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不得不承認,平民百姓想要做些事,總是千難萬難,譬如說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想辦法學一門全然不熟的手藝,即使你已經做好了要花錢的準備。
然而同樣的事情,換了個官員來做,卻是順利的多。即使他隻是個品級不高的縣令,甚至沒有親自出馬,隻是門下的一個師爺帶著他的親筆書信,去拜訪了當地任職的同年。
當初南去的人,已經陸續有回來的,還帶了林遠濤、小秦等人的信。到底是在外麵受了林遠濤等人的照料,但凡回來的人,都會給周瓦送些南邊帶回來的東西,表示一下感謝,自然,也帶回來了南邊的消息。
每當這時候,林家的院子裏都會很熱鬧,本村的,外村的,在林家幹活的,家裏有人在外頭的,心裏好奇隻為聽個新鮮的……
“每天的燒水的柴火都費了不少。”每天等人散了,李進家的都跟周瓦念叨一回。不管誰來,總要招待一盞水的,“虧得你家院子裏就有井,要不然光是擔水就累死了。”
對於大部分沒有出過縣城的人來說,去那麽遠的南方,簡直比說書的故事還好聽,為此,好多人甚至連著幾天跟著剛回來的人,在不同的地方把相同的事情聽了一遍又一遍。
最先回來的,是會點兒木匠手藝的老實人,當時帶著他們過去,就是為了看能不能學學造織機的技術。托縣令同年的福,林遠濤他們很快就拿到了織機的圖紙,不過圖紙略簡單,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著圖就能造出織機的,為了保險起見,最後還是花銀子買了幾台當地木匠做好的織機。幾個人就在租住的院子裏拆了裝,裝了拆的,然後就按耐不住想要回來,親自試著做。
買織機的銀錢是林遠濤花的,回來的船隻也是林遠濤訂的,因此,那幾台織機回來後就直接被送回到林遠濤家裏,想要學做的人,隻能到林家來學。為此,周瓦不得不大著肚子,安排人在院子裏給他們騰出個寬敞地方,搭上棚子,好放那些人的工具和木料。
好在這些人會自己解決吃飯的問題,不管是和林家的雇工搭夥還是回去自己家裏吃,都不用周瓦操心。
“俺們在那也幫不上別的忙,吃住就不說了,出個門抬手動腳的就要花錢。”說話的人皺起眉頭,顯然想起了在南邊花錢如流水的日子,真是讓人心驚肉跳的。本來想著為了學門手藝,就算是花錢也是值得。隻是真的到了要花錢的時候,往出掏錢真是不容易:“再者說了,那邊人說話俺們都聽不咋明白,還不如回家來,俺們幾個一塊兒琢磨,反正有現成的東西在這呢。在咱們家邊上,使喚的家夥事也順手,木料啥的也都是現成的,用不著再額外花錢。”
同去的人都不免心有戚戚然的點頭讚同,就連旁邊聽熱鬧的,聯想起自己去別的村集上、去縣城甚至更遠些去下窪子的經曆,也都是一副理解的樣子。這年頭,除非必須,否則一般人真的很少出遠門。像他們這樣常年生活在村裏的人,連花錢的時候都不多——家裏吃的用的,大部分都能自給自足。手裏一旦有了些錢,都是要捏的緊緊的,輕易不會拿出來花。
在遠離家鄉的陌生地方生活,周圍的人說著自己聽不懂的話,每天不停的花錢,老實說,每一樣都超出幾個老實人承受能力。
“俺們當家的在信裏頭說,當時選人選的太老實了。”周瓦現在也略識些字,林遠濤記掛著家裏,是最想回來的,可是當時一起去的,大部分都是這樣的老實人,讓他們幹些賣力氣的活還行,其他的真是很難指望得上。
“那時候不是怕去的人不老實,在南邊被迷花了眼,染上啥不好的嗎?”李進家的手裏頭忙著針線活兒,李進被林遠濤留在南邊搭把手,這次也沒有回來,“那幾個小的呢?咋還不回來?他們在那邊也幫不上忙。”
“小秦帶著呢,當家的說,這幾個小的可比大人都強,出去說話啊幹啥的都不打怵。”周瓦挑著信裏頭好的地方跟李進家的說,林遠濤信裏說反正都出去了,索性多走走開開眼界,就算他沒有太多空閑可以帶孩子,小秦也是見多識廣的,而且李進這個當人爹爹當人叔叔的還在,家裏頭也不至於太擔心,過了這一次,小孩子下回出門還不知道得啥時候呢。
