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學的考究之處也在於——每可憑一字之別,表征出程度細致的不同。
如“痛哭”與“慟哭”,二者的不同實難詮釋清楚,所謂“隻可意會,無法言傳”。
“恫嚇”與“恐嚇”亦如此。
“貧窮”“貧困”“貧寒”三個詞中,尤以“貧寒”之貧境甚,即——貧窮到了冬季沒錢買柴取暖的地步。
“寒門”,即那樣的窮人家。
“寒門之子”,即那樣的窮人家的兒子。
“寒門之女”四字是少見的,因為在從前,她們大抵早嫁,或早夭了。與父母在“寒門”長相廝守、相依為命的老姑娘是有的,但情況極少。《聊齋》中的“俠女”近於那一情況,卻據說是為報血海深仇而伴老母隱居於民間的呂四娘的原型,本屬豪門之女,大仇一報,便人間蒸發,無人知其所蹤了。
故“寒門兒女”之女,多屬小女孩。
“寒門之子”們的人生卻又是另一番境況。通常他們是娶不上妻的,作為人子,並負有侍奉二老的責任。在舊時的小說或戲劇中,他們通常與老母形影相吊地生活在一起,老母不但年事已高,且往往雙目失明或是聾啞,娶妻之事於他們被說成“討老婆”。未知此言先是由民間而戲劇或恰恰反過來,然一個“討”字,具有極憐憫之意味,道盡了花最少的錢辦終身大事的苦衷。
又如在“俠女”中,顧生便是如此一個“寒門之子”,“博於材藝,而家綦貧。又以母老,不忍離膝下,惟日為人書畫,受贄以自給。行年二十有五,伉儷猶虛”。
古文中“材”指技能,以區別於“才幹”之“才”。
綦——極也。
雖“博”於技能,但家境貧寒,且需贍養老母,娶妻便幾成空想。
在舊小說或戲劇中,顧生們大抵是孝的榜樣。“豔如桃李,冷若冰霜”之俠女,以處子之身報顧生相濟之德,不僅出於對他“討”不上妻的同情,還因敬他是“大孝”之子。
我小時候,常聽到“寒門”二字,這二字總是與“孝子”二字連在一起。因為不但我家是當年城市裏的貧窮人家,那一片人家皆貧窮。母親與鄰家大人聊得最多的一個話題,便是哪家哪家的兒子多麽多麽“孝道”。在社會的底層,“自古寒門出孝子”,是大榮耀。故我自幼確乎是將孝當成一種“道”來接受的。
長大後,才偶爾從舊小說中讀到“寒門出貴子”這樣的話。
自古寒門必然出孝子嗎?
從沒有統計數字予以證實,顯然是誰都無法肯定地說清楚的。
為什麽舊小說舊戲劇中的寒門之子多是孝子呢?
因為對於寒門之子,孝是比較易於做到的,是可完全由主觀來決定的,是想那樣就能那樣的。進言之,“寒門出孝子”是底層人家的父母極其現實的而且也是極人性化的訴求——文藝家關注到了這種底層訴求,一代又一代、一個曆史時期又一個曆史時期地通過文學或戲劇予以滿足,並且有意使之在底層社會形成重要的親情倫理。其倫理基礎是符合人心取向的,用民間勸人的話語來說往往如此:“生活已是這般貧窮,父母已是這般不易,你作為兒子,有什麽理由不孝啊!”
事實也是,民間的長輩,確乎一代又一代、一個曆史時期又一個曆史時期地對寒門的不孝之子進行幾乎百千年來未變的台詞式的教誨。
文藝的影響功能如民間教誨,久而久之,“寒門出孝子”這一底層願望,演變成了“自古寒門出孝子”這一仿佛的規律。
是理想主義色彩很濃的願望。
寒門肯定出孝子嗎?
未必。
豪門富家之子定然不孝嗎?
也未必。
既然都未必,為什麽“自古寒門出孝子”會在底層民間口口相傳呢?
非他,底層民間尤其需要此種親情倫理的慰藉,正如真的牧羊女更需要白馬王子愛上了牧羊女的童話——公主和格格們才不聽不看那一類童話。
“自古寒門出孝子”之說是一種文化現象。分明的,很理想主義,卻屬於有益無害的那一種理想主義。
而所謂“自古寒門出貴子”之說,卻是一種偽說,並且有害無益。
首先,何為“貴子”呢?
