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似的文化忌諱談論死亡。人們覺得它是醜陋的,陰暗的,恐怖的,悲痛欲絕的,人們要把死亡秘藏起來……在這種迷霧籠罩下,死亡變成了另外的東西。


    這個世界上有兩百多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旗,形狀基本上都是長方形。有一個國家,國旗是三角形的,全世界就它獨一份。國旗由上小下大、上下相疊的兩個三角形組成。旗麵為紅色,旗邊為藍色。紅色來自國花紅杜鵑的顏色,藍色代表和平。三角旗中的太陽和月亮圖案代表王室,旗角代表喜馬拉雅山脈的山峰。


    這個國家就是尼泊爾。它的首都加德滿都,意為“獨木之寺”,坐落在加德滿都河穀裏。既然叫河穀,當然要有河。在其中流淌的巴格瑪蒂河,是恒河的主要支流之一,為尼泊爾人民心目中的“聖河”。


    巴格馬蒂河邊,有一處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大名“帕斯帕提納”神廟,它還有個俗名叫 “燒屍廟”。它充滿了莊嚴的神秘感,是整個南亞印度教最神聖的廟宇,也是印度教裏的主神——濕婆最重要的廟宇。


    這座神廟至今不對印度教徒以外的遊客開放,我們連站在門口往裏瞅一眼,都不被允許。


    我不知“濕婆”的中文譯名,是誰最早定奪的。他名字裏雖然有個“婆”字,卻是男性神,司掌毀滅與重生。當地導遊是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曾在中國留過學,中文甚好,學識也不錯。他管濕婆叫“破壞神”,我有幾分奇怪,問,為什麽“破壞之神”成了最重要的神靈呢?


    著名的巴格瑪蒂河


    帕斯帕提納神廟


    導遊想了想說,那麽,就翻譯成“毀滅之神”吧,可能更為恰當。按照印度教的解釋,世界處於不斷的毀滅和重建之中。麵對混亂和邪惡,隻有先毀滅它,才能在新的基礎上獲得再生。


    據說每到世界末日,濕婆神就會準時出現,跳起他最拿手的宇宙之舞。舞動的瞬間,宇宙為之震撼,大地為之顫抖,整個世界便在他的舞動中毀滅。然後,他繼續舞動身體,在徹底地消亡空寂後,開啟下一個宇宙輪回。


    一次長途趕路,我們的旅行車前麵是一輛當地大巴。大巴尾部畫著一個鮮麗無比的神祇頭像,粉麵櫻唇,長發披肩。在長達幾小時塞車的緩慢行程中,此“美女”鍥而不舍地對著追隨其後的我們,款款微笑。我問導遊,這女仙叫何名字?導遊答,他即是濕婆。我大吃一驚,說,毀滅之神怎能長得這般美麗?導遊告訴我,此尊有無數個化身,這等俊美模樣,是他常常顯現給世人的形象。


    我們到達巴格瑪蒂河的時候,暮色四合。總覺得去看一處陌生景致,第一眼觸碰它的時間點,非常重要。有時簡直是一見定生死:要麽一見鍾情,要麽拒之千裏。


    河邊矗立著“燒屍廟”,概因此地是加德滿都最大的印度教徒火葬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我粗略計算了一下,如果以一天焚化十具屍體計算(這實在是太保守的估計,我們去的那一天,就焚化了幾十具。不過估計早年間人口沒有這麽多,故取個低值數字),一年就是三千六百五十具。一千年,天啊,共有三百多萬人在此嫋嫋升天,蔚為壯觀!


    濕婆


    旅行車停在遠處,願意去的人沿著通往河邊的小路緩緩走過去。臭而焦糊的氣味挾持著鼻子,越來越濃。


    導遊邊走邊說,中國來的旅行團,大約隻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會願意觀看這個場景。餘下的人,三分之一根本不會下車,拒絕目睹死亡,說這太恐怖嚇人了,怕留下惡性刺激。還有三分之一的人,剛開始比較好奇,帶著一點探險心理,下車後會跟著我的步伐,慢騰騰地往前走。但走不出百十步,就半途而廢,打道回府了。對了,正確地講,是打道回車了。這其中又有約五分之一的人,因為緊張,會發生幹嘔或者嘔吐。


    中國人,非常害怕死亡嗎?導遊可能被這個疑團纏繞甚久,索性停下腳步,回過頭問我。


    我說,在我們文化中,基本上沒有露天火葬這種習俗,所以,比較不適應。難道說……你們……就不害怕嗎?


