、效忠誰、出賣誰,其實他們壓根兒就沒有穩定的對象概念,隻有實際私利。


    其三,小人不怕麻煩。上述這件事,按正常邏輯來考慮,即便想做也會被可怕的麻煩所嚇退,但小人是不怕麻煩的。怕麻煩做不了小人,小人就在麻煩中成事。小人知道,越麻煩越容易把事情搞渾,隻要自己不怕麻煩,總有怕麻煩的人。當太子終於感受到與秦國姑娘結婚的麻煩時,當大臣們也明確覺悟到阻諫的麻煩時,這件事也就辦妥了。


    其四,小人辦事效率高。小人急於事功又不講規範,有明明暗暗的障眼法掩蓋著,辦起事來幾乎遇不到阻力,能像遊蛇般靈活地把事情迅速搞定。他們善於領會當權者難以啟齒的隱憂和私欲,把一切化解在頃刻之間,所以在當權者眼裏,他們的效率更是雙倍的。有當權者支撐,他們的效率就更高了。費無忌能在為太子迎娶的半道上發起一個改變皇家婚姻方向的駭人行動而居然快速成功,便是例證。


    暫且先講這四項行為特征吧,司馬遷對此事的敘述還沒有完,讓我們順著他的目光繼續看下去——


    費無忌辦成了這件事,既興奮又慌張。楚平王越來越寵信他了,這使他滿足,但靜心一想,這件事上受傷害最深的是太子,而太子是遲早會掌大權的,那今後的日子怎麽過呢?


    他開始在楚平王耳邊遞送小話:“那件事情之後,太子對我恨之入骨,那倒罷了,我這麽個人也算不得什麽,問題是他對大王您也怨恨起來,萬望大王戒備。太子已握兵權,外有諸侯支持,內有他的老師伍奢幫著謀劃,說不定哪一天要兵變呢!”


    楚平王本來就覺得自己對兒子做了虧心事,兒子一定會有所動作,現在聽費無忌一說,心想果不出所料。於是立即下令殺死太子的老師伍奢、伍奢的長子伍尚,進而又要捕殺太子。太子和伍奢的次子伍員,隻得逃離楚國。


    從此之後,連年的兵火就把楚國包圍了。逃離出去的太子是一個擁有兵力的人,自然不會甘心;伍員則發誓要為父兄報仇,曾一再率吳兵伐楚。許多連最粗心的曆史學家也不得不關注的著名軍事征戰,此起彼伏。


    然而楚國人民記得,這場彌天大火的最初點燃者是小人費無忌。大家咬牙切齒地用極刑把這個小人處死了,但整個國土早已滿目瘡痍。


    ——在這兒我又要插話。順著事件的發展,我們又可把小人的行為特征延續幾項了:


    其五,小人不會放過被傷害者。小人在本質上是膽小的,他們的行動方式使他們不必害怕具體操作上的失敗,但卻不能不害怕報複。設想中的報複者當然是被他們傷害的人,於是他們的使命注定是要連續不斷地傷害被傷害者。你如果被小人傷害了一次,那麽等著吧,第二次、第三次更大的傷害在等著你。因為不這樣做,小人缺少安全感。楚國這件事,受傷害的無疑是太子,費無忌深知這一點,因此就無以安生,必欲置之死地才放心。小人不會憐憫,不會懺悔,隻會害怕,但越害怕越凶狠,一條道走到底。


    其六,小人需要博取同情。明火執仗的強盜、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是惡人而不是小人,小人沒有這份膽氣,需要掩飾和躲藏。他們反複向別人解釋,自己是天底下受損失最大的人,自己是弱者,弱得不能再弱了,似乎生就是被別人欺侮的料。在他們企圖吞食別人產權、名譽乃至身家性命的時候,他們甚至會讓低沉的喉音、含淚的雙眼、顫抖的臉頰、欲說還休的語調一起上陣,邏輯說不圓通時便哽哽咽咽地糊弄過去,你還能不同情?而費無忌式的小人則更進一步,努力把自己打扮成一心為他人、為上司著想而招致禍殃的人,那自然就更值得同情了。職位所致,無可奈何,一頭是大王,一頭是太子,我小小一個侍臣有什麽辦法?苦心斡旋卻兩頭受氣,真是何苦來著?這樣的話語,從古到今我們聽到的還少嗎?


