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環自入翰林院便開始著手修史一事, 在翻閱大量史籍, 並向院中前輩討教之後,他親自動筆寫了一篇本紀,記述了前朝末代皇帝嘉元帝的言行政績, 以及當時的重大事件。
秦環將這篇本紀交給粟銘過目,粟銘拿回家研究了一晚, 次日,十分興奮地找到秦環, 指出了文章中幾處有爭議的地方, 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並鼓勵他繼續撰寫下去。得到粟大人的認可和肯定,秦環更是一心撲在史書編撰上, 夜以繼日, 廢寢忘食。
這日,秦環正在獨自整理文稿, 突然聽到門外傳來由遠及近的喧嘩聲, 其中有個聲音頗為尖細,像是男人捏著嗓子學女子說話。少頃,有一人叩門喊道:“子慕,快出來接旨。”這分明是趙安的聲音。
秦環一愣,連忙放下手裏的文稿, 把房門打開,隻見趙安身邊還站著兩個身著淄色宮服的太監。兩個太監年紀雖輕,看上去卻神氣十足, 望著秦環,異口同聲道:“你是翰林院修撰秦環?”
秦環點頭道:“在下正是。”
其中一個太監正色道:“跪下領陛下口諭。”
秦環趕緊整衣跪下,聽太監宣道:“陛下口諭,翰林院修撰秦環,即刻到乾清宮西暖閣見駕。”
秦環口呼萬歲,磕頭領旨。
待秦環起身,宣旨的太監笑道:“秦大人果然玉樹臨風,龍章鳳姿,也難怪陛下念念不忘。”
秦環連忙拱手回道:“公公謬讚了。”
“陛下平常召見臣子,起碼都是今日傳口諭明日見駕,哪有像召見秦大人這般心急火燎的,陛下這可不是對秦大人另眼相待嗎?”那太監十分伶牙俐齒,又催促道:“秦大人現在就隨咱們兩個進宮吧,若是誤了時辰,陛下怪罪下來,那可擔待不起。”
“勞煩二位公公稍等片刻。”秦環回到案前迅速將文稿史籍整理妥當,這才對趙安一拱手:“思危兄,我這就去了。”對兩個太監一抬袖,“還請二位公公帶路。”
翰林院離內皇城不遠,不多時,秦環便與兩個太監從左掖門入了內皇城。秦環此番還是第一次進入內廷,雖然滿懷著好奇與期待,還是擺出一副若無其事的表情,亦步亦趨地跟在兩個太監身後走著。
直到乾清宮出現在他的視線之中,遠遠地望著那琉璃重簷,莊嚴肅穆的宮殿,秦環腦海中那段依稀的記憶才突然浮現上來:火光衝天,濃煙滾滾,燒得半邊天都是通紅通紅的……一片喧囂混亂,人們慘叫哭號著四處奔逃,自己那麽害怕,嚎啕大哭,卻沒有一個人肯停下腳步管一管自己……不知道母親在哪裏,難道連她也不要自己了嗎……滿心的恐懼,哭得聲嘶力竭,耳邊才終於傳來了母親焦急的呼喊……
秦環木然地往前走著,直到兩個太監阻止了他的腳步:“您便在此候著,雜家先去通報一聲。”
聽到這話,秦環一愣,好不容易才回過神來,點了點頭,靜立於門外,重新整理了衣冠,努力平複好情緒。
未幾,一個太監急匆匆地走了出來,躬身道:“秦大人請。”說話間,領著秦環來到暖閣門前,掀開簾子讓秦環進去,自己則退出殿外。