    導遊說,不害怕。習慣了。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問他,你第一次看到這種情形,多大呢?


    導遊認真回想了一下,說,五歲。


    我驚訝,太小了啊。


    導遊說,並不算很小。你看,他們的年齡不是更小嗎?


    這時我們已經抵達了巴格瑪蒂河,見一些小孩子正在河邊玩耍。真是的,有的看起來隻有三四歲。


    是家裏人特意帶你來看的嗎?我問。


    導遊說,並不是特意。死亡在我們的文化中,是很平常的事情,人們並不避諱,也不恐懼。大家從小就不害怕這件事。你看到人們的傷感,是因為覺得再也不能看到死者了,人們為分別而哀傷。對於小孩子,並沒有誰想到要教育他們不怕死。如果家裏有人死了,或是鄰居需要人幫忙,小孩子也會來,並沒什麽特別之處。


    我試探著問,你設想過自己死後的情形嗎?


    他笑了,露出潔白的牙齒。說,這個不用想啊。我們都知道自己死後會怎樣,非常清楚,一點都不陌生。我們了解死後所有的程序,知道自己也一定會走這樣的路,很踏實的。


    一句“很踏實”,讓我對尼泊爾印度教徒的生死觀,有了更深切的了解。


    其實,每個人心裏都曾思考過死亡。一個盤旋不斷的問題深藏腦海——我們將如何離開這個世界?說得更直白些,你將怎樣死去?


    我想絕大多數的人,不希望自己死於戰場。那我們就要共同維護世界持久和平。我們也不希望自己死於意外和恐怖事件,不希望自己死於交通事故,不希望自己死於天災人禍和瘟疫。


    我覺得自己能接受的死亡是——死於自然規律,死於理智選擇過的自我終結,死於我認為有必要付出自己生命代價的事業。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裏,死亡這件事,悄悄地從家中轉移到了醫院。如果一個病人,死在家裏,人們會遺憾地說:還沒來得及送到醫院,人就……


    人需要到醫院裏去死,幾乎成了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現代社會的成就之一,就是讓死亡從日常居家中成功隱沒。醫院的白大衣如同魔法師的黑鬥篷,鋪天蓋地罩住了死亡,讓死亡變得日益陌生和遙遠。然而,死亡沒有走開。它靜靜地坐在城市的長椅上,耐心地等待著某個適當的時機,站起身來,把你悄悄領走。親愛的,我在下一個路口等你……它不是這樣輕輕地念叨。


    快餐似的文化忌諱談論死亡。人們覺得它是醜陋的,陰暗的,恐怖的,可怕的,肮髒的,悲痛欲絕的,甚至是可以用來嘲諷的,人們要把死亡秘藏起來。那些實在無法回避的裸露的死亡,或是賦予詩意,或者賦予想象。在這種迷霧籠罩下,死亡變成了另外的東西。


    我理想中的死亡是這樣的。周圍的人對死亡有比較充分的準備,在精神上接受這件事情的必然性,不悲戚和驚惶。在臨終之人的最後時刻,盡量保持溫和的平穩與冷靜。如果實在忍不住,可以輕輕地哭泣幾聲,以示告別。不然遠行的人,回頭看到大家捶胸頓足淚眼滂沱,會感到無能為力並充滿不安和愧疚。對於無法逆轉的死亡,請不要搶救,不單是為了節省資源,也為了順應規律。在應當畫上句號的時候,遲遲不落筆,這個尾結得不好,就成了無以彌補的憾事。


    清晨的帕斯帕提納神廟,煙灰還未散盡


    還是回到巴格瑪蒂河邊。離焚燒現場還有一段距離,見渾身塗滿白灰的一群苦行僧在靜修。他們裸露著削瘦如柴的身體,長長的頭發盤起,胡子打成死結縷縷垂下……令人明白了什麽叫作“糾結”:糾纏在一起並打著死結。導遊告訴我,苦行僧身上塗的不是普通的白灰,而是“屍骨粉”。早年間,這粉末真的來自焚燒後的屍體,現在寬鬆點了,可以用白顏料替代。