    其七,小人必須用謠言製造氣氛。小人要借權力者之手或起哄者之口來衛護自己,必須繪聲繪色地謊報敵情。費無忌謊報太子和太子的老師企圖謀反攻城的情報,便是引起以後巨大災禍的直接誘因。說謊和造謠是小人的生存本能,但小人多數是有智力的,他們編織的謊言要取信於權勢和輿情,必須大體上合乎淺層邏輯,讓不習慣實證考察的人一聽就立即產生情緒反應。因此,小人的天賦就在於能熟練地使謊言編織得合乎情理。他們是一群有本事誘使偉人和庸人全都沉陷進謊言迷宮而不知回返的能工巧匠。


    其八,小人最終控製不了局勢。小人精明而缺少遠見,因此他們在製造一個個具體的惡果時並沒有想這些惡果最終組接起來將會釀成一個什麽樣的結局。當他們不斷調唆權勢和輿情的初期,似乎一切順著他們的意誌在發展,而當權勢和輿情終於勃然而起揮灑暴力的時候,連他們也不能不瞠目結舌、騎虎難下了。小人完全控製不了局麵,但人們不會忘記他們是這些災難的最初責任者。平心而論,當楚國一下子陷於鄰國攻伐而不得不長年以鐵血為生的時候,費無忌也已經束手無策,做不得什麽好事也做不得什麽壞事了。但最終受極刑的仍然是他,司馬遷以巨大的厭惡使之遺臭萬年的也是他。小人的悲劇,正在於此。


    三


    解析一個費無忌,我們便約略觸摸到了小人的一些行為特征,但這對了解整個小人世界還是遠遠不夠的。小人,還沒有被充分研究。


    我理解我的同道,誰也不願往小人的世界深潛,因為這委實是一件令人氣悶乃至惡心的事。既然生活中避小人唯恐不遠,為何還要讓自己的筆去長時間地沾染他們呢?


    但是,回避顯然不是辦法。既然人們都遇到了這個夢魘卻缺少人來呼喊,既然呼喊幾下說不定能把夢魘暫時驅除一下,既然暫時的驅除有助於增強人們對於正義的信心,那麽,為什麽要回避呢?


    我認為,小人之為物,不能僅僅看成是個人道德品質的畸形,這是一種曆史的需要。


    中國式的人治專製隱秘多變,迫切需要一批這樣的人物:他們既能詭巧地遮掩隱秘,又能適當地把隱秘裝飾一下昭示天下;既能靈活地適應變動,又能莊嚴地在變動中翻臉不認人;既能從心底裏蔑視一切崇高,又能把統治者的心思洗刷成光潔的規範。


    這樣一批人物,需要有敏銳的感知能力、快速的判斷能力、周密的聯想能力、有效的操作能力,但卻萬萬不能有穩定的社會理想和個人品格。從這個意義上說,小人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對極權專製體製的填補。


    為了極權專製的利益,這些官場小人能夠把人之為人的人格基座踩個粉碎,並由此獲得一種輕鬆,不管幹什麽事都不存在心理障礙。人性、道德、信譽、承諾、盟誓可以一一丟棄,朋友之誼、骨肉之情、羞恥之感、惻隱之心也可以一一拋開,這便是極不自由的專製社會所哺育出來的“自由人”。


    這種“自由人”在中國下層社會某些群落獲得了呼應。


    我所說的這些群落不是指窮人,貧窮不等於高尚卻也不直接通向邪惡,我甚至不是指強盜,強盜固然邪惡卻也有自己的道義規範,否則無以合夥成事,無以長久立足,何況他們時時以生命作為行為的代價;我當然也不是指娼妓,娼妓付出的代價雖然不是生命卻也是夠痛切的,在人生的絕大多數方麵,她們都要比官場小人貞潔。


    與官場小人真正呼應得起來的,是社會下層的那樣一些低劣群落:惡奴、乞丐、流氓、文痞。


    惡奴、乞丐、流氓、文痞一旦窺知堂堂朝廷要員也與自己一般行事處世,也便獲得了巨大的鼓舞,成了中國封建社會中最有資格自稱“朝中有人”的皇親國戚。


    這種遙相對應產生了一個遼闊的中間地帶。一種巨大的小人化、卑劣化運動,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了。上有朝廷楷模,下有社會根基,那就滋生蔓延吧,有什麽力量能夠阻擋呢?


