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一 侍母日記</h2>


    2012年11月18日


    馬蘭來電急告,我媽媽的病情突然危重,已經失去意識,但暫無生命危險。馬蘭遇到急事,總是會用一種平靜的口氣,但今天卻無法平靜了,要我盡快從北京回到上海。


    已經失去意識?這對我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


    北京我剛到兩天,是來講課的,半年前就安排好了的課程。


    我急忙給講課單位去電話。對方說:“啊呀不好,聽課的都是忙人,已經從各單位請假,集中在一起了。這門課,實在很難調。”


    我一再道歉,說:“最後陪侍媽媽,也是我的一門大課。這門課,一輩子隻上一次,沒法調。”


    對方被感動了,稱讚我,但又支支吾吾地說:“能不能……”


    我知道,他是想讓我先搶著講幾次課,再回上海。


    我說:“各種模範人物為了工作而犧牲親情的事,老是被宣揚,我卻不大讚成。親情是生命哲學,又是中國哲學,正是我要講的課。”


    我又加了一句:“欠你們的情,我以後一定加倍補上。”


    2012年11月19日


    在上海長征醫院的病房裏,我看到了媽媽。


    她閉著眼,沒有表情。


    我俯下頭去,輕輕呼喊,還告訴她,我是誰。


    幾十年來,隻要聽到我的聲音,她都快速反應,而且非常高興。隻要聽到我的聲音,她可以在酣夢深處猛然醒來,她可以在喧鬧街市突然回頭。但今天,她沒有反應。在我記憶中,這還是第一次。


    馬蘭湊在她耳邊說:“媽,阿雨來了。媽,是阿雨呀……”


    還是沒有反應。


    按照我們都看熟了的文藝作品,媽媽雖然沒有反應,卻有可能在眼角沁出一痕淚水。


    但是,媽媽沒有。


    馬蘭直起身來對我說:“如果眼角有淚,證明媽媽還很清醒,但這種清醒就是痛苦。”


    我說:“對。子女不應該對老人做最後的情感索取。”


    醫院病房裏經常傳來年輕人對老人的大呼小叫,其實是不應該的。老人敏感,平日稍稍聽到一點噪音就不能入眠,此刻更想安靜。因此,在這樣的時刻不吵不鬧,可能也是一份孝心。如果想用大呼小叫換來老人的一點點反應,則是在踩踏一種極不對稱的生理天平。


    我想,在生命幽微的時刻,老人已經進入一種煙水迷蒙的“漸隱”狀態。如果再讓他們愴然睜眼,重新感受生離死別,實在有點過分。


    幸好,我媽媽的“漸隱”過程沒有被阻斷,滿臉安詳,眼角幹爽。


    2012年11月20日


    我幾經詢問,終於打聽到了媽媽畢生的最後話語。


    前天進醫院後,保姆小許問她,想吃什麽。媽媽嘴角一笑,說:“蝦。”


    其實不是她現在想吃,而是順口念叨了一種晚年最喜愛的食物。


    她說的蝦,是小蝦,清水煮的,不腥不膩,口味很鮮。記得小時候在農村,生活貧困,媽媽到河邊淘米時,會順手在長滿青苔的埠頭石上摸下一把小螺,我們鄉下叫“絲螺”,算是葷菜了。偶爾,也會用淘籮撈到幾隻小蝦,那就是當天盛事,會在飯桌上讓來讓去。


    媽媽晚年,常用筷子撥著餐桌上那一碟子清水小蝦,回想起家鄉小河邊的蕰藻蝌蚪、蘆葦蜻蜓。專家證明,人們在食物上的畢生愛好,大多與早年有關。


    小蝦對於媽媽的早年,隻是稀罕,卻不常見。比較常見的美食是一種小點心,叫“橘紅糕”。其實是一些軟軟的米粉粒,製作時加了一點橘子皮和糖。我家有一個遠房親戚是一家南貨店裏的製作工匠,因此吃到的機會比較多。我每次拉著祖母的衣襟到南貨店去,那位老板娘與祖母年齡相仿,總會抬起手來,用一個大拇指按到祖母嘴裏,那是按進去了一粒橘紅糕。第二下,就會按到我嘴裏了。


    這種小點心,居然留在了媽媽的記憶深處。


    醫生來查病房時,想與媽媽說幾句話,便彎下腰去問:“奶奶,您最想吃什麽?”


