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作者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三五年所作小說八篇。一九三六年一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為巴金所編的《文學叢刊》之一。〗
這一本很小的集子,從開手寫起到編成,經過的日子卻可以算得很長久了:足足有十三年。
第一篇《補天》——原先題作《不周山》——還是一九二二年的冬天寫成的。那時的意見,是想從古代和現代都采取題材,來做短篇小說,《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媧煉石補天”的神話,動手試作的第一篇。首先,是很認真的,雖然也不過取了弗羅特說1來解釋創造——人和文學的——的緣起。不記得怎麽一來,中途停了筆,去看日報了,不幸正看見了誰——現在忘記了名字——的對於汪靜之君的《蕙的風》的批評,他說要含淚哀求,請青年不要再寫這樣的文字。2這可憐的陰險使我感到滑稽,當再寫小說時,就無論如何,止不住有一個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媧的兩腿之間出現了。這就是從認真陷入了油滑的開端。油滑是創作的大敵,我對於自己很不滿。
我決計不再寫這樣的小說,當編印《呐喊》時,便將它附在卷末,算是一個開始,也就是一個收場。
這時我們的批評家成仿吾3先生正在創造社門口的“靈魂的冒險”的旗子底下掄板斧。他以“庸俗”的罪名,幾斧砍殺了《呐喊》,隻推《不周山》為佳作,——自然也仍有不好的地方。坦白的說罷,這就是使我不但不能心服,而輕視了這位勇士的原因。我是不薄“庸俗”,也自甘“庸俗”的;對於曆史小說,則以為博考文獻,言必有據者,縱使有人譏為“教授小說”,其實是很難組織之作,至於隻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鋪成一篇,倒無需怎樣的手腕;況且“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用庸俗的話來說,就是“自家有病自家知”罷:《不周山》的後半是很草率的,決不能稱為佳作。倘使讀者相信了這冒險家的話,一定自誤,而我也成了誤人,於是當《呐喊》印行第二版時4,即將這一篇刪除;向這位“魂靈”回敬了當頭一棒——我的集子裏,隻剩著“庸俗”在跋扈了。
直到一九二六年的秋天,一個人住在廈門的石屋5裏,對著大海,翻著古書,四近無生人氣,心裏空空洞洞。而北京的未名社6,卻不絕的來信,催促雜誌的文章。這時我不願意想到目前;於是回憶在心裏出土了,寫了十篇《朝華夕拾》;並且仍舊拾取古代的傳說之類,預備足成八則《故事新編》。但剛寫了《奔月》和《鑄劍》——發表的那時題為《眉間尺》,——我便奔向廣州,這事就又完全擱起了。後來雖然偶爾得到一點題材,作一段速寫,卻一向不加整理。
現在才總算編成了一本書。其中也還是速寫居多,不足稱為“文學概論”之所謂小說。敘事有時也有一點舊書上的根據,有時卻不過信口開河。而且因為自己的對於古人,不及對於今人的誠敬,所以仍不免時有油滑之處。過了十三年,依然並無長進,看起來真也是“無非《不周山》之流”;不過並沒有將古人寫得更死,卻也許暫時還有存在的餘地的罷。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魯迅。
1弗羅特說弗羅特,參看本卷第241頁注(14)。這裏所說的“弗羅特說”,即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作者對這種學說,雖曾一度注意過,受過它的若幹影響,但後來是采取懷疑和批判的態度的;在一九三三年所作《聽說夢》(收入《南腔北調集》)中,他曾批評過這種學說。
2指胡夢華對汪靜之的詩集《蕙的風》的批評。《蕙的風》於一九二二年八月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後,南京東南大學學生胡夢華在同年十月二十四日上海《時事新報·學燈》發表一篇《讀了〈蕙的風〉以後》,攻擊其中某些愛情詩是“墮落輕薄”的作品,“有不道德的嫌疑”。魯迅曾對胡文進行過批評。參看《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
3成仿吾湖南新化人,“五四”時期著名文學團體創造社主要成員之一,文學評論家。約在一九二五年五卅運動後,他開始傾向革命。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二八年間曾同郭沫若等發起革命文學運動;後進入革命根據地,參加二萬五千裏長征,長期從事革命教育工作。魯迅的《呐喊》出版後不久,成仿吾曾在《創造季刊》第二卷第二期(一九二四年二月)發表《〈呐喊〉的評論》一文,從他當時的文學見解出發,認為《呐喊》中的《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都是“淺薄”“庸俗”的“自然主義”作品,隻有《不周山》一篇,“雖然也還有不能令人滿足的地方”,卻是表示作者“要進而入純文藝的宮庭”的“傑作”。成仿吾在這篇評論裏,曾引用法國作家法朗士在《文學生活》一書中所說文學批評是“靈魂在傑作中的冒險”這句話說:“假使批評是靈魂的冒險啊,這呐喊的雄聲,不是值得使靈魂去試一冒險?”
