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試圖不靠神學去詳細研究地球的曆史(即它的過去及可能會有的未來)的人,是蘇格蘭的地質學家赫頓。他在1785年發表了第一本現代地質學著作,他在書中承認自己在研究地球本身的過程中,並沒有能夠看出它有開始和終結的跡象。


    從那時以來,我們已經邁進了一大步。我們現在可以相當確定地說,地球目前的這種形態大約是在四十七億年前就已經獲得了的。大約就在那個時期,從形成太陽係的原始星雲的塵埃和氣體產生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地球。地球一旦形成,那麽,如果聽任它作為表麵覆蓋著一層水和空氣的金屬和岩石的集合體存在的話,它就會這樣存在下去,而且,據我們所知,還會永遠這樣存在下去。


    但是,是否會有什麽外來的因素對它進行幹擾呢?


    離地球最近的、並且有足夠大的能量來顯著影響地球的天體是太陽。隻要太陽能維持目前這種活動水平(它已經處於這種狀態達幾十億年了),地球基本上就不會有變化。但是,太陽能把目前的這種狀態維持下去嗎?如果不能,將會發生什麽變化?這種變化又會給地球帶來什麽影響?


    直到本世紀三十年代之前,人們都覺得太陽也象其他熾熱的天體一樣,總歸是會冷卻下去的,它會不斷地向空間傾瀉能量。由於這樣,這種巨大的能流總會枯竭,漸漸地變成涓涓細流。隨著這種情況的發生,太陽也會冷卻成橙色,再變成紅色,光度也越來越昏暗,最後終於熄滅。


    與此同時,地球也會緩慢地冷卻下來。越來越多的水將凍結起來,兩極地區也會擴展出去,最後,就連赤道地區都會缺少足以維持生命的熱量了。整個海洋將凍結成一塊堅冰;空氣也會液化,隨後還會凍結成固體。在此以後,冰凍了的地球(還有它那些行星夥伴)還會繞著死去的太陽運轉數不清的年頭。


    不過,即使真的是如此,地球還是會做為太陽的行星而存在著。


    但是,到了三十年代,核物理學家第一次揣摩出在太陽和其他恒星中所發生的核反應。他們發現,盡管太陽總有一天會冷下來,但在這之前,還要有溫度極高的時期。一旦大部分氫燃料消耗殆盡,其他核反應就會發生,使太陽變熱,並使它大大膨脹起來。總的來說,太陽發出的熱量是比以前多了,但在它那變得很巨大的表麵上,每一塊地方所發生的熱量卻會減少。因此,它會變得冷一些。這時太陽就變成了一顆紅巨星。


    在這種情況下,地球有可能先被焙成灰燼,最後又會揮發掉。這時,地球做為一顆固體行星的曆史就算到了頭。可是,我們對這一點倒不必過分擔憂,這大概是八十億年以後的事情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你知道嗎--現代科學中的100個問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艾薩克·阿西莫夫並收藏你知道嗎--現代科學中的100個問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