秦環磕頭行禮:“臣秦環恭請陛下聖安。”
“免禮,平身。”語氣平和親切。
秦環起身肅立,抬起頭,見那年輕的天子盤腿坐在炕上,身著常服衣冠,目光炯炯地盯著自己,眉梢眼角含著笑意,威儀中透著隨和親切,直令人有如沐春風之感。
兩人對視片刻,皇帝嘴角彎了彎,拿起案上的折子看了幾眼,一邊說道:“前日粟銘把你撰寫的嘉元帝本紀給朕看了,愛卿的文筆果然不負盛名,深得朕心。”
“陛下抬舉,微臣不勝惶恐。”秦環謹慎答道,“那隻是篇初稿,很多地方還有欠缺,多虧粟大人指點了錯處,微臣正在修改完善,微臣文辭粗淺,僅資一娛。”
“愛卿不必自謙,朕從未眼拙,當初殿試時便對你多有留意,你果真沒有讓朕失望。”皇帝提起筆在奏折上寫著朱批,順口說道:“愛卿與諸臣所見不同,世人皆道前朝嘉元帝乃亡國之君,致使朝野上下黨派紛爭,民間餓殍遍野,白白斷送了禾氏的大好江山,這些足以被其他文人學士批得一無是處的行徑,在你筆下倒是褒貶參半,甚至讚同多於批判。”
秦環心中一動,不知皇帝這番言辭是何用意,低頭揖道:“陛下,微臣不敢……”
“愛卿不必緊張,”皇帝輕輕一笑,頗為玩味地看向秦環,“朕叫你來,隻是想找個人好好地談古論今,可不是要責罰於你。”話題隨即一轉,“不過要論那嘉元帝,也確實勤於政事,夕惕朝乾,就連朕也自愧不如。”
秦環動了動唇,正欲開口,皇帝卻擱下筆,麵對著他正襟危坐,神情莊重,目光犀利:“常言道,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愛卿對前朝曆史研究頗深,不妨同朕講講你的見解。”
秦環緩緩點頭,稍微整理了下思緒,從容說道:“前朝禾氏起於草莽,因戰功立下汗馬功勞,後加官進爵,成為中原貴族,勢力強大。當時王室衰微,又兼外敵侵擾,兒皇帝不通政事,隻能依靠禾氏主持大局,君弱臣強,於是順理成章地被禾氏奪.權。禾氏建國後一邊收複失地,驅除蠻夷,一邊頒布法令,安撫百姓,於是數百年來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中原一片太平。可見若想一統天下,安定中原,必先攘除外敵,使百姓無性命之憂,如此方能穩固根基,重建盛世。”
皇帝犀利的目光逐漸柔和下來,撫掌笑道:“愛卿此言倒是同兵部那些老兒一般無二,不過朕也確是深有同感。”
秦環淺淺一笑,繼續說道:“禾氏的根基穩固,才曆十世而不衰,哪怕是後代帝王昏庸,沉迷仙術,也延續到了嘉元帝一代。嘉元帝雖不好聲色,宵衣旰食,”秦環頓了頓,突然想起進京途中遇見的鶴發老者,心中悵然,卻知不能表露出半分情緒:“隻是前朝氣數已盡,再也無力回天了。”
皇帝注視著秦環,目光如炬:“朕記得愛卿在本紀中還在魏期身上花了不少筆墨,此人實行的變革之法卻是爭議頗多。”
秦環抬起頭毫無畏懼地迎著皇帝的目光,深吸一口氣,終於決定將心底的話盡數吐出:“魏期的變革如若好好實行,必將一改舊狀。陛下可知魏期之法為何不能實行徹底,反而導致了來年饑荒,還有前朝的覆滅。”