    導遊接著說,苦行包羅萬象,比如斷食、凝視火焰、長時間獨腳站立、唱讚歌時停止呼吸等。要經過一係列修煉,以達到靈魂懸浮飄起,進入無我境界。


    苦行僧


    我忍不住插話,近乎自虐啊。


    導遊說,苦行僧就是要靠禁欲、不享樂與自我克製,割開自己與塵世間千絲萬縷的聯係。


    在世界各地行走,很關鍵的一點就是看到各式各樣的文化傳承,不要顯得太吃驚。我盡量保持鎮定,離開了苦行僧們的陣營。


    越發靠近火葬台了。濃煙一團團湧來,草木的灰燼裹挾著燃燒中逐漸消亡的生命顆粒,將我們包圍。


    巴格瑪蒂河,被印度教徒認作是通往天國的階梯。此河的上遊與下遊各建有若幹座火葬台,具有嚴格的等級劃分規定。河的北岸屬於貴族,南岸屬於平民百姓。下遊為王公貴族專用,平民百姓要在上遊。也就是說,北邊的火葬台修建得越靠近下遊,地位越高。通常似乎以河的上遊為貴,這兒的規律有所不同。導遊解釋,越是靠近下遊,越可以更快更早地融入恒河,達到永生的境界。


    印度教堅持不放棄階級的不平等,至死仍頑強地區分著高貴與卑賤的界限。在尼泊爾,印度教教徒占總人口的86%。


    中華民族的死亡之旅,多以黑色和白色象征,顯示著刀剁斧劈般的對立。尼泊爾印度教徒的死亡,顏色則要豐富得多。橙色的鮮花明亮地簇擁著,其間還有閃閃的金色和爍目的鮮紅點綴著,顯出異樣的生機勃勃。


    河邊堆滿木頭,大塊呈條狀,類似東北林區的木頭柈子。還有細密的碎柴禾,看來是引火用的。木頭垛邊還有一束束萎靡的幹稻草,初起我想不出它的用處,後來觀看了火化的整個過程,方才解悟。


    在巴格瑪蒂河邊,有一些從岸上傾斜入河水的石製長台,類似放大幾十倍的搓板。悲戚安靜的人,抬著一具裹著黃綢、撒滿鮮花的屍體走過來,安放在石階上。屍體的雙腳浸泡在溫暖的河水中,覆蓋在麵部的黃綢被晚風吹拂,好像死者還有呼吸。


    地上安放著一個做法事用的銅盤,擺滿了鮮花和猩紅色的染料。祭司用聖水蕩滌死者的雙腳並灑敷麵部,然後把禾草放到巴格馬蒂河水中蘸了蘸,熨帖地平鋪在屍體上麵。親屬們最後往死者的嘴巴裏滴了聖水,再用頭輕觸一下死者的腳,以示最後的尊敬和訣別。


    現在,屍體之四周鋪墊著大塊木頭柈子,上麵又鋪了一些細柴禾。死去的人如同童話中的豌豆公主一般安歇了,隻不過他頭上枕的腳下蹬的身上蓋的,都是清香的木頭。木頭的味道不錯,但分量沉重,活人承受不起。一個看起來是死者兒子的人,拿著火把繞著屍體轉了幾圈,然後把黃布抽了出來,自下而上點燃柴草。


    清晨的加德滿都


    在印度教信仰中,火葬是通往極樂世界的途徑,死亡是一種解脫,親屬並沒有過多的悲傷。孩子們照舊玩著遊戲,有時就在死者身旁嬉鬧玩耍,也不會受到訓斥。有些孩子還跳到河水裏摸尋錢幣,絲毫不忌諱河裏遍撒的骨灰。


    浸過河水的稻草,濕漉漉的。覆蓋在柴禾垛子最上麵,像蒙上了一層密不透風的草被。火焰燃燒的時候,無法飛快地衝騰起火苗。溫度的升高變得徐緩而溫和,在無盡的青煙當中,屍骨慢慢酥碎了,變成潔白的齏粉。


    我打聽到此地的火化平均費用為一千盧比,當地普通工人每月的工資約為兩千盧比。也就是說,要在巴格瑪蒂河邊享有一個體麵的葬禮,約需半個月工資。


    印度教認為,人的生命來自“地、水、火、風、空”五大元素,對死者進行火葬,將骨灰撒入水中,符合自然的輪回,河水會帶著死者的靈魂流到恒河。每個靈魂有八千四百萬次生命,每經過一次輪回都會提升一個層次。入了聖河,靈魂可以不用進入輪回,直接通往天堂。


    火葬現場沒有哀痛,沒人大放悲聲,有的隻是安之若素的悄然和有條不紊的既定程序。


    焚化一具屍體的整個過程,大概需要持續四五個小時。我悄聲問導遊,所有的人——呃,都是這個數值嗎?


