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今天我要讓大家舉一下手,誰去過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


    (同學們全都搖頭。)


    餘秋雨:山西來的同學也沒有去過?


    (同學們仍然搖頭。)


    餘秋雨:啊呀,那今天隻能聽我一個人講了。雲岡石窟是一種山川間的宏偉存在,隻有去過才能談論。談論它,也是讓它成為其他石窟如龍門石窟、莫高窟、麥積山的代表,構成我們探詢中華文化的一個特殊視角。


    很多年前我寫過一本關於審美心理學的著作,其中講到人世間的文化刺激強度,第一是視覺,即圖像;第二是聽覺,即音樂;第三才是抽象轉換信號,即文本。隻可惜,我們的文化研究常常顛倒了,習慣性地把文本放在第一。連一些散文家也試圖用文字去描述繪畫和音樂,真是笨。


    人類的充分健全,表現在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的進一步釋放,尤其是不借助轉換信號的視覺功能和聽覺功能的釋放。學會凝視,學會聆聽。在視覺功能上,我更主張現場抵達,去凝視那些大環境中的大圖像。第一度,先看那些石窟;第二度,再看那些考古現場。北大學生在人文學科上,首先要學會田野考察。


    遺憾的是,中華文化對那些石窟和考古現場的認識,都比較朦朧。原因是,它們的發掘都很晚。大家熟悉的那些詩人、文豪、學者,幾乎都沒有去過,因此也未曾做過相關表述。這使它們在中華文化的價值坐標中難於“登堂入室”,占據主位。直到近代,即使被發現了,由於處處兵荒馬亂,那些重要的文化現場也無法被接近。


    為了誘惑你們,我先說幾句雲岡石窟。在時間上,它也比較早。


    雲岡石窟,首先是氣魄驚人。我去過多次,每一次都會重新震撼。它體量巨大,與山相依,讓人感到佛教的頂天立地、俯視山河。其次是雕刻精美,一眼看去便知道是大師之作,卻又密密層層地排列在一起,高高低低地展示在一起,產生了一種延綿不絕的藝術力量。除此之外,你還會產生一種巨大的異樣感:為什麽齊山的石柱極像古希臘的風範?為什麽很多佛像都是高鼻梁、深眼窩,一派西方的神貌?這種異樣感也讓人產生一種遠觀式的世界性審視,眼前的一切更覺偉大了。


    原來,雲岡石窟帶給我們一個大家都不太熟悉的重要時代——北魏。


    北魏王朝是北方的少數民族鮮卑族創立的。鮮卑族通過二三百年的努力從原始的遊牧部落變成一個強大政權的締造者,並有效地控製了華夏文明遼闊的北部領土。但是,由於曆代漢族史官和學者的偏見,對它缺少論述熱忱,因此後人對其知之不多。幸好,還有雲岡,還有大量碑刻、廟宇、雕塑,這些足以讓我們大吃一驚。


    對我來說,中國文化史上有幾個“穴位”是碰不得的,一碰就會讓我攝魂奪魄。譬如魏晉,譬如盛唐,譬如北魏。


    鮮卑族的名稱,與鮮卑山有關。鮮卑山其實就是大興安嶺,我們現在還能在那裏找到一個叫“嘎仙洞”的鮮卑石室,是這個民族曾經退居、隱潛、祭祀、出發的地方。隨著他們的軍事勝利,他們本來極有可能把自己習慣的生態強加給征服地,但鮮卑族的上層王族中有人作出了英明抉擇。那就是,以軍事征服者的身份,恭恭敬敬地做漢文化的學生。


    這是中華文明史的大事件。鮮卑貴族如果不作這種選擇,稚拙的鮮卑文化終將在暴力的裹卷下張揚一時又快速走向滅亡。人類曆史上很多征服者文明都是這樣。同時,那樣也必然會給以漢文化為中樞的華夏文明帶來極大的傷害,甚至使之消亡。但是,鮮卑貴族恰恰選擇了以漢文化為師,這使一切都走向了良性。鮮卑族在表麵上收斂了自己,改變了自己,實際上提高了自己,擴充了自己;而漢文化,則因為有了遊牧民族強勁生命力的加入,也頓時一改老敗斯文之氣,快速變得生氣勃勃。


    這中間,北魏的孝文帝功勞最大。在鮮卑族裏他叫拓跋宏,隻活了三十三歲,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帝王。由於他的祖母專權,他實際施政的時間不長。但僅僅七八年,他便邁出了“漢化”的重要步伐。整個鮮卑貴族不能再說鮮卑話、再穿鮮卑服,而且他力爭與漢族通婚,又把首都從山西平城,也就是雲岡石窟的所在地大同,遷到河南洛陽。


    結果,北魏不僅在地理上逼近了隋唐時代的來臨,而且在血緣上也融入了隋唐王室。他們,因謙恭的文明態度而參與了偉大。


    既然可以汲取漢文化,當然也可以汲取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亞文化。以佛教為中心的印度文化中又包含著古希臘亞裏士多德的學生亞曆山大大帝東征所產生的犍陀羅文化。這樣一來,從北魏到隋唐,世界幾大文明都融合在一起了。雲岡石窟,就是這種融合的最早呈現;盛唐,就是這種融合的最高呈現。


    年輕的孝文帝死於公元五世紀的最後一年。他不知道,由於他的融合之功,中華文明已經避免了一次幾乎必然的滅亡。在遙遠的西方,羅馬文明也遇到了“北方蠻族”的反複侵擾,但沒有一個“北方蠻族”能像孝文帝衛護中華文明一樣衛護羅馬文明。結果,正當中華文明走向輝煌的唐代時,羅馬文明滅亡了。由此,西方進入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直到文藝複興,西方文明才又初露曙光。


    為此,我對孝文帝評價很高。這些年我一直被河南省黃帝故鄉聘為“黃帝文化國際論壇”主席,我曾在演講中設想,如果設立一個黃帝大獎頒發給曆代為炎黃文明做出過最大貢獻的五六個人,我主張讓孝文帝人選。


    高度評價孝文帝,也能使我們進一步蕩滌狹隘的民族主義思維。中華文化的偉大,是多元融匯的結果,這中間,很多少數民族的傑出人士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我清楚地看到,正是經由少數民族,中華文化才與世界上的其他大文化相遇並結合。因此,我希望在這裏與你們諸位達成共識:不管在任何時候,都不要玩耍民族主義,更不要把民族主義推向極端。多元融合,曆來是中華文化的吉兆。


    在古代,文化融合,常常表現為“胡漢一家”,即“胡人漢化”“漢人胡化”。我們在座的都是漢人,我想請你們今天回去後作一個準備,下次的課程一開始就要請大家舉出曆史上我們祖先在生態上被“胡化”的點滴例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問學·餘秋雨·與北大學生談中國文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餘秋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餘秋雨並收藏問學·餘秋雨·與北大學生談中國文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