“愛卿且說來聽聽。”皇帝理所當然被勾起了興趣。
“魏期丈量天下土地這一政策,本就觸犯了貴族利益,再加上改革稅法,地方官吏很難搜刮民脂民膏,與此息息相關的還是那些朝中的權貴,他們自然對變革極力反對。”秦環沉吟良久,輕聲說道:“嘉元帝幼時即位,朝政一直被幾位世家把持,待到嘉元帝親政之時,這才發現自己頒布任何法令,都會有人暗中掣肘,那些老臣根本沒有把天子放在眼裏,為了一點權力利益互相明爭暗鬥,絲毫不顧及天下興亡。”
說罷,秦環悄悄地瞟過一眼,發現皇帝臉色微微一變,估計是有些感同身受:“嘉元帝一邊重用魏期,一邊暗中對付世家,結果不但沒有處理好其中的關係,反而由於過於仁慈,也由於結親之故一再容忍,當斷不斷,反倒將自己送上了絕路。”
自古以來,有哪位帝王不想把權力牢牢抓在手中,誰都知道,如若外戚當道,奸臣掌政,必然會架空皇權,災難連連,王朝傾頹。秦環低頭垂目,輕歎一聲:“嘉元帝最大的錯誤便在於此,最終落得玉石俱焚,還得了個千古罵名。”
皇帝的神情逐漸凝重,目光也變得冷冽,淡淡地說道:“聽愛卿一番言論,朕果然受益匪淺。”
秦環拿捏著分寸,不再開口,隻默默地立在原地。
良久,皇帝好像有些乏了,撐案扶額道:“你且下去吧。”
秦環磕頭:“微臣告退。”
倒退幾步,剛要轉身,又聽皇帝說道:“改日朕再召愛卿議事。”
秦環一揖到地:“微臣謹候聖意。”偷眼瞧去,皇帝的臉上仿佛隱隱含有不甘,困惑,憂慮之色。
出了乾清宮,外麵陽光明媚,風和日暖,秦環長舒一口氣,心想時辰也不早了,索性直接出了皇城打道回府吧。
阿穀駕著車,兩人一路無話,等到了府門前,秦環下了車,抬腳正要跨過門檻,就見三娘哭哭啼啼地迎了上來:“大人嫌奴婢伺候得不好,奴婢改便是了,隻是……隻是千萬別不讓奴婢伺候您……”
秦環一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幸好今日心情尚佳,便耐心問道:“別著急,好好說話,出了什麽事,誰說不讓你伺候了?”
三娘抽抽噎噎,半天才把事情的原委說清楚。原來剛才賈誠又來了一趟,竟帶來一個廚娘,說這是賈府用慣的老人,廚藝精湛,還擅長做金陵美食,以後秦環的飲食就由她負責了,別人不必插手,說這句話的時候特意斜眼瞥著三娘,“別人”兩字咬得尤其重。
說到那廚娘,秦環一琢磨,在賈府的時候好像見過一次,印象中是大餅臉,水桶腰,皮膚黝黑,身壯如牛,做出來的膳食卻出乎意料的精巧別致,回味無窮。而且,此人最擅長化尋常為神奇,於平凡處見真功夫,記得當日吃一道清炒蘆蒿,那個青翠欲滴,那般清香四溢,饒是秦環從不喜形於色,事後回味,還情不自禁吟了一句東坡居士的“初聞蔞蒿美,初見新芽赤”,讓賈誠如願窺探到了一枚吃貨的本色。想到從此又可日日品嚐美味佳肴,秦環不由得麵露恍惚微笑,一臉無限神往的表情。
“大人……”三娘心涼了半截,欲言又止。
“嗯?”秦環收斂心神,藹聲道,“還有何事?”