不論在中國的古代還是外國的古代,“貴子”一向專指成為權力顯赫的達官的兒子們。特別是在中國的古代,縱然誰家兒子已成了富商,那也照樣算不上所謂“貴子”,所以他們往往要花錢捐個紅頂子戴。也就是說,馬雲如果是古代人,他如果不花錢捐紅頂子戴,那麽他究竟算不算貴子,恐怕是有爭議的。
“貴子”二字在中國,一向是官本位下產生的專用詞。它不同於西方的貴族之子,它是指“之子”自己成了公侯將相,起碼是中了進士成了部或部以上的大官。
當下之中國,畢竟已是進入了現代曆史時期的國家;那麽,就連成了大老板的兒子們也算在“貴子”之列吧。
接著的一個問題是,官當到多大我們雖然已給出了比較能達成共識的結論,但老板要做到多大才約等於“貴子”呢?
而我認為“自古寒門出貴子”是一種當代中國人的偽說的理由更在於——無須統計也可以肯定,此前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曆史時期的任何一部書中,都斷不會出現那樣一句話。
因為它違背常識,不符合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是對個別例子的似乎的規律說。
但“寒門出貴子”五個字,不但在書中、在戲劇中,在民間語境中卻也都是老生常談了。
一種對個別例子的老生常談的現象說。是的,僅僅是現象說,絕非規律說。
還以“俠女”為例,顧生雖是孝子,卻命中注定壽薄,二十八歲就死了。但他與俠女之子卻十八歲中進士,當大官是不成問題的,正所謂父僅孝子,未成貴子;子成貴孫,“猶奉祖母以終老”。
然而終究是故事。
卻也不僅僅是故事——在古代,“寒門出貴子”的例子是有的:一靠“造反”,或曰“起義”,多是活不下去走投無路的農民及子弟。“起義”是近代史學詞,以給予正麵的評價。這是豁出性命之事,成功者如朱元璋。二靠科舉。科舉一舉兩得,既緩解了造反衝動,也為朝廷選拔了人才。但若以為有很多寒門之子靠科舉成了“貴子”,實在是大誤會。自宋以降,科舉漸成國策,然真的寒門之子通過此管道而成“貴子”者,往多了說也就千萬之一二而已。
寒門之子往往輸在科舉的起跑線上——鑿壁偷光、聚螢為燭與有名師啟蒙的豪門子拚知識,雖頭懸梁、錐刺股,也總是會功虧一簣的。
項羽偶見秦始皇出行的陣仗,想:“吾可取而代之。”
在他的意識中,“貴”至高峰莫過於稱帝。
陳勝“造反”之前亦發天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為了統一“造反”意誌,他曾對鐵杆弟兄們信誓旦旦地說:“苟富貴,勿相忘。”
在他們的意識中,人生倘不富貴,便太對不起生命了。何為貴?做一把王侯將相耳!
貴族之子項羽也罷,寒門之子陳勝也罷,在他們所處的時代,對好的人生也隻能有那一種水平的認識。
現代社會的現代性也在於如此兩點——消除“寒門”現象;在好人生的理解方麵,給人以比項羽比陳勝們廣泛得多的選擇。
由是,我對今日之中國,忽一下那麽多人特別是青年哀歎“寒門何以再難出貴子”,便生出大的困惑來。
依我想來,現在中國即或仍有“寒門”人家,估計也是少的。但貧窮人家仍不少。那麽,“寒門何以再難出貴子”,可以換成“底層人家何以再難出貴子”來說。
我的第一個大困惑是——在今日之中國,彼們認為,何謂“貴子”?
若仍認為隻有做了大大的官,大大的老板方可言之為“貴子”,那麽這一種意識,與項羽與陳勝們有什麽區別呢?是否直接將好人生僅僅與陳勝們所言的“富貴”畫了等號呢?
具體來說吧,倘數名曾經的寒門之子,至中年後,分別成部級幹部、大學校長或書記(普遍也是局級幹部)、大學教授、優秀的中學校長、中學特級教師、技高業專的高等技術工人、好醫生、歌唱者(雖非明星大腕,但喜歡唱且能以唱自食其力,而且生活得還較快樂)……不一而足。
在他們中,誰為“貴”?
部長者?
大學校長或書記次之?
教授們無官職,大約不在“貴”之列囉?
其他諸從業者呢?既非“貴”其人生便平庸了沒出息了嗎?