“可別出去一趟心就野了。”雖然有李進在孩子身邊,當阿姆的還是免不了擔心。
“不能,都是知道輕重的好孩子,要是不省心,當家的也不能留他們。”周瓦把信疊好放回裝信的匣子裏,扶著腰起來活動活動。
“現在想想,怪道你倆就能成兩口子,明明一開始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倆人。”李進家的不由得感歎,“這還真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咋了?”周瓦奇道。他和林遠濤孩子都會跑了,咋又說起這事來。
“俺們當家的帶著孩子一出門,我這天天的覺也睡不好,吃也吃不下。倒是你該吃吃該喝喝,一點兒事都沒有。”李進家的感歎道。
其實不隻是他一個人,其餘家裏有人跟著出門的,一有空都願意上林家找周瓦坐著說話,好像看著周瓦心裏就有底了似的。
“我這不是都習慣了?”周瓦對於林遠濤出遠門這件事很淡定,“他就是不去南邊,也得去下窪子,就是閑不住的人。反正,在家不在家的,家裏地裏的事也不指望他。”
春去夏至,院子裏的織機也仿出了幾台,就連老成如楊裏正,也少不得在農事之餘跑幾趟林家。實在是心焦,竟顧不得當家人不在了。當時去的那些人裏,唯一能與縣衙裏通上話的,隻有一個林遠濤,他又是個顧家的。現在那些人在南方久久不歸,書信不易,唯有縣衙裏還不時的有消息,隻說都好,並無再細的消息傳出。倒是有人見了縣裏的人往林家傳消息。
好在,周瓦臨產之前,小秦、李進等人終於回來了。
且不說各人與家人捎回來南方的新奇玩意兒,家人長久未見,種種喜悅,各家團圓如何喜慶。
唯有小秦十分歉疚:“縣裏的師爺跟著奔走,帶著大人的書信,實在是幫了不少忙。隻是因為這樣,林哥行動上也不比自己出門自在,現在實在是脫不開身,不放心家裏,隻打發我先回來照看。”
“這又有啥?他又不是在外頭不幹正事!”周瓦倒是不在意:“就是在家,我生孩子他也使不上勁兒,也隻得白看著。外頭的事還順利?你們在外頭身體可好?”
有些事情是不方便在捎帶的書信裏麵寫的,前麵回來的人對於真正要辦的事情也是說不出個一二三來。
“順利,我們也都是出慣門的,就是跟去的人,大人連孩子,也都是能吃苦耐勞的,隻要安排的小心些,啥事也沒有。”小秦道。
“隻是原本我們把事情想得簡單了,真正辦起來,彎彎繞繞的,有些纏手。”沒旁人在的時候,小秦與周瓦細說:“那李師爺帶著大人的書信,找了大人的同年,那位大人,倒是實在幫忙,又輾轉托人,托到了官辦的織場。上麵的關節打通了,上官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隻是下麵管事的也要打點好才行,縣官不如現管。”
“這話是,該花的錢總得花。”周瓦也知道,每年他們家都和縣裏的書吏等來往,關係好了,他家在縣裏辦些事,方便的很。
“可不是,可咱們也不能花冤枉錢,管事的那麽多,總得先打聽好了,該打點哪個,各人什麽喜好。說起來,功夫倒是大部分花在這裏了。”官辦的織場裏關係層層疊疊,不打聽明白了再下手,不說要多花多少冤枉錢,隻怕背後還會讓人恥笑。
這些事,村屯裏跟去的人是幫不上忙的,好在李師爺是老於世故的,幫著出了不少主意。
收獲也是可喜的,小秦這次回來,就帶了各式料子的織造方子,“這些瓦片哥先收著,咱們等收了秋繭,繅出絲來,先安排人從素綢開始練手,等養成幾個熟手,再學別的花樣子,也省的糟踐東西。”
周瓦略翻了翻,卻是看不懂的,隻得問小秦:“就算有方子,也得有會這手藝的人指點才好。”
“林哥就是為了這事才留下沒回的。”小秦道,忍不住看看周圍沒人,才湊近了壓低聲音與周瓦道:“瓦片哥,這話我也隻跟你說,這當官的辦事比咱們……,唉,原本我們的主意,是要花錢雇個熟手回來教教就好了,等咱們的人學會了,隨他去就罷了。不過,李師爺說是不穩當,後來,他出去幫著打聽了落魄的織戶,看有哪家犯事的,想要疏通了關節,就把那人流到咱們這邊來呢。”