    導遊回答,基本上差不多。如果特別虛胖或是得了腎病水腫的死者,時間就會更長一些。骨瘦如柴癌症死的人,會短一些。賣柴禾的人都有經驗,能估計出大概要用多少斤柴才能燒透。柴禾需要在河邊提前買下來。多了,用不了。少了,不夠用。


    我私下想了一下。買多了的結果是浪費,這自然不太好。如果買少了,柴燒完了,骨殖尚未化淨,會很麻煩。所以,還是寧多勿少吧。


    我又問,柴禾都是一樣的嗎?


    導遊說,價錢不一樣。最好的柴,有森林的味道。


    我繞著火堆走了一圈,烈焰灼烤,不能靠得太近。我退開幾步問,人的身體在火焰中會發出紅色光芒嗎?


    導遊說,人形在大約一個半小時的時候,就會完全消失。骨骼散了,看不出人的樣子。今天這幾具屍體,燃燒的時間要麽太早,要麽太晚,所以沒有出現你想象的光芒。


    我說,我猜屍體在火中會動。


    導遊說,咦,好像你看過現場一樣。你說對了,屍體在火中是會動的。火焰燒到了關節韌帶,韌帶會猛地收縮,人的手會舉起來,腿腳也會一彈一動的。最嚴重的時候,死屍會在火焰中坐起來。


    我說,會害怕嗎?


    導遊說,不害怕。我們都知道,隻要火焰繼續燃燒,這一切就會消失。手和腳不會再動,人也會依然躺回到火焰中心……


    火光漸漸萎滅之後,火葬工用長長的竹竿,徹底翻動火堆。等火候差不多了,他用鏟子把燒剩下的骨骸挑出來,盛在器皿裏,用白布包好,然後挖個坑把布包埋進去。最後,他從河裏舀上幾桶水,潑灑到石頭平台上,把殘留在上麵的骨灰和木炭衝入河裏。平台便變得幹幹淨淨,一個人的肉身就這樣徹底消失了。


    我喜歡巴格瑪蒂河邊這種對待死亡的安然之態。當然可以有哀傷,為的是我們短暫的分別。不管如何,我再也看不到你的笑臉,聽不到你的叮囑,觸不到你的體溫,摸不到你的指尖……這些都是多麽地令人感傷啊!不過,我不應該害怕,我也沒有必要害怕。盡管死後的相貌已不複從前,但我們不能因為一朵花從枝頭落下,就放棄對它的喜愛和珍惜。人的生命外形,可以有千百重奇奇怪怪的變化,但人的友愛和懷念,和這些外在的形象無關。越是能平常看待生死,越是能珍惜我們的現在。


    不要把死亡看成是汙穢、淒慘、恐怖、醜陋的事情。既然我們每個人都一定要走過這個階段,那麽把它正常化、從容化、潔淨化、溫暖化,不但對他人是一種仁慈,對自己也是一種親切的關愛。


    巴格瑪蒂河與那些世界上著名的長河大江相比,流程很短。我去的時候,正值枯水期,河麵隻有幾十米寬,河水很淺,流速很慢,散發著異味,在夜色和火光中,仿佛是靜止的瀝青。它給我的震撼和啟迪,卻綿長深遠。在混濁的巴格瑪蒂河邊,你可以如此清晰地看到死亡。死亡在這裏不再是一個符號,一個抽象的無法想象的概念。它沉默著,清晰明確安然並且帶著溫和的不可抗拒,展現在我們麵前。


    我們一邊生存著,一邊思索著死亡,在這種思索中,讓生命變得更有方向感,獲得腳踏實地的安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世界如錦心如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畢淑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畢淑敏並收藏世界如錦心如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