    媽媽看著陌生的醫生,隨口說:“橘紅糕。”


    她似乎立即覺得不太對,怎麽把幾十年沒吃過的東西說出來了,便害羞地笑出聲來。


    媽媽笑得很敞亮、很天真。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她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語言,最後笑聲。


    你看她,先說清水蝦,晚年最愛;再說橘紅糕,早年最愛。媽媽用兩種最小的食品,“起點性的食品”和“終點性的食品”,概括了自己的一生。


    在這兩種食品之間,無限的風雨,無盡的血淚,都刪去了。她把人生壓到了最低最簡,讓她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因此就用笑聲自嘲。


    自嘲之後,她不再有片言隻語。


    我聽保姆和醫生一說,便用一字總結:“禪。”


    “什麽?”醫生沒聽明白。


    “禪。隻記住一種最簡單的生活方式,打破了虛假常規,至低即是至高。”我說。


    醫生點頭。


    2012年11月21日


    媽媽好些天已經不能進食,用“鼻飼”的方式維持生命。我妻子定時用棉簽蘸一些蒸餾水,濕潤她的嘴唇。


    媽媽的嘴,一直很好看,到了九十高齡還是不癟不垂,保持著優美的形態。


    舅舅多次說,我媽媽年輕時是個大美女,沒嫁到鄉下去時,走在上海的馬路上,多少人都在看她,走過去了還不斷回頭。


    舅舅是從上海路人的眼光來判斷美麗的,在這一點上,我比舅舅厲害。我小時候在那個貪瘠的小山村中,並沒有路人的眼光幫助我,隻憑著一個孩子的自然天性,就知道媽媽很美。


    美具有一種“跨界傳染性”。我從媽媽的美,擴展到對自然美的認知,最後,抵達藝術美和文學美。


    為此,我對美學的理解,與別的學者不同。我相信人類與美在起點上是一種天性對應,並不是通過教育。小孩子都會在五六歲時就被山光水色驚呆,為秋山晚霞癡迷,並無任何課堂指引。


    當然,僅有天性並不夠,還必須加注內涵。這內涵,主要不是來自學問,而是來自經曆。例如此刻馬蘭用棉簽在一點點濕潤的媽媽的嘴,曾經麵對過一大堆小嘴。那些小嘴要吞食,要咀嚼,要飲啜,要滋潤。這個包圍圈,一直延續了很多年。這就使媽媽的嘴有了另一番生命力度和美學力度。


    在我的記憶中,媽媽和祖母一樣,喜歡在我們吃東西的時候看我們的嘴。有時,是她們喂我們,勺子送到我們嘴邊,她們的嘴先張開了,直到我們把食物咽下。轉眼,下一勺又來了,她們的嘴又再度張開。這就是我對她們的嘴的最鮮明記憶,卻怎麽也記不起來她們自己吃東西的樣子。


    那麽多年天天坐在一起吃飯,竟然記不起來她們吃東西的樣子,可見我們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眼前的飯菜了。真是不懂事的後輩,現在想來,還是萬分羞愧。


    直到今天,隨著馬蘭手上的棉簽,我才細看媽媽的嘴。它的張合,是我們的童年;它的緊閉,咬過了饑餓和災難;它的微笑,是我們的家園。此刻,它終於幹涸了,幹涸在不懂事的後輩前麵。


    2012年11月22日


    昨天晚上媽媽呼吸急促,今天早上又回到了常態。


    我們家兄弟眾多,一批又一批來輪流守候。各家的“另一半”也都不斷地來,再加上舅舅、舅媽、親戚、朋友,這個病房肯定是整個醫院最擁擠的。好在,所有來的人都輕手輕腳,細聲交談,沒有出現一絲嘈雜。


    開始,醫生和護士門見到這麽多人有點皺眉。但不久,他們感動了。一位醫學博士對我說:“現在很少再有這樣的家庭了,全體出動,又那麽有序。而且,像您和馬蘭老師這樣的大名人,也都天天陪著……”


    這麽多人來來去去,需要有一個總指揮。這個人既要與醫生密切聯係,商討各種醫療方案,又要安排輪流值班,還要接待老老少少的探望者,更要讓所有的人都由衷地服從,發現任何特殊情況都要立即調整。這個總指揮,就是我的妻子馬蘭。


    整整二十幾年,馬蘭一直是餘家上下最有威信的“大嫂”。各種事情,隻要產生了糾纏或麻煩,大家都會等待她來處理。而她一處理,總是幹脆利落,各方心服。


    媽媽最早是從電視上認識馬蘭的。待到我們成家後,媽媽看到我原來亂麻般的生活狀態,突然變得井井有條,輕鬆愉快,她實在吃驚不小。馬蘭有語言才能,很快學會了媽媽那種半是慈溪話、半是上海話的奇怪語言,兩人就變得非常親熱了,一見麵便摟在一起。


    馬蘭有一種不露聲色的感染力。在她的影響下,我們四兄弟的四個媳婦,都變成了知心姐妹。她們與媽媽之間,從來沒有發生過一絲一毫的“婆媳糾紛”。無論是她們還是媽媽,對這種“糾紛”完全無法想象。


    那時候,媽媽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還非常健全。她始終認為,我作為她的大兒子,畢生的最大成績並不是寫了那麽多書,也不是擁有那麽多讀者和學生,而是找到了一個好妻子。


    直到一個月前,我們全家一起吃飯,媽媽當時還沒有生重病,拍了一下坐在身邊的我,附耳說了一句:“看來看去,馬蘭是真正的漂亮,你長得一般。”