    那麽,就讓我們以惡奴型、乞丐型、流氓型、文痞型的分類,再來更仔細地看一看小人。


    惡奴型小人:


    本來,為人奴仆也是一種社會構成,並沒有可羞恥或可炫耀之處。但其中有些人,成了奴仆便依仗主子的聲名欺侮別人,主子失勢後卻又對主子本人惡眼相報,甚至平日在對主子低眉順眼之時也不時窺測著吞食主子的各種可能。這便是惡奴了,而惡奴則是很典型的一種小人。


    謝國楨先生的《明季奴變考》詳細敘述了明代末年江南一帶仕宦縉紳家奴鬧事的情景,其中涉及我們熟悉的張溥、錢謙益、顧炎武、董其昌等文化名人的家奴。這些家奴或是仗勢欺人,或是到官府誣告主人,或是鼓噪生事席卷財物,使政治大局本來已經夠混亂的時代更加混亂。


    為此,孟森先生曾寫過一篇《讀明季奴變考》的文章,說明這種奴變其實說不上階級鬥爭。因為當時江南固然有不少做了奴仆而不甘心的人,卻也有很多明明不必做奴仆而一定要做奴仆的人,這便是流行一時的找豪門投靠之風。


    本來生活已經挺好,但想依仗豪門以逃避賦稅、橫行鄉裏,便成群結隊地簽訂契約賣身為奴。“賣身投靠”這個詞就是這樣來的。孟森先生說,前一撥奴仆剛剛狠狠地鬧過事,後一撥人又樂嗬嗬地前來投靠為奴,這算什麽階級鬥爭呢?


    乞丐型小人:


    因一時的災荒行乞,是值得同情的,但是,把行乞當做一種習慣性職業,進而滋生出一種群體性的心理模式,則必然成為社會公害。


    乞丐心理的基點,在於以自穢、自弱為手段,點滴而又快速地完成著對他人財物的占有。乞丐型小人的心目中沒有明確的所有權概念,他們認為世間的一切都不是自己的,又都是自己的。隻要舍得犧牲自己的人格形象來獲得人們的憐憫,不是自己的東西也可能轉換成自己的東西。他們的腳永遠踩踏在轉換所有權的滑輪上,獲得前語調誠懇讓人流淚,獲得後立即翻臉不認人。


    乞丐一旦成群結幫,誰也不好對付。《清稗類鈔·乞丐類》載:“江蘇之準、徐、海等處,歲有以逃荒為業者,數百成群,行乞於各州縣,且至鄰近各省,光緒初為最多。”最古怪的是,這幫浩浩蕩蕩的乞丐還攜帶著蓋有官印的“護照”,到了一個地方行乞簡直成了一種堂堂公務。


    行完乞,他們又必然會到官府賴求,再蓋一個官印,作為向下一站行乞的“簽證”。官府雖然也皺眉,但經不住死纏,既是可憐人,行乞又不算犯法,也就一一蓋了章。


    由這個例證聯想開去,生活中隻要有人肯下決心用乞丐手法來獲得什麽,遲早總會達到目的。


    流氓型小人:


    當惡奴型小人終於被最後一位主子所驅逐時,當乞丐型小人終於有一天不願再扮可憐相時,這就變成了流氓型小人。


    《明史》中記述過一個叫曹欽程的人,已經做了吳江知縣,還要托人認宦官魏忠賢做父親,其獻媚的態度最後連魏忠賢本人也看不下去了,說他是敗類,撤了他的官職。他竟當場表示:“君臣之義已絕,父子之恩難忘。”


    不久,魏忠賢陰謀敗露,曹欽程被算作同黨關入死牢。他也沒覺得什麽,天天在獄中搶掠其他罪犯夥食,吃得飽飽的。


    這個曹欽程,起先無疑是惡奴型小人,但失去主子,到了死牢,便自然地轉化為流氓型小人。我做過知縣怎麽著?照樣敢把殺人犯嘴邊的飯食搶過來塞進嘴裏!你來打嗎?我已經咽下肚去了,反正遲早要殺頭,還怕打?——人到了這一步,說什麽也多餘了。


    流氓型小人比其他類型的小人顯得活躍。他們像玩雜耍一樣交替玩弄著誣陷、偷聽、恫嚇、欺詐、出爾反爾、背信棄義、引蛇出洞、聲東擊西等技法,別人被這一切搞得淚血斑斑,他們卻談笑自若,全然不往心裏放。


