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的一切危難,未來的種種不可知,都不必太憂心忡忡。安穩下來,有所節製,順著天地萬物的軌跡緩緩運行好了。


    一片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荒原。稀疏的林木,低矮的黃草,毫無特色的低矮山頭。石塊在風霜的打磨下,輪廓疏鬆,邊緣模糊不清,正在進行化為泥土的最後步驟。撿起一小坨,食指、拇指輕輕對搓,砂糖樣的粉屑撚落下來,飄在白色旅遊鞋網麵上,跺跺腳便飛了,留下暗黃色的淺淡痕跡。


    這是距離南非約翰內斯堡市大約50千米的某丘陵地帶。平凡的景色,在非洲俯拾皆是。


    不過,你聽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對這塊土地的評價,印象就會有所改觀。


    “斯泰克方丹山穀的許多洞穴裏,藏有大量有關現代人類在過去350萬年裏演變的科學信息,人類的生活、與人類共同生活的動物,以及那些被人類作為食物的動物。這裏還保存了許多史前人類的特征。”


    於是你知道了此地叫作斯泰克方丹,你知道了在這貌不驚人的山洞地區,隱藏著巨大的人類史前秘密。世界上已知的早期人類化石,有三分之一是在這裏發現的。


    除了古人類的化石,遺址還出土了300多個樹木化石的斷片,還有已滅絕的鋸齒貓、猴子和羚羊的化石群。由於這些豐富的信息群,科學家已經能將這塊原野幾百萬年前的地貌,相當準確地複原出來。那時候,這裏還生長著一片長廊般的森林,枝繁葉茂,百獸出沒。它的邊緣地帶則是遼闊的稀樹大草原,也有很多動物棲息。對早期人類來說,這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成了他們進化的伊甸園。


    鬥轉星移,滄海並未將這裏變成桑田,寬宏大量地讓它依然保持著大致相同的地貌,隻是森林已然消失。在沉寂了幾百萬年之後,這塊土地被炸藥驚醒。1896年,一個意大利商人承包了這塊山林,開采石灰石,炮聲隆隆,硝煙彌漫。一群群疲憊的采石工在炸開的洞穴中進進出出,運出石灰石。有時看到化石洞裏形態奇特的鍾乳石和石塊,就會敲下一些散塊,帶出洞來換點兒小錢。那些相貌平平沒有特色的石塊,就讓它們隨著采石的爆破聲粉身碎骨,變成堊白色的石灰,塗抹人間凸凹不平的牆壁。


    有些石塊引起了考古學家的興趣,他們驚奇地辨認出這是古化石。考古學家開始挖掘,不懈的努力終於換來了回報。1924年,從這山洞裏傳出了震驚世界的發現。首先出土了後來被命名為“湯恩幼兒”的南方古猿頭骨化石。據當時的研究,判定這名幼兒生活在距今約200萬年前。


    這極大地鼓舞了古生物學家和考古學家,考古愚公們繼續挖山不止,這片山巒心領神會地給予豐厚回報。1947年,科學家們又找到了首例完整的成年南方古猿頭骨化石,被命名為“普萊斯夫人頭蓋骨”。此夫人可夠老的了,大約生活在距今280萬年至260萬年前。科學家鬥誌昂揚,再接再厲挖掘的結果是,1956年在形成期相對晚的石洞裏,又發現了石製工具。


    你很驚奇,對吧?請繼續保持驚奇。1997年,在這裏出土了距今約33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小腳”的化石。它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類先祖骨架之一。


    綜上所述,這塊看起來不起眼的荒蕪之地成了人類的搖籃。


    對於搖籃,人們總有揮之不去的親近感。一睹古老的人類祖先繁衍生息遺址,會激起神秘的向往。我們一大早趕到了斯泰克方丹山穀,因為到得太早了,洞穴頑強地保持著搖籃尚未醒來的狀態,還沒到開放時間。我們先去參觀緊傍考古遺址而建的瑪羅彭展覽館。


    “瑪羅彭”為當地塞茨瓦納語,意為“返回起源地”。展覽館的設計呈淚珠形狀,我一時沒想明白這其中的寓意,不知道是希望人們在謁見祖先的時候熱淚盈眶,還是為人類如此漫長的進化史而黯然垂淚?還是百感交集到流淚?