犯了事判了流刑過來的人,可不就穩穩的捏在手裏了?隻是這事實在不適合讓更多的人知道,林遠濤連小秦都打發回來了。
然而同樣的事情,換了個官員來做,卻是順利的多。即使他隻是個品級不高的縣令,甚至沒有親自出馬,隻是門下的一個師爺帶著他的親筆書信,去拜訪了當地任職的同年。
當初南去的人,已經陸續有回來的,還帶了林遠濤、小秦等人的信。到底是在外麵受了林遠濤等人的照料,但凡回來的人,都會給周瓦送些南邊帶回來的東西,表示一下感謝,自然,也帶回來了南邊的消息。
每當這時候,林家的院子裏都會很熱鬧,本村的,外村的,在林家幹活的,家裏有人在外頭的,心裏好奇隻為聽個新鮮的……
“每天的燒水的柴火都費了不少。”每天等人散了,李進家的都跟周瓦念叨一回。不管誰來,總要招待一盞水的,“虧得你家院子裏就有井,要不然光是擔水就累死了。”
對於大部分沒有出過縣城的人來說,去那麽遠的南方,簡直比說書的故事還好聽,為此,好多人甚至連著幾天跟著剛回來的人,在不同的地方把相同的事情聽了一遍又一遍。
最先回來的,是會點兒木匠手藝的老實人,當時帶著他們過去,就是為了看能不能學學造織機的技術。托縣令同年的福,林遠濤他們很快就拿到了織機的圖紙,不過圖紙略簡單,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著圖就能造出織機的,為了保險起見,最後還是花銀子買了幾台當地木匠做好的織機。幾個人就在租住的院子裏拆了裝,裝了拆的,然後就按耐不住想要回來,親自試著做。
買織機的銀錢是林遠濤花的,回來的船隻也是林遠濤訂的,因此,那幾台織機回來後就直接被送回到林遠濤家裏,想要學做的人,隻能到林家來學。為此,周瓦不得不大著肚子,安排人在院子裏給他們騰出個寬敞地方,搭上棚子,好放那些人的工具和木料。
好在這些人會自己解決吃飯的問題,不管是和林家的雇工搭夥還是回去自己家裏吃,都不用周瓦操心。
“俺們在那也幫不上別的忙,吃住就不說了,出個門抬手動腳的就要花錢。”說話的人皺起眉頭,顯然想起了在南邊花錢如流水的日子,真是讓人心驚肉跳的。本來想著為了學門手藝,就算是花錢也是值得。隻是真的到了要花錢的時候,往出掏錢真是不容易:“再者說了,那邊人說話俺們都聽不咋明白,還不如回家來,俺們幾個一塊兒琢磨,反正有現成的東西在這呢。在咱們家邊上,使喚的家夥事也順手,木料啥的也都是現成的,用不著再額外花錢。”
同去的人都不免心有戚戚然的點頭讚同,就連旁邊聽熱鬧的,聯想起自己去別的村集上、去縣城甚至更遠些去下窪子的經曆,也都是一副理解的樣子。這年頭,除非必須,否則一般人真的很少出遠門。像他們這樣常年生活在村裏的人,連花錢的時候都不多——家裏吃的用的,大部分都能自給自足。手裏一旦有了些錢,都是要捏的緊緊的,輕易不會拿出來花。
在遠離家鄉的陌生地方生活,周圍的人說著自己聽不懂的話,每天不停的花錢,老實說,每一樣都超出幾個老實人承受能力。
“俺們當家的在信裏頭說,當時選人選的太老實了。”周瓦現在也略識些字,林遠濤記掛著家裏,是最想回來的,可是當時一起去的,大部分都是這樣的老實人,讓他們幹些賣力氣的活還行,其他的真是很難指望得上。
“那時候不是怕去的人不老實,在南邊被迷花了眼,染上啥不好的嗎?”李進家的手裏頭忙著針線活兒,李進被林遠濤留在南邊搭把手,這次也沒有回來,“那幾個小的呢?咋還不回來?他們在那邊也幫不上忙。”
“小秦帶著呢,當家的說,這幾個小的可比大人都強,出去說話啊幹啥的都不打怵。”周瓦挑著信裏頭好的地方跟李進家的說,林遠濤信裏說反正都出去了,索性多走走開開眼界,就算他沒有太多空閑可以帶孩子,小秦也是見多識廣的,而且李進這個當人爹爹當人叔叔的還在,家裏頭也不至於太擔心,過了這一次,小孩子下回出門還不知道得啥時候呢。
“可別出去一趟心就野了。”雖然有李進在孩子身邊,當阿姆的還是免不了擔心。
“不能,都是知道輕重的好孩子,要是不省心,當家的也不能留他們。”周瓦把信疊好放回裝信的匣子裏,扶著腰起來活動活動。
