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馬轔轔, 浩蕩的隊伍揚起淡淡的塵色,將日光染得愈加金黃。


    成周城門洞開, 國人擁擠在道旁,有人歌唱, 有人揮舞衣袂,送天子車駕東巡。


    我與一眾宗室子弟走在行列之中,前方,駟馬拖著兄長的服車穩當向前,兄長端坐車上,素繒朝服纖塵不染。


    背上突然被誰拍了一下,我一驚回頭, 卻見是頊。


    “杼, ”他不知何時擠了上來,笑嘻嘻地看著我:“你也隨天子去東巡麽?”


    我頷首,道:“你也去?”


    “正是。”他整整身上的衣裳,嗓子嘶啞:“君父要我跟隨天子左右, 長些見識。”


    那表情神氣, 與頭上的總角配在一處,我不禁覺得好笑。


    頊是衛伯次子,算起來,與我是同個曾祖父的族兄弟。去年,衛伯將頊送到宗周辟雍受教,我與他熟識起來,常在一處玩耍。


    “你我同行, 恰是正好。”我說。


    頊笑笑。


    他望了望兄長那邊,讚道:“晉侯果然出眾。”


    我心中驕傲:“那是自然。”


    頊又張望向別處,未幾,拍拍我的肩頭,指向前方:“虎臣輿也出眾。”


    我看去,隻見虎臣輿乘車跟在天子車駕之後,遠遠的,隻望見那車上的背影挺得筆直。


    “嘖嘖,封了伯便可乘車哩。”頊酸溜溜地說。


    我笑笑,沒有答話。


    虎臣輿比我小一兩歲,字子熙,算起來也是我的族兄弟。他是伯邑考的孫子,父母早逝,少年即得以冠禮取字。這般情形與兄長很是相似,不過虎臣輿幼年已成故而,之後便由邑薑太後收養在宮中。


    他勇力過人。也正是去年,天子伐群舒,他立下赫赫功勳。得勝歸來之後,天子封其為梓伯,並委以虎臣之職。從此,人們便稱他虎臣輿。


    一陣女子的嘰喳聲傳入耳中,我看去,隻見幾個女子在路邊的人群裏擠著向前,嘴裏嚷著要看虎臣輿。


    “嘖嘖……”頊又開始發出不屑的聲音。


    我被騷動的人群推了一下,無奈地撣撣衣袖。


    若論風度儀態,我敢說兄長首屈一指;可若說相貌俊美英武,我見過的人之中,尚無人可及虎臣輿。


    因為君父唐叔虞之故,我和兄長自幼時起就常常去宗周。在那裏,無論宮廷市井,人們說起俊俏之人總免不了提到伯邑考。據說伯邑考當年姿容無雙,連商王的後妲己也垂涎,以致伯邑考身歿肉醢之禍。虎臣輿承繼了伯邑考的美名,又兼英勇過人,可謂名動王畿。


    他每回出行,總會招來許多人圍觀。如同今日這樣,即便虎臣輿麵無表情像一尊石雕,所過之處,人群中也總會出現一陣喧嘩。


    秋風漸漸變涼。


    天子東巡的隊伍自成周出發,一路往東。途徑闕鞏、虢國、管國等地,不知不覺,已經過了半月。


    天色漸漸暗下,一名小臣走來告知,天子令生起篝火,今夜就地露宿。


    走了一日,眾人都疲憊不已,得此言語不禁欣喜,一時間,車馬之聲與人聲交雜,野地中熱鬧起來。


    旅途遙遠,輜重皆從簡。我的露宿之物不過一卷鋪蓋和一塊遮風擋露的氈布,大略地搭一下,夜裏的休憩之處就布置好了。


    天上星子光輝漸亮,人們已經燒起了團團篝火,各自圍坐。


    頊正與一名宗室子弟談天,說著說著,卻又說到了虎臣輿。


    “若說虎臣輿生得最俊,倒也不見得。”他一邊吃著糗糧一邊說:“我曾見到了杞國太子,那形貌可不比虎臣輿差。”說著,他狡黠一笑:“過兩日就要到杞國,虎臣輿若見到杞太子,他恐怕要著惱。”


    “我看不會。”那宗室子弟卻笑而搖頭:“我聽說他二人去年在成周就見過了,相交甚好。”


    頊笑容僵住,片刻,又恢複鄙夷之色:“那又如何,杞太子就是比虎臣輿好。”


    我在一旁聽著,無奈地笑。


    虎臣輿雖出色,卻沉默寡言。加之他自幼在宮中長大,在別人眼中就總有些倨傲之態。我和他雖相識,說過的話卻少之又少,而像頊一樣不喜歡他的人也並非少數。


    不過他們提到杞國,我不禁又想起兄長的那些信。


    自從公明道破,我就開始對此事多加留意。


    一年多來,兄長每收到杞國的來書,必定親自回複,從無間斷。有時兄長收到書信之後,我就會在他的案上看到些小物事,有飾物,有小童喜愛的草編,林林總總,不貴重,卻都算得別致。我見過最奇怪的東西,是一些毛物。它們用細毛繩製成,不知用何法織成手的模樣,可將手套進去。