    展覽館的標誌很有趣,是一對醒目的腳印,站在以非洲版圖為主的地球上,含義不言而喻——人類祖先就是從這裏萌發並走向世界的。展覽館的設備很先進,運用現代科技和聲光電等綜合手段,調動人體的多種感官參與,希望參觀者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人類誕生的艱辛。


    據艾文說,南非的小孩子非常喜歡這個博物館。它把枯燥的進化史演得生動有趣。不過,我心不在焉,渴望早一點兒真正進入洞穴,沒太花心思觀看那些複製的展品。這裏大致是一個唯物主義教育的課堂,重溫“如何從猿進化到人”的基本過程。


    終於,搖籃開放,我們可以進洞了。我三腳兩步向洞口奔去,隨行的艾文卻一動不動。


    你不進去嗎?我奇怪。


    我來過很多遍。祝您不要太辛苦。說完,他溜到一旁喝咖啡去了。按照我們的合同,他隻負責把我們送到目的地,所以這並不違規。我隻是想,這樣好的一個參觀場所,他為什麽不再多看看呢!


    參觀者們臨時組成了一個團隊,有老有小,拖家帶口地從一個洞口蜿蜒向下,潛入了祖先的搖籃。


    像私開亂采的小煤窯,僅容一人的巷道狹窄昏暗,四周被堅硬的岩石包繞,與想象中的柔軟搖籃南轅北轍。剛開始,還有依稀的洞口光束送我們往深處走,但很快就沉入黑暗淵藪。導遊的手電微光,牽引著大家沿著一條逐漸傾斜向下的曲折小徑探入山的肚腹。他是個黑人小夥子,頭發極短而卷曲,像貼著頭皮長著一層鐵蒼耳。皮膚黑到無以複加,如果他不齜牙的話,完全和昏晦的洞穴融為一體。


    斯泰克方丹岩洞是一個發育於白雲岩中的喀斯特溶洞。他說,白雲岩這個名字很好聽,對不對?不過,地下的白雲岩和天上的白雲,沒有絲毫關係。鐵蒼耳小夥誇張地開著玩笑,露出希望把此次解說過程變成詼諧玩笑之旅的企圖。


    遊客們積極響應,報以笑聲。參見老祖宗的故居,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碰上這樣一位饒舌有喜感的導遊,大家也很興奮。


    人們在跋涉的間隙張開雙臂按壓山洞兩側。我試著用指甲在岩壁上摳索,第一個感覺是粗糙艱澀,還有隱隱的冰冷濕潤。石壁外表層有點兒像石灰岩,但要比通常的石灰岩堅硬一些,能摸出雜亂的紋理,也並不怎麽結實,使勁一摳,便有粉渣脫落。如果你不愛惜手指,更費力地碾磨,石屑可破裂成粉。


    唔,岩壁的學名叫做“沉積碳酸岩”,整個斯泰克方丹化石洞就是由地下水將白雲岩溶解之後沉積而成。這個洞占地麵積大約5摩根。摩根是南非的計量單位,1摩根合2.116英畝……鐵蒼耳的聲音在岩洞中形成輕微的共鳴。


    隨著曲徑下行,石塊陡峭,路程漸行漸難,我還是抽空在腦海中苦苦折算此洞的麵積。5摩根大約合10.58英畝。1英畝相當於咱們的6.075市畝。那麽——換算之後,得知這個名震天下的寶貝洞子,有60多畝地大小。


