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被發現的時間以及之後歸何人所有,都有神鬼莫測的規則操控著。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的鑽石占有者,都不過是它的匆匆過客。


    這個坑,大得簡直不像話。戰戰兢兢登臨它的崖邊,直視著它,有一種身臨淵藪的極度恐懼感。洞壁不是坡形的,而是被筆直下切,坑底的水由於和地表相距甚遠,顯出不真實的湛藍。坑緣不規則,基本上算是個橢圓吧。要說我對這個巨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顆墜落凡間的妖魔之眼,而且是丟了眼白隻剩眼珠的巨眸。


    這就是金伯利礦坑。從1866這個礦被發現而動工開采,至1914年被關閉,它總共被不間斷地開采了不到50年。剛開始是從地表挖起,從金伯利礦石中尋找金剛石。可歎那時的礦工們僅憑手中的鎬頭和鐵鍬,一下下狠狠地朝著地心深處開砸,一日日一年年,竟然在此地生生摳出一個深1097米、占地17公頃、方圓1.6千米的大坑。


    我們乘坐“非洲之傲”的一個項目,就是下車遊覽這個巨坑。


    挖了這麽大的坑,得到了什麽?我問。話一脫口,才意識到自己的愚蠢,當然是為了得到鑽石。其實我的意思是從這麽巨大的坑裏,攏共得到了多少鑽石。


    你的問題我一會兒回答。從開采出的礦石裏篩取鑽石,平均需要開采250噸“金伯利”岩,才有可能蘊含一克拉的鑽石。所以,鑽石昂貴。當地人說。


    這個當地人可不簡單,他是跟隨“非洲之傲”列車的教授,研究的方向就是金剛石。“非洲之傲”怕客人們在漫長的旅途中乏味,特地邀請專家同行,該教授在列車上還開了專門的鑽石講座。麵對這樣的權威,我這個連一克拉鑽石都沒有的土包子,底氣孱弱。


    金伯利因鑽石而享譽南非,南非因鑽石而享譽世界。教授很自豪地說。他身材高大,穿咖啡色花呢西服,打暗藍色條紋領帶,襯著紅黑色的皮膚,有一種屬於非洲的威嚴。


    我們沿著大坑旁的平台緩緩走過。我幾乎不敢衝下看,覺得那藍色有一種詭異吸力,像要把你嘬進去。


    有沒有人不慎落入這個大坑?我揮之不去的不安全感化成這句膽戰心驚的問話。


    當然有。人們總想在這礦坑的遺址上找到鑽石,每年都有勇敢的貪婪者墜下大坑。為此,坑區還專門組織了救護人員。鑽石教授說。不過,我們現在站立的地方很安全,你是不會掉下去的。


    為了不被鑽石教授小看,我鼓足勇氣往前走了兩步,窺探這深淵下的藍色老潭。心想,若是不慎墜落,就算是入水後馬上被時刻待命的救護隊撈上來,也早在這千米的自由落體運動中昏厥致死。


    想到這裏,我沒出息地退後三步,以盡可能地拉開和礦坑的距離,同時不由自主地捂住胸口,以安慰自己強烈跳動的心髒。


    你知道這裏為什麽叫金伯利嗎?鑽石教授說。


    我之前約略看過一些資料,稍稍了解一些,但我搖了搖頭。在古老的礦坑旁邊,聽一位專家講述,應該別有特色。


    鑽石是我們這顆星球上最堅硬的物質,它來自遠古,大約形成於45億年前,形成的地點基本上是在地表200千米以下。


    那為什麽要在地表挖這麽大的坑?它再深也到不了地下200千米啊。我不解。


    鑽石教授說,南非金伯利的礦床是由於火山噴發才來到地表的,它們夾雜在噴發後冷卻的岩漿所形成的火山岩中。具體說起來,金伯利的鑽石大約是在1.2億年前至8000萬年前來到地表的。那時正是中生代白堊紀,所以,這裏的鑽石應該見過恐龍。


    我算是徹底拜倒在這大礦坑前。突然想,那些纖指戴著南非鑽石的“美眉”,不知願不願和恐龍有所瓜葛?