    兄長對這些物事很是珍視,每每收到,總會露出愉悅之色。而天寒出行之時,兄長常將那毛物戴在手上,似乎舍不得脫下。


    有一回,兄長外出巡視籍田的時候,我替他收拾案上簡牘,無意中看到了一卷短小的簡冊。那簡冊半掩著,上麵字跡細小而娟秀,寫得很是齊整。我忍不住,將那簡冊細看。隻見上麵寫的都是些稀鬆平常的小事,卻很是活生動,我時不時被其中言語逗得想發笑。心中不無驚異,我從不知道那些用於祭告和記事的文辭可寫得這般有趣,心中對那來書之人更加好奇。


    一番估摸,我覺得兄長大約就是去年在成周見到那杞女。她可遣人送信,可見身位不低。而那來書用辭嫻熟,非有所閱曆之人不可為,我覺得那杞女應當並非稚幼,少說也該與兄長年紀相當。我曾找來當時隨兄長往成周的從人問話。他們說隻記得兄長與杞太子見過兩三回,照麵而已,談不上深交,更不記得有什麽女子。


    如今杞國就在前方,我探究之心又起,或許此行,我也能見到那致書之人。


    正思索,身後傳來一陣說話聲。


    我回頭望去,卻見兄長來了,風塵仆仆。


    他正與旬伯和毛公見禮。


    旬伯和毛公都是畿內諸侯。旬伯四五十年紀,毛公稍長,二人皆頗有名望。


    “吾聞國君年初率師援鄂,獲全勝,還未道賀。” 旬伯看著兄長,緩聲道。


    兄長謙道:“鄰人有難自當襄助,餘不敢居功。”


    毛公撫須:“國君賢能,天子亦嘉賞,不必過謙。”說話間,不遠處出現些火把閃動之光,我們望去,隻見是天子的衛士在巡邏,為首一人,卻是虎臣輿。


    畿內的貴族子弟們,互相之間熟悉得很。虎臣輿走過,不少人與他打招呼,又是一陣熱鬧。


    看到他,旬伯露出微笑。


    虎臣輿也看到了這邊,走過來。


    “舅父。”他向旬伯行禮道,片刻,又看向毛公和兄長,亦是一揖:“二位國君。”


    兄長微笑還禮:“虎臣。”


    “虎臣夜巡?”毛公問。


    “正是。”虎臣輿道:“此地近河,又處郊野,不可輕心。”


    旬伯莞爾,道:“天子在此,自當謹慎。待到了杞國,便可稍加休息。”


    眾人皆頷首。


    “國君可曾去過杞國?”毛公問兄長。


    “未曾去過。”兄長和色道。


    毛公道:“杞承有夏,城邑宮室皆是古製。我十年前曾往出使,不知當今麵貌如何。”


    旬伯道:“東婁公娶於衛,與天子亦算得姻親。去年天子大l,我曾見過杞太子,乃拔萃之人。”說著,他看看虎臣輿,和色道:“子熙彼時亦與杞太子有些交情。”


    虎臣輿頷首:“杞太子俊傑,外甥甚幸。”


    “太後亦甚為歡喜,”毛公想了想,轉向兄長道:“國君可還記得,彼時不光是杞太子,東婁公季女亦隨太後觀禮。”


    “正是。”兄長微笑:“才俊之人,太後一向慈愛。”


    東婁公季女?我聽著心中一動,不禁看向兄長。眾人又說起了別的事,兄長對答著,唇上的笑意卻一直未消。


    我興致起來,覺得抓住了什麽。正在這時,我的目光掃過虎臣輿,卻發現他正看著兄長,似注視似深思。篝火跳躍,光照淡淡地映在虎臣輿的側臉上,愈加顯得表情不辨。


    人們沒有說錯,往東再行兩日,杞國的郊野已經在望。


    時值金秋,田地裏的莊稼一望無邊。大風吹來,隊伍行至其中,如同置身茫茫波濤之中,成周之東地域平坦,與宗周和晉國迥異,這我早已知曉。可如今看到杞國的田野,我才覺得這風光如此迷人。


    東婁公早已率國中臣子前來迎接。


    我看到了頊和旬伯他們稱道不已的杞太子,果然形貌俊逸,與虎臣輿相較,亦難分高低。不過即使如此,我仍然覺得兄長氣度卓然,他二人誰也不及。


    一番拜見,東婁公引著天子車駕往雍丘而去。


    杞國本因祀禹而封,天子特意來杞國亦為了禹祭。


    雍丘城門洞開,邑內高台櫛比,宮室拙樸,果有古風。我隨著兄長走入公宮,隻見其中早已人群擁擠,卻肅穆安靜。


    鍾鐃齊鳴,樂聲陣陣。兄長與一眾臣子身著祭服分列庭中,天子端坐明堂之上,東婁公領著夫人與眾子拜見。


    忽然,頊用手臂捅了捅了我。


    我回頭,他朝我擠擠眼睛,低聲道:“看那上階的女子。”


    我訝然,踮起腳朝前方張望。


    越過許多人的肩頭,隻見殿前,一名少女正拾階而上。她穿著寬大的祭服,遮住了身量,步態卻走得輕盈,束作總角的烏發下,側臉精致嫻靜。


    “如何?”頊得意地說:“那是我表妹杞?純矗燮鵜爛玻3加咚愕檬裁矗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雙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海青拿天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海青拿天鵝並收藏雙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