    輕微的失望。我本來以為這個洞子會很大,原始人團結一心、氣壯山河地住在這裏,聚義結社。看來是我錯了。想想也是,那麽大規模的社團,如何組織?如何安排給養?幾百萬年前的古猿群,肯定力所不及。


    我們的老祖宗還是很會享受的。這個洞子冬暖夏涼,平均溫度為16攝氏度,空氣濕度終年保持在80%~98%。請緊緊跟隨我,這個洞裏沒有任何照明的。鐵蒼耳的語調變得嚴肅,生怕有人走失或跌落在岩縫中。


    想想也是。古猿們沒有炭火取暖,沒有空調製冷,隻有充分利用並仰仗大自然的慈悲,找到適宜居住的場所。這個洞子,一定讓他們(我一直在想,是用“它們”還是“他們”?最後出於對祖先的敬重,決定用“他們”)在峰巒疊嶂中尋找了很久吧?按照現在的標準,濕度似乎有點兒高,想來也是不得已,兩害相權取其輕。為了冬天不凍死,夏天不中暑,潮濕點兒也就忍了吧。


    原本是一路下坡,不料走著走著又換成了上坡,洞子的孔徑不斷縮窄,最窄處竟然隻容一人匍匐而過。


    我們現在經過的地方,小孩子會比較輕鬆通過。個子大的人,就有幾分困難了。剛才入洞前,我已經目測過大家的體形,隻要緊抽一口氣,盡量縮小你的體積,所有的人都是可以平安通過這個關口的。導遊說著,率先垂範爬了過去。爬過去之後,他很負責地用手電通過洞穴照看我們,成了幽暗中的唯一光源。鐵蒼耳在狹長洞子的彼端,我們留在此端,完全看不到他的身影,隻有一束微黃的光亮引導著我們。他的語音好似從另外一個世界輾轉傳來,帶著在鍾乳岩壁上反複碰撞形成的喑啞回聲,顯出先知般的詭異。


    此刻,體驗到洞內濕度的厲害了。我們四肢著地,汗如雨下,在狹長管徑中匍匐前進。記起團隊中有幾個身材魁梧的漢子,大約是美國人吧?估計他們擠得肝腸寸斷方可通過,然後又不合時宜地想到了胎兒從子宮娩出的過程。我一邊想一邊手腳並用,奮力向前,後麵的人抵住我的腳底板,真是隻能奮勇向前,絕無退路。


    心中暗自生怨,主辦方讓遊客們四肢並用、上躥下跳猶如打洞鼴鼠般地參觀,是不是也太狼狽了些?


    費時頗多,整個小分隊才完成了這種產道般的行進。大家個個汗流浹背,呼哧帶喘,聚集在了一個大約有百十平方米的石廳裏。除了導遊手裏的那一束筆直的手電光,終於看到了散射的微妙天光。仰頭直脖到將近90度角,可以眺望在近百米的高岩處,有一不規則的狹小石縫,透過層層衰草的黃葉,篩眼般漏下稀疏的光斑,如同來自天堂的珍珠。


    我偷眼看那幾個胖大漢子,全身濕淋淋的肘彎和膝蓋處,還粘著黃灰色石漿,簡直像是溺沉於泥塘剛被救起之人,噴著白沫吐氣如龍。


    當瞳孔適應了這種渺茫的光線,看得出化石洞主體周圍,串聯著一片深不可測的地下洞群,不遠處有一道流淌的地下河,匯聚成一個小小的地下湖泊,千姿百態的鍾乳石和石筍懸掛在頭頂,像是後現代風格的巨型吊燈。


    這就是原始人居住的主要場所。鐵蒼耳導遊介紹道。


    被剛才的艱苦行程搞得驚魂未定,一時人心渙散。幾個上了歲數的遊客,被接連不斷的攀援匍匐驚嚇,嘟囔著為什麽不把這道路修得平坦一些,是不是南非政府缺經費呢?