    鑽石教授說,鑽石原本安穩地待在地球深處,被火山裹挾著來到地表附近,形成了礦脈。它們和老老實實的煤礦不同,脾氣古怪。不是大麵積地散狀存在,而是以垂直的管狀形態蘊藏於地下。所以,這裏的鑽石礦最初的開采方式,都是采用由上至下的露天挖掘法,直到1945年以後,才開始改用地下采掘法。


    我四處張望,隻見三三兩兩的遊客既想看又不敢看地在礦坑周圍徘徊,卻不見一個腳蹬膠靴、頭戴安全帽的礦工。我把這疑問同鑽石教授說了。


    教授說,現在已經不是金伯利礦的鼎盛時期,基本上關閉了。它的曆史要從19世紀70年代說起。1866年,南非一位少年在玩耍時,無意中撿到一塊重達21.25克拉……的金剛石。對了,你可知道1克拉是多少重量?


    這我是做了功課的,回答,1克拉等於0.2克。


    鑽石教授繼續說,那粒金剛石被英國殖民總督送到巴黎的萬國博覽會,取名為“尤裏卡”。這是一句希臘語,意思是“我找到了”。要知道,每一顆鑽石在被發現前,都要經受埋藏塵埃的寂寞時光。


    1871年7月16日,這個日子是要載入史冊的。你今後在看有關鑽石的資料時會發現,鑽石是愛講故事的寶石。所有的大鑽石都有履曆表,時間、地點非常清晰,它們是鑽石當中的皇親國戚。那天,礦工們在鑽石開采場幹了整整一天,一無所獲,筋疲力盡地回到工棚,發現為他們做飯的廚師喝得酩酊大醉,完全忘了自己的職責。惱怒的礦工們丟給廚師一把鎬,罰他去挖鑽石,對他發狠話——如果你找不到鑽石,就別回來啦!


    礦工們以為廚師一定會在深夜筋疲力盡灰溜溜地返回。不料幾個小時後,失職的廚師竟然捧著幾顆鑽石回來了,人們趕緊問他是在哪兒找到的鑽石。廚師如實稟告。聽到消息的人們炸了鍋,狂熱地撲向那個小山丘,用手中的鎬和鐵鏟拚命地向深處挖掘。很快,那個小山丘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坑。這個坑越來越大、越來越深……喏,現在咱們站的這個地方,就是當年廚師挖出鑽石的小山丘。


    鑽石教授捋捋被風吹亂的紅發,手指深不見底的金伯利大坑。


    原來這曾是一座山!什麽叫滄海桑田?此坑可現身說法。隻不過造就它的不是大自然,而是無數礦工的血汗。


    教授接著說,那時的金伯利還不叫金伯利,它有一個非常拗口的名字,叫弗瑞特艾格特。1873年1月,英國執政官來此視察。第二天,恰好開普殖民地的金伯利勳爵也來到這裏。金伯利勳爵向英國執政官抱怨說,這個地名太難寫了,改個名字吧。執政官就地取材,說,那就以您的名字命名吧。從此,此地就叫金伯利了。歐洲投機商和投資者紛紛擁向金伯利,掀起了世界上最大的鑽石勘探開采熱潮,這個名叫金伯利的小鎮成了當時南部非洲的第二大鎮。


    鑽石教授再次用手指向大坑說,許多年以來,從這個巨坑裏,一共挖出2250萬噸礦石,從中篩選出1450萬克拉、相當於2722千克的鑽石。鑽石的發現帶動了南非經濟和市政的建設。1885年,開普敦的鐵路通到了金伯利。所以,我們現在行走的“非洲之傲”火車線路,還要拜托金伯利的鑽石啊。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鑽石叫什麽名字嗎?鑽石教授時不時地提問。