    說完她笑了一下,輕輕地搖頭,為她把我生得“一般”而抱歉。


    對誰抱歉?當然不是對我。好像,是對馬蘭的父母親。


    2012年11月23日


    醫生說,媽媽發生了腦萎縮,有一段時間了。


    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我們都在回想。


    不錯,最大的標誌,是迷路。


    前年,媽媽就有過一次讓全家緊張的長時間迷路。她曆來喜歡獨自走路,而且對認路頗有自信。但那一次,她怎麽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她邊走邊看路牌,相信前麵一條路應該認識。但是,到了前麵一看,還是不認識。她不認為這是迷路,因此絕不問人。


    我兒時在鄉下跟著她走遠路,在田埂間也迷過路,她同樣不問人。那時是因為害羞,一切漂亮的女孩都會有這種障礙。後來年紀大了,但羞於問路的習慣卻留了下來。


    這次迷路,非常嚴重。她這麽大的年紀,竟然在上海的街市間步行了整整十一個小時!我們全家上下十幾個人一起出動,分頭尋找,還報了警。直到幾近絕望之時,終於接到了警方的電話:“發現了一個頭麵幹淨又大汗淋漓的老太太。”


    見到她時,她已經喝了警察提供的熱豆漿,還吃了一個漢堡包,體力又恢複了。她完全不承認,自己在外麵走了那麽久。


    “最多兩三條街,不到一個小時。”她說。


    那時她已經八十八歲,我們不能不讚歎她驚人的生命力。但也曾掠過一絲擔憂:她其實一直在近處繞圈子,腦子是否出了一點小毛病?


    盡管她嘴上很硬,但在行動上,從此再也不敢一人走長路了。我們也吩咐保姆小許一直跟著,不要離開太久。


    我相信,她在找路的十一個小時中間,已經深深受到驚嚇。不知道自己今天怎麽了,不知道街道今天怎麽了,不知道上海今天怎麽了,不知道世界今天怎麽了。


    這種生命體驗十分恐怖。眼見的一切都是陌生,連任何細節也找不到一點親切。她要擺脫這種恐怖,因此走、走、走,不敢有一步停息。


    與她有關的一大堆生命都在尋找她,但不知是誰的安排,有那麽長時間,她“不被找到”。而且,是沒有理由地“不被找到”。


    這是一次放逐,又是一個預兆。


    為了感謝那幾位警察,我送去幾本自己寫的書。警察一看,笑著說:“原來是您的母親,連迷路都讓人震驚。”


    2012年12月23日


    媽媽今天有點發燒,醫生在吊針裏加了藥,過幾小時就退了。


    蔡醫生把馬蘭拉過一邊,問,如果媽媽出現了結束生命的信號,要不要采取那些特殊搶救方式?


    馬蘭問:“什麽樣的特殊搶救方式?”


    醫生說:“譬如電擊,切開器官,等等。”


    馬蘭問:“這樣的搶救能讓意識恢複嗎?”


    醫生說:“那是不可能了,隻是延續生命。”


    馬蘭問:“能延續多久?”


    醫生說:“最多一兩個星期吧。”


    馬蘭說:“這事要問秋雨,但我已有結論:讓媽媽走得體麵和尊嚴。”


    我和弟弟們聽說後,一致同意馬蘭的結論。


    很多家庭在這種情況下,一定會做出相反的選擇。為了短暫的延續,不惜做出“殘忍搶救”。他們認為,不這樣做就沒有孝心,會被別人指責。


    其實,讓老人保持最後的體麵和尊嚴,是子女的最大責任。我相信,我們的結論也就是媽媽自己的結論。


    在這一點上,我們遺傳了她,有把握代她發言。


    媽媽一生,太要求體麵了。即使在最艱難的日子,服裝永遠幹淨,表情永遠典雅,語言永遠平和。到晚年,她走出來還是個“漂亮老太”。為了體麵,她寧肯少活多少年,哪裏在乎一兩個星期?


    記得幾年前,我曾用輕鬆的筆法寫過一篇《體麵人生三十項》的小文章,其中三項與死亡有關。那就是:一、拒絕“殘忍搶救”;二、拒絕穿統一的“壽衣”;三、拒絕在碑文上寫官職。


    媽媽從來沒有官職,前麵兩項當然都會做到。


    2012年11月24日


    媽媽今天的臉色,似乎褪去了一層灰色。


    馬蘭輕聲在我耳邊說:“媽媽會創造生命的奇跡嗎?”


    我說:“但願,卻不會。”


    媽媽,您真要走了嗎?我童年的很多故事,隻有您我兩人記得。即使忘了,一提起還會想起。您不在了,童年也就破碎了。


    我的一筆一畫,都是您親手所教,您不在了,我的文字也就斷源了。


    我每次做出重大選擇,總會估量會不會對您帶來傷害。您不在了,我可以不做這種估量了,但是,那些行動也就失去了世代,失去了血脈,失去了力量。


    媽媽,您知道嗎,您雖然已經不會言語,卻打開了我們心底的千言萬語……


    (注:日記太長了,先選八天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吾家小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餘秋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餘秋雨並收藏吾家小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