    鐵蒼耳導遊暫時停止了介紹,說,唔,這一切都是特意保留下來的。為了尊重祖先,斯泰克方丹山穀並沒有進行過大的整修。各位剛才所走過的道路,就是當年原始人進出洞穴的必經之路。


    有人說,天天這麽爬來爬去的,多浪費時間。


    鐵蒼耳導遊說,那時候的古人類要防大野獸偷襲,就把別的出口都堵死了,隻留下了這一條路,孔徑特別狹小,大野獸就進不來了。


    哦,原來是這樣。疲憊漸漸消散,歎服油然升起。


    鐵蒼耳導遊說,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已經達成了共識,認為第一批人類就誕生在這裏,然後從非洲走到了全世界。他們前額扁平,發際朝前,眉骨粗,嘴弓前突,頭部向前傾斜,四肢強健發達。腦容量比猿要大,這裏有森林又有草原,食物充沛,住所安全。大家齊心協力打野獸,打到了野獸,就把肉割下來,帶回這個大廳,然後大家一塊兒分著吃……渴了呢,就喝這裏的地下水,據說這裏的水能夠治病呢。


    鐵蒼耳認真負責地介紹著,我卻不知不覺走了神,半倚半靠地抵住一塊相對平滑的岩壁,凝視米湯般的稀薄天光。


    身後的這塊石頭也曾被古人類倚靠過吧?我輕輕地撫摸著它,感到一絲溫暖從石縫中沁出。


    他或她,也曾在這個角度,仰望過這朦朧的天光吧?


    距今多少年了?一說到化石的斷代,科學家們就眾說紛紜,差異動輒以幾十萬年上百萬年計,搞得普通人腦仁疼。好在這裏的研究人員曾經把頭骨化石上附著的一些成分,專程送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用最先進的科學手段進行檢測,確認了化石的年代為215萬年前。


    咱就取個大數,200萬年。多麽久遠的光景!那時的古人類盡管已經嚐試著進行直立行走,尚無法製造工具,無法用語言交流,也不會使用火。


    但是,他們已經能為自己找到這樣冬暖夏涼,有天然照明、有清潔水源、空氣流通的舒適住所,已經能在進出的必經之路上留置關隘,躲避凶險。遙想彼時他們的生活,也自有他們的樂趣吧?居住在此大廳的原始人類,可曾有過交頭接耳的呢喃語言雛形?想來應該是有的吧,否則他們如何呼朋引類去打獵,如何傳遞信號警示風險?他們可有崇拜的東西,比如早期的圖騰?應該也是有的吧,麵對喜怒無常的大自然,他們總要信奉點兒什麽,尊崇點兒什麽,以寄托自己的希望和消弭恐懼。他們可有特定的喜怒哀樂?應該也是有的吧,不然何以挨過這山洞裏的漫漫長夜?何以度過自己短暫但危機四伏的一生?他們可曾在這石質大廳裏歌唱?應該是有的吧,雖然可能更近似於停不住的猿啼。他們可曾在這裏舞蹈?應該也是有的吧,用以展示勇氣和耐力,踢踏作響並帶有無以言表的炫耀。他們可曾在這裏做愛?一定會有的啊,不然人類何以繁衍至今。他們可曾在這裏誕生新的生命?一定也是有的啊,這裏是整個洞穴係統中最安全的地方。生下來活下去,那時就是他們的一切。他們可曾在這裏陪伴死亡?這個可能沒有吧,想象不出來了。也許為了整個部落的健康,他們會把受傷染病的瀕死之人,轉移到某個支洞裏,或者讓他留在野外的某個特定地方?他們手舞足蹈的節奏,可曾震落過岩壁上不結實的沙石?他們嘯叫的聲響,可曾引來過野獸覬覦?那時候他們還不曾掌握火的應用,但總要在幹燥的地方睡覺吧?那麽,麵對著“天窗”的地方地勢較高,在不下雨的時候,應該是眠榻的好選擇。在漆黑的夜晚,可有一兩顆星芒從頭頂的狹縫中,映照過原始人酣睡的麵孔?對史前的人來說,月亮是多麽準時的伴侶。那時候的黑夜一定比現在要黑,那時候的月亮一定比現在要亮。那時候的人們也許會在睡夢中,被滿月的清輝叫醒。


    最後的疑問是——他們偶然醒來,可曾麵對無限星空,遙想過與飲食男女無關的問題?他們可曾想象過這世界的奧秘和未來的走向?