4《呐喊》印行第二版一九三○年一月《呐喊》第十三次印刷時,作者將《不周山》篇抽出,因為篇目與過去印行者不同,成為一種新的版本,所以這裏稱為“第二版”。
5廈門的石屋指作者在廈門大學任教時居住的“集美樓”。
6未名社文學團體,一九二五年成立於北京,主要成員有魯迅、韋素園、曹靖華、李霽野、台靜農、韋叢蕪等。一九三一年解散。該社注重介紹外國文學,特別是俄國和蘇聯文學,並編印《未名》半月刊和《未名叢刊》、《未名新集》等。
這一本很小的集子,從開手寫起到編成,經過的日子卻可以算得很長久了:足足有十三年。
第一篇《補天》——原先題作《不周山》——還是一九二二年的冬天寫成的。那時的意見,是想從古代和現代都采取題材,來做短篇小說,《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媧煉石補天”的神話,動手試作的第一篇。首先,是很認真的,雖然也不過取了弗羅特說1來解釋創造——人和文學的——的緣起。不記得怎麽一來,中途停了筆,去看日報了,不幸正看見了誰——現在忘記了名字——的對於汪靜之君的《蕙的風》的批評,他說要含淚哀求,請青年不要再寫這樣的文字。2這可憐的陰險使我感到滑稽,當再寫小說時,就無論如何,止不住有一個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媧的兩腿之間出現了。這就是從認真陷入了油滑的開端。油滑是創作的大敵,我對於自己很不滿。
我決計不再寫這樣的小說,當編印《呐喊》時,便將它附在卷末,算是一個開始,也就是一個收場。
這時我們的批評家成仿吾3先生正在創造社門口的“靈魂的冒險”的旗子底下掄板斧。他以“庸俗”的罪名,幾斧砍殺了《呐喊》,隻推《不周山》為佳作,——自然也仍有不好的地方。坦白的說罷,這就是使我不但不能心服,而輕視了這位勇士的原因。我是不薄“庸俗”,也自甘“庸俗”的;對於曆史小說,則以為博考文獻,言必有據者,縱使有人譏為“教授小說”,其實是很難組織之作,至於隻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鋪成一篇,倒無需怎樣的手腕;況且“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用庸俗的話來說,就是“自家有病自家知”罷:《不周山》的後半是很草率的,決不能稱為佳作。倘使讀者相信了這冒險家的話,一定自誤,而我也成了誤人,於是當《呐喊》印行第二版時4,即將這一篇刪除;向這位“魂靈”回敬了當頭一棒——我的集子裏,隻剩著“庸俗”在跋扈了。
直到一九二六年的秋天,一個人住在廈門的石屋5裏,對著大海,翻著古書,四近無生人氣,心裏空空洞洞。而北京的未名社6,卻不絕的來信,催促雜誌的文章。這時我不願意想到目前;於是回憶在心裏出土了,寫了十篇《朝華夕拾》;並且仍舊拾取古代的傳說之類,預備足成八則《故事新編》。但剛寫了《奔月》和《鑄劍》——發表的那時題為《眉間尺》,——我便奔向廣州,這事就又完全擱起了。後來雖然偶爾得到一點題材,作一段速寫,卻一向不加整理。
現在才總算編成了一本書。其中也還是速寫居多,不足稱為“文學概論”之所謂小說。敘事有時也有一點舊書上的根據,有時卻不過信口開河。而且因為自己的對於古人,不及對於今人的誠敬,所以仍不免時有油滑之處。過了十三年,依然並無長進,看起來真也是“無非《不周山》之流”;不過並沒有將古人寫得更死,卻也許暫時還有存在的餘地的罷。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魯迅。
1弗羅特說弗羅特,參看本卷第241頁注(14)。這裏所說的“弗羅特說”,即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作者對這種學說,雖曾一度注意過,受過它的若幹影響,但後來是采取懷疑和批判的態度的;在一九三三年所作《聽說夢》(收入《南腔北調集》)中,他曾批評過這種學說。
2指胡夢華對汪靜之的詩集《蕙的風》的批評。《蕙的風》於一九二二年八月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後,南京東南大學學生胡夢華在同年十月二十四日上海《時事新報·學燈》發表一篇《讀了〈蕙的風〉以後》,攻擊其中某些愛情詩是“墮落輕薄”的作品,“有不道德的嫌疑”。魯迅曾對胡文進行過批評。參看《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
3成仿吾湖南新化人,“五四”時期著名文學團體創造社主要成員之一,文學評論家。約在一九二五年五卅運動後,他開始傾向革命。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二八年間曾同郭沫若等發起革命文學運動;後進入革命根據地,參加二萬五千裏長征,長期從事革命教育工作。魯迅的《呐喊》出版後不久,成仿吾曾在《創造季刊》第二卷第二期(一九二四年二月)發表《〈呐喊〉的評論》一文,從他當時的文學見解出發,認為《呐喊》中的《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都是“淺薄”“庸俗”的“自然主義”作品,隻有《不周山》一篇,“雖然也還有不能令人滿足的地方”,卻是表示作者“要進而入純文藝的宮庭”的“傑作”。成仿吾在這篇評論裏,曾引用法國作家法朗士在《文學生活》一書中所說文學批評是“靈魂在傑作中的冒險”這句話說:“假使批評是靈魂的冒險啊,這呐喊的雄聲,不是值得使靈魂去試一冒險?”
4《呐喊》印行第二版一九三○年一月《呐喊》第十三次印刷時,作者將《不周山》篇抽出,因為篇目與過去印行者不同,成為一種新的版本,所以這裏稱為“第二版”。
5廈門的石屋指作者在廈門大學任教時居住的“集美樓”。
6未名社文學團體,一九二五年成立於北京,主要成員有魯迅、韋素園、曹靖華、李霽野、台靜農、韋叢蕪等。一九三一年解散。該社注重介紹外國文學,特別是俄國和蘇聯文學,並編印《未名》半月刊和《未名叢刊》、《未名新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