若如此認為,豈不是很腐朽的一種人生認識論嗎?豈不是正合了這樣的邏輯嗎——官本位,我所排斥也;但當大官嘛,我心孜孜以求也!
我的第二個大困惑是——現代之社會,為知識化了的人提供了千般百種的有可能實現夢想的職業,即或是底層人家之子吧,何必眼中隻有當大官一條路?
我的人際接觸麵告訴我,在大學中,成為教授的底層人家的兒女多得是!在文藝界體育界活得很精彩的底層人家的兒女也多得是!在當下的縣長縣委書記中,工農的兒子也多得是!幾乎在各行各業,都有底層人家的優秀兒女表現傑出甚而非凡,若以項羽、陳勝們的人生觀來評論,他們便都不是底層人家的“貴子”囉?
怎麽地,中國反封建反了一個多世紀了,封建到家了的關於人生的思想,居然還如此地能蠱惑人心並深入人心嗎?
所以我認為,比之於“自古寒門出孝子”,哀歎“寒門何以再難出貴子”,實在是使拒絕封建思想的人心寒的現象。
而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章,動機倒不是出於批判;恰恰相反,而是想撥亂反正,糾正某些人的誤解。
我覺得,中國之現實存在著如下三個特色——
官本位依然本位著;
官本位觀念確已發生動搖,漸趨式微;
底層人家的子弟通向官場的通道梗阻仍多。
底層人家有不少子弟,仍十分向往為官,並且很可能是要以做“大公仆”為己任的,我們姑且這麽認為;
為他們清除梗阻,使他們實現其誌的過程順暢些——這也體現著一種社會進步。
我想,這也許才是提出“寒門何以再難出貴子”這一話題的人的本意。
那麽,這話題其實與龔自珍那“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詩句異曲同工。
而往直白了說,其實是這麽一種意思——
我乃底層人家之子,我的人生誌向是當大官。這是我最強烈的人生誌向,我矢誌不渝,並且自信能當得很好!中國,為什麽我這樣的人當大官難而又難,難於上青天?而奧巴馬和普京,出身也和我差不多,卻可以在他們的國家當上總統?敢問我的路在何方……
如此說來,便明白多了。我也就沒了困惑,雖然仍會想,何必呢?但能十二分地理解。
隻不過,對於這樣的人,在當下之中國,我是無法安慰的。
2016年7月30日
如“痛哭”與“慟哭”,二者的不同實難詮釋清楚,所謂“隻可意會,無法言傳”。
“恫嚇”與“恐嚇”亦如此。
“貧窮”“貧困”“貧寒”三個詞中,尤以“貧寒”之貧境甚,即——貧窮到了冬季沒錢買柴取暖的地步。
“寒門”,即那樣的窮人家。
“寒門之子”,即那樣的窮人家的兒子。
“寒門之女”四字是少見的,因為在從前,她們大抵早嫁,或早夭了。與父母在“寒門”長相廝守、相依為命的老姑娘是有的,但情況極少。《聊齋》中的“俠女”近於那一情況,卻據說是為報血海深仇而伴老母隱居於民間的呂四娘的原型,本屬豪門之女,大仇一報,便人間蒸發,無人知其所蹤了。
故“寒門兒女”之女,多屬小女孩。
“寒門之子”們的人生卻又是另一番境況。通常他們是娶不上妻的,作為人子,並負有侍奉二老的責任。在舊時的小說或戲劇中,他們通常與老母形影相吊地生活在一起,老母不但年事已高,且往往雙目失明或是聾啞,娶妻之事於他們被說成“討老婆”。未知此言先是由民間而戲劇或恰恰反過來,然一個“討”字,具有極憐憫之意味,道盡了花最少的錢辦終身大事的苦衷。
又如在“俠女”中,顧生便是如此一個“寒門之子”,“博於材藝,而家綦貧。又以母老,不忍離膝下,惟日為人書畫,受贄以自給。行年二十有五,伉儷猶虛”。
古文中“材”指技能,以區別於“才幹”之“才”。
綦——極也。
雖“博”於技能,但家境貧寒,且需贍養老母,娶妻便幾成空想。
在舊小說或戲劇中,顧生們大抵是孝的榜樣。“豔如桃李,冷若冰霜”之俠女,以處子之身報顧生相濟之德,不僅出於對他“討”不上妻的同情,還因敬他是“大孝”之子。
我小時候,常聽到“寒門”二字,這二字總是與“孝子”二字連在一起。因為不但我家是當年城市裏的貧窮人家,那一片人家皆貧窮。母親與鄰家大人聊得最多的一個話題,便是哪家哪家的兒子多麽多麽“孝道”。在社會的底層,“自古寒門出孝子”,是大榮耀。故我自幼確乎是將孝當成一種“道”來接受的。
長大後,才偶爾從舊小說中讀到“寒門出貴子”這樣的話。
自古寒門必然出孝子嗎?