    我說,叫庫利南。


    教授說,對。每一顆著名的鑽石都像皇室的名馬,有它的譜係,要從何人何地何時發現它講起。1905年1月25日,“庫利南”被發現,由於它品質極高,個頭又太大,當時沒有人能買得起,後來由地方當局用15萬英鎊收購,被當作禮物,於1907年送給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作為生日禮物。英國王室得到這顆大鑽石,欣喜異常,把它送到琢磨鑽石最權威的城市——荷蘭阿姆斯特丹市,付了8萬英鎊加工費委托加工。“庫利南”的個頭實在太大了,工匠認為需要劈切分割。到底怎麽切割好呢?荷蘭工匠不敢輕易下手,反複琢磨。到了1908年2月10日,方案終於成熟,開始動手了。敲擊鋼楔之後,“庫利南”按照預定計劃裂為兩半。大家鬆了一口氣,一回頭,操刀的工匠卻找不到了。因為緊張過度,此人昏倒在地。


    “庫利南”被劈開後,三個熟練工匠又進行了八個月的琢磨,把“庫利南”磨成了九粒大鑽石。最大的一粒名叫“非洲之星1”,鑲在英國國王的權杖上。次大的一粒叫做“非洲之星2”,現鑲在英王王冠下方的正中。它們倆至今穩居世界上最大鑽石的冠亞軍。


    鑽石教授談古論今,滔滔不絕。還時不時地提問,你知道在南非盛產鑽石之前,世界上最大的鑽石生產國是誰?


    這個……我還真不知道。我想,在中國文化裏,並不特別推崇鑽石。它的那種晶瑩剔透和格外堅硬的特性,與中國人溫潤柔和、折中圓融的追求相符之處較少。當我們開始矚目華麗鑽石的時候,南非已是拍馬便走一騎絕塵。新的世界紀錄誕生了,很少還有人記得之前的鑽石產地冠亞軍。


    在南非之前,印度是鑽石的最大生產國。曆史上許多著名鑽石——如“光明之山”和“大莫臥兒”,都產自印度。


    我長了知識。


    教授又問,在印度文化中,你知道誰是鑽石的守護神嗎?


    這個……不知道。我本來想說大象的,後來吞了回去。思謀以大象的塊頭,對微如塵埃的鑽石估計看不上眼,守也守不住。


    鑽石教授說,公元前350年,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東征印度,在一個深坑中發現有鑽石,但鑽石周圍毒蛇環繞,毒涎噴射,可在數十米之遠就讓人斃命。亞曆山大何等精明,心生一計,選明媚晴天,命眾軍士一齊手執鏡子,照射毒蛇。反光將熱能聚焦於蛇身,毒蛇先是掙紮,之後就被燒死了。可毒蛇雖死,鑽石並不能自動爬出深坑。亞曆山大又命士兵將羊肉剁得細碎粘膩,扔進坑內。這樣鑽石就沾在羊肉上麵。羊肉的味道引來了禿鷲,禿鷲連羊肉帶鑽石一齊吞入腹內。最後的步驟是士兵們跟蹤追殺禿鷲,捕獲後破開鷲腹,就這樣得到了鑽石。所以在印度文化中,毒蛇是金剛石的守護神。


    哦,原來是這樣。古時那些來自印度的鑽石,有如此恐怖而曲折的身世,令人寒栗。


    鑽石教授接著說,印度的金剛石都是被河流、冰川搬運過去的,所以多產於河穀。你知道毒蛇為什麽會和金剛石在一起嗎?


    我說,實在想不出來。這金剛石也不好吃,毒蛇為什麽要環伺其周呢?