三娘紅腫著兩隻眼泡,無限委屈地抱怨道:“那位賈大人還說,阿穀是您的貼身小廝,您的日常起居一應事宜便該由阿穀操心,至於我,他說我隻需在廚房打打下手,或是做些縫縫補補的女紅便可。”
秦環不免啼笑皆非,這賈誠還真是不可理喻,好言勸慰三娘:“廚房的事情醃h辛苦,你不做也罷,其他的,你該幹什麽還幹什麽,隻是那賈大人到府裏來的時候,你記得躲遠點,別觸黴頭。”
三娘喜不自勝,道了個萬福:“隻要能服侍大人,三娘便心滿意足了。”
秦環點點頭,摸摸肚子,頓覺腹中空空如也:“午膳好了嗎?”不知今日有何美食,想起來便食指大動,垂涎欲滴,真是等不及了。
恩,我加幾個字,不要理我。
秦環將這篇本紀交給粟銘過目,粟銘拿回家研究了一晚, 次日,十分興奮地找到秦環, 指出了文章中幾處有爭議的地方, 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並鼓勵他繼續撰寫下去。得到粟大人的認可和肯定,秦環更是一心撲在史書編撰上, 夜以繼日, 廢寢忘食。
這日,秦環正在獨自整理文稿, 突然聽到門外傳來由遠及近的喧嘩聲, 其中有個聲音頗為尖細,像是男人捏著嗓子學女子說話。少頃,有一人叩門喊道:“子慕,快出來接旨。”這分明是趙安的聲音。
秦環一愣,連忙放下手裏的文稿, 把房門打開,隻見趙安身邊還站著兩個身著淄色宮服的太監。兩個太監年紀雖輕,看上去卻神氣十足, 望著秦環,異口同聲道:“你是翰林院修撰秦環?”
秦環點頭道:“在下正是。”
其中一個太監正色道:“跪下領陛下口諭。”
秦環趕緊整衣跪下,聽太監宣道:“陛下口諭,翰林院修撰秦環,即刻到乾清宮西暖閣見駕。”
秦環口呼萬歲,磕頭領旨。
待秦環起身,宣旨的太監笑道:“秦大人果然玉樹臨風,龍章鳳姿,也難怪陛下念念不忘。”
秦環連忙拱手回道:“公公謬讚了。”
“陛下平常召見臣子,起碼都是今日傳口諭明日見駕,哪有像召見秦大人這般心急火燎的,陛下這可不是對秦大人另眼相待嗎?”那太監十分伶牙俐齒,又催促道:“秦大人現在就隨咱們兩個進宮吧,若是誤了時辰,陛下怪罪下來,那可擔待不起。”
“勞煩二位公公稍等片刻。”秦環回到案前迅速將文稿史籍整理妥當,這才對趙安一拱手:“思危兄,我這就去了。”對兩個太監一抬袖,“還請二位公公帶路。”
翰林院離內皇城不遠,不多時,秦環便與兩個太監從左掖門入了內皇城。秦環此番還是第一次進入內廷,雖然滿懷著好奇與期待,還是擺出一副若無其事的表情,亦步亦趨地跟在兩個太監身後走著。
直到乾清宮出現在他的視線之中,遠遠地望著那琉璃重簷,莊嚴肅穆的宮殿,秦環腦海中那段依稀的記憶才突然浮現上來:火光衝天,濃煙滾滾,燒得半邊天都是通紅通紅的……一片喧囂混亂,人們慘叫哭號著四處奔逃,自己那麽害怕,嚎啕大哭,卻沒有一個人肯停下腳步管一管自己……不知道母親在哪裏,難道連她也不要自己了嗎……滿心的恐懼,哭得聲嘶力竭,耳邊才終於傳來了母親焦急的呼喊……
秦環木然地往前走著,直到兩個太監阻止了他的腳步:“您便在此候著,雜家先去通報一聲。”
聽到這話,秦環一愣,好不容易才回過神來,點了點頭,靜立於門外,重新整理了衣冠,努力平複好情緒。
未幾,一個太監急匆匆地走了出來,躬身道:“秦大人請。”說話間,領著秦環來到暖閣門前,掀開簾子讓秦環進去,自己則退出殿外。
秦環磕頭行禮:“臣秦環恭請陛下聖安。”