    流氓型小人乍一聽似乎多是年輕人,其實未必。他們的所作所為是時間積累的惡果,因此有不少倒是上了一點年歲的。謝國楨先生曾經記述明末江蘇太倉沙溪一個叫顧慎卿的人,他做過家奴,販過私鹽,也在衙門裏混過事,人生曆練極為豐富,到老在鄉間組織一批無賴子不斷騷擾百姓。史書對他的評價是三個字“老而黠”,簡潔地概括了一個真正到位的流氓型小人的典型。街市間那些有流氓習氣的年輕人並不屬於這個範圍。


    文痞型小人:


    當上述各種小人獲得一種文化載體或文化麵具時,那就成了文痞型小人。


    明明是文人卻被套上了一個“痞”字,是因為他們的行事方式與市井小痞子有很多共同之處。例如,他們都是以攻擊他人作為第一特征,攻擊的方式是擲穢潑汙,侵犯他人的名譽權,對於自己的劣行即使徹底暴露也絕不道歉,立即轉移一個話題永遠糾纏下去,如此等等。


    但是,文痞型小人畢竟還算文人,懂得偽裝自己的文化形象,因此一定把自己打扮得慷慨激昂、疾惡如仇。他們知道當權者最近的心思,也了解當下輿論的熱點,總是拋出一個個最吸引眾人注意力的話題作為攻擊的突破口,順便讓自己成為公眾人物。


    在古代,血跡斑斑的文字獄的形成,最早的揭發批判者就是他們;在現代,“文革”中無數冤假錯案的出現,最早的揭發批判者也是他們,在當代,借用媒體的不良權力一次次圍啄文化創造者,致使文化嚴重滯後的,也是他們。他們不斷地引導民眾追惡尋惡,而最大的惡恰恰正是他們自己。


    我曾經做過幾次試驗,讓一些德行高尚的文化人來排列古代、現代、當代的文痞型小人名單,結果居然高度一致,可見要識破他們並不難。但是,在當今中國,文痞型小人仍然特別具有欺騙性和破壞性,因為他們利用廣大民眾對於文化的茫然,對於報刊的迷信,把其他類型小人的局部惡濁裝潢成了一種廣泛的社會汙染。因此,他們是所有小人中最惡劣的一群。


    影響雖大,但他們的人數並不多,這可能要歸功於中國古代的君子觀念的滲透。曆來許多文人有言辭偏激、嘲謔成性、行止不檢、表裏不一等缺點,都不能目之為文痞型小人。


    四


    值得深思的是,有不少小人並沒有什麽權力背景、組織能力和敢死精神,為什麽正常的社會群體對他們也失去了防禦能力?如果我們不把責任全部推給此前的專製王朝,在我們身邊是否也能找到一點原因?


    好像能找到一些。


    第一,觀念上的缺陷。


    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社會上特別痛恨的都不是各種類型的小人。我們痛恨口出狂言的青年,我們痛恨死死糾纏異性的情癡,我們痛恨極端的激進派或保守派,我們痛恨跋扈、妖惑、酸腐、固執,我們痛恨這痛恨那,卻不會痛恨那些沒有立場的遊魂、轉瞬即逝的笑臉、無法驗證的美言、無可檢收的許諾。


    很長時間我們都以某種意識形態的立場決定自己的情感投向,而小人在這方麵是無可無不可的,因此容易同時討好兩麵,至少被兩麵都看成中間狀態的友鄰。


    我們厭惡愚昧,小人智商不低;我們厭惡野蠻,小人在多數情況下不幹血淋淋的蠢事。結果,我們苛刻地垂顧著各色人等,卻獨獨把小人給放過了。


    第二,情感上的牽扯。


    小人是善於做情感遊戲的,這對很多勞於事功而深感寂寞的好人來說正中下懷。


    在這個問題上小人與正常人的區別是:正常人的情感交往是以袒示自我的內心開始的,小人的情感遊戲是以揣摩對方的需要開始的。小人往往揣摩得很準,人們一下就進入了他們的陷阱,誤認他們為知己。小人就是那種沒有一個真正的朋友卻曾有很多人把他誤認為知己的人。


    到後來,人們也會漸漸識破他們的真相,但既有舊情牽連,不好驟然翻臉。


    我覺得中國曆史上特別能在情感的迷魂陣中識別小人的是兩大名相:管仲和王安石。他們的千古賢名,有一半就在於他們對小人的防範上。


    管仲輔佐齊桓公時,齊桓公很感動地對他說:“我身邊有三個對我最忠心的人,一個為了侍候我自願做太監,把自己閹割了;一個來做我的臣子後整整十五年沒有回家看過父母,另一個更厲害,為了給我滋補身體居然把自己兒子殺了做成羹給我吃!”