    應該都是有的吧,不然作為他們的後代,今天的人類何以有了種種進步,何以依舊索求不止,征戰不已?如果他們知道子孫們殺戮搶奪,已經讓地球千瘡百孔,會不會就拒絕進化,幹脆將這鏈條斷裂,還200萬年後的地球一個安寧呢?


    不知道。


    鐵蒼耳導遊很熱衷於與遊客互動,他問一個金發小姑娘,你知道這條暗河流向哪裏嗎?


    隻有五六歲的小姑娘,回答不出如此高深的問題,怯怯地說,流到……幼兒園了。


    導遊一下子愣了,說,幼兒園?那時候這裏也許有也許沒有這東西,我不能保證。不過我知道,這條河是流到大西洋了。


    我不曉得這是一個確切的答案還是一句玩笑。也許是看我一直恍惚走神,鐵蒼耳導遊想提振一下我的注意力,把目光轉向我,問:您參觀了無與倫比的斯泰克方丹岩洞,有何感想?


    感想多多,卻似乎不足與外人道,便囁嚅著說,我想的是,如果是我,我就不進化了。這太難了,需要的時間也太久太久了,而且也不一定是好事呢。


    看來鐵蒼耳對我的回答頗不滿意,他以正視聽地說,斯泰克方丹岩洞給我最大的啟示是——人必須在群體中生活。你想想啊,那時候,要是你一個人生活,是根本活不下去的。


    我不得不佩服鐵蒼耳導遊的總結。的確,斯泰克方丹岩洞處處放射著集體主義,或曰原始共產主義的光輝(認識不正確請諒解)。你不可能一個人打獵,那樣你至多像隱藏山林中的白毛女,好不容易逮隻兔子就算萬幸,還得不時地到廟宇偷供果補充營養。沒人放哨,沒人協作,你很容易就被獅子野牛獵豹等當成柔軟早點。你不可能一個人住在山洞裏,那樣你會寂寞致死。你不可能一個人長途跋涉,你沒有目的也沒有方向,會孤獨倒斃。總之,在人類進化的曆史上,團結合作是主流。也許,這正是我們至今活下來的希望所在。


    往回走的路程稍微平順了些。鐵蒼耳導遊突然變得一本正經,盡職盡責地做起了介紹。


    有幾個流傳甚遠的錯誤,我要糾正一下。不然,各位從著名的斯泰克方丹岩洞回去,帶回的卻是一堆謬誤,這是不行的。


    我們艱難行進自顧不暇,隻有鐵蒼耳導遊鍛煉有素,一邊帶路一邊誨人不倦。


    第一個錯誤,大名鼎鼎的“普萊斯夫人”,大家一定很關心她的容貌。但是抱歉得很,他並不是位美麗的夫人,而是一位先生。


    我們本來隻顧埋頭趕路,以防被尖利石塊絆倒,聽他這樣一講,顧不得腳下趔趄,豎起耳朵。


    剛找到這個頭蓋骨的時候,科學家們認為她是一個南方古猿成年女性的頭蓋骨化石。南非自然博物館後來對這個頭蓋骨化石的犬齒根部進行ct掃描後發現,這個頭蓋骨應該屬於一個少年男性,因此他應被稱為“普萊斯先生”。


    我們除了大喘氣加上點頭,無語。


    這裏的第二個要糾正的錯誤是……1924年,就在這個山洞裏,發現了一個幼年靈長類動物的頭骨,混合了猿和人的特征,被命名為“湯恩幼兒”。實際上,他並不是什麽幼兒,而是一個成年男性。


    這下子,我們連點頭這個動作也做不出了,自然而然升起來的困惑是——考古學家們怎麽這麽不靠譜呢?為什麽不調查確實了再發布結論呢?不過旋即就原諒了他們。幾百萬年前的事兒,誰又能說得那麽準!


