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仁宮失火的事到底還是傳了出來,但因為事情捂得快,倒也沒有帶來什麽特別大的影響。
早朝上吳側妃鬻官及趙峻縱火兩案一道判決,楊際連失內外兩個爪牙,再度落入被動。
而顧家一眾隻聲未出,任由皇帝當庭嚴斥了東宮。
楊際下朝時臉色陰沉晦暗,除去領旨受斥,其餘也未發一語。
顧廉位於其後望著他背影,徑直回了府。
長纓一早上衛所重新安排崗職,聽得吳側妃歿了的消息是午前,管速來送飯來時。
除此之外還有趙峻和胡旺等人皆被杖斃的消息。
飯後她去巡宮,門下遇見了前來的衛所提督太監王進,問起她昨夜之事前因後果。
王進日常不管衛所事務,可既問起,長纓也不能不如實照說。
王進始終沒插嘴,隻在長纓說完之後問了句趙峻什麽時候被杖斃的,眼裏有利光閃現,看來這太監們之間也有些不可言說的恩怨。
皇帝當廷將事情公布之後,昨夜事情來龍去脈也為人所盡知。
金福記於早朝之後即被查封,吳側妃低調發喪,吳彰聽候發落,高訴明打入天牢,不日問斬,因為證據確鑿,皇帝此番處置起這些人,如同削菜頭一般利落幹脆。
外間對事情知之不詳,隻知道東宮太子馭下不嚴,縱容側妃擾亂法紀,前陣子才剛剛壓下去的惡評,如今又再度來勢洶洶,甚至不少人將景仁宮失火之事也冠為太子無能所致。
顧廉回到府裏,先進壽寧堂,父親顧哲正靠在床頭服藥。
顧廉接過來,舉勺侍奉他。
碗勺輕碰的聲音徹底停下來後,顧哲抬頭:「吳側妃死了?」
顧廉將碗放下來,點頭道:「他知道吳彰轉投了咱們。」
顧哲嗯了一聲,舉帕印印唇角,道:「倒像是他會做的事。」
「我總有不太好的預感。雖說是一根線拴著的螞蚱,我卻也怕以楊際這般不顧後果的性子,回頭會蹦躂到幹清宮那邊去。」
顧廉麵有猶疑。「楊際若肯脫離顧家,皇上必然不會不接納。到那時他們父子三人聯手,要對付我們顧家,隻怕也不是做不到。」
顧哲笑了一下。
「您笑什麽?」
「笑你這是杞人憂天。」顧哲說。
顧廉未語。
顧哲接而道:「且不說楊際性如曹操,生性多疑,就說他真倒過去了,你覺得皇上能容下他?
「楊際要投誠,首先就得先卸下這個儲位為誠意,否則皇威何在?可沒了儲位,他楊際還有什麽?
「皇上要斬除外戚,他這個皇後所出的嫡長子就是現成攔路虎,捨棄了顧家,沒有顧家撐著,他隻會死得更快。」
說到這裏他看過來:「把他牢牢抓住,不要讓皇上有機可乘。
「自為父摘冠求去已過去多年,這些年宮裏再也沒有任何舉措針對顧家,一個擅於隱忍的君王,往往是刻意讓對手忽視他。
「不要忽視他,伴君如伴虎,沒有任何一頭虎沒有獠牙。」
顧廉抬頭看著父親,半日後點了點頭。
……
積雪化盡已經是連續晴朗了好幾日之後的事。
緊接著外官進京述職的陸續增多,東宮這事逐漸淡出耳聞。
隨著晉王府工期越發臨近結束,楊肅對婚事的惦記也日漸顯露於色。託了宋逞幾回,這日終於得到準信,皇帝答曰讓欽天監回頭挑挑日子,這便算是答允了。
楊肅寬了心,把消息告訴長纓,長纓因為知道他遲早會把這件事辦成,談不上驚喜,但心緒有波瀾也是肯定的。
不日皇帝果然傳了她進宮,先問了幾句差事,而後問及她跟楊肅相識前後。
由於他沒提到四年前被困的事,也不知道楊肅跟他說過不曾,長纓自然也不會主動提起,略略說了幾樁湖州舊事,因禮部有官員要覲見,隨後便結束談話退了出來。
長纓深覺該把事情跟淩夫人通通氣了,於階上瞧著天氣好,回府便著紫緗去約淩夫人,隔日約她去福清寺上香兼賞梅。
穆秀秀聽說她與楊肅好事近,心裏又喜又憂,喜的自然是長纓終於有了疼她愛她的人,憂的又是,朝局這麽複雜,楊肅有楊際這個勁敵,長纓嫁作晉王妃,不知道又該迎來些什麽樣的困難與挑戰。
除去她之外,實則吳媽他們也都很關切,但這些年跟著長纓在外謀生,見識的已經不少,因著對長纓的那份信心,反倒很快坦然下來。
下晌楊肅來府,還帶來了謝蓬,原來前去遼東的人已經迴轉了。
「吳彰當任的遼安境內有礦藏,自他上任以來,倚借礦產謀取了不少私利,此外他在遼安頗有樂施好善之名,結下許多江湖人,可謂黑白兩道相熟的人都不少。
「我懷疑他除去牟利之外,還在遼東暗中監視遼王府動靜。」
長纓接了他遞來的卷宗翻了翻,隻見果然所言不虛。
遼王府鎮守邊關多年,遼王一支又如狼似虎,倘若她不是因為有前世的所知,也不見得能到如今都不曾提防著遼東那邊。所以楊際防著他也是該的。但吳側妃替他斂財又是為什麽呢?