“現在想想,怪道你倆就能成兩口子,明明一開始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倆人。”李進家的不由得感歎,“這還真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咋了?”周瓦奇道。他和林遠濤孩子都會跑了,咋又說起這事來。
“俺們當家的帶著孩子一出門,我這天天的覺也睡不好,吃也吃不下。倒是你該吃吃該喝喝,一點兒事都沒有。”李進家的感歎道。
其實不隻是他一個人,其餘家裏有人跟著出門的,一有空都願意上林家找周瓦坐著說話,好像看著周瓦心裏就有底了似的。
“我這不是都習慣了?”周瓦對於林遠濤出遠門這件事很淡定,“他就是不去南邊,也得去下窪子,就是閑不住的人。反正,在家不在家的,家裏地裏的事也不指望他。”
春去夏至,院子裏的織機也仿出了幾台,就連老成如楊裏正,也少不得在農事之餘跑幾趟林家。實在是心焦,竟顧不得當家人不在了。當時去的那些人裏,唯一能與縣衙裏通上話的,隻有一個林遠濤,他又是個顧家的。現在那些人在南方久久不歸,書信不易,唯有縣衙裏還不時的有消息,隻說都好,並無再細的消息傳出。倒是有人見了縣裏的人往林家傳消息。
好在,周瓦臨產之前,小秦、李進等人終於回來了。
且不說各人與家人捎回來南方的新奇玩意兒,家人長久未見,種種喜悅,各家團圓如何喜慶。
唯有小秦十分歉疚:“縣裏的師爺跟著奔走,帶著大人的書信,實在是幫了不少忙。隻是因為這樣,林哥行動上也不比自己出門自在,現在實在是脫不開身,不放心家裏,隻打發我先回來照看。”
“這又有啥?他又不是在外頭不幹正事!”周瓦倒是不在意:“就是在家,我生孩子他也使不上勁兒,也隻得白看著。外頭的事還順利?你們在外頭身體可好?”
有些事情是不方便在捎帶的書信裏麵寫的,前麵回來的人對於真正要辦的事情也是說不出個一二三來。
“順利,我們也都是出慣門的,就是跟去的人,大人連孩子,也都是能吃苦耐勞的,隻要安排的小心些,啥事也沒有。”小秦道。
“隻是原本我們把事情想得簡單了,真正辦起來,彎彎繞繞的,有些纏手。”沒旁人在的時候,小秦與周瓦細說:“那李師爺帶著大人的書信,找了大人的同年,那位大人,倒是實在幫忙,又輾轉托人,托到了官辦的織場。上麵的關節打通了,上官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隻是下麵管事的也要打點好才行,縣官不如現管。”
“這話是,該花的錢總得花。”周瓦也知道,每年他們家都和縣裏的書吏等來往,關係好了,他家在縣裏辦些事,方便的很。
“可不是,可咱們也不能花冤枉錢,管事的那麽多,總得先打聽好了,該打點哪個,各人什麽喜好。說起來,功夫倒是大部分花在這裏了。”官辦的織場裏關係層層疊疊,不打聽明白了再下手,不說要多花多少冤枉錢,隻怕背後還會讓人恥笑。
這些事,村屯裏跟去的人是幫不上忙的,好在李師爺是老於世故的,幫著出了不少主意。
收獲也是可喜的,小秦這次回來,就帶了各式料子的織造方子,“這些瓦片哥先收著,咱們等收了秋繭,繅出絲來,先安排人從素綢開始練手,等養成幾個熟手,再學別的花樣子,也省的糟踐東西。”
周瓦略翻了翻,卻是看不懂的,隻得問小秦:“就算有方子,也得有會這手藝的人指點才好。”
“林哥就是為了這事才留下沒回的。”小秦道,忍不住看看周圍沒人,才湊近了壓低聲音與周瓦道:“瓦片哥,這話我也隻跟你說,這當官的辦事比咱們……,唉,原本我們的主意,是要花錢雇個熟手回來教教就好了,等咱們的人學會了,隨他去就罷了。不過,李師爺說是不穩當,後來,他出去幫著打聽了落魄的織戶,看有哪家犯事的,想要疏通了關節,就把那人流到咱們這邊來呢。”
犯了事判了流刑過來的人,可不就穩穩的捏在手裏了?隻是這事實在不適合讓更多的人知道,林遠濤連小秦都打發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