    鑽石教授說,這源自金剛石的特性。金剛石受紫外線照射後,會在暗夜發出藍、青、綠、黃等顏色的熒光。熒光會吸引昆蟲飛來,昆蟲又引來青蛙。蛇類喜食青蛙,所以就被吸引來了。這就是凡出產金剛石的深穀中多毒蛇的原因。


    我說,既然鑽石產量稀少又很名貴,南非為什麽不擴大生產呢?據我所知,南非現在已經失去了世界鑽石第一生產大國的桂冠,被澳大利亞奪去了。


    鑽石教授沒想到我還知曉這個信息,稍顯意外。不過他很快回答道,南非鑽石顆粒大、品質優,50%的金剛石均是可切割的,產量雖不及澳大利亞,但產值一直居世界前列。鑽石這個東西,貴在品質高,並不在產量大。比如產自中國的鑽石,品質就不是很好。中國現在供應市場的鑽石,大多來自俄羅斯和印度,品質要比南非鑽石差一些。


    我相信他說的很可能是實情,但談話沿著這個方向下去,多少有點兒話不投機。我調整話題,說,教授,您對鑽石這樣有研究,自己一定也擁有很多名貴的鑽石吧?


    鑽石教授果然對這個問題輕車熟路,大笑起來,說人們常常這樣問我。我就說,你以為對癌症很有研究的醫生,就把所有的癌症都患過一遍嗎?正因為我研究鑽石,我知道商人從來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群體,比如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裏,英國德比爾斯礦業公司就通過控製全世界80%的鑽石供應量,壟斷了鑽石的價格。所以並不意味著鑽石產量大,價格就會降低。在我眼裏,鑽石不過是金剛石。


    我知道金剛石是鑽石的母體,但並不覺得它們之間有本質上的區別。一時分辨不出教授的真實意思,問,它們有什麽不同嗎?


    鑽石教授說,我尊敬金剛石。它具有超硬、耐磨、熱敏、傳熱、半導體及透遠等優異的物理性能,是自然界中最堅硬的物質,有很多重要的工業用途,如精細研磨材料、高硬切割工具、各類鑽頭等等,它還是很多超精密儀器的部件。


    我說,金剛石變成鑽石之後,它的這些優秀品質難道都消失了嗎?


    教授搖頭說,金剛石經過琢磨切割變成鑽石之後,就成了裝飾品。它不再是卓越的實用工具,而成為權力、地位和尊貴的象征。有人說,鑽石象征著勇敢、堅定和專一,但這些專屬於人類的美德,和一塊幾十億年前形成的石頭有什麽相關呢?所以,我並不積攢鑽石。


    我說,那您積攢金剛石?


    鑽石教授說,金剛石精加工的產品之一就是鑽石,如同埃及的長絨棉和巴黎服裝展覽上的時裝。我是個學者,既不搜集長絨棉,也不積攢時裝。


    我們已經繞著大坑走了很遠,有人招呼我們進到金伯利的礦洞裏參觀。坐著纜車進入礦洞,沿著堅硬的石壁走向開采下來的岩石,運礦石的小車和蜿蜒的軌道述說著這裏往昔的繁忙……


    我突然想起一件事,問鑽石教授,在這個洞裏,現在還能發現鑽石嗎?


    教授有點兒意外地說,為什麽你想起問這個問題?


    我說,在中國有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說是來這個洞子之前,千萬不要剪指甲。最少要把自己的指甲養半個月以上……要是你能把指甲留得像當年中國的皇後帶著指甲套那麽長,最好。後麵這半句話,我忍住了沒有和教授講。因為太複雜囉唆。


    果然,紅黑臉膛的教授很迷惑,甚至打量起自己的雙手,嘟囔著,指甲……為什麽?


    我說,據說留著長長的指甲,在參觀的時候,讓指甲在金伯利礦洞的石頭上順勢劃過,運氣好的話,可以從指甲縫裏帶出一小顆鑽石。不知可否有人成功過?