「沒查到吳彰財務上的事麽?」
「沒有。」謝蓬道,「不過有件事,你也許有興趣知道。徐瀾的父親徐耀,自去往遼東之後,曾先後去往遼安幾次,且與吳彰也有過接觸。
「算起時間來,徐耀到任的時間,跟吳側妃頻繁賣官撈財的時間似乎接近。」
吳側妃雖然走這條路已有不短時間,但真正令金福記掌櫃起疑卻是後來的事。
對照他給出的記載可發現,在其中有個時間點之前,次數尚不明顯,而在那個點之後,次數就頻繁起來,而這個點,差不多就是今年春夏交際之時。
但謝蓬說徐耀跟吳彰有接觸……
「徐耀前往遼東,我以為隻是奉皇上之命維護遼東太平。」
她記得徐耀北上大約是遼王太妃過世,遼王府有動亂那陣子。
「如果徐耀真是奉旨撫邊,那徐耀與吳彰的接觸,就耐人尋味了。」謝蓬挑破她心中疑問。
很簡單,如果說徐耀是奉旨而去,那他一去之後即與吳彰頻繁接觸,豈非像是針對?
而吳彰幹的那些事,包括吳側妃賣官這事,皇帝豈非也很有可能知道?
早朝上吳側妃鬻官及趙峻縱火兩案一道判決,楊際連失內外兩個爪牙,再度落入被動。
而顧家一眾隻聲未出,任由皇帝當庭嚴斥了東宮。
楊際下朝時臉色陰沉晦暗,除去領旨受斥,其餘也未發一語。
顧廉位於其後望著他背影,徑直回了府。
長纓一早上衛所重新安排崗職,聽得吳側妃歿了的消息是午前,管速來送飯來時。
除此之外還有趙峻和胡旺等人皆被杖斃的消息。
飯後她去巡宮,門下遇見了前來的衛所提督太監王進,問起她昨夜之事前因後果。
王進日常不管衛所事務,可既問起,長纓也不能不如實照說。
王進始終沒插嘴,隻在長纓說完之後問了句趙峻什麽時候被杖斃的,眼裏有利光閃現,看來這太監們之間也有些不可言說的恩怨。
皇帝當廷將事情公布之後,昨夜事情來龍去脈也為人所盡知。
金福記於早朝之後即被查封,吳側妃低調發喪,吳彰聽候發落,高訴明打入天牢,不日問斬,因為證據確鑿,皇帝此番處置起這些人,如同削菜頭一般利落幹脆。
外間對事情知之不詳,隻知道東宮太子馭下不嚴,縱容側妃擾亂法紀,前陣子才剛剛壓下去的惡評,如今又再度來勢洶洶,甚至不少人將景仁宮失火之事也冠為太子無能所致。
顧廉回到府裏,先進壽寧堂,父親顧哲正靠在床頭服藥。
顧廉接過來,舉勺侍奉他。
碗勺輕碰的聲音徹底停下來後,顧哲抬頭:「吳側妃死了?」
顧廉將碗放下來,點頭道:「他知道吳彰轉投了咱們。」
顧哲嗯了一聲,舉帕印印唇角,道:「倒像是他會做的事。」
「我總有不太好的預感。雖說是一根線拴著的螞蚱,我卻也怕以楊際這般不顧後果的性子,回頭會蹦躂到幹清宮那邊去。」
顧廉麵有猶疑。「楊際若肯脫離顧家,皇上必然不會不接納。到那時他們父子三人聯手,要對付我們顧家,隻怕也不是做不到。」
顧哲笑了一下。
「您笑什麽?」
「笑你這是杞人憂天。」顧哲說。
顧廉未語。
顧哲接而道:「且不說楊際性如曹操,生性多疑,就說他真倒過去了,你覺得皇上能容下他?
