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帳之內,禹天來與劉辯相對而坐,中間的幾案上擺著那方本身便是連城至寶,同時更是天下至高權力相爭的傳國玉璽。


    劉辯搖頭歎道:“我一直以為文台將軍會與其他諸侯不同,誰知亦不能免俗。”


    禹天來笑道:“人人心中皆有一頭名為欲望的野獸,隻看是否能夠將其降伏。孫文台能在最後關頭將利弊權衡明白,做出最正確的選擇,已經算是不錯了。”


    劉辯點頭感慨不已,隨後又問道:“老師,今日人多眼雜,玉璽落在我們手中之事怕是難以保密。等那些諸侯得知,是否會橫生枝節?”


    禹天來胸有成竹地答道:“若沒有大王在此,眾諸侯必定會因此玉璽而大起紛爭。但大王你貴為帝室之胄,又為聯軍盟主,若論名分地位,也隻有當今天子有資格與大王相爭。等到明天漢升兄與典韋解救的百姓陸續返回洛陽,大王的名聲立時會攀至巔峰。屆時大王德位相配,手中亦不乏實力,那些諸侯絕不敢輕犯。”


    說到洛陽百姓,劉辯現出些擔憂的神色,又問道:“老師說此次救回的洛陽百姓會超過百萬之數,但如今的洛陽已是一片焦土,他們回來之後該如何生活?”


    禹天來早已有了算計,從容答道:“洛陽已非宜居之地,這些百姓自然是跟我們同歸交州。貧道早已準備了足夠的糧草物資,估計明天也會送到洛陽。屆時隻須向百姓們說明情況,並保證他們在路上的安全以及到交州之後的生活,這些已經失去安身之所的百姓不會拒絕。”


    劉辯聞言,愈發覺得這位老師高深莫測,所有事情都能預做籌劃準備,似乎真有未卜先知之能。


    第二天,後麵的各路諸侯終於姍姍來遲,在已成廢墟的洛陽各處安下營寨;追擊董卓的曹操大敗而回,原來是中了對方埋伏,幾乎全軍覆沒,他先將各路諸侯怒斥一通之後,又向劉辯告了罪,隨即率殘兵離開;在黃忠與典韋先後率兵返回洛陽的同時,被董卓擄走的百姓也陸陸續續回來,看到家園已成焦土,各處都駐紮了軍隊,便自發地聚集到劉辯所在的軍營附近,先拜謝了弘農王的救命之德,而後又哭訴著請求得到庇護。


    劉辯親自出麵好生安慰這些百姓,又從自己軍中拿出糧食和營帳來幫助百姓暫時安頓下來。但三千人馬的輜重本也有限,實不足以滿足百餘萬人口所需。幸好當天果然有五千交州所屬人馬押運著大隊車輛送來無數物資,否則他便要和洛陽百姓一起餓肚子了。


    眾諸侯屯兵在洛陽,便再也沒有一人提出進兵長安,徹底鏟除董卓。


    轉過天來,劉辯正與禹天來商議將洛陽百姓遷往交州的細節,外麵忽有人來報說朝廷有使者前來。


    這一次禹天來卻沒有說話,隻要看劉辯如何處置此事。


    劉辯一愣,隨即想到所謂朝廷使者必然是董卓的使者。若換作往日的他,知道了是董卓的使者,必定是立即趕走見也不見,如今得禹天來教導又親曆了許多事情,心智已經成熟許多,便不會再以個人好惡而輕易決斷。因此他略做思考之後,還是命人傳使者進來。


    但等到那使者進來後,劉辯還是差點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隻因來人便是董卓手下第一爪牙、亦是迫害自己母子的元凶之一李儒。


    李儒倒是從容自若,仿佛沒有看到劉辯目中噴薄欲出的怒火,恭謹有禮地致意問候道:“李儒見過弘農王殿下,見過禹掌教。”


    看到對方的淡定從容,劉辯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強壓下命人將此人亂刃分屍的衝動,冷冷地道:“文優先生此來有何見教?”


    李儒道:“儒奉董太師之命,特來與大王講和。”


    禹天來忽地開口道:“董太師應該不隻派了文優先生一路使者罷?”


    李儒笑道:“掌教高見,實不相瞞,此刻每一路諸侯營中都有董太師派來的使者。這一戰打到如今這步田地,諸侯們已無進取之心。之所以還徘徊洛陽不去,隻是需要一個風風光光下台的理由,如今董太師將理由給他們送來,一份當今天子手書的褒獎與封賜的詔書應該足夠了。”


    禹天來歎道:“此計直指人心,洞察世情,看來該是出自文優先生手筆。罷了,此戰再打下去也確實沒有意思了,說說董太師開出的條件罷!”


    李儒目中閃過一絲詭秘之色:“龍編侯、交州牧如何?”


    禹天來哂道:“此次回到交州,貧道會將手中所有力量轉移到弘農王手中,自己隻潛心修行武道。這等淺薄的挑撥離間之計,文優先生還是不要拿出來弄了。”


    李儒一直暗中觀察一旁的劉辯,見他聽自己之言並未現出憂慮氣惱之色,聽禹天來之言也沒有震驚狂喜,便知他二人之間已有默契,自己這離間之計確實無效,便轉又道:“不知禹掌教想要什麽?”


    禹天來淡淡地道:“鎮南王、大司馬、領交州牧!”


    李儒變色道:“這不可能!掌教既也有意講和,便該拿出誠意來。”


    禹天來悠然道:“這已是貧道最大的誠意了。如果文優先生做不了主,貧道便背了劍親自去找董太師談。嘿,除非董太師在與女子親熱時也讓呂布在床邊護衛,否則他應該不會拒絕貧道的條件。”


    李儒沉默半晌,終於透出些無力的神色,頹然道:“便依掌教之意!”


    一場轟轟烈烈地討董之戰就此虎頭蛇尾地告終,各路諸侯得到天子褒獎其忠心、加官進爵的詔書,既得了名聲又得了好處,盡都心滿意足地各自回家。


    禹天來與劉辯也整點了人馬,帶了近百萬願意隨他們遷往交州的洛陽百姓,浩浩蕩蕩地一路南下。


    在路上,已宣告天下就任鎮南王、大司馬、領交州牧的劉辯將一份份征辟賢才的文書如雪片般發出。


    如今的劉辯賢德之名廣布天下,手中更持有傳國玉璽,在大義之名上完全不輸給當今天子劉協。因此一紙書發,登時引得四方俊傑之士紛紛來投。其中便有荀彧、荀攸、程昱、郭嘉等一幹原該在日後投向曹操絕頂智謀之士,亦有本該成為劉備麾下大將的趙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天仗劍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半葉知秋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半葉知秋涼並收藏諸天仗劍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