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帝國已有一萬二千年悠久曆史,如今一位數學家卻作出驚人預言:帝國即將土崩瓦解,整個銀河注定化作一片廢墟,黑暗時期將會持續整整三萬年!
俄裔美籍猶太作家艾西莫夫(isaacasimov,1920-1992)是本世紀科幻文壇的超級大師,也是舉世聞名的全能通俗作家。著作逾身的艾氏無所不寫,但不論他自己或全世界的忠實讀者,衷心至愛的仍是他的科幻小說,尤其是他經營了半世紀的科幻史詩“基地”。
長達七巨冊的基地係列包括四、五○年代的“基地三部曲”,以及艾氏晚年撰寫的兩本前傳與兩本續集。依照故事的先後順序,完整的書目如下:
前傳《基地前奏》《邁向基地》
三部曲《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
續集《基地邊緣》《基地與地球》
其中三部曲由九個中、短篇組成,《邁向基地》包括四個中篇(由於艾氏遽然辭世,計畫中的第五篇成了短短數頁的跋),其他三冊則是真正的長篇巨著。
基地係列的靈感最初來自《羅馬帝國衰亡史》,因此在故事架構中,氣數已盡的銀河帝國占有很重的份量。這一類的時空背景,如今早已成為科幻小說的重要原型。
“心理史學”是這部史詩的中心奇幻因素,而貫穿其間最重要的一個人物,自然就是心理史學宗師、基地之父哈裏·謝頓。在三部曲中,謝頓已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傳奇人物,因此作者晚年特地以他為主角,用兩本前傳詳盡刻劃謝頓的一生,以及心理史學與基地的創建經過。耐人尋味的是,艾西莫夫晚年似乎愈來愈認同這個筆下人物,而他也的確與謝頓一樣,對人類文明有著高瞻遠矚、悲天憫人的關懷。“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正是大師胸懷的最佳寫照。
博學多聞、博覽群書的艾西莫夫博士從不閉門造車,筆下的科學幻想多少都有所本。例如“心理史學”便是“氣體運動論”(物理學)、“群眾心理學”(心理學)、“曆史決定論”與“群體動力論”(曆史學)的綜合體;而刺激基地不斷成長茁壯的“謝頓危機”,則取材自曆史哲學家湯恩比的“挑戰與回應”理論。
由於影響人類行為的因素過於複雜,人類又具有自由意誌,因此個人行為絕對無法預測。然而當眾多個體集合成群時,卻又會顯現某些規律,正如同在巨觀尺度下,氣體必定遵循統計方法所導出的定律。艾氏將這些事實推廣,藉著筆下不世出的天才謝頓,讓心理史學發展到出神入化之境,成為一門探索未來世界巨觀動向的深奧科學。
透過心理史學的靈視,謝頓預見了人類悲慘的未來:國勢如日中天的銀河帝國正一步步走向滅亡,整個銀河將要經曆三萬年蠻荒、悲慘的無政府狀態,另一個大一統的“第二帝國”才會出現。
倘若上述發展絲毫無法改變,既然一切皆已注定,也就沒什麽戲劇性可言。故事之所以引人入勝,在於謝頓進一步發現,雖然阻止帝國崩潰為時已晚,但若想要縮短這段漫長的過渡期,在當時則尚有可為。於是謝頓開始了力挽狂瀾、扭轉乾坤的努力,試圖將三萬年的動蕩歲月縮減為一千年。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窮後半生的精力,設立了兩個科學家的據點:第一基地(簡稱“基地”,由自然科學家組成)與第二基地(隱身在銀河舞台幕後,由心靈科學家與心理史學家組成)。
兩個基地的位置經過特別計算,分別設在“銀河中兩個遙相對峙的端點”(光是這句語帶玄機的話,便衍生出《第二基地》這本書)。此後一千年間,許多預設的曆史事件將一環扣一環發生,以促使一個更強大、更穩固、更良善的第二帝國早日實現。基地係列的主線,便是第一基地如何克服一個接一個的周期性危機,激發出無窮無盡的潛力;第二基地又如何暗中相助,以逐步實現為期仟年的謝頓計畫。
不過“奇正相生”正是大師的拿手好戲,在既定的情節中,他總有辦法再寫出變奏,令讀者忍不住感歎人算不如天算。三部曲的變奏之一,是無端出現一個具有強大精神力量的異種人“騾”,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席卷整個銀河;變奏二,則是在“騾亂”成為曆史之後,兩個基地間竟發生了鬩牆之戰!