從沒有統計數字予以證實,顯然是誰都無法肯定地說清楚的。
為什麽舊小說舊戲劇中的寒門之子多是孝子呢?
因為對於寒門之子,孝是比較易於做到的,是可完全由主觀來決定的,是想那樣就能那樣的。進言之,“寒門出孝子”是底層人家的父母極其現實的而且也是極人性化的訴求——文藝家關注到了這種底層訴求,一代又一代、一個曆史時期又一個曆史時期地通過文學或戲劇予以滿足,並且有意使之在底層社會形成重要的親情倫理。其倫理基礎是符合人心取向的,用民間勸人的話語來說往往如此:“生活已是這般貧窮,父母已是這般不易,你作為兒子,有什麽理由不孝啊!”
事實也是,民間的長輩,確乎一代又一代、一個曆史時期又一個曆史時期地對寒門的不孝之子進行幾乎百千年來未變的台詞式的教誨。
文藝的影響功能如民間教誨,久而久之,“寒門出孝子”這一底層願望,演變成了“自古寒門出孝子”這一仿佛的規律。
是理想主義色彩很濃的願望。
寒門肯定出孝子嗎?
未必。
豪門富家之子定然不孝嗎?
也未必。
既然都未必,為什麽“自古寒門出孝子”會在底層民間口口相傳呢?
非他,底層民間尤其需要此種親情倫理的慰藉,正如真的牧羊女更需要白馬王子愛上了牧羊女的童話——公主和格格們才不聽不看那一類童話。
“自古寒門出孝子”之說是一種文化現象。分明的,很理想主義,卻屬於有益無害的那一種理想主義。
而所謂“自古寒門出貴子”之說,卻是一種偽說,並且有害無益。
首先,何為“貴子”呢?
不論在中國的古代還是外國的古代,“貴子”一向專指成為權力顯赫的達官的兒子們。特別是在中國的古代,縱然誰家兒子已成了富商,那也照樣算不上所謂“貴子”,所以他們往往要花錢捐個紅頂子戴。也就是說,馬雲如果是古代人,他如果不花錢捐紅頂子戴,那麽他究竟算不算貴子,恐怕是有爭議的。
“貴子”二字在中國,一向是官本位下產生的專用詞。它不同於西方的貴族之子,它是指“之子”自己成了公侯將相,起碼是中了進士成了部或部以上的大官。
當下之中國,畢竟已是進入了現代曆史時期的國家;那麽,就連成了大老板的兒子們也算在“貴子”之列吧。
接著的一個問題是,官當到多大我們雖然已給出了比較能達成共識的結論,但老板要做到多大才約等於“貴子”呢?
而我認為“自古寒門出貴子”是一種當代中國人的偽說的理由更在於——無須統計也可以肯定,此前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曆史時期的任何一部書中,都斷不會出現那樣一句話。
因為它違背常識,不符合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是對個別例子的似乎的規律說。
但“寒門出貴子”五個字,不但在書中、在戲劇中,在民間語境中卻也都是老生常談了。
一種對個別例子的老生常談的現象說。是的,僅僅是現象說,絕非規律說。
還以“俠女”為例,顧生雖是孝子,卻命中注定壽薄,二十八歲就死了。但他與俠女之子卻十八歲中進士,當大官是不成問題的,正所謂父僅孝子,未成貴子;子成貴孫,“猶奉祖母以終老”。
然而終究是故事。
卻也不僅僅是故事——在古代,“寒門出貴子”的例子是有的:一靠“造反”,或曰“起義”,多是活不下去走投無路的農民及子弟。“起義”是近代史學詞,以給予正麵的評價。這是豁出性命之事,成功者如朱元璋。二靠科舉。科舉一舉兩得,既緩解了造反衝動,也為朝廷選拔了人才。但若以為有很多寒門之子靠科舉成了“貴子”,實在是大誤會。自宋以降,科舉漸成國策,然真的寒門之子通過此管道而成“貴子”者,往多了說也就千萬之一二而已。
寒門之子往往輸在科舉的起跑線上——鑿壁偷光、聚螢為燭與有名師啟蒙的豪門子拚知識,雖頭懸梁、錐刺股,也總是會功虧一簣的。
項羽偶見秦始皇出行的陣仗,想:“吾可取而代之。”
在他的意識中,“貴”至高峰莫過於稱帝。
陳勝“造反”之前亦發天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為了統一“造反”意誌,他曾對鐵杆弟兄們信誓旦旦地說:“苟富貴,勿相忘。”
在他們的意識中,人生倘不富貴,便太對不起生命了。何為貴?做一把王侯將相耳!
