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


    ——陳子昂《座右銘》


    兄弟之間重要的是和睦,朋友之間誠信很重要


    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


    是告誡子女對待父母是真正用自己的內心去感化他們,給父母一幢別墅,一筆財富,這都隻是物質上的,而父母真正需要的是兒女的陪伴和關愛,老年人本來就很孤獨,不是嗎?如果隻是在禮節方麵做得周全,而內心缺乏敬意與愛心,還算不上真正孝敬父母。


    有這樣一則故事:在海中的孤島上,住著一隻母烏鴉和三隻剛出生不久的小烏鴉。小烏鴉在母親的嗬護養育下一天天成長。可是由於氣候的變遷,天氣驟冷,母烏鴉意識到必須在幾天內把小烏鴉全部帶回海的那一片,否則它們將不能存活。但是,小烏鴉們根本無能力飛翔,更不必說如此長的路途了。母烏鴉隻有一隻隻地把它們帶往海的那一邊,於是它們啟程了。母烏鴉帶著第一隻小烏鴉飛過了大半個途程後,母烏鴉漸漸感到體力布支,快要堅持不住了。於是母烏鴉問第一隻小烏鴉:“等我老了,你會侍奉我嗎?”小烏鴉由於害怕被海水淹死,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當然會,我會全身心地去侍奉您的。“母烏鴉歎了口氣,堅持不住了,鬆開了爪子,小烏鴉被海浪卷走了。母烏鴉又飛回了鳥巢。第二隻小烏鴉啟程了,在母烏鴉體力布支時,問了同樣的問題。第二隻也怕淹死,急忙答道:“會的會的,我會一直侍侯你到老。”母烏鴉歎了口氣,終於由於堅持不住,第二隻也被無盡的大海吞沒了。隻剩下最後一隻小烏鴉,母烏鴉再次問起了那個問題,小烏鴉不緊不迫地說道:“不會。”“為什麽呢?”母烏鴉反問道。“鬆開我,媽媽可以活得更好”於是,母烏鴉用盡自己全身的最後力量拍打著翅膀,終於安全到達了海的那一邊。有什麽感觸嗎?所謂“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當今社會有多少人對待父母是真正用自己的內心去感化他們的呢?給父母一幢別墅,一筆財富,這都隻是物質上的,而父母真正需要的是兒女的陪伴和關愛,老年人本來就很孤獨,不是嗎?如果隻是在禮節方麵做得周全,而內心缺乏敬意與愛心,還算不上真正孝敬父母。那麽我們應該“事其父母,盡也。”力所能及地去孝敬父母,去關愛身邊的每一位長者。因為在父母的帳戶上,我們永遠寫滿了赤字。同學們,當你咿咿呀呀學舌,跌跌撞撞學步,懵懵懂懂明事時,你的父母親是不是總是叮囑你這,你那的。你是否聽膩了他們的嘮叨呢?而現在你是否意識到,他們的嘮叨是綿長的掛念和關懷。你是否相反得對母親叮囑呢?而把她當成了一個孩子呢?你是否察覺到,當你和母親同站在雪地時,你留下的腳印深深的陷下去,而母親的卻淺淺的,你會感到一種力量嗎?自己長大了,而母親老了。這就是親情的輪回。世事滄桑,歲月無情,而人有情,你的關愛會慰平父母額頭上的皺紋的。然而“最美不過夕陽紅”,嗬護這份美吧。後記:我害怕變老,但我仍然要尊敬老人。因為尊敬老人就是尊敬未來的自己。有個朋友曾經和我說過:誰都會有老的一天。希望他不要忘記自己說過的這句話。我馬上要離開這個城市了,這個我父母所在的城市,隻為了愛。我是不孝的。我知道。我將永遠背負這沉重的赤字。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白話】孔子說:‘要親愛自己的父母,必先博愛。就不敢對於他人的父母有一點厭惡。要恭敬自己的父母,必需廣敬,就不敢對於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簡慢’。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


    諸葛草廬中門聯:淡泊以明誌寧靜而致遠此聯出自第37回二顧草廬中。劉、關、張三人跟童子進諸葛草廬,至中門,劉備見門上大書一聯。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誌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通過此聯揭示了諸葛亮的高尚德操。諸葛亮的《誡子書》中有這樣兩句話:“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本來是排閥句,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來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諸葛草廬的門聯。但它仍然還是排偶句而非對偶句,幹仄極不和諧。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譯文: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煉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誌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誌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誌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誌願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於社會,隻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裏,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蘭溪諸葛村)[注:應網友武春森要求.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曆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裏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代話來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誌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運用了《邏輯學》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來強調他要表達的“淡泊以明誌,寧靜而誌遠”。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話。這同“要想取之,必先與之”,“欲達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樣,現在的“淡泊”、“寧靜”求清淨,不想有什麽作為,而是要通過學習“明誌”,樹立遠大的誌向,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幹一番事業。


    “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後世一直繼承讚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限於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


    誡子篇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評論


    本文節選自《諸葛亮集》為家訓。全文的主旨是勸兒子勤學立誌,須從談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即紮硬寨,打死仗。這些話看似老生常談,但出於父子之情,便是不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超級學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花肆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花肆爺並收藏超級學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