“免禮,平身。”語氣平和親切。
秦環起身肅立,抬起頭,見那年輕的天子盤腿坐在炕上,身著常服衣冠,目光炯炯地盯著自己,眉梢眼角含著笑意,威儀中透著隨和親切,直令人有如沐春風之感。
兩人對視片刻,皇帝嘴角彎了彎,拿起案上的折子看了幾眼,一邊說道:“前日粟銘把你撰寫的嘉元帝本紀給朕看了,愛卿的文筆果然不負盛名,深得朕心。”
“陛下抬舉,微臣不勝惶恐。”秦環謹慎答道,“那隻是篇初稿,很多地方還有欠缺,多虧粟大人指點了錯處,微臣正在修改完善,微臣文辭粗淺,僅資一娛。”
“愛卿不必自謙,朕從未眼拙,當初殿試時便對你多有留意,你果真沒有讓朕失望。”皇帝提起筆在奏折上寫著朱批,順口說道:“愛卿與諸臣所見不同,世人皆道前朝嘉元帝乃亡國之君,致使朝野上下黨派紛爭,民間餓殍遍野,白白斷送了禾氏的大好江山,這些足以被其他文人學士批得一無是處的行徑,在你筆下倒是褒貶參半,甚至讚同多於批判。”
秦環心中一動,不知皇帝這番言辭是何用意,低頭揖道:“陛下,微臣不敢……”
“愛卿不必緊張,”皇帝輕輕一笑,頗為玩味地看向秦環,“朕叫你來,隻是想找個人好好地談古論今,可不是要責罰於你。”話題隨即一轉,“不過要論那嘉元帝,也確實勤於政事,夕惕朝乾,就連朕也自愧不如。”
秦環動了動唇,正欲開口,皇帝卻擱下筆,麵對著他正襟危坐,神情莊重,目光犀利:“常言道,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愛卿對前朝曆史研究頗深,不妨同朕講講你的見解。”
秦環緩緩點頭,稍微整理了下思緒,從容說道:“前朝禾氏起於草莽,因戰功立下汗馬功勞,後加官進爵,成為中原貴族,勢力強大。當時王室衰微,又兼外敵侵擾,兒皇帝不通政事,隻能依靠禾氏主持大局,君弱臣強,於是順理成章地被禾氏奪.權。禾氏建國後一邊收複失地,驅除蠻夷,一邊頒布法令,安撫百姓,於是數百年來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中原一片太平。可見若想一統天下,安定中原,必先攘除外敵,使百姓無性命之憂,如此方能穩固根基,重建盛世。”
皇帝犀利的目光逐漸柔和下來,撫掌笑道:“愛卿此言倒是同兵部那些老兒一般無二,不過朕也確是深有同感。”
秦環淺淺一笑,繼續說道:“禾氏的根基穩固,才曆十世而不衰,哪怕是後代帝王昏庸,沉迷仙術,也延續到了嘉元帝一代。嘉元帝雖不好聲色,宵衣旰食,”秦環頓了頓,突然想起進京途中遇見的鶴發老者,心中悵然,卻知不能表露出半分情緒:“隻是前朝氣數已盡,再也無力回天了。”
皇帝注視著秦環,目光如炬:“朕記得愛卿在本紀中還在魏期身上花了不少筆墨,此人實行的變革之法卻是爭議頗多。”
秦環抬起頭毫無畏懼地迎著皇帝的目光,深吸一口氣,終於決定將心底的話盡數吐出:“魏期的變革如若好好實行,必將一改舊狀。陛下可知魏期之法為何不能實行徹底,反而導致了來年饑荒,還有前朝的覆滅。”
“愛卿且說來聽聽。”皇帝理所當然被勾起了興趣。
“魏期丈量天下土地這一政策,本就觸犯了貴族利益,再加上改革稅法,地方官吏很難搜刮民脂民膏,與此息息相關的還是那些朝中的權貴,他們自然對變革極力反對。”秦環沉吟良久,輕聲說道:“嘉元帝幼時即位,朝政一直被幾位世家把持,待到嘉元帝親政之時,這才發現自己頒布任何法令,都會有人暗中掣肘,那些老臣根本沒有把天子放在眼裏,為了一點權力利益互相明爭暗鬥,絲毫不顧及天下興亡。”