三部曲結束於第二變奏告一段落之處,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結局。三十年後,在全世界科幻迷千呼萬喚之下,艾西莫夫重拾基地係列,所寫的續集便是第三變奏。這一變更是令人拍案叫絕,甚至連謝頓計畫都為之顛覆!卻也唯有經由這最後變奏,“基地”與“機器人”(艾氏另一重要科幻係列,包括四個長篇與三十幾個短篇)才得以遙相呼應,兩大係列方能融鑄成渾然一體,化為一部俯仰兩萬載、縱橫十萬光年的銀河未來史。
俄裔美籍猶太作家艾西莫夫(isaacasimov,1920-1992)是本世紀科幻文壇的超級大師,也是舉世聞名的全能通俗作家。著作逾身的艾氏無所不寫,但不論他自己或全世界的忠實讀者,衷心至愛的仍是他的科幻小說,尤其是他經營了半世紀的科幻史詩“基地”。
長達七巨冊的基地係列包括四、五○年代的“基地三部曲”,以及艾氏晚年撰寫的兩本前傳與兩本續集。依照故事的先後順序,完整的書目如下:
前傳《基地前奏》《邁向基地》
三部曲《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
續集《基地邊緣》《基地與地球》
其中三部曲由九個中、短篇組成,《邁向基地》包括四個中篇(由於艾氏遽然辭世,計畫中的第五篇成了短短數頁的跋),其他三冊則是真正的長篇巨著。
基地係列的靈感最初來自《羅馬帝國衰亡史》,因此在故事架構中,氣數已盡的銀河帝國占有很重的份量。這一類的時空背景,如今早已成為科幻小說的重要原型。
“心理史學”是這部史詩的中心奇幻因素,而貫穿其間最重要的一個人物,自然就是心理史學宗師、基地之父哈裏·謝頓。在三部曲中,謝頓已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傳奇人物,因此作者晚年特地以他為主角,用兩本前傳詳盡刻劃謝頓的一生,以及心理史學與基地的創建經過。耐人尋味的是,艾西莫夫晚年似乎愈來愈認同這個筆下人物,而他也的確與謝頓一樣,對人類文明有著高瞻遠矚、悲天憫人的關懷。“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正是大師胸懷的最佳寫照。
博學多聞、博覽群書的艾西莫夫博士從不閉門造車,筆下的科學幻想多少都有所本。例如“心理史學”便是“氣體運動論”(物理學)、“群眾心理學”(心理學)、“曆史決定論”與“群體動力論”(曆史學)的綜合體;而刺激基地不斷成長茁壯的“謝頓危機”,則取材自曆史哲學家湯恩比的“挑戰與回應”理論。
由於影響人類行為的因素過於複雜,人類又具有自由意誌,因此個人行為絕對無法預測。然而當眾多個體集合成群時,卻又會顯現某些規律,正如同在巨觀尺度下,氣體必定遵循統計方法所導出的定律。艾氏將這些事實推廣,藉著筆下不世出的天才謝頓,讓心理史學發展到出神入化之境,成為一門探索未來世界巨觀動向的深奧科學。
透過心理史學的靈視,謝頓預見了人類悲慘的未來:國勢如日中天的銀河帝國正一步步走向滅亡,整個銀河將要經曆三萬年蠻荒、悲慘的無政府狀態,另一個大一統的“第二帝國”才會出現。
倘若上述發展絲毫無法改變,既然一切皆已注定,也就沒什麽戲劇性可言。故事之所以引人入勝,在於謝頓進一步發現,雖然阻止帝國崩潰為時已晚,但若想要縮短這段漫長的過渡期,在當時則尚有可為。於是謝頓開始了力挽狂瀾、扭轉乾坤的努力,試圖將三萬年的動蕩歲月縮減為一千年。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窮後半生的精力,設立了兩個科學家的據點:第一基地(簡稱“基地”,由自然科學家組成)與第二基地(隱身在銀河舞台幕後,由心靈科學家與心理史學家組成)。
兩個基地的位置經過特別計算,分別設在“銀河中兩個遙相對峙的端點”(光是這句語帶玄機的話,便衍生出《第二基地》這本書)。此後一千年間,許多預設的曆史事件將一環扣一環發生,以促使一個更強大、更穩固、更良善的第二帝國早日實現。基地係列的主線,便是第一基地如何克服一個接一個的周期性危機,激發出無窮無盡的潛力;第二基地又如何暗中相助,以逐步實現為期仟年的謝頓計畫。
不過“奇正相生”正是大師的拿手好戲,在既定的情節中,他總有辦法再寫出變奏,令讀者忍不住感歎人算不如天算。三部曲的變奏之一,是無端出現一個具有強大精神力量的異種人“騾”,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席卷整個銀河;變奏二,則是在“騾亂”成為曆史之後,兩個基地間竟發生了鬩牆之戰!
三部曲結束於第二變奏告一段落之處,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結局。三十年後,在全世界科幻迷千呼萬喚之下,艾西莫夫重拾基地係列,所寫的續集便是第三變奏。這一變更是令人拍案叫絕,甚至連謝頓計畫都為之顛覆!卻也唯有經由這最後變奏,“基地”與“機器人”(艾氏另一重要科幻係列,包括四個長篇與三十幾個短篇)才得以遙相呼應,兩大係列方能融鑄成渾然一體,化為一部俯仰兩萬載、縱橫十萬光年的銀河未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