貴族之子項羽也罷,寒門之子陳勝也罷,在他們所處的時代,對好的人生也隻能有那一種水平的認識。
現代社會的現代性也在於如此兩點——消除“寒門”現象;在好人生的理解方麵,給人以比項羽比陳勝們廣泛得多的選擇。
由是,我對今日之中國,忽一下那麽多人特別是青年哀歎“寒門何以再難出貴子”,便生出大的困惑來。
依我想來,現在中國即或仍有“寒門”人家,估計也是少的。但貧窮人家仍不少。那麽,“寒門何以再難出貴子”,可以換成“底層人家何以再難出貴子”來說。
我的第一個大困惑是——在今日之中國,彼們認為,何謂“貴子”?
若仍認為隻有做了大大的官,大大的老板方可言之為“貴子”,那麽這一種意識,與項羽與陳勝們有什麽區別呢?是否直接將好人生僅僅與陳勝們所言的“富貴”畫了等號呢?
具體來說吧,倘數名曾經的寒門之子,至中年後,分別成部級幹部、大學校長或書記(普遍也是局級幹部)、大學教授、優秀的中學校長、中學特級教師、技高業專的高等技術工人、好醫生、歌唱者(雖非明星大腕,但喜歡唱且能以唱自食其力,而且生活得還較快樂)……不一而足。
在他們中,誰為“貴”?
部長者?
大學校長或書記次之?
教授們無官職,大約不在“貴”之列囉?
其他諸從業者呢?既非“貴”其人生便平庸了沒出息了嗎?
若如此認為,豈不是很腐朽的一種人生認識論嗎?豈不是正合了這樣的邏輯嗎——官本位,我所排斥也;但當大官嘛,我心孜孜以求也!
我的第二個大困惑是——現代之社會,為知識化了的人提供了千般百種的有可能實現夢想的職業,即或是底層人家之子吧,何必眼中隻有當大官一條路?
我的人際接觸麵告訴我,在大學中,成為教授的底層人家的兒女多得是!在文藝界體育界活得很精彩的底層人家的兒女也多得是!在當下的縣長縣委書記中,工農的兒子也多得是!幾乎在各行各業,都有底層人家的優秀兒女表現傑出甚而非凡,若以項羽、陳勝們的人生觀來評論,他們便都不是底層人家的“貴子”囉?
怎麽地,中國反封建反了一個多世紀了,封建到家了的關於人生的思想,居然還如此地能蠱惑人心並深入人心嗎?
所以我認為,比之於“自古寒門出孝子”,哀歎“寒門何以再難出貴子”,實在是使拒絕封建思想的人心寒的現象。
而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章,動機倒不是出於批判;恰恰相反,而是想撥亂反正,糾正某些人的誤解。
我覺得,中國之現實存在著如下三個特色——
官本位依然本位著;
官本位觀念確已發生動搖,漸趨式微;
底層人家的子弟通向官場的通道梗阻仍多。
底層人家有不少子弟,仍十分向往為官,並且很可能是要以做“大公仆”為己任的,我們姑且這麽認為;
為他們清除梗阻,使他們實現其誌的過程順暢些——這也體現著一種社會進步。
我想,這也許才是提出“寒門何以再難出貴子”這一話題的人的本意。
那麽,這話題其實與龔自珍那“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詩句異曲同工。
而往直白了說,其實是這麽一種意思——
我乃底層人家之子,我的人生誌向是當大官。這是我最強烈的人生誌向,我矢誌不渝,並且自信能當得很好!中國,為什麽我這樣的人當大官難而又難,難於上青天?而奧巴馬和普京,出身也和我差不多,卻可以在他們的國家當上總統?敢問我的路在何方……
如此說來,便明白多了。我也就沒了困惑,雖然仍會想,何必呢?但能十二分地理解。
隻不過,對於這樣的人,在當下之中國,我是無法安慰的。
2016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