「楊際要投誠,首先就得先卸下這個儲位為誠意,否則皇威何在?可沒了儲位,他楊際還有什麽?
「皇上要斬除外戚,他這個皇後所出的嫡長子就是現成攔路虎,捨棄了顧家,沒有顧家撐著,他隻會死得更快。」
說到這裏他看過來:「把他牢牢抓住,不要讓皇上有機可乘。
「自為父摘冠求去已過去多年,這些年宮裏再也沒有任何舉措針對顧家,一個擅於隱忍的君王,往往是刻意讓對手忽視他。
「不要忽視他,伴君如伴虎,沒有任何一頭虎沒有獠牙。」
顧廉抬頭看著父親,半日後點了點頭。
……
積雪化盡已經是連續晴朗了好幾日之後的事。
緊接著外官進京述職的陸續增多,東宮這事逐漸淡出耳聞。
隨著晉王府工期越發臨近結束,楊肅對婚事的惦記也日漸顯露於色。託了宋逞幾回,這日終於得到準信,皇帝答曰讓欽天監回頭挑挑日子,這便算是答允了。
楊肅寬了心,把消息告訴長纓,長纓因為知道他遲早會把這件事辦成,談不上驚喜,但心緒有波瀾也是肯定的。
不日皇帝果然傳了她進宮,先問了幾句差事,而後問及她跟楊肅相識前後。
由於他沒提到四年前被困的事,也不知道楊肅跟他說過不曾,長纓自然也不會主動提起,略略說了幾樁湖州舊事,因禮部有官員要覲見,隨後便結束談話退了出來。
長纓深覺該把事情跟淩夫人通通氣了,於階上瞧著天氣好,回府便著紫緗去約淩夫人,隔日約她去福清寺上香兼賞梅。
穆秀秀聽說她與楊肅好事近,心裏又喜又憂,喜的自然是長纓終於有了疼她愛她的人,憂的又是,朝局這麽複雜,楊肅有楊際這個勁敵,長纓嫁作晉王妃,不知道又該迎來些什麽樣的困難與挑戰。
除去她之外,實則吳媽他們也都很關切,但這些年跟著長纓在外謀生,見識的已經不少,因著對長纓的那份信心,反倒很快坦然下來。
下晌楊肅來府,還帶來了謝蓬,原來前去遼東的人已經迴轉了。
「吳彰當任的遼安境內有礦藏,自他上任以來,倚借礦產謀取了不少私利,此外他在遼安頗有樂施好善之名,結下許多江湖人,可謂黑白兩道相熟的人都不少。
「我懷疑他除去牟利之外,還在遼東暗中監視遼王府動靜。」
長纓接了他遞來的卷宗翻了翻,隻見果然所言不虛。
遼王府鎮守邊關多年,遼王一支又如狼似虎,倘若她不是因為有前世的所知,也不見得能到如今都不曾提防著遼東那邊。所以楊際防著他也是該的。但吳側妃替他斂財又是為什麽呢?
「沒查到吳彰財務上的事麽?」
「沒有。」謝蓬道,「不過有件事,你也許有興趣知道。徐瀾的父親徐耀,自去往遼東之後,曾先後去往遼安幾次,且與吳彰也有過接觸。
「算起時間來,徐耀到任的時間,跟吳側妃頻繁賣官撈財的時間似乎接近。」
吳側妃雖然走這條路已有不短時間,但真正令金福記掌櫃起疑卻是後來的事。
對照他給出的記載可發現,在其中有個時間點之前,次數尚不明顯,而在那個點之後,次數就頻繁起來,而這個點,差不多就是今年春夏交際之時。
但謝蓬說徐耀跟吳彰有接觸……
「徐耀前往遼東,我以為隻是奉皇上之命維護遼東太平。」
她記得徐耀北上大約是遼王太妃過世,遼王府有動亂那陣子。
「如果徐耀真是奉旨撫邊,那徐耀與吳彰的接觸,就耐人尋味了。」謝蓬挑破她心中疑問。
很簡單,如果說徐耀是奉旨而去,那他一去之後即與吳彰頻繁接觸,豈非像是針對?
而吳彰幹的那些事,包括吳側妃賣官這事,皇帝豈非也很有可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