說罷,秦環悄悄地瞟過一眼,發現皇帝臉色微微一變,估計是有些感同身受:“嘉元帝一邊重用魏期,一邊暗中對付世家,結果不但沒有處理好其中的關係,反而由於過於仁慈,也由於結親之故一再容忍,當斷不斷,反倒將自己送上了絕路。”
自古以來,有哪位帝王不想把權力牢牢抓在手中,誰都知道,如若外戚當道,奸臣掌政,必然會架空皇權,災難連連,王朝傾頹。秦環低頭垂目,輕歎一聲:“嘉元帝最大的錯誤便在於此,最終落得玉石俱焚,還得了個千古罵名。”
皇帝的神情逐漸凝重,目光也變得冷冽,淡淡地說道:“聽愛卿一番言論,朕果然受益匪淺。”
秦環拿捏著分寸,不再開口,隻默默地立在原地。
良久,皇帝好像有些乏了,撐案扶額道:“你且下去吧。”
秦環磕頭:“微臣告退。”
倒退幾步,剛要轉身,又聽皇帝說道:“改日朕再召愛卿議事。”
秦環一揖到地:“微臣謹候聖意。”偷眼瞧去,皇帝的臉上仿佛隱隱含有不甘,困惑,憂慮之色。
出了乾清宮,外麵陽光明媚,風和日暖,秦環長舒一口氣,心想時辰也不早了,索性直接出了皇城打道回府吧。
阿穀駕著車,兩人一路無話,等到了府門前,秦環下了車,抬腳正要跨過門檻,就見三娘哭哭啼啼地迎了上來:“大人嫌奴婢伺候得不好,奴婢改便是了,隻是……隻是千萬別不讓奴婢伺候您……”
秦環一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幸好今日心情尚佳,便耐心問道:“別著急,好好說話,出了什麽事,誰說不讓你伺候了?”
三娘抽抽噎噎,半天才把事情的原委說清楚。原來剛才賈誠又來了一趟,竟帶來一個廚娘,說這是賈府用慣的老人,廚藝精湛,還擅長做金陵美食,以後秦環的飲食就由她負責了,別人不必插手,說這句話的時候特意斜眼瞥著三娘,“別人”兩字咬得尤其重。
說到那廚娘,秦環一琢磨,在賈府的時候好像見過一次,印象中是大餅臉,水桶腰,皮膚黝黑,身壯如牛,做出來的膳食卻出乎意料的精巧別致,回味無窮。而且,此人最擅長化尋常為神奇,於平凡處見真功夫,記得當日吃一道清炒蘆蒿,那個青翠欲滴,那般清香四溢,饒是秦環從不喜形於色,事後回味,還情不自禁吟了一句東坡居士的“初聞蔞蒿美,初見新芽赤”,讓賈誠如願窺探到了一枚吃貨的本色。想到從此又可日日品嚐美味佳肴,秦環不由得麵露恍惚微笑,一臉無限神往的表情。
“大人……”三娘心涼了半截,欲言又止。
“嗯?”秦環收斂心神,藹聲道,“還有何事?”
三娘紅腫著兩隻眼泡,無限委屈地抱怨道:“那位賈大人還說,阿穀是您的貼身小廝,您的日常起居一應事宜便該由阿穀操心,至於我,他說我隻需在廚房打打下手,或是做些縫縫補補的女紅便可。”
秦環不免啼笑皆非,這賈誠還真是不可理喻,好言勸慰三娘:“廚房的事情醃h辛苦,你不做也罷,其他的,你該幹什麽還幹什麽,隻是那賈大人到府裏來的時候,你記得躲遠點,別觸黴頭。”
三娘喜不自勝,道了個萬福:“隻要能服侍大人,三娘便心滿意足了。”
秦環點點頭,摸摸肚子,頓覺腹中空空如也:“午膳好了嗎?”不知今日有何美食,想起來便食指大動,垂涎欲滴,真是等不及了。
恩,我加幾個字,不要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