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讓人驚奇的是,曆來在莫高窟周邊此起彼伏的各種政治勢力,互相之間你死我活,卻都願意為莫高窟做一點好事。


    北魏的王室、北周的貴族都對莫高窟的建造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更不必說隋代、初唐、盛唐時,敦煌一帶的官府和民眾,一起把明麗的時尚融入莫高窟的歡快景象了。連安史之亂以後占領敦煌的吐蕃勢力,以及驅逐吐蕃勢力的張議潮軍隊,本是勢不兩立的敵人,卻也都參與修護莫高窟。五代十國時期的曹氏政權對莫高窟貢獻很大,到宋代,先後占領這一帶的西夏政權和蒙古政權,也沒有對莫高窟造成破壞,這實在是奇跡了。莫高窟到元代開始衰落,主要是由於蒙古軍隊打通了歐亞商貿路線,絲綢之路的作用減弱,敦煌變得冷清了。


    為什麽那麽多赳赳武將、權謀強人都會在莫高窟麵前低下頭來?我想,第一是因為這裏有關人間信仰,第二是因為這裏已經構成曆史。宗教的力量和時間的力量都是極其強大的,強大在默默無聲中,足以讓這些燥熱的心靈冷卻下來,產生幾分敬畏。他們突然變得像個孩子,一路撒野下來,到這裏卻睜大了眼睛,希望獲得宗教裁判和時間裁判。


    出於這種關係,莫高窟一直在不斷地建造、修補、延伸,真正構成了一個有呼吸、有代謝、有年歲、有傳承的生命群。


    在這個過程中,更值得關注的是全民參與。佛教在莫高窟裏擺脫了高深的奧義,變得通俗和簡約,著重展現因果報應、求福消災、豐衣足食、繁衍子孫等內容,與民眾非常親近。除了壁畫和雕塑外,莫高窟還是敦煌地區民眾舉行巡禮齋會的活動場所、學習佛教儀式的教育場所,也是享受日常娛樂的遊覽場所。但是,這種大眾化趨向並沒有使它下降為一個類似於鄉村廟會求神驅鬼式的純庶民形態,因為敦煌地區一直擁有不少高僧大德、世族名士、博學賢達,維係著莫高窟的信仰主體。他們是全體民眾的引領者、文明等級的守護者。


    於是,在莫高窟,我常常走神。不明亮的自然光亮從洞窟上方的天窗中淡淡映入,壁畫上的人群和壁畫前的雕塑融成了一體,在一片朦朧中似乎都動了起來。他們身後,是當年來這裏參加巡禮的民眾,一群又一群地簇擁著身穿袈裟的僧侶。定睛一看,還有很多畫工、雕塑家在周邊忙碌,他們是在修改原作,還是在重新創造?看不清楚。這麽多人走了,又來了一批。一批就是一代,一代代接連不斷。


    也有了聲音:佛號、磬鈸、誦經聲、木魚聲、旌旗飄蕩聲、人們的笑語聲,還有石窟外的山風聲、流水聲、馬蹄聲、駝鈴聲。


    看了一會兒,聽了一會兒,我發覺自己也被裹卷進去了。身不由己,踉踉蹌蹌,被人潮所挾,被聲浪所融,被一種千年不滅的信仰所化。自己已經碎成輕塵,甚至連輕塵也沒有了。


    這樣的觀看是一種暈眩,既十分陶醉又十分糊塗。因此,我不能不在閉館之後的黃昏,在人群全都離去的山腳下獨自徘徊,一點點地找回記憶、找回自己。


    晚風起了,夾著細沙,吹得臉頰發疼。沙漠的月亮分外清冷。山腳前有一泓泉流,在月色下波光閃爍。總算,我的思路稍見頭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山河之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餘秋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餘秋雨並收藏山河之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