    管仲聽罷便說:“這些人不可親近,他們的作為全部違反人的正常感情,怎麽還談得上對你的忠誠?”齊桓公聽了管仲的話,把這三個小人趕出了朝廷。


    管仲死後,這三個小人卷土重來,果然鬧得天翻地覆。


    王安石一生更是遇到很多小人,難於盡舉,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諫議大夫程師孟,他有一天竟然對王安石說,他目前最恨的是自己身體越來越好,而自己的內心卻想早死。王安石很奇怪,問他為什麽,他說:“我先死,您就會給我寫墓誌銘,好流傳後世了。”


    王安石一聽就掂出了這個人的人格重量,不再理會。


    隻有像管仲、王安石這樣,小人們所布下的情感迷魂陣才能破除,但對很多人物來說,幾句好話一聽心腸就軟,小人要俘虜他們易如反掌。


    第三,心態上的恐懼。


    小人和善良人們往往有一段或短或長的情誼上的“蜜月期”。當人開始有所識破的時候,小人的撒潑期也就來到了。


    平心而論,對於小人的撒潑,多數人是害怕的。小人不管實際上膽子多小,撒起潑來有一種玩命的表象。好人雖然不見得都怕死,但死也要死在像樣的地方;與小人玩命,他先潑你一身髒水,把是非顛倒得讓你成為他的同類,就像拉進一個泥潭翻滾得誰的麵目也看不清,這樣的死法多窩囊!


    因此,小人們用他們的肮髒,擺開了一個比世界上任何真正的戰場都令人恐怖的混亂方陣,使再勇猛的鬥士都隻能退避三舍。


    在很多情況下小人不是與你格鬥而是與你死纏。他們知道你沒有這般時間、這般口舌、這般耐心、這般情緒,他們知道你即使發火也有熄火的時候,隻要繼續纏下去總會有你的意誌到達極限的一刻。他們也許看到過古希臘的著名雕塑《拉奧孔》,那對強勁的父子被滑膩膩的長蛇終於纏到連呼號都發不出聲音的地步。想想那尊雕塑吧,你能不怕?


    有沒有法律管小人?很難。小人基本上不犯法。這便是小人更讓人感到可怕的地方。《水滸傳》中的無賴小人牛二纏上了英雄楊誌,楊誌一躲再躲也躲不開,隻能把他殺了,但犯法的是楊誌,不是牛二。


    小人用卑微的生命粘貼住一具高貴的生命,高貴的生命之所以高貴就在於受不得汙辱,然而高貴的生命不想受汙辱就得付出生命的代價,一旦付出代價後人們才發現生命的天平嚴重失衡。


    這種失衡又倒過來在社會上普及著新的恐懼:與小人較勁犯不著。中國社會流行的那句俗語“我惹不起,總躲得起吧”實在充滿了無數次失敗後的無奈情緒。誰都明白,這句話所說的不是躲盜賊,不是躲災害,而是躲小人。好人都躲著小人,久而久之,小人被一些無知者羨慕,他們的隊伍擴大了。


    第四,策略上的失誤。


    中國曆史上很多不錯的人物在對待小人的問題上每每產生策略上的失誤。在道與術的關係上,他們雖然崇仰道,但因為整個體製的束縛,無法真正行道,最終都垂青於術,名為韜略,實為政治實用主義。


    這種政治實用主義的一大特征,就是用小人的手段來對付政敵。這樣做初看頗有實效,其實後果嚴重。政敵未必是小人,利用小人對付政敵,在某種意義上是利用小人撲滅政見不同的君子,在文明構建上是一大損失。


    如果是利用小人來對付小人,那就會使被利用的那撥小人處於被弘揚的地位,一旦成功,小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邏輯將邀功論賞,發揚光大。


    中國曆史上許多英明君主、賢達臣將往往在此處失誤,他們獲得了具體的勝利,但勝利果實上充滿了小人灌注的毒汁。他們隻問果實屬於誰而不計果實的性質。因此,無數次即便是好人的成功,也未必能構成文明的積累。