    鐵蒼耳繼續道,第三個要糾正的不是錯誤,隻是說明一個事實。就是各位雖然千辛萬苦地爬高上低,但要知道,著名的“小腳”古人類化石,並不是出土於這個洞子,而是另外一個洞。各位回去向朋友們誇讚這次旅行的時候,不要說錯了啊。


    “小腳”是1997年出土的,先是找到了四個原始人類的左腳骨骼化石。由於發現他的時候,骨骼相對較小,標本便被稱為“小腳人”。科學家對洞穴繼續搜索,最終找到近乎完整的骨架化石。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類先祖的完整骨架,距今330萬年了。他所屬的南方古猿,身高可達1.5米以上。從骨盆的構造、脊柱與頭骨的連接方式,可以判定他們是直立並用兩腳走路的,這就具備了人的特征。它的腦容量有450~550立方厘米,比黑猩猩的腦容量(350~450立方厘米)大一些,比人的腦量(1200~1500立方厘米)小得多。


    要說這“小腳”的命運,既悲慘也有點兒幸運。說他悲慘,是他在行進中,一不小心失足掉進一個深達20米的山洞,是被活活餓死的。幸運的也正是由於這個洞穴,才將他的屍骨完整保存了330萬年。他已經初步具備了現代人類的特征,手掌短、拇指長,會爬樹,也能直立行走。這具化石已同周圍的岩石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為減少探掘對化石的破壞,以便更好地保護它的原始狀態,科學家便停止了挖掘,讓他仍留在山洞裏,隱藏於角礫岩的堅硬沉積岩中。好了,就介紹到這裏吧。尋找自己的來路,這是人的天性。那麽,請記住斯泰克方丹岩洞吧,這裏是窺探人類先祖最老的窗口。


    再會!


    謝過了鐵蒼耳,告別了古人類的家,我們終於重新回到了赤日炎炎的朗朗乾坤下。斯泰克方丹山穀呼嘯的山風掠過,重新打量周圍的一切,感觸萬千。


    這裏動植物品種豐富,地下水千萬年流淌不息,地勢平緩,視野開闊,食物充沛,又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古人類聰明啊!他們在此休養生息,繁衍昌盛,逐漸積累起進化的優勢,然後在某一個清晨出發遠行,走啊走,穿越了幾百萬年的烽煙,直到今天。


    今日的人們再如何走下去?已經化為岩石一部分的老祖宗“夫人”“男孩”和“小腳”,自然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今天,人類已經用空調代替了山洞的庇護,用豐盛的食品代替了食不果腹的日子,用電力代替了天光,用用之不盡的衣物代替了草葉和獸皮,把曾經對人類生命構成巨大威脅的動物變成了瀕臨滅亡的種類,把清潔的河水汙染了,把幹淨的空氣變得渾濁不堪……最重要的是,人類已經失去了對天光的敬畏和節製,進化之路眼看已經走到了頭。起碼,問一問人類還能再進化330萬年而屹立不倒嗎?


    風繼續吹拂,半邊臉熱半邊臉涼。我的心思又轉了向。


    聞著來自古老前世的氣息,看人類曾在如此惡劣的情境下依然存在並發展,創造出無數精神的珍品和科技的高度,你會覺得人世間的一切危難,未來的種種不可知,都不必太憂心忡忡。安穩下來,有所節製,順著天地萬物的軌跡緩緩運行好了。


    人類終究是有希望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非洲三萬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畢淑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畢淑敏並收藏非洲三萬裏最新章節