    教授笑得前仰後合,說,哦哦……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兒。說罷,他用手指摳了一下灰綠色的金伯利岩壁,不曾留下任何痕跡。他接著說,金伯利岩母礦很硬很脆,母岩開采下來之後,要用專門的裝置將它破碎解體,這樣鑲嵌在金伯利母岩當中的金剛石塊粒就會脫穎而出。指甲,完全派不上任何用場。


    我無意中當了一回流言終結者。這就是——在金伯利礦洞中,再長的指甲也摳不出金剛石。


    我們又參觀了鑽石展覽館,到處都是熠熠生輝的鑽石(保安措施看起來不很嚴密,我覺得基本上是複製品)。不管是真是假,我都打不起精神,匆匆走過。鑽石教授有點兒吃驚,說在這些巨大的鑽石麵前保持冷淡的女人,不太多。


    我說,歸根到底,它是一種石頭,就算再稀有,也不必五體投地。


    鑽石教授俏皮地眨眨眼睛,說,鑽石也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稀有哦。


    我說,它們還是很稀少。


    鑽石教授說,那不過是人為地控製著它的產量。


    我說,您的意思是每年隻是有計劃地投放一定數量的鑽石,維持高價,以保證商人可以最大限度地從鑽石身上榨取利益。可是這樣?


    鑽石教授不置可否,岔開話題說,你知道波皮蓋隕石坑嗎?


    我說,似乎知道一點兒,它位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


    鑽石教授說,那個坑是遠古時期,由一塊大型隕石或者說幹脆就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而成。撞擊坑直徑約100千米。它的存在和發現,簡直是全世界鑽石商人揮之不去的噩夢。我想,如果有可能,他們恨不得用自己的骨頭把這個坑填平。


    我說,鑽石商人為什麽對這個隕石坑恨之入骨?


    鑽石教授說,波皮蓋隕石坑蘊含豐富的鑽石礦資源,簡直就是一個裝滿了鑽石的超級大漏鬥。這類鑽石被稱為“衝擊鑽石”,是地外星體高速撞擊地殼的石墨礦床而產生的。這類鑽石比普通鑽石更硬,個體更大,品質更高。想想看吧,據說它的儲量達多少萬億克拉,就是說高達幾十萬噸,是現在世界鑽石總儲量的10倍。就算從此以後,全世界上的所有女子,每人都結三次婚,每次新娘子的10個手指頭都佩戴全套鑽石戒指,再加上鑽石項鏈,這個無與倫比的鑽石坑也可以足足供應全世界3000年的需求。那裏戒備森嚴,連直升機都禁止從它的上方飛過。


    我先是設想了一下大量鑽石麵世後的可怕情形——每一個女子都珠光寶氣、星芒四射,好像無數小太陽蒞臨人間,不由得大笑起來。馬上又起疑問,如果說鑽石產地嚴防死守,禁止無關人等進入尚可理解,怎麽天上的飛機也不能經過呢?


    鑽石教授說,他們要防止飛機經過時產生的上升氣流裹挾起鑽石,然後把鑽石吸走。


    鑽石讓人們殫精竭慮、如臨大敵。


    鑽石教授接著說,以前的蘇聯人就是現在的俄羅斯人,是很精明的。他們20世紀70年代就發現了這個盛滿鑽石的大坑,保守秘密幾十年。長時間的秘而不宣自有道理,俄羅斯人深知海量鑽石一旦流入市場,會給它的價格帶來災難性的影響。他們希望維持鑽石產量的恒定,自己才能細水長流地享受鑽石的高價格,天長日久地受益於這個大坑。所以,我就更不買鑽石了。他很嚴肅地說。


    2005年9月,金伯利的最後三個地下礦井停產,結束了這個小鎮134年的鑽石開采史。目前,南非政府正試圖將金伯利礦坑申請為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它用蒼茫獨眼,凝視冷暖人間。


    人的壽命苦短,大多不過百年,也許這就是我們為什麽對恒久的時間充滿尊崇,對凝蘊了漫長時間的事物心懷敬意。鑽石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擊中了我們,討巧地成了時間的代言人。據說,一粒鑽石一旦形成,就永遠不會消失。鑽石的命運,也許早在45億年前就已經定好了。它被發現的時間以及之後歸何人所有,都有神鬼莫測的規則操控著。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的鑽石占有者,都不過是它的匆匆過客。


    短命而絢麗的非洲落日映照下,鑽石大坑如同天地間碩大無朋的火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非洲三萬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畢淑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畢淑敏並收藏非洲三萬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