    第五,靈魂上的對應。


    有不少人,就整體而言不能算是小人,但在特定的情勢和境遇下,靈魂深處也會悄然滲透出一點小人情緒,這就與小人們的作為對應起來了,成為小人鬧事的幫手和起哄者。


    謠言和謊言為什麽有那麽大的市場?按照正常的理性判斷,大多數謠言是很容易識破的,但居然會被智力並不太低的人大規模傳播,原因隻能說是傳播者對謠言有一種潛在的需要。


    隻要想一想曆來被謠言攻擊的對象,大多是那些有理由被別人暗暗嫉妒卻沒有理由被公開詆毀的人物,我們就可明白其中的奧秘了。謠言為傳謠、信謠者而設。按接受美學的觀點,謠言的生命紮根於傳謠、信謠者的心底。如果沒有這個根,一個謠言便如小兒夢囈,腐叟胡謅,會有什麽社會影響呢?


    一切正常人都會有失落的時候,失落中很容易滋長嫉妒情緒,一聽到某個得意者有什麽問題,心裏立即獲得了某種竊竊自喜的平衡,也不管起碼的常識和邏輯,也不做任何調查和印證,立即一哄而起,形成圍啄。


    更有一些人,平日一直遺憾自己在名望和道義上的欠缺,一旦小人提供一個機會能在攻擊別人過程中獲得這種補償,也會在猶豫再三之後探頭探腦地出來,成為小人的同夥。


    如果僅止於內心的些微需要試圖滿足,這樣的陷落也是有限度的,良知的警覺會使他們拔身而走。但也有一些人,開始隻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內心對立而已,而一旦與小人合伴成事後又自恃自傲,良知麻木,越沉越深,那他們也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小人而難以救藥了。


    從這層意義上說,小人最隱秘的土壤,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即便是吃夠了小人苦頭的人,一不留神也會在自己的某個精神角落為小人挪出空地。


    五


    那麽,到底應該怎麽辦呢?


    顯然沒有消解小人的良方。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能做的事情很少。


    我認為,最根本的是要不斷擴大君子的隊伍,改變君子和小人的數量對比。一定需要有一批人成為比較純粹的君子,而不受任何小人生態的誘惑。


    君子的古代標準,也就是他們與小人的原始區別,我們的祖先早有教導,例如“君子懷德”、“君子坦蕩蕩”、“君子求諸己”、“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等等。這些教導,對君子的風範、目標和生態作了經典描述。君子的現代標準,就要在這個基礎上增加一係列全人類公認的價值標準,諸如人權、人道、民主、自由、互助、慈善、環保,等等,並由此展現出更加關愛蒼生、犧牲自我、溫和堅毅、光明磊落的風範。


    真正的君子行跡,是一種極其美好的人生體驗。隻要認真投入,很快就能發現,自己什麽也不害怕了。過去想做君子而猶豫,不就是害怕小人嗎?一旦成了真君子,這種擔憂就不再存在。


    不再害怕我們害怕過的一切。不再害怕眾口鑠金,不再害怕招腥惹臭,不再害怕群蠅成陣,不再害怕陰溝暗道,不再害怕那種時時企盼著新的整人運動的饑渴眼光,不怕偷聽,不怕恐嚇,不怕獰笑,隻以更明確、更響亮的方式,在人格、人品上昭示出高貴和低賤的界限。


    此外,有一件具體的事可做。我主張大家一起來認真研究一下從曆史到現實的小人問題,把這個問題集中談下去,總有好處。


    想起了寫《吝嗇鬼》的莫裏哀。他從來沒有想過要根治人類身上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吝嗇這個老毛病,但他在劇中把吝嗇解剖得那麽透徹、那麽辛辣、那麽具體,使人們以後再遇到吝嗇,或者自己心底再產生吝嗇的時候,猛然覺得在哪裏見過,於是,劇場的笑聲也會在他們耳邊重新響起。那麽多人的笑聲使他們明白人類良知水平上的是非。他們在笑聲中莞爾了,正常的人性也就悄悄地上升了一小格。


    吝嗇的毛病比我所說的小人問題輕微得多。鑒於小人對我們民族昨天和今天的嚴重荼毒,微薄如我們,能不能像莫裏哀一樣把小人的行為舉止、心理方式用最普及的方法袒示於世,然後讓人們略有所悟呢?


    研究小人是為了看清小人,給他們定位,以免他們繼續以無序的方式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各到各處,使人們難以招架。研究僅止於研究,盡量不要與他們爭吵。爭吵使他們加重,研究使他們失重。


    雖然小人尚未定義,但我看到了一個與小人有關的定義。一位美國學者說:


    所謂偉大的時代,也就是大家都不把小人放在眼裏的時代。


    這個定義十分精彩。小人總有,但他們的地位與時代本身的重量成反比。既然專製極權和政治亂世造就了小人,既然庸眾意識和恐懼心理助長了小人,那麽,如果出現了一種強大的精神氣壓,使小人在社會上從中心退到旁側,從高位降到低位,從主宰變成贅餘,這個時代已經在問鼎偉大。


    我們的時代已經出現了一些好的趨勢。快速推進的時代節奏,無限開闊的全球視野,漸漸使很多小人的行為越來越失去效用。前幾年還在鬧騰的事件,現在一看全變成了笑話。尤其是那些以折騰人著稱的“大批判專家”,連名字也完全被人們淡忘。


    但是,我們的時代與偉大顯然還有距離。大家已經發現,主要距離在於精神文化方麵;大家沒有發現的是,精神文化的創造者其實不少,卻仍然被小人啃噬著。中國民眾固然已經厭煩小人了,但是,以往很多年被小人扯來扯去的視線,至今還沒有恢複仰望精神文化的功能。結果,小人被冷落了,而精神文化也被冷落著。


    我相信,這種雙向冷落隻是一個暫時的過程。


    最後我必須補充一個觀點才能結束本文,那就是:盡管小人在整體上禍害久遠,但就他們的個體生命而言,大多也是可憐人,包括其中最令人厭煩的文痞型小人,無非也就是一些喝了“狼奶”的失敗者和抑鬱者。他們,還有被拯救的可能。


    冷落他們,擱置他們,然後拯救他們,這便是當今君子的責任。


    說到底,他們是在一個缺少關愛的環境裏長大的一群,因此也應該受到關愛。我們鄙棄的,是他們以往的作惡方式,以及他們在曆史上的集合狀態。


    點評一:


    對浸潤於醬缸文化而渾然不覺的人而言,“小人”從來都不會成為一個問題。隻有渴望健康人際關係、期望正直生活著的人,才會有痛徹心扉的感受。英雄創造曆史,小人改寫曆史。一個不健康的社會才會有小人的用武之地。(老愚)


    點評二:


    本文既是對“小人”的判決書,也是一紙道德審判書,但不是對曆史的重新闡釋。麵對複雜隱秘的人性(比如機會主義、有限理性),以君子/小人這一邊界模糊的人二元對立語義結構識人,恐怕不是現代人應有的態度。(馬策)


    點評三:


    人類曆史總體上是在相對明亮的主題上行進的,但由於小人的存在,“許多鮮明的曆史形象漸漸變得癱軟、迷頓、暴躁”。本文條分縷析地指出小人的八大行為特征:小人見不得美好,見不得權勢,不怕麻煩,辦事效率高,他們不會放過被傷害者,他們需要博取同情,他們必須用謠言製造氣氛,他們最終控製不了局勢。他們組成了密密層層、形形色色的曆史暗角,使民族前行的步履更加趔趄和錯亂。其社會性後果不可小覷。


    小人現象在曆史上的充分呈現,固然充分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人治專製和社會下層低劣群體的微妙結合,結合雙方雖然地位懸殊,卻互為需要、相輔相成,終於化合成一種獨特的心理方式和生態方式。靜心檢視,我們觀念上的缺陷、情感上的牽扯、心理上的恐懼、策略上的失誤、靈魂上的對應,也使得“滋生他們的那塊土壤總是那樣肥沃豐美”,小人於是肆無忌憚,為所欲為。麵對小人,我們理應療救,這又是一個相當宏大的論題。盡管良方難覓,不妨在心理上強悍起來,“以更明確、更響亮的方式,在人格、人品上昭示出高貴和低賤的界限”。


    全篇吐納古今,馳騁中外,揣摩文化心態,讓人頻生共鳴,由人而事,由事而理,自然而自如。(傅應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摩挲大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餘秋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餘秋雨並收藏摩挲大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